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功能主義理論

鎖定
功能主義理論,又譯職能主義或機能主義,是最早的關於國際及區域一體化的系統理論。 [1]  又譯職能主義或機能主義。
中文名
功能主義理論
別    名
職能主義
別    名
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
D.米特蘭尼
分類
分為早期功能主義和新功能主義。
早期功能主義
早期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D.米特蘭尼,代表作是1933年出版的《國際政府的進展》和1943年出版的《一種有效的和平體制》。
新功能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J.奈等。早期功能主義的理論是基於對傳統國家學説的批判。米特蘭尼認為,時代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社會提出了更多的,特別是福利和服務方面的要求,而這些事務是傳統的憲政體制和政府所無法承擔和完成的。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新的途徑來解決“事物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治關係或社會關係。解決的方式之一就是在那些直接涉及人民生活的功能領域,建立更多的具有更強代表性的機構來處理這些事務。在國際範圍內,國際社會分裂為彼此獨立和相互競爭的政治單位是國際衝突的主要根源。
要消除戰爭和衝突的災難,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廣泛分佈的國際活動和機構網絡來遮蓋政治單位。在一體化的內容和形式上,早期功能主義更強調一體化是一個過程,重要的不是建立什麼樣的一體化共同體結構,而是要通過建立一種國家間相互依存的網狀結構,通過解決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來剷除導致國家間衝突的根源。在一體化進程中,功能性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功能性合作具有一種“分叉”效應,即在社會、經濟和福利領域的合作最終會擴展到政治領域;另一方面,功能性合作將導致參與合作的人和組織發生“忠誠轉移”,從而使國家逐步淡出,並逐步走向消亡。
新功能主義
新功能主義是美國學者在50~60年代對歐洲一體化實踐的理論解説。在對歐洲一體化特別是經濟一體化的實踐發展的觀察的基礎上,試圖構建一整套理論模型以解釋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各種新的制度建構的作用。相對於早期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修正和發展了其中的一些理論。
①一體化的動因不在於功能性的需求或技術的變化,而在於各種政治力量(利益集團、政黨、政府、國際機構)因追求其各自的利益而施加壓力所產生的相互作用。
②政治權力和經濟福利是難以分割的,對任何福利活動的承諾都產生於基於權力考慮的政治決定。
③強調一體化的最終結果是建立一個置於原來已經存在的政治共同體之上的新的政治共同體,它應當具有超國家性,旨在實現共同決策。
④一體化的“擴張邏輯”必然導致一種“外溢”效應,即某一經濟部門內一體化的形成和深化,將形成在這一部門內或超越這一部門的進一步經濟一體化,在歐洲層面上確立更大權能的壓力,並逐步從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一體化。雖然新功能主義仍強調功能領域合作對一體化的重要意義,但其對一體化的認識比早期功能主義更加政治化、國家化和制度化,即更加強調一體化作為一個政治過程,注重國家的作用、制度建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政治因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