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雙平

(文化管理專家、文化學者、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遼寧慈善總會副會長、北京前門商會副會長)

鎖定
劉雙平,湖北天門人,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文化管理專家、文化學者、曾任中國歌舞團(中央歌舞團)團長助理、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團長、本山傳媒集團總裁、現任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遼寧慈善總會副會長、北京前門商會副會長。
2007年應趙本山之邀,加盟本山傳媒集團出任集團總裁,後任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兼任遼寧慈善總會副會長、北京前門商會副會長。
中文名
劉雙平
外文名
Liu Shuang Pi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湖北天門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哲學系
職    業
文化管理專家、文化學者
性    別
職    務
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遼寧慈善總會副會長、北京前門商會副會長

劉雙平人物簡介

劉雙平,湖北天門人,文化管理專家,文化學者。
198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
1986年至1996年,留校擔任校長秘書。期間,1987至1988年擔任“湖北省87屆支教講師團鄂西分團”團長。
1996年至2000年,北上京城搏擊商海,積累了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受漫畫家方成影響,研究幽默。
2000年7月,任中國歌舞團(中央歌舞團)團長助理。
2002年至2004年,任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團長,因成功組建自負盈虧的東莞分團而享譽文藝界。
2003年11月,應喜劇演員鄧小林邀請,赴遼寧開原《馬大帥》劇組探班,結識喜劇大師趙本山。
2006年11月,趙本山邀請劉雙平加盟本山傳媒集團,2007年出任本山傳媒集團總裁。
2010年4月至今,任本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

