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史

鎖定
劍為短兵的一種,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將劍插於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主要短兵器,凡士必有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
中文名
劍史
開始時間
殷商以前
製作材料
隕鐵
分    類
劍史、劍術等

目錄

劍史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發端較早,人們利用隕鐵來製作兵器的刃部。在河北藁城台西和北京平谷劉家河的商代中期墓中都曾發現銅鐵合制的鉞,鉞體以青銅鑄成,前端鑲嵌鐵刃。經檢測,鐵刃是以天然的隕鐵鍛打面民。隕鐵非常稀少,遠比青銅堅硬,且難於鍛制,商代人用它製作兵器的鋒刃,説明他們對鐵及其性能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也説明古人很早就開始探尋較之青銅性能更佳的兵器材料。 虢國大墓的發現至遲到西周晚期,中原地區就出現了人工冶鐵製品。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與製作兵器密切關聯,不僅最初的隕鐵器是兵刃,而且當掌握了人工冶煉鋼鐵的技術之後,首先也是運用於製作兵器,而最為主要的又是用於制劍。 1990年在河南三門同仁市上村嶺西周晚期的虢國大墓(M2001)中出土一件銅柄鐵短劍,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鑑定,劍身系以人工冶煉的塊鍊鐵鍛制而成。 這是中原地區迄今所發現時代最早的鐵劍,也是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製品。該劍裝飾華美,莖部套有玉管,柄末端裝有玉質劍首,劍身與劍柄的結合處鑲嵌綠松石。 1978年在甘肅靈台景家莊春秋早期的秦國墓中出土一件銅柄鐵短劍,已經殘斷,殘長37釐米,銅劍柄飾有方格紋,劍格飾獸面紋,甚精美。 1976年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的楚國墓中出土一件銅短劍,長38.4釐米,裝銅質劍格。經檢測系以含碳量約百分之零點五的低碳鋼經反覆摺疊鍛打製成。這是列國地區迄今所發現時代最早的銅製品。 1978年在淅川下寺春秋晚期的楚國墓中出土一件玉莖鐵短劍,長22釐米,劍莖為白玉所制,長10.5,通體琢有蟠虺紋,極其精美。 1957年在河南陝縣後川戰國早期的韓國墓中出土一件鐵短劍,劍首和劍格以黃製成。 以上五劍,都是所知列國地區最早或較早的鐵器實物。人工冶鐵是技術史上的巨大進步,開闢了鋼鐵這種新金屬材料的豐富來源,從而導致了鐵器時代的來臨。以鐵製劍則是古劍上的一個革命性因素,由於鋼鐵是比青銅更為優良的兵器材料,所以必將引起巨大的變化。 但在西周和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冶鐵技術尚處於萌生期,以鐵製器還很不普及,因此發現這一時期的鐵器實物寥寥無幾,且都是小件器物,如短劍之類。由於冶鐵術尚不發達,鐵料難得,屬珍稀之物,故都被用於製作心愛之器,劍正是這樣一種東西。 上述五件早期鐵劍,多以金玉為飾,極其豪華,顯然是貴族的佩劍。突出者如虢國大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劍身外先以一層絲織物包裹,然後裝入用牛皮精製的劍鞘,可見時人對它們的珍惜。這座墓中還出土大量其他隨葬品,計3000餘件,既有成組的青銅禮器,也有華美的玉器、金器,據認為墓主是虢國之君,銅柄鐵劍就是他的佩物。 鐵料珍稀,而時人重劍,這大概就是中原早期鐵器多為劍的緣由。另一方面,在春秋以前,以鐵製劍主要限於貴族的佩劍,也是中原鐵劍初起時的基本情況。

劍史劍術

“管子”曰:而葛天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
劍有長穗、短穗之分,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綠水亭雜識四”中説: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裏説的“以身為柄”就是説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漢劉熙“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又以其在身拱時斂在臂內也。其旁鼻早鐔,鐔,尋也,帶所貫尋也。其末早鋒,鋒末之言也。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裏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説,劍乃變為鎮邪兇之器,若以數尺鋼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引入歧途。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驥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説: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見者無不畏懼。會北戎遣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譟,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劍史名劍

著名之劍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初學記·武部·劍”:其後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布,吳有干將、莫邪、屬鏤,越有純鈎、湛盧、豪曹、魚腸、巨闕諸劍。

劍史莫邪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闔閭請干將鑄作名劍二枚。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邪。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祠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陽作龜文,陰作漫理。干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闔閭甚重。

劍史干將

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説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

劍史龍泉

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説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