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名
- 漢和帝
- 所處時代
- 東漢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河南郡雒陽縣(今河南洛陽)
- 出生日期
- 79年
- 逝世日期
- 105年(一説106年)
- 主要成就
- 開創永元之隆,使東漢國力達到頂峯
劉肇人物生平
編輯劉肇早年經歷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2]
劉肇登基為帝
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佈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衞;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對於伐北匈奴,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等都極力上諫,魯恭甚至指責竇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羣臣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漢軍在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後,重創北匈奴。“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羣臣對於漠北匈奴是否應該如南單于故事,繼續設立匈奴中郎將都護北單于;還是讓南單于吞併北單于,持有不同意見。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同意奏請。以耿夔、任尚二人為匈奴中郎將,助於除鞬單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東漢都護南匈奴、西域的同時兼任都護北匈奴。
[55-57]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劉肇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稜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説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説明時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竇憲還養了許多刺客定點清除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竇憲的父親竇勳犯罪,韓紆審理此案,考實竇勳坐獄被誅。竇太后當政時,韓紆已死,竇憲即派刺客刺殺了韓紆的兒子,並帶回他的首級拿到竇勳墳上祭奠。周榮為尚書袁安府吏,袁安上書言竇憲驕縱、竇景腐敗、不宜立北匈奴單于等奏議,均出自周榮之筆。竇憲門客徐齮非常嫉恨他,於是當面威脅他。
[8]
劉肇設計奪權
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遍佈朝廷。穰侯鄧疊和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氏,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其中元氏、郭舉都出入宮廷,而郭舉又得到竇太后的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劉肇。劉肇暗中瞭解到他們的陰謀。
當時竇憲兄弟掌握大權,劉肇與內外臣僚無法親身接近,朝中大小官員無不依附竇憲。唯獨清河王劉慶從小便和劉肇十分親近,特別受到劉肇的恩遇,經常進入宮廷,留下住宿,常與劉肇共議私事。劉肇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閲。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之人,不敢讓他們去找,便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閲。夜裏,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劉肇又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蒐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
[70]
(鄭眾謹慎機敏而有心計,不諂事竇氏集團,因而得到了劉肇的信任)。由於竇憲出征在外,劉肇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隱忍而未敢發動。不久,竇憲和鄧疊全都回到了京城。
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劉肇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顧及竇太后而沒有明確處決竇憲,卻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監督他。劉肇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勒令他們自殺。
[9]
劉肇永元之隆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閲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
[11]
劉肇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
[12]
、減免賦税
[13]
、安置流民
[14]
、勿違農時
[15]
,並多次下詔納賢
[16]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
[17]
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並斬殺了焉耆與尉黎兩國的國王,將其首級傳送至京師洛陽,獻於漢和帝。
[101]
從此西域降服,向東漢送納質子的有五十餘國。
[18]
於是西亞國家條支、安息以及海濱四萬裏外的國家皆譯使納貢,
[62]
後漢書概括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
[38]
次年(95年),劉肇為了表彰班超的功勳,下詔封他為定遠侯,食邑千户。由於班超身在距離洛陽萬里遠的西域,因此史稱“萬里封侯”。
[69]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抵達條支(安條克城),
[40]
至地中海東岸而返,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瞭解,
[88]
