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萊夫

鎖定
劉萊夫(1914~1974.12.03),原名劉嘉典。生於萊蕪市西上莊,幼年在本村讀小學。1932年秋考入萊蕪縣立師範講習所,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9月,他受黨的派遣考入濟南鄉村師範,入校後很快與黨組織取得聯繫。在省委遭到破壞,暫無上級黨組織領導的情況下,他積極協助趙健民同志,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活動。1936年初,他回到萊蕪,擔任萊蕪縣委書記,是年底調任省委魯南特派員,負責萊蕪、新泰、費縣、曲阜等地黨的領導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徂徠山起義。1938年5月調回萊蕪,任縣委書記。翌年1月調泰山特委,先後任組織部長、代理書記。從1943年5月至抗日戰爭勝利,先後任魯中一地委、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在此期間,領導廣大軍民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曾任黑龍江龍南地委書記兼獨立旅政委,遼北省省委委員、五地委書記、獨立師政委,阜新礦務局局長等職。1948年初,他調任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繼而任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北京市委委員、財貿部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組織部剮部長等職務。十年動亂期間,他始終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剛正不阿,堅貞不屈,但遭反革命集團的迫害,於1974年12月3日逝世。劉萊夫同志無論是在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總是殫精竭慮忘我工作,將畢生精力無私地獻給了革命事業。 [1-3] 
中文名
劉萊夫
籍    貫
山東萊蕪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74年12月3日 [2] 
畢業院校
萊蕪縣立師範講習所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曾用名
劉法五
原    名
劉嘉典

目錄

劉萊夫人物生平

劉萊夫,原名劉嘉典,曾用名劉法五,漢族。1914年6月生於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鄉西上莊,家庭出身中農。少年時期,劉萊夫於本村讀書。大革命時期,他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在共產黨領導下曾於本村繼織農民協會,並擔任副會長,領導貧苦農民同反勤封建勢力作鬥爭。
1932年我黨發動的山東博興、青州、日照等地的革命暴動相繼被軍閥韓復榘鎮壓下去之後,整個山東也和全國一樣處在白色恐怖籠罩之下。年僅18歲的劉萊夫就在這種形勢下參加了革命,並於同年10月在山東萊蕪師範講習所經劉北戈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萊夫入黨後,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3年春夏,我山東地下黨的省委組織先後兩次遭到敵人的破壞,幾百人相繼被捕,地下黨組織同中央和北方局失掉了聯繫。9月,劉萊夫受萊蕪縣委負責人劉仲營的派遣,考入濟南省立第一鄉村師範,以便通過這個渠道尋找省委的領導關係。入校後,他以學生身份為掩護,積極為黨工作,很快與在該校的黨,的地下組織負責人趙健民(現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接上了黨的關係,並協助趙健民同志積極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恢復了菜蕪縣黨的組織及與濟南黨組織的聯繫。這期間,他先後擔任了黨的小組長和支部委員,還親手培養髮展周梅瑤等五六名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11月上旬,由於黨內出了叛徒,劉萊夫按黨組織的通知,從濟南省立第一鄉村師範轉移到萊蕪縣農村進行隱蔽活動。
1935年12月,中共山東省工作委員會組建後,劉萊夫被任為萊蕪縣委書記。
1936年5月,中共北方局重新組建了山東省委劉萊夫調任為魯南特派員,負貴萊蕪、新泰、費縣、曲阜等地黨的領導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劉萊夫按照黨的部署,奔波於博山、萊蕪、泰山一帶,領導敵後根據地的軍民組織抗日武裝,堅持發動敵後游擊戰爭,多次粉碎日寇的“掃蕩”,發展壯大了抗日力量,鞏固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在此期間,他先後任博山、萊蕪游擊隊中隊指導員,泰安、萊蕪、博山四支隊一中隊指導員,萊蕪縣委書記兼獨立營政委,泰山區特委組織部長、代理書記,魯中區一地委和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魯中區黨委候補委員等職。
抗日戰爭勝利後,劉萊夫服從黨的派遺,離開山東老家,參加了挺進東北的幹部大隊,隨軍進入東北,投入解放東北的戰鬥中。
在東北,劉萊夫先後任北滿分局工作團團長,幹部科副科長,黑龍江龍南地委書記兼獨立旅政委,西滿分局遼吉(後遼北)省委委員,遼吉(後遼北省)第五地委書記,遼吉軍區第五軍分區政委、獨立師政委,阜新礦務局局長(實際未到職)等職。
1947年10月至1949年2月,劉萊夫在任遼吉(後遼北)五地委書記、五分區政委期間,領導全地區各族軍民,堅持地區、堅持武裝鬥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建黨建政、支前支戰和恢復發展生產的偉大斗爭。為了解決幹部不足,他組織各級黨政部門,開辦了土改幹訓班、青年知識分子培訓班、工人骨幹訓練班和教師培訓班等,選拔和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在遼瀋戰役中,他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支前支戰,保障了決戰順利進行。阜新解放後,他認真貫徹黨的工商業政策,積極組織恢復和發展生產,為發展阜新煤電工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我軍南下時,他積極組織選調幹部,籌集物資,為支援平津戰役和全國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春,劉萊夫奉調任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當年5月調北京市總工會任副主席、黨組副書記。1955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員、市委財貿部部長。1960年10月, 調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組織部副部長。
十年內亂中,劉萊夫遭到林彪、“四人幫” 一夥迫害。康生讓他寫誣衊老幹部的材料,妄圖加害黨、政、軍的負責同志。劉萊夫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多次嚴詞拒絕並痛斥了林彪、“四人幫” 一夥的倒行逆施行為,因此他多次挨批鬥,被關進監獄長達一年之久,這些都沒有使他屈服。在“幹校”期期間,劉萊夫被列為重點監視對像。因患脾病,雖多次請假治療,但都未獲批准,致使病情惡化,做了脾切除大手術。由於林彪、“四人幫”一夥迫害,劉萊夫的身體受到極大摧殘,造成半身癱瘓,於1974年12月3日因腦溢血再發,在北京逝世,終年60歲。
黨中央為他開了追悼會。萬里、谷牧等領導同志參加了追悼會。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他的老家山東省萊蕪市為他樹立了紀念碑。 [1-3] 
參考資料
  • 1.    劉佃銀.萊蕪市萊城區志(1993-2005)/人物.萊蕪市萊城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方誌出版社,2012年03月:706
  • 2.    萊蕪市宣傳部編,贏牟春暉,山東省出版總社泰安分社,1989.08,第67-68頁
  • 3.    烽火三年編寫組著,烽火三年:解放戰爭時期的遼吉五地委,遼寧教育出版社,1983.10,第354-3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