劉雙平人物經歷

武大校園裏的“劉氏兄弟”
劉雙平
劉雙平(3張)
八十年代的武大校園,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理想主義氛圍,空氣中瀰漫着改革創新的氣息,有詩歌無市儈,有擔當不犬儒。劉雙平和很多同學一樣,清貧卻至純,簡單而激情洋溢。
期間,劉雙平和一位叫“劉輝平”的同班同學形影不離,常常一起探討深奧的哲學問題,被戲稱為“劉氏兄弟”。大三時,他倆積極響應劉道玉校長“鼓勵學生開展業餘科研”的號召,懷揣成為社會學家的夢想,專題研究中國婚姻風俗,奔赴雲南實地調研。他們整理考察調研成果,編寫了關於“中國婚姻風俗”的書稿,獲得了哲學系學生最高獎——“李達哲學獎”。
劉道玉校長破格提拔的講師團團長
劉雙平
劉雙平(2張)
1986年,劉雙平以“校長秘書”身份留校,在校長辦公室工作。他陽光開朗,勤奮上進,深得劉道玉校長賞識。好寫打油詩的他曾寫下一首《珞珈打油》來直抒胸臆:“改革開放春滿園,武大處處要爭先。校長身邊無小事,千萬不能有閃失。各項工作求一流,當天的工作不能留。愛崗敬業不偷閒,人生價值看貢獻。”
1987年夏天,正值中央和地方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派支教講師團,湖北省指派由武大牽頭,6家省直單位和高校抽調20多名青年骨幹組成鄂西分團,團長由武大委派。用人不拘一格的劉道玉校長慧眼識珠,把這個機會給了留校不滿一年、還未轉正的劉雙平,破格提拔他為副科長、擔任湖北省87屆支教講師團鄂西分團團長。一支20多人的年輕隊伍,分佈在恩施、來鳳、咸豐、宣恩、建始5地,大小事都由劉雙平張羅。在這段短暫而又珍貴的歲月裏磨練,劉雙平不僅脱胎換骨地“早熟”了,還結識了兩位知己——時任《湖北日報》駐鄂西記者站記者趙洪松、《鄂西報》記者向東,留下了“恩施三結義”的佳話。
“李達秘書的秘書”
劉雙平
劉雙平(2張)
1992年10月,著名哲學家陶德麟教授升任武大校長,劉雙平又在陶校長身邊工作。陶德麟教授曾在黨的“一大”代表、武大前校長李達教授身邊擔任多年的學術助手兼秘書,劉雙平後來被校友們戲稱為“李達秘書的秘書”。2010年10月,在陶德麟教授80華誕學術研討會上,劉雙平還同幾位哲學系校友向武漢大學陶德麟哲學基金捐款,推動武大哲學教學與研究。
“武大校史專家”
《漫畫武大》(劉雙平編著) 《漫畫武大》(劉雙平編著)
1993年,配合武大校慶活動,劉雙平編寫了20餘萬字的通俗版校史——《漫話武大》(武大出版社出版)。該書考證清楚了很多歷史人物同武大的淵源,第一次對武大校史進行了系統梳理,後來被廣泛引用,劉雙平也因此多了一個“武大校史專家”的頭銜。
武大“收地先鋒”
1995年,追奉“無功就是過”的劉雙平“折騰”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為武大收回3畝多“失地”。這塊土地位於武大東湖邊,當年用作毛主席下榻武漢東湖賓館時的警戒崗哨。毛主席逝世後,警衞任務結束,部隊卻駐紮下來。劉雙平通過校友伍修權將軍等人的幫助,部隊也積極配合,妥善地收回了這塊“寶地”,成為武大的“收地先鋒”。後來,武大又陸續收回了100餘畝土地。為此,武大專門發文通報嘉獎劉雙平,這也是他談及母校工作經歷時最自豪的一件事。
幽默之路始於漫畫
劉雙平
劉雙平(6張)
劉雙平到北京工作後不久,便與武大北京校友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長、著名漫畫家方成結下忘年之交。
出生於1918年的方成,是中國漫畫界的一顆常青樹,不僅在漫畫領域成就卓著,還將漫畫融入國畫,在國畫人物畫領域獨樹一幟。方成常以“打油詩”配幽默畫,詩、書、畫珠聯璧合,形成了獨特的“方成風格”。方成是漫畫家中的“幽默家”,《武大郎開店》、《不要叫我老爺》等代表作具有廣泛社會影響。方成還以幽默實踐為基礎,潛心幽默理論研究,著述頗豐,享有“學者型漫畫家”的美譽。2009年,方成榮獲“中國動漫藝術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首屆中國美術獎之終身成就獎”。
1998年,在劉雙平的組織下,“方成先生80壽辰漫畫展”在武大成功舉辦。因為方成漫畫的魔力,劉雙平喜歡上漫畫,愛上了幽默藝術。通過方成,劉雙平還與“漫壇四老”中的另外“三老”(:華君武、丁聰、廖冰兄)結下不解之緣。劉雙平曾撰文説,“漫壇四老”個個都有傑出藝術成就:華君武是漫畫家中的“革命家”,作品具有強烈的諷刺性和戰鬥性,如匕首刺向落後和腐朽;
丁聰是漫畫家中的“藝術家”,作品充滿童心,畫工精細,線條優美;廖冰兄是漫畫家中的“思想家”,作品有深邃的思想內涵,讓人靈魂震撼;方成是漫畫家中的“幽默家”,作品詼諧機智,讓人捧腹。源於對幽默的興趣,劉雙平不知不覺地跨入喜劇藝術領域,與藝術開始結緣。
中直院團改革的先鋒
劉雙平
劉雙平(9張)
2000年,劉雙平加盟中國歌舞團(中央歌舞團),擔任團長助理,實現了人生的大跨度轉變。在這裏,他既當領導又當學生,虛心向戴愛蓮、陳維亞等藝術家請教,迅速成長為文化管理專家。曾帶隊參加“慶祝澳門迴歸一週年”慰問演出、“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慰問演出、赴泰國與朱拉蓬公主進行友好交流演出等,均取得圓滿成功。
2002年6月,作為中直院團改革的試點,中國歌舞團(中央歌舞團)與東莞市達成合作協議,在該市組建自負盈虧的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劉雙平受命擔任團長。在這個嶄新的平台上,劉雙平積極探索文藝院團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展現了過人的經營管理才能。