並將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
[91]
大概就在此時,馬其頓人梅斯·提提阿努斯與甘英相遇,並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在他的組織下,
[92]
蒙奇(馬其頓)和兜勒(推羅)一併遣使內附東漢。
永元十二年(100年)冬,蒙奇(馬其頓)與兜勒(推羅)使臣抵達東漢首都洛陽(西方稱Sera,音譯“賽拉”)
[90]
,劉肇在宮中接見了他們,並賜予其國王金印紫綬。
[72]
這不僅是漢朝與羅馬的第一次直接接觸,
[63]
[73]
更是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74]
此事在古羅馬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志》以及馬林努斯(Marinus)的《地理學概論》中亦有記載,且與《後漢書》所記載的時間和史實基本一致。
[90]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滅了燒何羌,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寇,劉肇便在其地設立西海郡,發兵駐守,將青海湖及大小榆谷之地納入版圖。
[96]
同年六月辛卯,劉肇下詔廢黜陰皇后,並於十月辛卯冊立貴人鄧綏為皇后,即“和熹皇后”。
[93]
由於鄧綏“有丈夫之性”,劉肇便讓她參與並知曉外朝政事。
[105]
漢和帝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
[20]
元興元年(105年),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户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
[21]
劉肇親政期間東漢國力達到鼎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3]
劉肇英年早逝
元興元年(1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漢和帝病死於京都洛陽的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
[1]
劉肇駕崩後,他出生僅一百餘日的兒子劉隆繼位,次年改元延平,是為漢殤帝。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葬劉肇於慎陵(位於今河南孟津),上廟號為穆宗,諡號孝和皇帝。
[22]
初平元年(190年)有司奏請,和帝穆宗、安帝恭宗、順帝敬宗、桓帝威宗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皇后、敬隱皇后、恭愍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都請撤除尊號。獻帝詔令説:“可以。”
[23]
劉肇為政舉措
編輯劉肇政治
- 選官用賢
- 為政寬和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説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劉肇卻念及竇太后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諡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26]
- 愛民為本
劉肇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説:“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
[20]
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劉肇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39]
- 任用宦官
劉肇經濟
- 將皇家果園賜予貧民
- 懲辦地方豪強
永元五年(93年)二月丁未,劉肇考慮到去年秋麥收成不好,擔心百姓糧食不夠,便要求各郡國上報貧困不能自給的户口人數。同時指出“以前郡國上報的貧民,用衣鞋和炊具當飯錢,而豪強卻以此謀利。”於是劉肇下旨查辦。如果有郡國長官不能親自耕種,反而愁擾百姓,若有再犯的,二千石的長官先坐牢。
[106]
- 賑濟災民
劉肇軍事
- 擊敗貴霜
永元二年(90年),貴霜帝國國王便發兵7萬攻打東漢,而班超固守邊疆,貴霜久攻不下,便向龜茲借軍糧,卻被埋伏在路上的漢軍統統截殺,貴霜帝國大為震撼,只好請罪求和,從此每年都向東漢納貢。
[66]
[65]
- 討滅匈奴
永元六年(94年),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南匈奴單于師子不服,於是十五部二十多萬人皆反叛,擁立逢侯為單于,殺略吏人,焚燬廬帳,將車重向北方,欲渡漠北。九月,劉肇以光祿勳鄧鴻為主將,統帥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征討匈奴叛軍,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候單于,馮柱遣兵追擊復破之,前後共斬首一萬七千餘級,逢侯單于便率眾出塞回到漠北。
[19]
[103]
永元八年(96年)五月,逢侯單于的左部投降漢朝,南匈奴單于師子認為其中的右温禺犢王烏居戰曾與安國同謀,想要拷問他,於是烏居戰便再度叛亂寇邊,七月,劉肇派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叛軍,斬殺烏居戰。
[30]
[104]
- 征服西域
- 平定羌亂
永元五年(93年),護羌校尉貫友派兵出塞攻打燒當羌王迷唐於大小榆谷,斬首八百餘,迫使其遁逃。
[29]
於是貫友便沿着逢留之河築造堡壘,製造大船,建立河橋,欲追擊迷唐,迷唐便率部落遠遷至賜支河。
[98]
永元九年(97年)八月,燒當羌王迷唐率眾8千侵犯隴西,繼而號召境內各羌造反,匯合諸羌3萬兵力,殺長史。劉肇派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率兵3萬征討,最終將其攻破。
[33]
次年(98年),在耿譚的招撫下,迷唐率領燒當羌投降,到洛陽宮廷向漢和帝交納貢賦。
[97]
迷唐歸降後,漢和帝讓迷唐率領燒當羌回到大小榆谷居住,迷唐卻説漢軍在大小榆谷建造了河橋,兵來無常,不可復居,且族人已不滿兩千,飢餓難立,便入居金城郡,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便賞賜給迷唐很多金帛,讓他買足糧食與牲畜後率族人出塞,而燒當羌卻懷疑朝廷又有陰謀。
永元十二年(100年)迷唐再度反叛,號召湟中諸胡抄掠而去,回到賜支河,將兵向塞。次年(101年)八月,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率兵出塞,在允川討伐迷唐,大破之。
[34]
