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金山

(開國大校)

鎖定
劉金山小名劉伢子,1908年出生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紅衞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9月,劉金山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劉金山
別    名
劉伢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99年9月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紅衞村
軍    銜
大校
性 別
人物生平
劉金山小名劉伢子,1908年出生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紅衞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父母雙亡,8歲時就給地主家放牛。1929年,劉金山參加了本地農民暴動並加入赤衞隊。1930年1月參加紅軍,193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劉金山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在土城戰役中,他身負重傷,行軍非常困難。部隊準備將他留在老鄉家裏養傷,但他斬釘截鐵地説:“我是個孤兒,是紅軍讓我翻身做人,部隊就是我的家,無論如何也要和紅軍在一起!”就這樣,他憑着堅定的信念和鐵一般的意志,連拖帶架地跟隨部隊前進,傷勢也逐漸好轉起來。 [1] 
1935年5月,劉金山傷好後不久,他所在的紅四團接到飛奪瀘定橋的任務,要求紅四團用3天時間趕到。結果在趕了一天路後,紅四團突然接到命令,要求他們必須在一天一夜的時間裏把剩下的120公里路趕完。他們以驚人的毅力,第二天一早按時趕到瀘定橋。即便如此,當紅四團趕到瀘定橋時,瀘定橋的橋板早已被敵人拆走,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索,寒光閃閃地高懸於奔騰怒吼的大渡河上,令人看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氣。橋對面,還有一排排的槍口正等着他們。敵人憑藉天險,狂妄地叫囂道:“有種你們就飛過來呀!”為了儘快攻下瀘定橋,紅四團從紅二連中挑選了21位勇士組成奪橋突擊隊。紅三連的劉金山得知沒有自己的名字,便強烈要求參加戰鬥,甚至咬破手指按下血印以表決心。基於他是三連黨支部書記,又擅長近敵作戰,組織上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增補他擔任突擊隊指導員。 [1] 
劉金山全身掛滿手榴彈,腰間別上大刀,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抓住搖搖晃晃的鐵索義無反顧地匍匐前進。儘管大渡河在咆哮示威,儘管子彈打在鐵索上叮噹作響、火光四濺,勇士們都毫不畏懼,仍英勇地向敵人逼近。槍林彈雨之中,4名勇士不幸中彈犧牲,墜入江心。這沒把勇士們嚇倒,反而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必勝的信念。他們個個咬緊牙關,目光如炬,以不可阻擋的氣概向前進。當他們快爬到橋頭時,狗急跳牆的敵人竟將煤油澆到堆在橋頭的橋板和鐵鏈上,點起熊熊大火。瞬間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突擊隊的前路被嚴密封鎖住了,鐵索也被大火燒得通紅滾燙。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傳來了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的吶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勇敢地衝呀!”衝在前面的劉金山聽到後精神為之一振,他抓住通紅的鐵索,揮舞着大刀和勇士們一起衝向火海,儘管衣服被點燃,毛髮被燒焦,他卻全然不顧。敵人被勇士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猛烈攻勢嚇得四處亂竄。直到戰鬥結束,他才感到陣陣鑽心的痛,原來他身上大片大片的皮膚都被燙焦了,甚至右手手心還和刀把粘連在一起,血肉模糊。這場戰鬥在他身上留下的數處疤痕,一生都沒有褪盡。戰後,中革軍委給劉金山等18位倖存的勇士頒發了獎品:每人一套寫着“中革軍委獎”的列寧服、一支鋼筆、一個日記本、一個搪瓷碗和一雙筷子。這在當時是最高的獎賞。 [1] 
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劉金山所率領的營大部分時間都是擔任主攻任務,因為戰鬥力強而得到上級的表揚。有一次,他所在的軍分區機關被日軍包圍,時任營長的劉金山奉命拖住日軍的主力,掩護機關突圍。經過一天的激戰,雙方傷亡非常大,劉金山更是被5個敵人團團圍住,面對困境,他沉着冷靜、面不改色,揮起刺刀就把最前面的敵人消滅了。其中兩個敵人見狀,嚇得當場逃跑,另有兩個敵人仍纏着他不放。在拼殺的過程中,劉金山的肚皮被敵人的刺刀劃破了,腸子隨着噴湧的鮮血一齊流出。他顧不了那麼多,強忍着劇痛,把剩下的兩個敵人消滅了。稍做包紮後,他並沒有停歇,仍堅持指揮作戰,直到戰鬥結束。從此,他被戰友們譽為“劉大膽”。 [1] 
戰鬥結束後,劉金山被送到五台山救治。由於戰地醫院條件有限,他的腸子被打斷後無法接上,傷口化膿、高燒不退,生命垂危。恰逢白求恩醫療巡視隊路過,得知他的英雄事蹟後,白求恩不顧疲勞,冒着被日軍轟炸的危險,決定第一時間給他做手術,終於把他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康復後,他婉拒了軍委讓他留守後方這一照顧性安排,又繼續戰鬥在抗日戰場最前線,還率隊參加了著名的黃土嶺戰鬥。 [1] 
劉金山的一生,不僅是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一生,更是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一生。他不僅是火線上的英雄,更是共產黨人的模範。1952年,他的檔案組織鑑定裏寫着:“對黨一貫忠實可靠,從來沒有鬧過個人問題……作風正派,生活樸素……個人利益服從黨的利益。” [1]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準備安排他到軍委工作,但他深知要做好現代化軍隊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而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便數次婉言謝絕了這一安排,並向組織要求轉業到一個小的地方,例如工廠、礦山或農村,準備為黨做幾年工作。1955年授銜時,他主動讓級,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提高老紅軍待遇時,他又主動要求降級,一心只想着黨的事業。他不僅淡泊名利,還謙虛低調,從不提起自己打仗的事,連子女都不太瞭解他過去的經歷,甚至連飛奪瀘定橋勇士的身份也是因楊成武將軍的回憶錄才得以浮出水面。有一次,中央軍委派人來給他寫傳記,他連連擺手拒絕説:“戰鬥不是我一個人打的,要寫就寫那些犧牲的戰士。”他就是以這樣一種真誠而樸實的方式,向黨遞交了自己的答卷,踐行着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1] 
在生活上,劉金山艱苦樸素、甘於清貧。他的衣食住行都很簡單,從不鋪張浪費,住的房子牆壁斑駁、設施簡陋,但他很知足,從不讓人修繕。他不僅嚴於律己,還嚴格要求家人,從不允許子女拿公家的東西,更不允許子女因個人問題向組織開口。他的子女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都沒有沾過他的光,更沒有搞過特殊化。而且,他的子女都養成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作風,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奉獻着。1999年9月,劉金山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他的一生,雖然沒有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但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