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舞台劇照
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舞台劇照(13張)
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分團打造了美女如雲的舞蹈隊,贏得了“美女歌舞團”的美譽;繼歌、舞、樂隊之後,分團成立了曲藝隊,常邀請鄧小林、白樺、孫晨等相聲演員加盟演出。分團在東莞一炮打響,迅速成為南國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並在2003年的文化部春節晚會上精彩亮相,好評如潮,劉雙平也因此享譽文藝界。期間,劉雙平曾寫下一首《東莞打油》:“體制改革下嶺南,創辦美女歌舞團;激情燃燒不畏難,紅綢飄舞火東莞;南國之夜真不凡,不做第一不為男。”劉雙平後來調回北京時,當地領導評價他為“東莞文化建設的功臣”。
醉心於相聲世界
漫畫大師方成與相聲大師侯寶林很早就是莫逆之交。方成酷愛侯寶林的相聲,不僅認為侯寶林是中國最傑出的幽默大師,常言“西方有卓別林,東方有侯寶林”,還花很大精力研究侯寶林的相聲,寫過好幾本專著。方成對侯寶林的崇拜影響了劉雙平,他也開始從漫畫過渡到研究相聲。但劉雙平最喜歡“單口大王”劉寶瑞的相聲,偶爾還同方成笑臉爭論幾句。
劉雙平與鄧小林
劉雙平與鄧小林(7張)
劉雙平還曾經同笑星鄧小林經常切磋相聲。上世紀80年代末,鄧小林從重慶調入中國廣播説唱團,成為姜昆的弟子,也就是“侯寶林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姜昆是馬季的弟子,馬季是侯寶林的弟子)。1991年,鄧小林與白樺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學唱》,惟妙惟肖地模仿李谷一、殷秀梅等9位著名歌唱家的演唱風格,備受好評。2001年7月,中央團藝術團赴西藏慰問演出,時任中央藝術團昌都分團領隊的劉雙平與鄧小林成為“患難”之交。劉雙平在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工作期間,鄧小林傾力支持,兩人得以時常探討相聲。興致所至時,沒日沒夜,反覆琢磨抖“包袱”的技巧,探討如何“鋪平墊穩”、“三番四抖”、“前鋪後縫”、“聲東擊西”,還在一起創作相聲段子。
從漫畫到相聲,再到小品,以及後來的二人轉,劉雙平與藝術結緣越來越深。
結緣趙本山
劉雙平
劉雙平(10張)
2003年11月17日,劉雙平應鄧小林的邀請赴遼寧開原《馬大帥》劇組探班,第一次見到了心中的偶像——喜劇大師趙本山。在開原,劉雙平白天看趙本山導戲拍戲,晚上與鄧小林去小劇場看二人轉。劉雙平被東北二人轉的獨特魅力所深深吸引,即興寫下一首《二人轉打油》:“夫妻二人台上鬧,不由你不笑;丑角嘴似一把刀,旦角展風騷;觀眾興奮如火燒,回家心要飄。”
最讓劉雙平興奮的是與趙本山每天閒暇時的交談,從相聲到小品、從小品到二人轉、從侯寶林到梅蘭芳、從《劉老根》到《馬大帥》,趙本山的獨到見解使讓他如沐春風,深受啓發。臨別時,劉雙平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開原打油》:“開原有緣會本山,神侃藝術心神歡;大師果然不一般,幽默星空最燦爛;真想變成東北漢,天天笑看二人轉”。
本山傳媒的總裁
2006年底,求賢若渴的趙本山邀請劉雙平加盟本山傳媒,劉雙平欣然應約並於2007年初“闖關東”,擔任本山傳媒集團總裁,實現了“變成東北漢”的夢想。在這裏,劉雙平如魚得水,大展才華,將自己的人生演繹得有聲有色。
按照趙本山的戰略思路,在劉雙平的積極推動下,2009年5月,“劉老根大舞台”北京劇場盛大開業,“綠色二人轉”正式進京,掀開了東北二人轉近300年曆史嶄新的一頁。驕人的業績中浸透着劉雙平辛勤的汗水,他因此榮獲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
第一個擔任二人轉藝術總監的南方人
2010年4月,劉雙平任本山傳媒的藝術總監,成為繼趙本山之後本山傳媒的第二任藝術總監,也是第一個擔任二人轉藝術總監的南方人。
劉雙平在舞台上表演
劉雙平在舞台上表演(5張)
2013年6月,劉雙平帶領劉小光、王小寶等演員,歷時4個多月創作了《江山無限》、《白蛇傳》等小品,備受觀眾歡迎。對於在劉雙平帶領下的這種“演員人人弄新節目、個個都能當導演、員工人人蔘與創作、個個都能上台配戲”的“長春模式”和濃厚藝術創作氛圍,趙本山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創作團隊予以重獎。劉雙平喜歡舞台,常上台為二人轉演員配戲,被二人轉演員戲稱為“著名的配戲表演藝術家”。
低調的新聞發言人
2009年9月劉雙平在上海華山醫院記者會上 2009年9月劉雙平在上海華山醫院記者會上
劉雙平還兼任本山傳媒集團的新聞發言人,時常同各類媒體、並通過媒體同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維護和提升企業的形象和聲譽。若遇突發事件、傳聞謠言等,劉雙平總是坦誠面對、及時發聲,有效地澄清了事實、消除了誤解、增進了互信。
劉雙平為人低調謙遜、沉穩嚴謹,對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以及輿情管理等頗有研究,知悉媒體運作流程和傳播規律,在媒體圈擁有良好的口碑和人脈資源。