自此燒當羌徹底瓦解,歸降者六千餘口,分別遷徙到漢陽、安定、隴西。迷唐勢力變弱,遠離賜支河,依附於發羌,後來病死,其子歸降東漢,户不滿數十。
[99]
- 進軍青海湖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燒何羌造反,被安定郡兵擊滅,於是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寇。曹鳳上奏説,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應當在此重新設立西海郡縣,劃定區域廣開屯田,隔絕羌胡交關之路,種植穀物開發邊境。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修繕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守西海郡,同時拜曹鳳為新一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兵於龍耆城,於是東漢在青海湖一帶廣增屯田,沿河駐紮的兵營共三十四部。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諸羌造反,才被裁撤。
[96]
- 擊破鮮卑、高句麗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鮮卑侵犯北平,進入漁陽,被漁陽太守擊破。
[35]
- 穩固嶺南
劉肇外交
- 中亞
- 西亞
- 歐洲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抵達條支(安條克城),
[40]
至地中海東岸而返,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瞭解。
[88]
永元十二年(100年)冬,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漢和帝賜其國王金印紫綬。
[72]
經考證,蒙奇、兜勒分別是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和東方省推羅城,這是漢朝與羅馬的第一次直接接觸,
[63]
[73]
也是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74]
此事在古羅馬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志》中以及馬林努斯(Marinus)的《地理學概論》中亦有記載,且與《後漢書》所記載的時間和史實基本一致。
[90]
- 緬甸
永元六年(94年),敦忍乙國王莫延遣使朝貢,獻犀牛、大象。
永元九年(97年),撣國王雍由調遣使奉上該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61]
- 匈奴
永元十六年(104年),北匈奴單于遣使貢獻,請求和親,恢復西漢時期簽訂的《與呼韓邪單於盟約》。漢和帝以“舊禮不備”為由拒絕,不答應匈奴使臣的請求。後來鄧綏臨朝,遵循漢和帝的既定國策,也不答應匈奴使臣的請求。
[67]
- 天竺
- 青藏
劉肇文化
- 續成漢書
- 興辦女學
- 定型漢字
劉肇發現五經的解説有異義,而且在文字書寫上也不一樣,便命賈逵修理舊文字,於是永元八年(96年)許慎採集史籀、李斯、揚雄的書,廣泛訪問民間,請賈逵考證,歷經二十多年著成《説文解字》一書,
[84]
是世界第一部字典,
[100]
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85]
劉肇科技
- 改進軍械
劉肇即位後,任命蔡倫為尚方令,主管皇宮製造業,並於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監作秘劍及各種器械,無不精緻工巧、堅固緻密,被後世效仿。蔡倫大幅度改進了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準,並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峯。後來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十字弓),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94-95]
- 造紙工藝
劉肇歷史評價
編輯- 《帝王世紀》:“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衞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42]
-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 蘇順:“天王徂登,率土奄傷,如何昊穹,奪我聖皇,恩德累代,乃作銘章,其辭曰: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鹹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42]
- 黃香:“惟永元之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以三載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時加玄冕,簡甲子之元辰。皇輿幸夫金根,六玄虯之連蜷,建螭龍以為旗,鳴節路之和鑾。既臻廟以成禮,乃回軫而反宮,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鍾。祚蕃屏與鼎輔,暨夷蠻之君王,鹹進爵於金罍,獻萬壽之玉觴。”
- 漢·崔瑗:“玄景寢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啓,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雲其窮。” [42]
- 晉·虞潭:以前漢章帝的竇皇后殺了漢和帝之母,和帝即位後盡殺竇氏親族。當時議論此事的人,認為應該貶謫竇後,竇後死,打算不用太后之禮安葬。而和帝以為竇後侍奉先帝十年,親情大義,不可違背為臣為子之道,侍上侍親務求豐厚,所以和帝有仁明之稱,高於往代。 [43]
- 李賢:“凡瑞應,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於有實,故書見於某處。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虛飾,故書某處上言也。”
- 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户滋殖。” [44]
- 錢時:“西京自成帝而下,皆制於王氏,竟致移國,固不足論。以孝宣之英明而誅霍氏甚易,然亦往往大費區處,然後甫定。和帝才十四歲耳,一指顧間,去諸竇如磔鼠,且其方略措置精密詳練,以是而論,豈非有漢之英君哉。然自此以後,乃浸微浸消,終已不競,何也?謀不出於王公大人,而出於閹官,謀之所出者,權之所歸故也。今日之事,雖明典憲,愜公論,觀其機,伏而不露,毒發而莫測,即陰謀巧計者之所為,與他時禍國實同一根,是以和帝能去外戚之奸,而宦官用權自此始為漢氏膏肓之疾。悲夫。” [46]
