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肇

(東漢第四位皇帝)

鎖定
劉肇(79年-106年2月13日 [1]  ),一作劉肈 [2]  ,中國東漢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 [3]  -106年2月13日在位 [1]  ),漢章帝劉炟第四子。
劉肇生母為梁貴人,後被過繼給章德竇皇后。建初七年(82年),劉肇被章帝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章帝逝世,劉肇即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氏專權。期間竇憲率軍討滅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時年十四歲的劉肇聯合清河王劉慶與大臣丁鴻發動政變,捕殺竇氏及其黨羽,繼而親政 [4]  。劉肇在位期間,班超擊敗貴霜,使西域五十餘國臣服,又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至地中海東岸而返,致使四萬裏外的海濱國家派譯使納貢。隨後,劉肇又接見羅馬馬其頓行省和東方行省推羅城的商團“使臣”,對其進行冊封,實現中國與歐洲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5]  。後攻滅燒何羌,設立西海郡,將青海湖納入版圖 [6]  。元興元年十二月(106年2月),劉肇病逝於章德殿,終年二十七歲。諡號孝和皇帝,廟號穆宗(後除),葬於慎陵。 [7] 
劉肇對內寬和愛民,對外兵略妥當,使“齊民歲增,闢土世廣” [8]  ,締造“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的局面 [9]  ,使東漢國力達到全盛 [10]  ,時人稱頌“冠斯往代,奄有萬國” [11]  ,史稱“永元之隆”;同時重視文化發展,令班昭續寫《漢書》 [12]  、蔡倫改進軍械,並革新造紙技術,使“蔡侯紙”得到推廣 [13] 
全    名
劉肇
別    名
漢和帝
諡    號
孝和皇帝
廟    號
穆宗
年    號
永元元興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郡雒陽縣(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出生日期
79年
逝世日期
106年2月13日
逝世地
洛陽章德殿(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陵    墓
慎陵
在位時間
88年4月9日 至 106年2月13日
前    任
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繼    任
漢孝殤皇帝劉隆
主要成就
開創永元之隆,使東漢國力達到頂峯
實現中國與歐洲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本    名
劉肈 [2] 

劉肇人物生平

劉肇早年經歷

劉肇是漢章帝劉炟第四子。其母梁貴人是褒親愍侯梁竦之女 [14]  ,建初二年(77年)入宮,於建初四年(79年),生下劉肇 [15]  。梁貴人後被竇皇后誣陷,憂鬱而死。竇皇后親自撫養劉肇 [16]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17] 

劉肇登基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章帝去世,皇太子劉肇繼位,即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年幼,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3] 
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佈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衞;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18]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如在伐北匈奴之議中,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官員都極力上諫,魯恭甚至指責竇太后“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羣臣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漢軍在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後,重創北匈奴,“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羣臣持有不同意見,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同意奏請。以耿夔任尚二人為護匈奴中郎將,助於除鞬單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東漢都護南匈奴、西域的同時都護北匈奴。 [19-20]  [21]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欺凌百姓,強奪財物,奪取罪人,姦污霸佔婦女。商賈遇到他就閉塞,就像躲避盜寇一樣,而“有司莫敢舉奏”。 [22] 
竇太后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僅據《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劉肇政變奪權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劉肇採用曹褒所制定的新禮,加元服 [23] 
二月,竇憲派副將耿夔發動金微山之戰,大破北匈奴。此後,竇憲威名更盛,地方刺史、守、令等爭相向百姓徵收賦税,拿來賄賂竇憲。大司徒袁安、大司空任隗上書彈劾這些官員,於是劉肇罷免了袁安所奏的四十多名賄賂竇憲的地方官吏,竇氏外戚極為痛恨。尚書僕射樂恢上疏反對外戚干政,竇太后不聽,樂恢回到州郡後,竇憲以威力逼迫他服毒自盡。於是朝臣震恐,皆跟風逢迎竇憲,無人敢違抗,袁安常為此嗚咽流涕。 [24]  而尚書僕射郅壽上書彈劾竇憲驕縱,並搬出王莽篡漢的故事讓國家引以為戒,結果亦被竇憲逼迫自殺。 [25] 
同年十月,劉肇行幸長安,下詔尋求漢高帝功臣蕭何曹參的近親,讓他們繼承封地,暗示羣臣效仿二位功臣;同時詔令竇憲入長安伴駕,竇憲到達後,朝臣私下議論拜他時高呼“萬歲”,尚書韓稜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止住了這場鬧劇。十一月,劉肇祭祀漢高帝等西漢十一陵。十二月,班超制服西域的龜茲、姑墨、温宿等國的消息傳來,劉肇下令復置西域都護,命班超擔任此職,同時冊封隨行的龜茲國侍子白霸為王,派人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 [26]  同月,劉肇從長安返回京師洛陽。 [27] 
竇憲以鄧疊郭璜為心腹,永元四年(92年)竇太后封鄧疊為穰侯,而鄧疊與弟弟鄧磊、母親鄧夫人、郭舉、郭璜相互勾結。其中鄧夫人是竇太后的好友,郭璜在竇太后所居的長樂宮中任職,其子郭舉時常入宮接受竇太后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劉肇。劉肇暗中瞭解到他們的陰謀 [28]  ,便和兄長劉慶謀劃起事。劉慶從小便和劉肇十分親近,特別受到劉肇的恩遇,經常出入宮廷,留下住宿,與劉肇共議私事。劉肇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閲,欲行漢文帝誅殺舅父薄昭、漢武帝誅殺舅父竇嬰的故事 [29]  。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不敢讓他們去找,便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閲。夜裏,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密謀。劉肇還讓劉慶向宦官鄭眾傳話,讓他幫忙在書中尋找皇帝誅殺舅父的故事。鄭眾勸劉肇即刻誅殺竇憲心腹郭舉、郭璜等人,但劉肇認為竇憲領兵在外,恐生兵變,並未採納鄭眾的建議。 [30]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薨逝。當時羣臣不敢與竇氏抗議,唯獨袁安堅定不移,在朝堂與竇氏頑固抗爭十次以上,竇太后不聽,羣臣皆擔心他的安危,而他卻始終鎮定自若 [31]  。劉肇和朝臣皆倚仗袁安 [32]  。袁安薨逝後,丁鴻接任大司徒 [4] 
四月,竇憲回到京師洛陽。六月戊戌日,丁鴻借發生日食之機上書,暗示劉肇發動政變 [33]  。十幾天後,劉肇以“到白虎觀講經”為理由,帶着劉慶移駕北宮章德殿 [30]  ,並讓丁鴻擔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時兼任衞尉,統領宮中禁軍,控制南宮、北宮 [4]  ,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關閉城門,逮捕鄧夫人、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下獄處死 [34]  ;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顧及竇太后而沒有明確處決竇憲,卻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監督他。在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勒令他們自殺 [18] 
劉肇掌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劉肇永元之隆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上朝聽政,深夜批閲奏章,從不懈怠,史稱“勞謙有終” [35]  。當時各郡國前後進獻的祥瑞多達八十一處,劉肇卻自稱德行淺薄,又覺得祥瑞不切實際,於是都隱沒起來而不宣揚。 [36] 
  • 經營西北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叛亂,劉肇派任尚將其討滅 [37]  。同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叛亂,被骨都侯喜斬殺 [38]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並斬殺了焉耆、尉黎兩國國王,將其首級傳至洛陽 [39]  。從此西域降服,漢朝的威勢延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五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紛紛向東漢送納質子表示臣服 [40]  ,其中西亞國家條支安息以及遠在洛陽四萬裏外的海濱國家皆翻譯雙方語言,遣使納貢 [5]  ,《後漢書》概括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 [41]  。十一月,鮮卑大都護蘇拔廆在任尚的統領下大破北匈奴逢侯單于叛軍,斬首一萬七千餘級 [42] 
永元七年(95年),劉肇為了表彰班超與蘇拔廆的功勳,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蘇拔廆為率眾王。 [43] 
  • 內外政事
永元八年(96年)二月,劉肇冊立貴人陰氏為皇后(即孝和陰皇后)。到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他下詔廢黜陰皇后,並於十月冊立貴人鄧綏為皇后。 由於鄧綏“有丈夫之性”,劉肇便讓她參與並知曉外朝政事 [44]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滅燒何羌部落,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人進攻的可能,劉肇便在其地設立西海郡,發兵駐守,將青海湖及大小榆谷之地納入版圖 [45]  。十一月,劉肇採納司空徐防改革太學策試的建議 [46] 
劉肇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要求他們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 [47]  。在他統治時期,東漢國力達到鼎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49] 

