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閣銘

鎖定
《劍閣銘》是西晉文學家張載創作的一篇銘文。這篇銘文首先對劍閣的地理形勢加以介紹,描寫了它“窮地之險,投路之峻”的險要之勢;接着引發出作者的告諭,這種告誡並不在於對蜀人恃險好亂的規勸,而在於希望統治者從中悟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持”的真理,它不僅是對那些“憑阻作昏”的割據勢力的警示,也是對朝廷的勸誠。全文押韻,四字一句,句式整齊,琅琅上口;由風光到史實,夾敍夾議,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結構上頗有特色。
作品名稱
劍閣銘
作    者
張載
創作年代
西晉
作品出處
《張孟陽集》
作品體裁
銘文

劍閣銘作品原文

劍閣銘
巖巖梁山1,積石峨峨2。遠屬荊衡3,近綴岷嶓4。南通邛僰5,北達褒斜6。狹過彭碣7,高逾嵩華8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9。是謂劍閣,壁立千仞10。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11
秦得百二,併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12。矧茲狹隘13,土之外區14。一人荷戟,萬夫趑趄15。形勝之地,匪親勿居16
昔在武侯17,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18。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19,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20,鮮不敗績。公孫既滅21,劉氏銜璧22。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23,敢告梁益24 [1] 

劍閣銘註釋譯文

劍閣銘詞句註釋

1.巖巖:高聳的樣子。梁山:指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境內的山。
2.峨峨:高高的樣子。
3.屬(zhǔ):連接。荊衡:指荊山(位於今湖北省南漳縣境)與衡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市境),代指兩湖地區。
4.岷嶓(mínbō):指岷山(位於今四川省西北部)與嶓冢山(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肅省禮縣之間)。
5.邛(qióng):古國名,位於今四川省邛崍市一帶。僰(bó):本為西南少數民族名,後引為地名,大致位於今四川省宜賓市一帶。
6.褒斜:指褒斜道,位於今陝西省秦嶺山區,南起褒谷口(今陝西省褒城縣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陝西省眉縣斜峪關口)。
7.彭碣:據劉淵林《蜀都賦注》:岷山都安縣有兩山相對立,如闕,號曰彭門。約位於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帶。
8.嵩華:指嵩山(位於今河南省登封市境)與華山(位於今陝西省華陰縣境)。
9.固:堅固的地方。鎮:一方主山。
10.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11.有:用作朝代名前,無實意。
12.田生:疑為《史記》載田生。
13.矧(shěn):況且。狹隘:狹窄的地方,多指山口。
14.土:國土。外區:邊緣地帶。
15.荷:拿着。戟:古代兵器。趑趄:躊躇不前的樣子。
16.匪:同“非”,不是。
17.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峯。他和吳起在黃河中游有過著名的“河山之險不足保”的談話。
18.吳起:是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漢族,衞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説曹縣東北)人。後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19.洞庭:湖名,位於今湖南省北部,此處代指楚國。孟門:位於今山西省柳林縣,代指晉國。
20.阻:險阻。昏:昏暗的統治。
21.公孫:指公孫述。公孫述(?~36),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西漢末,以父官蔭郎,補清水縣長(在今甘肅省境內)。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羣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
22.劉氏:指蜀漢政權。銜璧:指諸侯投降。
23.勒:刻。山阿:山坳處。
24.梁益:梁,指梁州,三國時置,治今陝西省漢中市。益,指益州,西漢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處指代四川地區。 [2]  [3-4] 

劍閣銘白話譯文

那遠遠的梁山,堆積着高高的石塊。向遠處可以連接到荊山、衡山,近處綴連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達到褒斜道。這個地方比彭門都狹窄,比嵩山、華山都要高。
這就是蜀地的門户啊,堅固又作為此地的主山。這個地方就叫做劍閣,懸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險到了極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極端。天下混亂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歸順。它從已經過去了的漢朝開始關閉,到了晉朝才重新開放。
秦朝得到了一百二十座雄關,得以兼併諸侯;齊國得到了十二座雄關,田生才得以獻出籌略。況且這種關口,是國土的邊緣。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
當年魏武侯泛舟遊於西河,讚歎河山險固而喜形於色,被吳起批評。國家的興盛實際上在於德行,無德的話,險地也難穩據。那據有洞庭的楚國和據有孟門的晉國,早已沒有後人祭祀。從古至今,上天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憑着險阻昏庸地統治,很少有不敗的。公孫述已經被滅,劉家也已投降。這些已傾覆的車子的軌跡,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這篇銘刻在這山凹處,就是為了告誡四川的老百姓的。 [4-5] 