- 胡寅:“孝和幼衝即位,年十有四而能誅鋤竇憲,自是大柄在手,威權不失,後十六七年間亦無大過舉,尊崇儒術,友愛兄弟,優禮賢者,克納嘉言,四夷希侵,中國綏靖,方之章帝實乃過之,而作史者未能鋪張揚厲,曠闕多矣。” [47]
- 葉適:“東漢至孝和八十年間,上無敗政,天下乂安。” [49]
- 何焯:“和帝誅竇憲,時年十四,其斷可比昭帝之明。” [51]
劉肇軼事典故
編輯劉肇萬里封侯
劉肇兄弟情深
永元四年(92年),劉肇移駕北宮章德殿,劉慶得以入內居住。劉肇計劃誅殺竇氏外戚,讓劉慶幫忙求得《漢書·外戚傳》,並在夜裏把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劉肇誅殺竇憲後,劉慶到宮外建立了自己的府邸,劉肇便賞賜給他無數珍寶。劉慶體弱多病,經常感到不適,劉肇就朝夕到他府上問候,親自喂他藥膳,關懷甚切。
永元十五年(103年),發生日食,百官奏請讓劉慶等王侯前往封地。漢和帝卻説天降異象是自己個人過失,讓劉慶繼續留在京師洛陽。
劉肇隱匿祥瑞
經過漢和帝的治理,東漢“遠夷敬服,黎元寧康,萬國協和”,各郡、各國前後進獻的祥瑞多達八十一處,為歷代之最。劉肇卻自稱德行淺薄,又覺得祥瑞不切實際,於是都隱沒起來而不宣揚,
[11]
[79]
因此這些祥瑞是什麼樣子都沒有被記載。
[78]
對此,《後漢書》稱讚道:“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41]
劉肇罷貢荔枝
永元十五年(103年),臨武長官唐羌上書指出交趾七郡上貢之路太過艱辛,並有人死在路上。劉肇得知後,當即下詔:“遠國珍羞,本用於供奉宗廟,但如果有對百姓有傷害,怎能算是以愛民為本呢?以後讓太官不要再接受貢獻荔枝了!”於是便免除了交趾地區的龍眼、荔枝之貢。
[39]
[86]
劉肇家庭成員
編輯劉肇先世
劉肇后妃
劉肇子女
- 兒子
長子:平原懷王劉勝,母不詳。
[53]
次子:漢殤帝劉隆,中國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
- 女兒
劉肇影視形象
編輯-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扮演者不詳;
- 參考資料
-
- 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冬十二月辛未,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 2. 《後漢書·帝紀第三》:夏六月甲寅,廢皇太子慶為清河王,立皇子肇為皇太子。
- 3. 《辟雍賦》: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 4.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梁貴人者,褒親愍侯梁竦之女也。
- 5.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亦以建初二年與中姊俱選入掖庭為貴人。四年,生和帝。
- 6. 《後漢書·帝紀第四》:母梁貴人,為竇皇后所譖,憂卒,竇後養帝以為己子。
- 7. 《後漢書·帝紀第四》: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 8. 漢和帝劉肇: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5-05-26]
- 9. 《資治通鑑》:竇氏父子兄弟併為卿、校,充滿朝廷,穰侯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共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鈎盾令鄭眾,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眾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為亂,忍而未發;會憲與鄧疊皆還京師。時清河王慶,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眾,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衞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 10.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皇太后臨朝,尊母沘陽公主為長公主,益湯沐邑三千户,兄憲,弟篤、景,並顯貴,擅威權,後遂密謀不軌,永元四年,發覺被誅。
- 11.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自竇憲誅後,帝躬親萬機。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前後符瑞八十一所,自稱德薄,皆抑而不宣。
- 12.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二月乙未,遣謁者分行稟貸三河、兗、冀、青州貧民。
- 13.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六月,蝗、旱。戊辰,詔:“今年秋稼為蝗蟲所傷,皆勿收租、更、芻焒;若有所損失,以實除之,餘當收租者亦半入。其山林饒利,陂池漁採,以贍元元,勿收假税。”
- 14. 《後漢書·帝紀第四》: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賜下貧、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及郡國流民,聽入陂池漁採,以助蔬食。
- 15. 《後漢書·帝紀第四》:丁未,詔曰:“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户口人數。往者郡國上貧民,以衣履釜為貲,而豪右得其饒利。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16.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月戊子,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而宣佈以來,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從好,司隸、刺史訖無糾察。今新蒙赦令,且復申敕,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傷,由法不行故也。”
- 17. 《後漢書·帝紀第四》:八月辛酉,飲酎。詔郡國中都官繫囚減死一等,詣敦煌戍。其犯大逆,募下蠶室;其女子宮。自死罪已下,至司寇及亡命者入贖,各有差。