劉肇英年早逝

元興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3日),劉肇病死於洛陽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 [1]  劉肇駕崩後,他出生僅一百餘日的兒子劉隆繼位,即漢殤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劉肇被安葬於慎陵(位於今河南孟津),定諡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為穆宗 [50]  。初平元年(190年),經有司奏請,漢獻帝廢除了劉肇在內的四帝的廟號 [51] 

劉肇為政舉措

劉肇政治

  • 選官用賢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劉肇當政時期,多次下詔納賢 [52]  。劉肇深知吏治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並且親自策問,選用官員 [53] 
  • 寬和為政
劉肇當政時期,在法制上主張寬刑 [54]  ,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55]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去世。由於宮廷緊守秘密,漢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竇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説法。這時,漢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帝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劉肇念及竇太后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追諡章德皇后,對生母梁貴人、養母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56] 
  • 愛民為本
劉肇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説:“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 [47]  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劉肇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57] 

劉肇經濟

經濟上,劉肇多次下詔賑濟災民 [58]  、安置流民 [59]  ,並減免賦税 [60]  ;要求勿違農時,以保證農業生產時間 [61]  。在他統治時期,東漢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105年),為東漢一代之最;户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 [48] 
  • 撫卹百姓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劉肇下令將京師洛陽上林苑、廣成苑的果園借給貧民,讓他們隨意採摘,不收税。 [62]  永元十一年(99年)二月,劉肇派人巡視各郡國,下令讓受災不能養活自己的人到山林池澤中捕撈採集食物,不收税。 [64] 
  • 懲辦豪強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劉肇考慮到去年秋麥收成不好,擔心百姓糧食不夠,便要求各郡國上報貧困不能自給的户口人數。同時指出“以前郡國上報的貧民,用衣鞋和炊具當飯錢,而豪強卻以此謀利。”於是劉肇下旨查辦。如果有郡國長官不能親自耕種,反而愁擾百姓,若有再犯的,二千石的長官先坐牢。 [63] 