劉雙平人物言論

談雅俗
2010年7月31日,劉雙平曾發表署名文章《逢俗必反是罪過》,闡述了關於雅俗文化的觀點:
俗文化與雅文化是相對的,也是發展變化的。發源於徽調、漢戲、崑曲、秦腔等的國粹京劇,原來就生長於民間,屬於俗文化。1790年徽班進京後,逐步受到宮廷欣賞,進而成為雅文化。
俗文化大致可分為低俗、通俗、大俗三個層面。盛行於西方的脱衣舞、三級片等是典型的低俗文化。二人轉、相聲、小品等百姓喜聞樂見、與百姓“不隔音、不隔心”的藝術門類是典型的通俗文化。大俗是通俗文化的提升,也就是雅俗共賞。
俗被稱作“下里巴人”,雅被喻為“陽春白雪”,俗是雅的基礎,雅是俗的昇華;雅和俗並非涇渭分明,而是俗中有雅,雅中含俗。單純的俗或單純的雅容易,雅俗共賞很最難,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賞是從俗上升到雅、再回歸到俗,即“大俗”或“大雅”,這正是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在藝術領域的生動體現。
劉雙平認為,“劉老根大舞台”紮根黑土,堅守本色,送快樂、正能量,“不求廟堂之高,但求江湖之遠”,是追求雅俗共賞的生動案例。
談辯證法
劉雙平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學習過辯證法,而隨着閲歷不斷豐富,他對辯證法的感悟和體會也由淺入深。“下海”之初,劉雙平有緣得到著名經濟學家、武大校友董輔礽的指教。董老師告誡他:不管從事啥工作都離不開哲學,辯證法在任何時候都是管用的。比如説,人類社會總是在追求“效率”或“公平”的目標之間搖擺,“效率”與“公平”用哲學的話講就是辯證關係。公平與效率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經濟欠發達時,國家重視的是經濟發展速度,追求的是效率,到一定階段後就必然會調整政策,追求社會公平、和諧。看透這一點,就可以高屋建瓴地把握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董老師的教誨,使劉雙平在商海面對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時,第一次感受到辯證法的巨大威力。
劉雙平認為,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極為深奧的學問。如果説哲學代表着人類最為深邃的智慧,那麼辯證法則是生長在哲學這棵智慧之樹上最絢麗的花朵。辯證法是人生的航標燈,無論和風細雨,還是驚濤駭浪,都能使人處驚不變,遊刃有餘,不斷提升人生境界。辯證法講起來不難,但要在內心生根、開花、結果,則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僅靠書本知識遠遠不夠,還需要豐富的人生歷練,需要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去體會、去品味。
談二人轉
2010年6月,劉雙平發表《二人轉的前世今生》一文,深入解讀了東北“特產”二人轉。
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説: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或者“蓮花落打底,秧歌鑲邊。”2006年,東北二人轉因其濃厚的民間氣息和獨特的藝術形態,以及近300年的歷史傳承,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轉最早叫“蹦蹦”或“蹦蹦戲”,這反映出早期二人轉藝人的地位之低。早期的二人轉藝人都是鄉下的窮孩子,居無定所,流浪演出,據説比妓女的地位還低,過去東北江湖上有“七娼八浪九吹手”之説。上世紀末,二人轉藝人的地位仍然高不起來,鄉下女孩唱二人轉,家人不敢對外人説。本世紀初以來,肩扛振興二人轉大旗的趙本山創辦了遼寧民間藝術團,拍攝了電視劇《劉老根》、《馬大帥》,開辦了“劉老根大舞台”劇場表演“綠色二人轉”,二人轉藝人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人轉是一門備受爭議的民間藝術。二人轉唱腔優美,語言生動幽默,卻長期遭到非議,主要是因為傳統二人轉確實有“扇耳光”等野蠻動作,特別是還有很多的“葷口”和“髒口”。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早期的相聲、評書、快板等都有類似的毛病。清朝和張作霖時期,二人轉被冠以“有傷風化”之名,屢屢遭受打壓,嚴禁進城演出。