- 18. 《後漢書·帝紀第四》: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斬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納質者五十餘國。
- 19. 《後漢書·帝紀第四》:南單于安國從弟子逢侯率叛胡亡出塞。九月癸丑,以光祿勳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討之。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侯,馮柱遣兵追擊。復破之。
- 20.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九月,京師蝗。吏民言事者,多歸責有司。詔曰:“蝗蟲之異,殆不虛生, 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專咎自下,非助我者也。朕寤寐恫鄉,思弭憂釁。昔楚嚴無醔而懼,成王出郊而反風。將何以匡朕不逮,以塞災變?百僚師尹勉修厥職,刺史、二千石詳刑辟,理冤虐,恤鰥寡,矝孤弱,思惟致災興蝗之咎。”
- 21. 《後漢書·郡國志五》:和帝永興元年,户九百二十三萬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二百二十九,墾田七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 22.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於慎陵,尊廟曰穆宗。
- 23.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 24. 《後漢書·帝紀第四》: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饉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嘆,用思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黎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 25. 《後漢書·郭陳列傳第三十六》:永元六年,寵代郭躬為廷尉。性仁矜。及為理官,數議疑獄,常親自為奏,每附經典,務從寬恕,帝輒從之,濟活著甚眾。其深文刻敝,於此少衰。寵又鈎校律令條法,溢於《甫刑》者除之。曰:“臣聞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於《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春秋保乾圖》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説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併為三千,悉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以易萬人視聽,以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
- 26.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貴人姊嫕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複議。”於是合葬敬陵。在位十八年。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諡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 27. 《後漢書·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時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 28. 《後漢書·帝紀第四》:匈奴單于於除鞬叛,遣中郎將任尚討滅之。
- 29. 《後漢書·帝紀第四》:是歲,武陵郡兵破叛蠻,降之。護羌校尉貫友討燒當羌,羌乃遁去。南單于安國叛,骨都侯喜斬之。
- 30. 《後漢書·帝紀第四》:南匈奴右温禺犢王叛,為寇。秋七月,行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之,斬右温禺犢王。
- 31. 《後漢書·帝紀第四》:車師后王叛,擊其前王。
- 32. 《後漢書·帝紀第四》:西域長史王林擊車師后王,斬之。
- 33. 《後漢書·帝紀第四》:燒當羌寇隴西,殺長吏,遣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討破之。
- 34. 《後漢書·帝紀第四》:護羌校尉周鮪擊燒當羌,破之。
- 35. 《後漢書·帝紀第四》:鮮卑寇右北平,遂入漁陽,漁陽太守擊破之。
- 36. 《後漢書·帝紀第四》:辛卯,巫蠻叛,寇南郡。
- 37. 《後漢書·帝紀第四》:夏四月,遣使者督荊州兵討巫蠻,破降之。
- 38. 《後漢書·帝紀第四》: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
- 39. 《後漢書·帝紀第四》: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勑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 40.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 4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06]
- 42.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6]
- 43. 《晉書》:昔漢章帝竇後殺和帝之母,和帝即位盡誅諸竇。當時議者欲貶竇後,及後之亡,欲不以禮葬。和帝以奉事十年,義不可違,臣子之道,務從豐厚,仁明之稱,表於往代。
- 44. 《通典·卷第七·食貨七》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4]
- 45. 《古今論‧三宗》
- 46. 錢時·《兩漢筆記》
- 47. 《致堂讀史管見‧卷四》
- 48. 《容齋隨筆‧卷三》
- 49. 《習學記言序目》
- 50. 範光宙《史評‧卷五》
- 51. 《義門讀書記‧卷二十一》
- 52.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和帝陰皇后諱某,光烈皇后兄執金吾識之曾孫也。
- 53.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平原懷王勝,和帝長子也。不載母氏。
- 54.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皇女保,延平元年封脩武長公主。皇女成,元年封共邑公主。皇女利,元年封臨潁公主,適即墨侯侍中賈建。皇女興,元年封聞喜公主。和帝四女。