劉肇軍事

  • 擊敗貴霜
考古出土的貴霜王閻膏珍金幣 考古出土的貴霜王閻膏珍金幣
永元二年(90年),貴霜帝國君主卡德菲茲二世(《後漢書》稱為“閻膏珍” [65]  )發兵攻打西域,但被班超阻遏。貴霜久攻不下,便向龜茲借軍糧,卻被埋伏在路上的漢軍截殺,貴霜方面只得求和,並時常向東漢納貢。 [66] 
  • 討滅匈奴
永元四年(92年)東漢連番重創北匈奴後,北匈奴西遷,漠北地空。其中有部分北匈奴退居伊吾附近,其首領於除鞬自立為新一任北匈奴單于,到蒲類海請求歸降東漢。於是,東漢在伊吾地區設立“護匈奴中郎將”,領護北匈奴 [21]  ,於是南北匈奴一併歸東漢都護,東漢自此“並恩兩護” [20]  。此後,南北匈奴時有叛亂,但均被討平。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叛亂,劉肇派遣“護匈奴中郎將”任尚將其討滅 [37]  。同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叛亂,被骨都侯喜斬殺 [38]  永元六年(94年),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南匈奴單于師子不服,於是十五部二十多萬人皆反叛,擁立逢侯為單于,殺略吏人,焚燬廬帳,將車重向北方,欲渡漠北。九月,劉肇以光祿勳鄧鴻為主將,統帥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護匈奴中郎將杜崇征討匈奴叛軍,十一月,任尚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兵,攔截逢侯軍隊於滿夷谷,大破之;馮柱遣兵追擊,再度擊破,前後共斬首一萬七千餘級,逢侯單于便率眾出塞 [42]  [67] 永元八年(96年)五月,逢侯單于的左部投降漢朝,南匈奴單于師子認為其中的右温禺犢王烏居戰曾與安國同謀,想要拷問他,於是烏居戰便再度叛亂寇邊,七月,劉肇派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叛軍,斬殺烏居戰 [68-69] 
  • 征服西域
永元三年(91年)劉肇西巡期間,班超制服了西域的龜茲姑墨温宿等國。十二月,劉肇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同時冊封隨行的龜茲國侍子白霸為王,派司馬姚光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司馬姚光到達後,與班超聯手廢黜了龜茲老王尤利多,擁立白霸為新一任國王,並將尤利多押送至京師洛陽。班超駐守龜茲它乾城,西域只剩焉耆國危須國尉犁國懷有二心,其餘皆定 [26]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並斬殺了焉耆、尉犁兩國的國王,為四國皆冊立新王 [39]  。從此西域降服,向東漢送納人質的有五十餘國 [40] 
永元八年(96年)五月,車師后王叛亂。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長史王林擊破車師后王並殺之。 [70] 
  • 平定羌亂
東漢自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西羌叛亂的常從燒當羌開始。 [45] 
永元五年(93年),護羌校尉貫友派兵出塞攻打燒當羌王迷唐大小榆谷,斬首八百餘級,迫使其遁逃 [38]  。於是貫友便沿着逢留之河築造堡壘,製造大船,建立河橋,欲追擊迷唐,迷唐便率部落遠遷至賜支河 [73] 
永元九年(97年)八月,迷唐率眾八千侵犯隴西,繼而號召境內各羌造反,匯合諸羌三萬兵力,殺長史。劉肇派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率兵3萬征討,最終將其攻破 [71]  。次年(98年),在耿譚的招撫下,迷唐率領燒當羌投降,到洛陽納貢 [72] 
迷唐歸降後,劉肇讓迷唐率領燒當羌回到大小榆谷居住,迷唐卻説漢軍在大小榆谷建造了河橋,兵來無常,不可復居,且族人已不滿兩千,飢餓難立,便入居金城郡,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便賞賜給迷唐很多金帛,讓他買足糧食與牲畜後率族人出塞,而燒當羌卻懷疑朝廷又有陰謀。永元十二年(100年),迷唐再度反叛,號召湟中諸胡抄掠而去,回到賜支河,將兵向塞。次年(101年)八月,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率兵出塞,在允川討伐迷唐,大破其部 [74]  。自此燒當羌徹底瓦解,歸降者六千餘口,分別遷徙到漢陽、安定、隴西。 [75] 
  • 進軍青海湖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燒何羌造反,被安定郡兵擊滅,於是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患。隃麋相曹鳳上奏説,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應當在此重新設立西海郡縣,劃定區域廣開屯田,隔絕羌胡交關之路,種植穀物開發邊境。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修繕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守西海郡,同時以曹鳳接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兵龍耆城。於是東漢在青海湖一帶廣增屯田,沿河駐紮的兵營共三十四部。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諸羌造反,才被裁撤。 [45] 
  • 擊破鮮卑、高句麗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鮮卑進攻右北平郡,進入漁陽,被漁陽太守擊破。 [76] 
永興元年(105年),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入遼東寇略,被遼東太守耿夔擊破,其統帥亦被殺。 [77] 
  • 穩固南境
永元四年(92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叛亂,燔燒郵亭,殺掠官民,郡兵將其擊降 [78] 永元五年(93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蠻 [38]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二月,巫蠻叛亂,攻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劉肇派使者都督荊州兵迫降巫蠻 [79] 
此外,永元十二年(100年)四月,日南郡象林縣“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統帥,餘眾乃降。劉肇於永元十四年(102年)五月設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 [80-81] 

劉肇文化

  • 續成漢書
劉肇得知班昭博古通今、學識過人,便下令班昭續寫《漢書》,並允許她到皇家東觀藏書閣內查閲史料,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 [12] 
  • 興辦女學
劉肇多次召班昭入宮,為宮裏的后妃講學,后妃們敬仰她的學識,尊稱她為“大家”。 [12]  其中,鄧綏除了跟從班昭學習經書外,還兼修天文、算數。 [93] 
  • 定型漢字
劉肇發現五經的解説有異義,而且在文字書寫上也不一樣,便賈逵修理舊文字,於是永元八年(96年)許慎採集史籀、李斯、揚雄的書,廣泛訪問民間,請賈逵考證,歷經二十多年撰寫《説文解字》一書 [94] 直至漢安帝建光元年(120年)著成並獻於朝廷 [95]  。《説文解字》號稱世界第一部字典 [96]  ,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97] 
永元十三年(101年),劉肇親自到東觀,閲覽書林典籍,廣選有技藝的人到東觀任職。 [98]  劉肇還讓左右近臣皆誦讀詩書,宮中尚學之風濃厚。 [99] 
  • 改革策試
在東漢的察舉制中,人才多源,但公、私學校出身的經生是主要來源。其中,太學是最重要人才培養機構。太學生的素質會直接影響察舉人才的素質,故若要從源頭上保證人才選舉不乖實,則首先需革除太學積弊。 [100] 
永元十四年(102年)十一月,司空徐防針對太學的情況提出了策問改革的建議。他上書批評太學學風“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説為得理”。而“私相容隱,開生奸路”的情況更加重了太學的渾濁。基於此,徐防建議改變博士策問的內容:“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 [46] 
這一被稱為“永元改革”的變革推行後,太學策試的形式應該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始側重章句家法。這項改革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的學術形態,使得經書文本開始標準化,新型的小章句形式的經注開始流行,經注開始注重內在統一性和體系性。 [100] 
  • 推行漢禮
元和三年(86年)博士曹褒上疏請定漢禮,稱“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但太常巢堪認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但漢章帝仍拜曹褒侍中,準其奏請。次年(87年)曹褒遵照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一百五十篇,上奏朝廷。漢章帝採納。
永元三年(91年)春,正月,甲子,漢和帝劉肈正式採用曹褒新禮,加元服;同時提拔曹褒為監羽林左騎。

劉肇科技

  • 改進軍械
劉肇即位後,任命蔡倫尚方令,主管皇宮製造業,並於永元九年(97年)監作秘劍及各種器械,無不精緻工巧、堅固緻密,被後世效仿。蔡倫大幅度改進了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準,並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峯。後來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十字弓),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101]  [102] 
  • 造紙技術
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自己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做成的紙獻給劉肇,得到劉肇的稱許。從此,天下無不採用蔡倫所改進之紙。後來,人們都稱蔡倫的紙為“蔡侯紙”。 [101] 
  • 天文儀器
永元十五年(103年),劉肇採納賈逵的建議,按照傅安提出的用黃道座標取代赤道座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構想,下詔製造“太史黃道銅儀”,是世界上第一台用黃道座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天文儀器,對提高人們關於日月運動規律的認識具有一定的作用。 [103]  賈逵根據自己的實際觀測,大膽地得出結論:月亮的運動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是改進儀器得到的第一個結果,它促進了曆法的進步,也豐富了人們對天體運動的知識,為以後太陽運動不均勻的發現打下了思想基礎。 [104] 

