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金海

(抗日遠征軍老戰士)

鎖定
劉金海,1924年3月生,鄭州市二七區尖崗村人。曾任傅作義部軍官三團少尉,1949年1月隨傅起義。解放後,在湖北恩施糧食局當會計。1980年退休返鄉以書法為樂,任湖北鄂西自治州書法家協會會員、鄭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1] 
中文名
劉金海
出生日期
1924年
出生地
河南省鄭州市
性    別

劉金海人物簡歷

劉金海,1924年生於鄭州西鄉。
1942年,河南大旱時,劉金海到陝西省逃荒。在郿縣參加了中國遠征軍。
1943年2月,劉金海到雲南祥雲縣陸良機場候機出國。到印度北部的軍訓基地後,劉金海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軍訓。後被編入新六軍(軍長廖耀湘)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第四十二團(團長許穎、寧偉、劉子高)衞生隊做救護工作。10月,劉金海蔘加了中國遠征軍反攻緬北日軍的緬北行軍。
1944年夏,劉金海蔘加了第四十二團攻克密支那的戰役,救護大量傷病員。同年秋,劉金海所在四十二團空運回國,到雲南沾益駐防。後被空運到雲南芷江,準備入湘對日作戰。
1945年8月21日,四十二團負責侵華日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向中方代表遞交投降書會場的駐防任務,劉金海目睹了日軍投降的過程。不久,劉金海所在新六軍從上海乘軍艦到東北,後撤回關內,被編進傅作義部軍官三團。
1949年1月,劉金海所在部隊在北平和平起義後,他輾轉回到鄭州老家,略作停留便南下湖北,追隨其堂叔劉政民(時任鄂西解放區恩施縣區長),在湖北省恩施縣糧站為入川解放軍籌集糧草。
此後,劉金海長期在恩施縣(後為市)糧食局當會計。 [2] 
1980年退休返鄉。 [1] 

劉金海個人回憶

劉金海入緬

1943年2月中旬,我團奉命從陸良機場飛往緬甸,武器全部留在國內。全團三千多人分乘50架飛機分二批運完。我坐的是第二趟飛機,飛抵緬甸時天已經黑了,下機後對每個人實行全身一條龍消毒,所穿衣服全部燒掉,赤身走進長長的排房內洗澡打針,洗了6次澡,打了12支針,最後發給一個大帆布包,裏面裝有:外衣、內衣、汗衣、膠布、蚊帳、面罩、膠鞋、皮鞋、襪子、毛巾、洗澡巾、腰帶、毛毯、水壺、飯包、飯碗,樣樣俱全。
清點着裝完畢,來接的人大聲喊道:“某單位跟我來!”我找到本單位,乘汽車二十分鐘到達駐地。翌日,乘緬甸的窄軌火車(車皮之間全以鐵鏈相連接)抵列多。每班發了一個帳幕在列多的荒野中安營,嚴禁同當地羣眾接觸,開始緊張的軍事訓練。一個月不到,每個戰士吃得好、練得足,身強體壯,個個黑油油的,似鐵如鋼。 [1] 

劉金海滇西緬北會戰

在緬北戰場,中國遠征軍配合盟軍打通了援華的中印公路後,不斷南進,狂追猛打緬北日軍,不斷空襲密支那日軍基地。1944年夏,我團奉命攻打密支那,駐地距密支那一百多里,全團人輕裝前進,每支槍配五發子彈,除隨身衣服外,僅帶飯碗、水壺、膠布、蚊帳。山高林密、道路崎,一班人在前頭伐木開道,遇水架橋。山涉水,路途艱辛,全團人一天只能前行三、四里。
不久,新一軍(軍長鄭洞國。攻克密支那後新一軍擴編為兩個軍:新六軍和新一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某團攻佔密支那日軍機場,我團改乘飛機飛援密支那前線,我是次日飛抵機場的,下機時日軍早潰逃到十多里外了。 [1] 

劉金海攻克密支那

我們在密支那機場吃過飯,稍事休息,便趕往密支那前線,擔負起戰地救護工作。攻克密支那的戰鬥正在激烈進行,我團三千餘人奮勇殲敵,不惜流血犧牲。一批批傷員從前線抬至救護站,每一批少者數人,多者達二三百。有的官兵戰傷在頭部、胸部、腰部、四肢,什麼部位都有。傷員們痛苦地呼喚着、呻吟着,場面慘烈,鮮血淋漓。一些重傷員從前線抬來,連呻吟聲都沒有了,便壯烈犧牲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同我一樣才有十八九歲呀!為了救國救民,保衞世界和平,他們灑盡熱血,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
1944年8月5日,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激戰,我軍以五千餘人傷亡的重大代價,能傷日軍近二千人,殘餘的一千多日軍乘夜突圍,抱圓木沿着伊洛瓦底江順水漂流,趁機逃生,日旅團長水上少將自殺,我軍終於攻克緬北軍事重鎮密支那。 [1] 

劉金海與華人華僑的情誼

攻克密支那後,許多華人華僑成夥結隊,爭着來看望遠征軍傷病員,一些兒童還將他們花兒一般的小臉小手,伸到頭上身上纏滿白紗布的傷兵跟前,讓傷兵們親吻、撫摸。華僑們競相對中國官兵控訴日軍的罪惡。日據時期,華人有苦不敢縱聲痛哭,小孩不苟言笑,失去童年的天真活潑。日本人千方百計挑撥中緬人民之間的感情,唆使緬奸搶佔華人的房屋、商店和財產,致使好多華人流離失所,被逼進山林。密支那被包圍後,日軍像瘋狗一樣搜刮華人殘留的一點糧食和財產,幾千人無家可歸,集中在一些破草棚裏束手待斃。我們聽得潸然淚下,熱血沸騰,恨不能,“一夜搗碎倭奴穴,蔽天鐵鳥撲東京!”
我軍立即將節省下的糧米救濟他們,派出工兵利用廢舊鐵皮和木料為華人搭棚建房。密支那解放了,華人揚眉吐氣重見天日,華商開始復業華僑街上人流湧動。他們對中國軍人的感激之情無與倫比,時常簞食壺漿,列隊迎候。在這裏,華僑們將每個官兵都當成祖國的代表,他們常説:“祖國強大了,華人在國外才有地位。” [2] 
參考資料
  • 1.    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鄭州文史資料  第26輯  永不忘卻的記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專輯,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5.10,第42-47頁
  • 2.    劉金海:《遠征印緬親歷記》,《河南文史資料》2013年第3期,第68-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