- 55. 《後漢書•耿弇列傳》:夔字定公。少有氣決。永元初,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北擊匈奴,轉車騎都尉。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土。
- 56.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方欲輔歸北庭,會竇憲被誅。五年,於除鞬自畔還北,帝遣將兵長史王輔以千餘騎與任尚共追誘將還斬之,破滅其眾。
- 57.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事下公卿議,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勳耿秉等十人議可許。安與任隗奏,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捍禦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並領降眾,無緣復更立阿佟,以增國費”。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同安議。事奏,未以時定。安懼憲計遂行,乃獨上封事曰:“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墜,赫然命將,爰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餘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東至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勳耿秉皆以為失南單于心,不可,先帝從之。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捲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勳者也。宜審其終,以成厥初。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餘年。三帝積累,以遺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業。況屯首唱大謀,空盡北虜,輟而弗圖,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計,違三世之規,失信於所養,建立於無功。由、秉實知舊議,而欲背棄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樞機,賞罰理國之綱紀。論語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行焉。’今若失信於一屯,則百蠻不敢復保誓矣。又烏桓、鮮卑新殺北單于,凡人之情,鹹畏仇讎,今立其弟,則二虜懷怨。兵、食可廢,信不可去。且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餘萬,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今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詔下其議。安又與憲更相難折。憲險急負埶,言辭驕訐,至詆譭安,稱光武誅韓歆、戴涉故事,安終不移。憲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為單于,後遂反叛,卒如安策。
- 58.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和帝永元十二年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渠帥,餘眾乃降。於是置象林將兵長史,以防其患。
- 59. 《漢書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十四年……五月丁未,初置象林將兵長史官。
- 60.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和帝永元四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
- 61.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永元六年,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 62. 《後漢書·列傳·西域傳》:“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大破匈奴。二年,憲因遣副校尉閻槃將二千餘騎掩擊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復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年,班超復擊破焉耆,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 63. 絲綢之路東方起點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01-08]
- 64. 《後漢紀·孝殤皇帝紀·卷第十五》:“初,和帝宮人吉成,成御者志恨成,乃為桐人書太后姓字埋之,事下掖庭考驗,皆以吉成所為。太后獨念吉成我待之有恩,雖下賤猶人托賴,上在時未嘗聞有惡言,今我遇過於平常,何緣生此,不合人情。即自呼見,反覆實核,果其御者所為。 ”
- 65. 逼退貴霜大軍 西域諸國歸漢(班超:從洛陽到西域 4)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01-18]
- 66.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九》:“月氏求尚公主,班超拒還其使,由是怨恨,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裏逾葱嶺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鈔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食,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齎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遮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 67.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永元十六年,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願和親,修呼韓邪故約。和帝以其舊禮不備,未許之,而厚加賞賜,不答其使。元興元年,重遣使詣敦煌貢獻,辭以國貧未能備禮,願請大使,當遣子入侍。時鄧太后臨朝,亦不答其使,但加賜而已。”