劉肇民族與對外交往

  • 漠北(鮮卑、匈奴)
永元十六年(104年),北匈奴單于遣使貢獻,請求和親。劉肇認為北匈奴“舊禮不備”,拒絕了北匈奴的和親請求。後來鄧綏臨朝,也拒絕了匈奴使臣的請求。 [82] 
永元六年(94年)十一月,任尚調動鮮卑蘇拔廆部擊破北匈奴逢侯單于,次年(95年)正月,劉肇冊立蘇拔廆為率眾王 [42]  ,同時置丞輔佐,視作內地郡縣。東漢朝廷贏得了鮮卑諸部廣泛的認同與擁護,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83] 
  • 青藏
元六年(94年),大牂夷種羌(居川西和青海省東部)的豪強造頭等人率族人50多萬口內屬東漢,劉肇遂封造頭為邑君長,賜印綬 [84]  。永元十二年(100年),旄牛縣境外的白狼國(今四川巴塘)、樓薄國王唐繒等,率領轄下十七萬人口,歸義內屬東漢。劉肇下詔賜其王金印紫綬 [85] 
  • 中西亞、歐洲
在東漢擊敗貴霜(參見“軍事”部分)後,雙方常進行了友好的交往。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抵達條支(安條克城),至地中海東岸而返 [86]  ,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瞭解 [87]  ,並將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 [88]  。大概就在此時,馬其頓人梅斯·提提阿努斯與甘英相遇,並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在他的組織下,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和東方行省推羅城人組成商團,前往東漢 [5]  。到永元十二年(100年)冬,商團“使臣”抵達洛陽。劉肇在宮中接見了他們,並賜予其“國王”金印紫綬(此事即《後漢書·和帝紀》所稱“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內附”) [89]  ,這是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5]  。也有説法認為“蒙奇、兜勒”在中亞地區。
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帝國君主滿屈(可能指帕科羅斯二世)向劉肇贈送獅子和“條支大鳥”(鴕鳥)。 [90] 
  • 南亞、東南亞
天竺國在劉肇在位時期多次遣使朝貢,劉肇駕崩後西域反叛,天竺便停止向東漢朝貢,直到漢桓帝時期恢復朝貢。 [91] 
永元六年(94年),敦忍乙國王莫延遣使朝貢,獻犀牛、大象。永元九年(97年),撣國王雍由調遣使奉上該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92] 

劉肇歷史評價

劉肇漢代

鄧綏:“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於四海。” [105]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106] 
黃香:“惟永元之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以三載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時加玄冕,簡甲子之元辰。皇輿幸夫金根,六玄虯之連蜷,建螭龍以為旗,鳴節路之和鑾。既臻廟以成禮,乃回軫而反宮,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鍾。祚蕃屏與鼎輔,暨夷蠻之君王,鹹進爵於金罍,獻萬壽之玉觴。” [107] 
蘇順:“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鹹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108] 
崔瑗:“玄景寢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啓,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雲其窮。” [109] 
東觀漢記》:“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閲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35] 

劉肇兩晉南朝

司馬彪續漢書》:“孝和年十四,能折外戚驕橫之權,即昭帝斃上官桀之類矣。朝政遂一,民安職業,勤恤本務,苑囿希幸,遠夷稽服,西域開泰,郡國言符瑞八十餘品,鹹懼虛妄,抑而不宣云爾。” [110] 
皇甫謐帝王世紀》:“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衞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111] 
虞潭:“昔漢章帝竇後殺和帝之母。和帝即位,盡誅諸竇。當時,議者欲貶竇後。及後之亡,欲不以禮葬。和帝以奉事十年,義不可違,臣子之道,務從豐厚,仁明之稱,表於往代。” [112] 
  • 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去來,自有數也? [113] 
  • 孝和沈烈,率由前則。王赫自中,賜命強慝。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113] 

劉肇唐宋

李賢:“凡瑞應,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於有實,故書見於某處。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虛飾,故書某處上言也。” [114] 
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户滋殖。” [115] 
蘇轍:“黃帝,壽皆百年,享國皆數十年。周公作《無逸》,言商中宗享國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國五十年。自漢以來,賢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漢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東漢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與《無逸》所謂‘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無以大相過也。” [116] 
錢時:“西京自成帝而下,皆制於王氏,竟致移國,固不足論。以孝宣之英明而誅霍氏甚易,然亦往往大費區處,然後甫定。和帝才十四歲耳,一指顧間,去諸竇如磔鼠,且其方略措置精密詳練,以是而論,豈非有漢之英君哉。然自此以後,乃浸微浸消,終已不競,何也?謀不出於王公大人,而出於閹官,謀之所出者,權之所歸故也。今日之事,雖明典憲,愜公論,觀其機,伏而不露,毒發而莫測,即陰謀巧計者之所為,與他時禍國實同一根,是以和帝能去外戚之奸,而宦官用權自此始為漢氏膏肓之疾。悲夫。” [117] 
胡寅:“孝和幼衝即位,年十有四而能誅鋤竇憲,自是大柄在手,威權不失,後十六七年間亦無大過舉,尊崇儒術,友愛兄弟,優禮賢者,克納嘉言,四夷希侵,中國綏靖,方之章帝實乃過之,而作史者未能鋪張揚厲,曠闕多矣。” [118] 
洪邁:“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後世稱其明。然和帝時,竇憲兄弟專權,太后臨朝,共圖殺害。帝陰知其謀,而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獨知中常侍鄭眾不事豪黨,遂與定議誅憲,時亦年十四,其剛決不下昭帝,但範史發明不出,故後世無稱焉。” [119] 
葉適:“東漢至孝和八十年間,上無敗政,天下乂安。” [120] 

劉肇明清

範光宙:“兩漢主以沖年,知尊禮大臣而誅鋤權奸者,前稱昭帝而後稱和帝。夫主上貴察而斷,忠佞之不辦,非察也;刑賞之不果,非斷也。孝昭踐祚甫十四,而上官之詐、大將軍之忠能鑑別如薰蕕,然今以竇憲之惡而帝能與秘臣謀誅之,殲大憝於君側而官禁為之肅清,至於尊禮袁安,引用陳寵,而魯丕賈逵之徒羣而論難於前。夫帝固衝主也,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進賢,其睿謀雄斷豈下孝昭哉?獨誅憲之舉謀及鄭眾,權奸雖除而閹豎用事,遂為東漢基禍之主,人謂帝拒一虎而進一狼,葢誠然哉,是故論漢和者,重予之而又重惜之。” [122] 
何焯:“和帝誅竇憲,時年十四,其斷可比昭帝之明。” [123] 

