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鄧大軍

(以劉伯承、鄧小平為首的軍隊)

鎖定
劉鄧大軍,又稱劉鄧部隊劉鄧野戰軍,指以劉伯承為軍事指揮員、鄧小平政治委員的人民軍隊,包括劉鄧二人先後領導的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 [4-8] 
劉鄧大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1946年6月底晉冀魯豫野戰軍組成。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劉鄧野戰軍挺進中原,舉行魯西南戰役,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
中文名
劉鄧大軍
別    名
劉鄧部隊 [3] 
劉鄧野戰軍 [7] 
主要成就
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
主要成就
千里躍進大別山
對日軍進行大反攻,收復中原
在戰略上跟國民黨形成對峙,最大程度防止內戰
司令部舊址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

劉鄧大軍歷史沿革

劉鄧大軍,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5年8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由八路軍一二九師為主體改編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及野戰軍。軍區司令員為劉伯承,鄧小平任政委,參謀長李達。下轄冀南軍區、太嶽軍區、太行軍區、冀魯豫軍區。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改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野戰軍指揮機構基本同軍區。
1946年6月下旬全面內戰爆發後奉命在豫東、皖北和魯西南作戰。
1947年6月30日,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戰略部署,劉鄧率其主力共12萬餘人,強渡黃河,並取得魯西南戰役的勝利。8月奉命分左中右三路實施中間突破戰略,千里躍進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實現了戰略進攻階段的歷史性轉折。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集團和陳(毅)粟(裕)野戰軍分別在左、右兩翼配合作戰,三支大軍遂在江河淮漢廣大區域構成“品”字態勢,逐鹿中原。
1948年5月9日,為統一指揮江河淮漢地區部隊,中共中央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張際春任副政委,李達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等7個縱隊和第三十八軍共20個旅。
1948年11月與華東野戰軍共同舉行淮海戰役。
1949年2月25日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改為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為劉伯承、鄧小平為政委。下轄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共28萬餘人。渡江戰役後進軍大西南,解放川黔康滇等西南各省。
1950年5月取消野戰軍番號併入西南軍區。劉鄧大軍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1] 

劉鄧大軍大事記

劉鄧大軍魯西南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山東西南部對國民黨軍實施的進攻戰役。1947年6月,國民黨集中兵力對陝北和山東進行重點進攻,魯西南地區開封到東阿500裏的黃河防線,兵力薄弱。晉冀魯豫野戰軍為執行挺進大別山的預定計劃,決定先在魯西南突破敵之防禦,打開南進道路。6月30日夜,晉冀魯豫野戰軍13個旅一舉突破敵黃河防線。此後,在長達4個星期的作戰中,劉鄧野戰軍採取“攻其一點,吸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法,集中主力在運動中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約6萬人,開闢了挺進大別山的道路。 [2]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7月23日,毛澤東提出劉鄧部隊“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的意見,即不再採取有根據地依託逐步而南的漸進方式,而是採取“不要後方”的躍進方式,吸引國民黨軍南下,以緩解山東和陝北兩個戰場人民解放軍的壓力。要知道,從魯西南到大別山有千里之遙,又有汝河、淮河等天險阻隔,更面臨數倍於我軍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阻截,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大兵團無後方作戰,困難之大可想而知。7月30日,劉鄧下定決心立即脱離根據地“直取大別山”,實行戰略機動的無後方作戰。
8月7日黃昏,劉鄧大軍12萬人,在各路國民黨軍合圍圈將攏未攏之際,分左、右、中三路,從魯西南的鉅野、鄆城地區出發,開始了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征程。蔣介石立即調集幾十個旅的兵力追擊,並企圖利用劉鄧大軍南進途中的隴海路、黃泛區及沙河、淮河等天然障礙,將劉鄧部隊拖垮。此時,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漲,道路泥濘,暑氣蒸人,率領這支連續作戰沒有休整、對躍進大別山還沒有進行充分準備的大部隊真是困難重重。
8月13日晚,劉鄧部隊在河南虞城古心王集附近越過隴海鐵路。8月17日晨,開始了黃泛區的艱苦行軍。劉伯承、鄧小平命令炮兵將笨重的武器和卡車就地埋藏或炸燬,以減輕部隊負重,加快行軍速度。8月18日夜,部隊全部走出黃泛區,8月19日晚順利渡過沙河。
這時,蔣介石調集重兵到達汝河南岸和平漢鐵路,阻止劉鄧部隊南下、西進,企圖在沙河以南、平漢路以東、汝河以北地區殲滅劉鄧部隊。面對強敵,劉鄧向全體部隊正式宣佈躍進大別山的任務,劉伯承説:“狹路相逢勇者勝!”鄧小平説:“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先頭部隊實行敵前強渡,從敵軍炮火中奪取了第一個“橋頭堡”大雷崗村,在汝河上架設起了一座簡易浮橋。8月25日下午,各部隊先後渡過汝河。
劉伯承在大別山七角峯 劉伯承在大別山七角峯
劉鄧部隊繼續向南前進,後面國民黨軍19個旅尾追不捨。如果部隊不能在兩天內渡過淮河,勢必將背水作戰。8月正值雨季,淮河水情變化無常。部隊缺少渡船,只能徒涉。8月27日凌晨,劉伯承測到淮河水淺處可以涉渡,立即命令部隊搶渡。當日,主力部隊趕在洪峯的間隙時間全部徒涉淮河。國民黨軍的數十萬追兵趕到北岸時,上游洪峯下來,河水暴漲,只能望河興嘆。過了淮河,即進入大別山。當日,鄧小平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高興地説:“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
晉冀魯豫野戰軍進入大別山區,直接對國民黨的統治中心造成威脅,就像在其心臟上插了一把尖刀,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這使得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我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線陣地。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轉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