- 68.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裏……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 69. 《後漢書·班梁列傳》:“明年,下詔曰:'往者匈奴獨擅西域,寇盜河西,永平之末,城門晝閉。先帝深愍邊萌嬰羅寇害,乃命將帥擊右地,破白山,臨蒲類,取車師,城郭諸國震懾響應,遂開西域,置都護。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獨謀悖逆,恃其險隘,覆沒都護,並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憚兵役之興,故使軍司馬班超安集於窴以西。超遂逾葱領,迄縣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從。改立其王,而綏其人。不動中國,不煩戎士,得遠夷之和,同異俗之心,而致天誅,蠲宿恥,以報將士之仇。《司馬法》曰:‘賞不逾月,欲人速睹為善之利也。’其封超為定遠侯,邑千户。”
- 70. 《後漢書·章帝八王列傳》:“太子特親愛慶,入則共室,出則同輿。及太子即位,是為和帝,待慶尤渥,諸王莫得為比,常共議私事。後慶以長,別居丙舍。永元四年,帝移幸北宮章德殿,講於白虎觀,慶得入省宿止。帝將誅竇氏,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乃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中常侍鄭眾求索故事。及大將軍竇憲誅,慶出居邸,賜奴婢三百人。輿馬、錢帛、帷帳、珍寶、玩好充仞其第,又賜中傅以下至左右錢帛各有差。慶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所以垂意甚備。……十五年,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詔曰:'甲子之異,責由一人。諸王幼稚,早離顧復,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選懦之恩,知非國典,且復須留。'……及帝崩,慶號泣前殿,嘔血數升,因以發病。明年,諸王就國……其年病篤……遂薨,年二十九。”
- 71. 《後漢書·東夷列傳》:“後句驪王宮生而開目能視,國人懷之,及長勇壯,數犯邊境。和帝元興元年春,復入遼東,寇略六縣,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
- 72. 《後漢書·本紀·孝和孝殤帝紀》:“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 73. 絲綢之路上的來來往往 .大西北網[引用日期2023-01-18]
- 74. 公元100年羅馬商團的中國之行 .知網[引用日期2023-01-29]
- 75. 東漢才女班昭 .河南日報[引用日期2023-01-29]
- 76. 最早的女數學家(上):東漢才女班昭 .菏澤學院[引用日期2023-01-29]
- 77. 《後漢書·列女傳》:“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 78. 《東觀漢紀》:“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 79. 《續漢書》:“遠夷稽服,西域開泰,郡國言符瑞八十餘品,鹹懼虛妄,抑而不宣云爾。”
- 80.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和帝永元六年,蜀郡徼外大牂夷種羌豪造頭等率種人五十餘萬口內屬,拜造頭為邑君長,賜印綬。”
- 81.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
- 82. 《後漢書》:“(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閲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 83. 《東觀漢紀》:“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倖東觀,覽書林,閲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
- 84. 《宋史·列傳·卷二百》:“及和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許慎採史籀、李斯、揚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逵,作《説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 85. 《説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洛陽古代典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02-27]
- 86.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一零三年)嶺南舊獻生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德,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絕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
- 87. 《荔枝嘆》:"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全詩賞析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2-28]
- 88. 從中國歷史看對外開放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3-03-04]
- 89. 鴕鳥喜歡把頭埋進沙子? 真是天大的誤會! .北京晚報[引用日期2023-03-13]
- 90. 《絲路文明》丨古羅馬地圖中的絲綢之路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22]
- 91. 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網[引用日期2023-03-22]
- 92. (探尋絲路遺珠第十四站) 懸泉置遺址:漢魏絲路驛站 見證千年文明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3-03-22]
- 93. 《後漢書·本紀·孝和孝殤帝紀》:“(永元)八年春二月己丑,立貴人陰氏為皇后。十四年……六月辛卯,廢皇后陰氏,後父特進綱自殺。冬十月……辛卯,立貴人鄧氏為皇后。”