劉肇近現代

翦伯贊:“東漢的政權到漢和帝時便發展到全盛時期的頂點。當此之時,帝國的光輝,正如日中天,照射瀛寰……當時助長了國內外諸種族之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中國歷史再前進一步。” [121] 

劉肇軼事典故

劉肇兄弟情深

劉肇還是太子時,就特別親愛同父異母的皇兄劉慶,每在宮中就與他同居,外出則乘坐同一輛車馬。後來劉肇即位,對劉慶的待遇更加優厚,經常與之共議私事,諸王都無法與他相比。後來劉慶年長,只好移居丙舍。 [30] 
永元四年(92年),劉肇移駕北宮章德殿,劉慶得以入內居住。劉肇計劃誅殺竇氏外戚,讓劉慶幫忙求得《漢書·外戚傳》,並在夜裏把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劉肇誅殺竇憲後,劉慶到宮外建立了自己的府邸,劉肇便賞賜給他無數珍寶。劉慶體弱多病,經常感到不適,劉肇就朝夕到他府上問候,親自喂他藥膳,關懷甚切。 [30] 
劉慶儀容威風,進退可觀。漢和帝即位後,大小政事,常和劉慶商議。劉慶便更加謙遜謹慎,每當在朝會上就穿着低於自己藩王等級的侯爵級別的衣服。 [30] 
永元十五年(103年),發生日食,百官奏請讓劉慶等王侯前往封地。劉肇卻説天降異象是自己個人過失,讓劉慶繼續留在洛陽。 [30] 
劉肇駕崩後,劉慶在前殿大哭,吐血數升,因而患病,第二年回到封地時便病死了。 [30] 

劉肇借宦奪權

在劉肇奪回政權的過程中,參與者除了清河王劉慶大臣丁鴻之外,宦官鄭眾也幫助劉肇在《漢書·外戚傳》中尋找皇帝誅殺外戚的故事,為劉肇的決策提供了更多參考 [29]  。雖然鄭眾所提出的建議並未被劉肇採納 [30]  ,但當時大多宦官都依附竇氏外戚,唯獨鄭眾一心忠於漢室,不巴結竇氏一黨,得到了漢和帝的信任。
劉肇奪回權力後,派鄭眾到皇后所居的長秋宮任職,擔任大長秋,成為陰皇后的近侍。而在進行策勳班賞的過程中,劉肇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劉肇的讚賞。因此,劉肇常與他商量事情,所以史書上説“中官用權,自(鄭)眾始焉”。 [124] 

劉肇問政后妃

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為皇后和諸貴人講學,並讓皇后和諸貴人都拜她為師 [12]  。他還經常詢問后妃們對政事的見解,而鄧貴人(鄧綏)每次都謙遜退讓,讓陰皇后先進言。陰皇后的回答對劉肇沒有幫助時,鄧綏才不得已回答劉肇的問題 [125]  。鄧綏博覽羣書,博學多識 [93]  ,且“有丈夫之性”,後來,劉肇便改立鄧綏為皇后,並讓她參與並知曉外事(外朝政務) [44] 

劉肇罷貢荔枝

南海地區進獻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死者繼路。永元十五年(103年),臨武長官唐羌上書指出交趾七郡上貢之路太過艱辛,並有人死在路上。劉肇得知後,當即下詔:“遠國珍羞,本用於供奉宗廟,但如果有對百姓有傷害,怎能算是以愛民為本呢?以後讓太官不要再接受荔枝的進獻了!”於是便免除了交趾地區的龍眼、荔枝之貢。 [126-127] 
宋人蘇軾曾拿此事與唐玄宗對比,作《荔枝嘆》:“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128] 

劉肇人際關係

關係
稱謂
簡介
曾祖
漢光武帝。
祖父
漢明帝。
父親
漢章帝。
母親
梁貴人
追封太後,諡號恭懷。 [129] 
妃嬪
光烈皇后陰麗華兄長陰識的曾孫女。 [130] 
即和熹皇后,太傅鄧禹孫女,護羌校尉鄧訓之女。
——
——
宮人 [132] 
宮人。 [133] 
劉肇原有十幾個兒子,除了長子劉勝以外,皆不幸夭折,後來生的皇子隱秘養於民間。 [131] 
長子
平原懷王。 [131] 
幼子
漢殤帝。 [131] 
長女
修武公主。 [134] 
次女
共邑公主 [134] 
三女
臨潁公主,下嫁即墨侯賈建 [134] 
四女
聞喜公主 [134] 

劉肇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扮演者不詳;
2014年網絡劇《我為宮狂2》:張哲瀚飾演劉肇。