劍閣銘創作背景

劍閣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劍山,歷來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勢險要,峭壁對峙如門,無路可通。相傳諸葛亮在此修棧道,也稱閣道,故名劍閣。太康(280~289年)初年,張載隨父赴蜀郡太守任,路過此地,四望山川,懷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見而愛之,上獻朝廷,得到晉武帝的讚賞,命人刻石,真正成為銘文。 [6] 

劍閣銘作品鑑賞

劍閣銘整體賞析

文章採用整飭諧暢的四言韻語,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換韻,筆姿縱橫,愈轉愈深。
首段極狀梁山的地形地勢。作者以梁山為輻射點,作全方位的觀照:先以鋪張揚厲的賦筆鋪寫梁山遠連荊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達褒斜棧道,為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繼而將梁山與彭門、碣石、嵩山、華山反覆對照,誇飾其高峻之狀。
二段承接上文,進而點出劍閣為鎮守蜀Jll的門户。“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鮮明,劍閣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聳的雄姿躍然紙上。接着宕開一筆,顧望歷史,以蜀漢閉劍閣拒魏,魏鍾會攻劍閣克蜀的事例,着重總結劍閣在治世與亂世的不同作用:“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這就為下文申足三重誡言奠定了基礎。
三段化用西漢初年田肯慶賀劉邦智擒韓信的歷史典故,指出秦、齊之所以成就霸業,併吞諸侯,實得山河險固之地利,進而強調劍閣之險隘尤過秦、齊——“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從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誡言:警告中央政權的執政者,務必注意“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此言脱胎于田肯”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而語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見張載鍛鑄語言之工。晉武帝鑑於曹魏政權單行郡縣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衞中央,針對當時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現實,張載忠告執政者選擇親信親近之人鎮守巴蜀,還是有見地的。李白《蜀道難》吟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即此二句。
四段繼續借古諷今,以吳起諫魏武侯之言,説明國家之興衰存亡,歸根到底取決於修政仁德,從而提煉出比上文更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誡言:“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最後藉助東漢初年公孫述與三國時劉禪敗亡的實例,警告梁、益地方政權的當權者,勿蹈割據自滅的覆轍,發出“憑阻作昏,鮮不敗績”的第三重誡言。
此銘意深文省,語温詞潤,兼具概括性和典麗性。全文圍繞三重誡言佈局謀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勢,語言有精警雋永之味。 [7] 

劍閣銘名家點評

南朝·劉勰:“唯張載《劍閣》,其才清採,迅足駁駁.後發前至,勒銘岷漢,得其宜矣。”(《文心雕龍·銘箴》) [7] 
明·張溥:“劍閣一銘,文章典則,礱石蜀山,古今榮遇。”(《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題辭》) [7] 
清·吳汝綸:此文感時而發,氣骨甚雄俊。(《古文辭類纂評註》) [2] 
近代·沈伯經:勒銘之意,正為險不可恃也。歸重德字,深得古今制勝之策。(《古文辭類纂評註》) [2] 

劍閣銘作者簡介

張載(生卒年不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説:“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説,“三張”指張亢與張載、張協二人。著有《張孟陽集》。 [6] 
參考資料
  • 1.    臧勵和選注.漢魏六朝文:崇文書局,2014.09:160
  • 2.    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評註( 下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06:1849-1850
  • 3.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古文鑑賞辭典珍藏本(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1:640
  • 4.    吳雲著.歷代駢文精華註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03:105
  • 5.    陳長喜主編.中國曆代名文賞讀 (上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391
  • 6.    本書編委會編.魏晉南北朝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81
  • 7.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