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
- yì
- 部 首
- 刂
- 笔 画
- 16画
- 汉字等级
- 二级字
- Unicode
- U+5293
- 五笔编码
- THLJ
字形结构
播报编辑
"劓"为左右结构汉字,简体部首为刂(2画),右侧由鼻部字形演变而来,总笔画数为16画。繁体部首归刀部,字形保持"鼻"与"刀"的会意组合,直观体现"以刀割鼻"的刑罚特征^。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释为"刖鼻也",明确其本义禁恋户为割乘驼鼻之刑^。字组嫌阀形演变归谅辩验过程中,提故"鼻"部件保留人体器官特征,"刂"(刀)墓拜享部件强调行刑工婶旬承具,两者组合形成表意明确的会意字^。清代《康熙字典》沿用小篆婆杠殃结构,收录于刀部^。
历史应用
播报编辑
作为五刑之一,劓刑在先秦时期广泛施行。《尚书·吕刑》记载"劓罚之属千",表明其适用罪名达千条^。秦孝公时,公子嬴虔因反对商鞅变法被处劓刑,成为重要历史案例^。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诏令"当劓者笞三百",标志该肉刑的法律地位减弱^。隋代《开皇律》正式废除劓刑,此后历代刑典不再沿用^。
古籍例证
播报编辑
《周易·睽卦》载:"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描述受额刻(天)与割鼻(劓)双重刑罚者的境遇^。《战国策·秦策一》记载:"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反映劓刑适用于贵族阶层的司法实践^。《汉书·贡禹传》提及"刑者岁十万数",其中包含大量劓刑案例^。
组词与成语
播报编辑
- 息黥补劓:比喻修正过错,出自《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
- 救黥医劓:指矫正已受肉刑的状态,引申为补救过失^
- 黔劓:古代刑罚组合,含刺面与割鼻^
- 劓刖:泛指残酷刑罚,常与"危足"等词连用^
音韵体系
播报编辑
中古音系中,"劓"属止摄开口三等字,广韵反切注音为"魚器切"(疑母去声),平水韵归入去声四寘^。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作yì(ㄧˋ),粤语发音为ji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yì | 动词 | 会意。从刀,从鼻。刀割鼻子。本义:劓刑。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 cut off the nose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 劓罚之属千。——《书·吕刑》 | 劓鼻(割掉鼻子的酷刑);劓刖(割鼻断足;危殆不安的样子) |
割除 | cut off | 我乃劓殄灭之。——《书·盘庚中》 | 劓割(劓剥。残害);劓除(削灭) |
(参考资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