劉肇史料索引

關於劉肇的平生,主要參見南朝范曄所著《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 [113]  《東觀漢記》《後漢紀》《資治通鑑》等也有一些記錄。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冬十二月辛未,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 2.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孝和皇帝諱肈。
  • 3.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 4.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是時竇太后臨政,憲兄弟各擅威權。(丁)鴻因日食,上封事曰:'……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書奏十餘日,帝以鴻行太尉兼衞尉,屯南、北宮。於是收竇憲大將軍印綬,憲及諸弟皆自殺。
  • 5.    林梅村.公元100年羅馬商團的中國之行[J].中國社會科學,1991(04):71-84.
  • 6.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孝和皇帝下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一零二年)春,安定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上從之。
  • 7.    漢和帝劉肇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2-26]
  • 8.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
  • 9.    《東觀漢記》:孝和皇帝……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
  • 10.    翦伯贊:“東漢的政權,到和帝時便發展到全盛時代的頂點”,見氏著《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446頁。持類似看法的有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5頁)、王雲度《東漢史分期芻議》(《南都學壇》1991年第1期)。
  • 11.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後漢蘇順和帝誄曰:“……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
  • 12.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
  • 13.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蔡倫字敬仲……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 14.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梁貴人者,褒親愍侯梁竦之女也。
  • 15.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亦以建初二年與中姊俱選入掖庭為貴人。四年,生和帝。
  • 16.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卒,竇後養帝以為己子。
  • 17.    《後漢書·帝紀第三》:夏六月甲寅,廢皇太子慶為清河王,立皇子肇為皇太子。
  • 18.    《資治通鑑·卷第四十八》:竇氏父子兄弟併為卿、校,充滿朝廷,穰侯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共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鈎盾令鄭眾,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眾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為亂,忍而未發;會憲與鄧疊皆還京師。時清河王慶,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眾,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衞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 19.    《後漢書·耿弇列傳》: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土。
  • 20.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
  • 21.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
  • 22.    《後漢書·竇融列傳》:景為執金吾,瑰光祿勳,權貴顯赫,傾動京都。雖俱驕縱,而景為尤甚,奴客緹騎依倚形勢,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太后聞之,使謁者策免景官,以特進就朝位。
  • 23.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元和三年……博士魯國曹褒上疏,以為“宜定文制,著成漢禮”。太常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諸儒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以時立,乃拜褒侍中。……章和元年……曹褒依準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凡百五十篇,奏之。帝以眾論難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永元三年……春,正月,甲子,帝用曹褒新禮,加元服;擢褒監羽林左騎。
  • 24.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竇憲以北匈奴微弱,欲遂滅之,二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出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封夔為粟邑侯。竇憲既立大功,威名益盛,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競賦斂吏民,共為賂遺。司徒袁安、司空任隗舉奏諸二千石並所連及,貶秩免官者四十餘人,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尚書僕射樂恢,刺舉無所迴避,憲等疾之。恢上疏曰:“陛下富於春秋,纂承大業,諸舅不宜幹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義自割,下以謙自引,四舅可長保爵土之榮,皇太后永無慚負宗廟之憂,誠策之上者也。”書奏,不省。恢稱疾乞骸骨,歸長陵;憲風厲州郡,迫脅恢飲藥死。於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無敢違者。袁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朝會進見及與公卿言國家事,未嘗不喑嗚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賴之。
  • 25.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竇憲嘗使門生齎書詣尚書僕射郅壽,有所請託,壽即送詔獄,前後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又因朝會,刺譏憲等以伐匈奴、起第宅事,厲音正色,辭旨甚切。憲怒,陷壽以買公田、誹謗,下吏,當誅,何敝上疏曰……書奏,壽得減死論,徙合浦,未行,自殺。
  • 26.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冬,十月,癸未,上行幸長安,詔求蕭、曹近親宜為嗣者,紹其封邑。詔竇憲與車駕會長安。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尚書韓稜正色曰:“夫上交不諂,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龜茲、姑墨、温宿諸國皆降。十二月,復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官。以班超為都護,徐幹為長史。拜龜茲侍子白霸為龜茲王,遣司馬姚光送之。超與光共脅龜茲,廢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將尤利多還詣京師。超居龜茲它乾城,徐幹屯疏勒,惟焉耆、危須、尉犁以前沒都護,猶懷二心,其餘悉定。
  • 27.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冬十月癸未,行幸長安……十一月癸卯,祠高廟,遂有事十一陵。……十二月,復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官。庚辰,至自長安,減弛刑徒從駕者刑五月。”
  • 28.    《後漢書·竇融列傳》: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憲既負重勞,陵肆滋甚。四年,封鄧疊為穰侯。疊與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又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皆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
  • 29.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上卷第十三》:求漢書外戚傳,欲行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故事。
  • 30.    《後漢書·章帝八王列傳》:太子特親愛慶,入則共室,出則同輿。及太子即位,是為和帝,待慶尤渥,諸王莫得為比,常共議私事。後慶以長,別居丙舍。永元四年,帝移幸北宮章德殿,講於白虎觀,慶得入省宿止。帝將誅竇氏,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乃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中常侍鄭眾求索故事。及大將軍竇憲誅,慶出居邸,賜奴婢三百人。輿馬、錢帛、帷帳、珍寶、玩好充仞其第,又賜中傅以下至左右錢帛各有差。慶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所以垂意甚備。……十五年,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詔曰:'甲子之異,責由一人。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選懦之恩,知非國典,且復須留。'……及帝崩,慶號泣前殿,嘔血數升,因以發病。明年,諸王就國……其年病篤……遂薨,年二十九。”
  • 31.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書連上輒寢。宋由懼,遂不敢復署議,而諸卿稍自引止。惟安獨與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爭者十上。太后不聽,眾皆為之危懼,安正色自若。
  • 32.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上卷·第十三》:(永元四年)三月,司徒袁安薨。是時天子幼弱,外戚擅權,安每朝會,及在朝廷,議國家事,未嘗不慷慨流涕,形於言色,自天子及朝中大臣皆倚安。會病薨,朝野痛惜焉。
  • 33.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夏,四月,丙辰,竇憲還至京師。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丁鴻上疏曰:“……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 34.    《後漢書·天文志中》:憲女弟婿郭舉為侍中、射聲校尉,與衞尉鄧疊母元俱出入宮中,謀為不軌。至四年六月丙辰發覺,和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勒兵屯南、北宮,閉城門,捕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及疊,疊弟步兵校尉磊、母元,皆下獄誅。
  • 35.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26]
  • 36.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自竇憲誅後,帝躬親萬機。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前後符瑞八十一所,自稱德薄,皆抑而不宣。
  • 37.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匈奴單于於除鞬叛,遣中郎將任尚討滅之。
  • 38.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是歲,武陵郡兵破叛蠻,降之。護羌校尉貫友討燒當羌,羌乃遁去。南單于安國叛,骨都侯喜斬之。
  • 39.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六年,都護班超發諸國兵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遂斬焉耆、尉黎二王首,傳送京師,縣蠻夷邸。超乃立焉耆左候元孟為王,尉黎、危須、山國皆更立其王。