但是,二人轉的生命力如韭菜般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二人轉“美在天然,貴在野生”。近300年來,二人轉長期處於業餘狀態,來自田間地頭的二人轉藝人是“半農半藝”的“兩棲”演員,“忙時種田,閒時唱戲”。由於是“游擊隊”性質的演出隊伍,演出時自然不可能像京劇那樣聲勢浩大且處處正規,只能因陋就簡:伴奏樂器就是嗩吶、板胡、竹板等簡單幾樣;不需要佈景和華麗的舞台;也不需要複雜的道具,有手絹、扇子、竹板等就行;無論室內還是露天,有幾平米空地就可以開唱,頂多是設一張彩桌或搭一個小台子;老百姓坐在院子裏,甚至炕頭上就能看戲。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豐富多彩,用京劇的生、旦、淨、醜四個行當來表現已是相當不易,二人轉只用旦、醜兩個行當來刻畫就更不容易了。這就要求二人轉藝人必須身懷絕技,能“跳進跳出”地扮演各種角色。二人轉演員個個多才多藝,以“千軍萬馬,就憑咱倆”的特色,在中國的戲曲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在東北大地創造了無數“萬人圍着二人轉”的盛況。
談文化體制改革
2010年11月20日,劉雙平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化企業要到市場中弄潮》一文指出,在體制下生存,與在市場裏摸爬滾打,有着天壤之別——體制內的文化單位好比一座水庫,體量巨大、資源豐富,但衣食無憂、動力不足,弄不好就變成一潭死水;市場化的文化企業靠觀眾養活,必須時時心繫觀眾,絲毫不能馬虎,脱離觀眾就會失去飯碗,缺乏創新就會被市場拋棄。
隨着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陸續轉製為企業,但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減,仍保留和延續了財政支持、税收減免、社保接續等多方面優惠政策。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應進一步脱離體制的温牀,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市場大潮中接受人民羣眾的選擇。同時,還要給民營文化單位以公平的市場主體地位,讓民間活躍的文化力量迸發出巨大活力,服務於億萬羣眾。
談趙本山
2013年6月,劉雙平與趙本山 2013年6月,劉雙平與趙本山
劉雙平多次對媒體説,“趙本山是傑出的喜劇天才和經營奇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他親近泥土,崇尚大俗,追求真實,快樂至上。”
談到趙本山對中國文藝的貢獻,劉雙平説,趙老師為中國喜劇小品發展,為東北二人轉發展,為中國文藝院團改革,為中國喜劇電視劇發展,都貢獻巨大。趙老師是全國人民心中當之無愧的“小品王”,但他對中國文藝最大的貢獻是二人轉,他把二人轉這門田間地頭的東北民間藝術提升到了雅俗共賞的地步,“綠色二人轉”走向了全國。鑑於此,趙本山在2008年當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雙平人物評價

既聰明又實在,既會讀書又會寫作,既有長遠眼光又會辦實事。他不僅能出色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還能主動辦好領導沒有想到而又很需要辦的事。(武漢大學原校長、著名哲學家陶德麟教授談劉雙平)
具有浪漫情懷與儒商本色。知道雙平經歷的人都為他的角色反差之大驚歎。他做過多年武大的機關幹部,當過學者型校長的秘書,又到中央歌舞團這樣的國家級大團幹過管理層,還拉起改革班子到廣東最前沿闖市場,又研究相聲漫畫等幽默藝術,這種複合型的經歷使得本山選擇了他做夥伴,東北人和湖北人就這樣奇特地組合在了一起。(湖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湖北日報社社長、湖北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江作蘇談劉雙平)
雙平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在中國歌舞團一個人可頂十個。(中國歌舞團藝術總監、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陳維亞談劉雙平)
咱東北人,粗線條。雙平是南方人,心細,幫我管理公司事務,正好互補。(趙本山談劉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