  • 40.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斬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納質者五十餘國。
  • 4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
  • 42.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亭獨屍逐侯鞮單于師子,永元六年立。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師子,安集掾王恬將衞護士與戰,破之。於是新降胡遂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皆反畔,脅立前單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將車重向朔方,欲度漠北。於是遣行車騎將軍鄧鴻、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積射、緣邊兵,烏桓校尉任尚將烏桓、鮮卑,合四萬人討之。時南單于及中郎將杜崇屯牧師城,逢侯將萬餘騎攻圍之,未下。冬,鄧鴻等至美稷,逢侯乃乘冰度隘,向滿夷谷。南單于遣子將萬騎,及杜崇所領四千騎,與鄧鴻等追擊逢侯於大城塞,斬首三千餘級,得生口及降者萬餘人。馮柱復分兵追擊其別部,斬首四千餘級。任尚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要擊逢侯於滿夷谷,復大破之。前後凡斬萬七千餘級。逢侯遂率眾出塞,漢兵不能追。七年正月,軍還。馮柱將虎牙營留屯五原,罷遣鮮卑、烏桓、羌胡兵,封蘇拔廆為率眾王,又賜金、帛。
  • 43.    《後漢書·班梁列傳》:“明年,下詔曰:'往者匈奴獨擅西域,寇盜河西,永平之末,城門晝閉。先帝深愍邊萌嬰羅寇害,乃命將帥擊右地,破白山,臨蒲類,取車師,城郭諸國震懾響應,遂開西域,置都護。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獨謀悖逆,恃其險隘,覆沒都護,並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憚兵役之興,故使軍司馬班超安集於窴以西。超遂逾葱領,迄縣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改立其王,而綏其人。不動中國,不煩戎士,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致天誅,蠲宿恥,以報將士之仇。《司馬法》曰:‘賞不逾月,欲人速睹為善之利也。’其封超為定遠侯,邑千户。”
  • 44.    《後漢書·五行志六》:去年冬,鄧皇后立,有丈夫之性,與知外事。
  • 4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十四年……春,安定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自建武以來,西羌犯法者,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阻大河以為固。又,近塞內諸種,易以為非,難以攻伐,故能強大,常雄諸種,恃其權勇,招誘羌、胡。今者衰困,黨援壞沮,亡逃棲竄,遠依發羌。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殖穀富邊,省委輸之役,國家可以無西方之憂。”上從之,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後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會永初中諸羌叛,乃罷。
  • 46.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十四年……十一月,癸卯,以大司農沛國徐防為司空。防上疏,以為:“漢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奸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説為得理,輕侮道術,浸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説。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上從之。
  • 47.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九月,京師蝗。吏民言事者,多歸責有司。詔曰:“蝗蟲之異,殆不虛生, 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專咎自下,非助我者也。朕寤寐恫鄉,思弭憂釁。昔楚嚴無醔而懼,成王出郊而反風。將何以匡朕不逮,以塞災變?百僚師尹勉修厥職,刺史、二千石詳刑辟,理冤虐,恤鰥寡,矝孤弱,思惟致災興蝗之咎。”
  • 48.    《後漢書·郡國志五》:和帝永興元年,户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 49.    李尤《辟雍賦》: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 50.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於慎陵,尊廟曰穆宗。
  • 5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 52.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月戊子,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而宣佈以來,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從好,司隸、刺史訖無糾察。今新蒙赦令,且復申敕,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傷,由法不行故也。”
  • 53.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饉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嘆,用思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黎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 54.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八月辛酉,飲酎。詔郡國中都官繫囚減死一等,詣敦煌戍。其犯大逆,募下蠶室;其女子宮。自死罪已下,至司寇及亡命者入贖,各有差。
  • 55.    《後漢書·郭陳列傳第三十六》:永元六年,寵代郭躬為廷尉。性仁矜。及為理官,數議疑獄,常親自為奏,每附經典,務從寬恕,帝輒從之,濟活著甚眾。其深文刻敝,於此少衰。寵又鈎校律令條法,溢於《甫刑》者除之。曰:“臣聞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於《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春秋保乾圖》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説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併為三千,悉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以易萬人視聽,以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
  • 56.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貴人姊嫕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複議。”於是合葬敬陵。在位十八年。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諡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 57.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 58.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二月乙未,遣謁者分行稟貸三河、兗、冀、青州貧民。
  • 59.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賜下貧、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及郡國流民,聽入陂池漁採,以助蔬食。
  • 60.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六月,蝗、旱。戊辰,詔:“今年秋稼為蝗蟲所傷,皆勿收租、更、芻焒;若有所損失,以實除之,餘當收租者亦半入。其山林饒利,陂池漁採,以贍元元,勿收假税。”
  • 6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丁未,詔曰:“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户口人數。往者郡國上貧民,以衣履釜為貲,而豪右得其饒利。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62.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十一年春二月,遣使循行郡國,稟貸被災害不能自存者,令得漁採山林池澤,不收假税。
  • 63.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五年……二月戊戌,詔有司省減內外廄及涼州諸苑馬。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民,恣得采捕,不收其税。丁未,詔曰:"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户口人數。往者郡國上貧民,以衣履釜鬵為貲,而豪右得其饒利。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64.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十一年春二月,遣使循行郡國,稟貸被災害不能自存者,令得漁採山林池澤,不收假税。
  • 65.    《後漢書·西域傳》: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四翕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達、罽賓,悉有其國。丘就卻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覆滅天竺,置將一人監領之。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 66.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月氏求尚公主,班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裏逾葱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鈔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食,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齎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 67.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南單于安國從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祿勳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討之。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侯,馮柱遣兵追擊。復破之。
  • 68.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南匈奴右温禺犢王叛,為寇。秋七月,行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之,斬右温禺犢王。
  • 69.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逢侯於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里。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畔,還入朔方塞,龐奮迎受,慰納之。其勝兵四千人,弱小萬餘口,悉降,以分處北邊諸郡。南單于以其右温禺犢王烏居戰始與安國同謀,欲考問之。烏居戰將數千人遂復反畔,出塞外山谷間,為吏民害。秋,龐奮、馮柱與諸郡兵擊烏居戰,其眾降,於是徙烏居戰眾及諸還降者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
  • 70.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車師后王叛,擊其前王。……西域長史王林擊車師后王,斬之。
  • 7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燒當羌寇隴西,殺長吏,遣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討破之。
  • 72.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九年……燒當羌迷唐率眾八千人寇隴西,脅塞內諸種羌合步騎三萬人擊破隴西兵,殺大夏長。詔遣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副之,將漢兵、羌、胡共三萬人討之。尚屯狄道,世屯枹罕;尚遣司馬寇盱監諸郡兵,四面並會。迷唐懼,充老弱,奔入臨洮南。尚等追至高山,大破之,斬虜千餘人,迷唐引去。……永元十年(戊戌,公元九八年)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坐畏懦徵,下獄,免。謁者王信領尚或屯枹罕,謁者耿譚領世營屯白石。譚乃設購賞,諸種頗來內附,迷唐恐,乃請降;信、譚遂受降罷兵。十二月,迷唐等率種人詣闕貢獻。
  • 73.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五年……護羌校尉貫友遣譯使構離諸羌,誘以財貨,由是解散。乃遣兵出塞,攻迷唐於大、小榆谷,獲首虜八百餘人,收麥數萬斛。遂夾逢留大河築城塢,作大航,造河橋,欲度兵擊迷唐。迷唐率部落遠徙,依賜支河曲。
  • 74.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護羌校尉周鮪擊燒當羌,破之。
  • 7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十二年……燒當羌豪迷唐既入朝。其餘種人不滿二千,飢窘不立,入居金城。帝令迷唐將其種人還大、小榆谷;迷唐以漢作河橋,兵來無常,故地不可復居,辭以種人飢餓,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多賜迷唐金帛,令糴谷市畜。促使出塞,種人更懷猜驚。是歲,迷唐復叛,脅將湟中諸胡寇鈔而去,王信、耿譚、吳祉皆坐徵。永元十三年(辛丑,公元一零一年)秋,八月……迷唐復還賜支河曲,將兵向塞。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及諸郡兵、屬國羌、胡合三萬人出塞至允川。侯霸擊破迷唐,種人瓦解,降者六千餘口,分徙漢陽、安定、隴西。迷唐遂弱,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久之,病死,其子來降,户不滿數十。
  • 76.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鮮卑寇右北平,遂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
  • 77.    《後漢書·東夷列傳》:後句驪王宮生而開目能視,國人懷之,及長勇壯,數犯邊境。和帝元興元年春,復入遼東,寇略六縣,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
  • 78.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帝永元四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
  • 79.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辛卯,巫蠻叛,寇南郡。……夏四月,遣使者督荊州兵討巫蠻,破降之。
  • 80.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渠帥,餘眾乃降。於是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
  • 81.    《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十四年……五月丁未,初置象林將兵長史官。
  • 82.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永元十六年,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願和親,修呼韓邪故約。和帝以其舊禮不備,未許之,而厚加賞賜,不答其使。元興元年,重遣使詣敦煌貢獻,辭以國貧未能備禮,願請大使,當遣子入侍。時鄧太后臨朝,亦不答其使,但加賜而已。
  • 83.    王賀.東漢對鮮卑的治理研究 ——光武帝至和帝時期[J].歷史學研究,2022(04):209-215.
  • 84.    《後漢書·西羌傳》:和帝永元六年,蜀郡徼外大牂夷種羌豪造頭等率種人五十餘萬口內屬,拜造頭為邑君長,賜印綬。
  • 85.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帝永元十二年,旄牛徼外白狼、樓薄蠻夷王唐繒等,遂率種人十七萬口,歸義內屬。詔賜金印紫綬,小豪錢帛各有差。
  • 86.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 87.    卜憲羣,梁仁志.從中國歷史看對外開放[J].紅旗文稿,2020(07):43-47.
  • 88.    楊巨平.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J].西域研究,2019(03):23-35.
  • 89.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 90.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 91.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裏……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 92.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 93.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
  • 94.    《宋史·列傳卷二百》:及和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許慎採史籀、李斯、揚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逵,作《説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 95.    許衝《上書進説文》:建光元年九月己卯朔二十日戊戌上。
  • 96.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開創部首檢字先河的他到底有多牛?這部字典裏“字”有答案  .映象新聞[引用日期2023-12-26]
  • 97.    《説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洛陽古代典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12-26]
  • 98.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閲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 99.    《東觀漢紀》: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閲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
  • 100.    徐建委.鄭玄的出現:永元改革與漢代學術形態之變遷[J].文史哲,2022(01):48-63.
  • 101.    《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字敬仲……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 102.    蔡倫:宮廷中的發明家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3-12-26]
  • 103.    《後漢書·律曆志中》:逵論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如言黃道有驗,合天,日無前卻,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近,宜施用。上中多臣校。”案逵論,永元四年也。至十五年七月甲辰,詔書造太史黃道銅儀。
  • 104.    董粉和 著.中國曆代科技史 秦漢科技史 彩圖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2-08:20
  • 105.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第二冊 後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100
  • 106.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 校注.全漢賦校注 上: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09:574
  • 107.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第二冊 後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400
  • 108.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第二冊 後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474
  • 109.    嚴可均 輯.全後漢文 上:商務印書館,1999-10:456
  • 110.    李昉 編纂;夏劍欽,王巽齋 校點.太平御覽 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07:802
  • 111.    皇甫謐.帝王世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03:47
  • 112.    房玄齡等 撰.晉書 卷一-卷三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544-545
  • 113.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6]
  • 114.    劉知幾 撰;趙呂甫 校注.史通新校注:重慶出版社,1990-08:213
  • 115.    張大可,徐景重 主編.中國歷史文選 下: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03:47
  • 116.    郭預衡,郭英德 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0 蘇轍: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01:6819
  • 117.    《兩漢筆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26]
  • 118.    胡寅 撰.湖湘文庫(甲編) 讀史管見 1:嶽麓書社,2011-03:128
  • 119.    洪邁 撰.容齋隨筆:崇文書局,2012-09:26
  • 120.    《習學記言·卷二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26]
  • 121.    王健.漢和帝剷除竇憲集團考論[J].中國史研究,2013(03):21-39.
  • 122.    範光宙《史評‧卷五》
  • 123.    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二十一》
  • 124.    《後漢書·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十四年,帝念眾功美,封為鄛鄉侯,食邑千五百户。
  • 125.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後,鄧訓女也。……上每訪問政事,謙退不敢對,欲令陰後得進,不獲已然後塞所問。
  • 126.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 127.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永元十五年……嶺南舊獻生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
  • 128.    蘇軾 原著;王時宇 重校;鄭行順 點校.瓊崖文庫 蘇文忠公海外集:海南出版社,2017-01:77
  • 129.    《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甲子,改殯梁貴人於承光宮,追尊為皇太后,諡曰恭懷,葬於西陵。
  • 130.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和帝陰皇后諱某,光烈皇后兄執金吾識之曾孫也。
  • 131.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元興元年,帝崩,長子平原王有疾,而諸皇子夭沒,前後十數,後生者輒隱秘養於人間。殤帝生始百日,後(鄧綏)乃迎立之。尊後為皇太后,太后臨朝。和帝葬後,宮人並歸園,太后賜周、馮貴人策曰:“朕與貴人託配後庭,共歡等列,十有餘年。不獲福祐,先帝早棄天下,孤心煢煢,靡所瞻仰,夙夜永懷,感愴發中。今當以舊典分歸外園,慘結增嘆,燕燕之詩,曷能喻焉?其賜貴人王青蓋車,採飾輅,驂馬各一駟,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又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
  • 132.    《後漢書·皇后紀上》:宮人趙玉者固禁之,因詐言屬有使來,上疾已愈。後信以為然,乃止。明日,帝果廖。
  • 133.    《後漢紀·孝殤皇帝紀·卷第十五》:初,和帝宮人吉成,成御者志恨成,乃為桐人書太后姓字埋之,事下掖庭考驗,皆以吉成所為。太后獨念吉成我待之有恩,雖下賤猶人托賴,上在時未嘗聞有惡言,今我遇過於平常,何緣生此,不合人情。即自呼見,反覆實核,果其御者所為。
  • 134.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下》:皇女保,延平元年封脩武長公主。皇女成,元年封共邑公主。皇女利,元年封臨潁公主,適即墨侯侍中賈建。皇女興,元年封聞喜公主。和帝四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