- 94. 《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字敬仲……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後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 95. 蔡倫:宮廷中的發明家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3-03-26]
- 96.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孝和皇帝下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一零二年)春,安定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自建武以來,西羌犯法者,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阻大河以為固。又,近塞內諸種,易以為非,難以攻伐,故能強大,常雄諸種,恃其權勇,招誘羌、胡。今者衰困,黨援壞沮,亡逃棲竄,遠依發羌。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殖穀富邊,省委輸之役,國家可以無西方之憂。”上從之,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後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會永初中諸羌叛,乃罷。”
- 97.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九年(丁酉,公元九七年)燒當羌迷唐率眾八千人寇隴西,脅塞內諸種羌合步騎三萬人擊破隴西兵,殺大夏長。詔遣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副之,將漢兵、羌、胡共三萬人討之。尚屯狄道,世屯枹罕;尚遣司馬寇盱監諸郡兵,四面並會。迷唐懼,充老弱,奔入臨洮南。尚等追至高山,大破之,斬虜千餘人,迷唐引去。……永元十年(戊戌,公元九八年)行徵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坐畏懦徵,下獄,免。謁者王信領尚或屯枹罕,謁者耿譚領世營屯白石。譚乃設購賞,諸種頗來內附,迷唐恐,乃請降;信、譚遂受降罷兵。十二月,迷唐等率種人詣闕貢獻。
- 98.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五年(癸巳,公元九三年) 護羌校尉貫友遣譯使構離諸羌,誘以財貨,由是解散。乃遣兵出塞,攻迷唐於大、小榆谷,獲首虜八百餘人,收麥數萬斛。遂夾逢留大河築城塢,作大航,造河橋,欲度兵擊迷唐。迷唐率部落遠徙,依賜支河曲。”
- 99.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一零零年)燒當羌豪迷唐既入朝。其餘種人不滿二千,飢窘不立,入居金城。帝令迷唐將其種人還大、小榆谷;迷唐以漢作河橋,兵來無常,故地不可復居,辭以種人飢餓,不肯遠出。護羌校尉吳祉等多賜迷唐金帛,令糴谷市畜。促使出塞,種人更懷猜驚。是歲,迷唐復叛,脅將湟中諸胡寇鈔而去,王信、耿譚、吳祉皆坐徵。永元十三年(辛丑,公元一零一年)秋,八月……迷唐復還賜支河曲,將兵向塞。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及諸郡兵、屬國羌、胡合三萬人出塞至允川。侯霸擊破迷唐,種人瓦解,降者六千餘口,分徙漢陽、安定、隴西。迷唐遂弱,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久之,病死,其子來降,户不滿數十。”
- 100. 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開創部首檢字先河的他到底有多牛?這部字典裏“字”有答案 .映象新聞[引用日期2023-04-06]
- 101. 《後漢書·西域傳》:“永元六年,都護班超發諸國兵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遂斬焉耆、尉黎二王首,傳送京師,縣蠻夷邸。超乃立焉耆左候元孟為王,尉黎、危須、山國皆更立其王。”
- 102. 《資治通鑑·本紀·孝和孝殤帝紀》:“初,帝失皇子,前後十數,後生者輒隱秘養於民間,羣臣無知者。及帝崩,鄧皇后乃收皇子於民間。長子勝,有痼疾;少子隆,生始百餘日,迎立以為皇太子,是夜,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 103.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亭獨屍逐侯鞮單于師子,永元六年立。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師子,安集掾王恬將衞護士與戰,破之。於是新降胡遂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皆反畔,脅立前單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將車重向朔方,欲度漠北。於是遣行車騎將軍鄧鴻、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積射、緣邊兵,烏桓校尉任尚將烏桓、鮮卑,合四萬人討之。時南單于及中郎將杜崇屯牧師城,逢侯將萬餘騎攻圍之,未下。冬,鄧鴻等至美稷,逢侯乃乘冰度隘,向滿夷谷。南單于遣子將萬騎,及杜崇所領四千騎,與鄧鴻等追擊逢侯於大城塞,斬首三千餘級,得生口及降者萬餘人。馮柱復分兵追擊其別部,斬首四千餘級。任尚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要擊逢侯於滿夷谷,復大破之。前後凡斬萬七千餘級。逢侯遂率眾出塞。
- 104.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逢侯於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里。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畔,還入朔方塞,龐奮迎受,慰納之。其勝兵四千人,弱小萬餘口,悉降,以分處北邊諸郡。南單于以其右温禺犢王烏居戰始與安國同謀,欲考問之。烏居戰將數千人遂復反畔,出塞外山谷間,為吏民害。秋,龐奮、馮柱與諸郡兵擊烏居戰,其眾降,於是徙烏居戰眾及諸還降者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
- 105. 《後漢書·志五行六》:“去年冬,鄧皇后立,有丈夫之性,與知外事。”
- 106.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五年……二月戊戌,詔有司省減內外廄及涼州諸苑馬。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悉以假貧民,恣得采捕,不收其税。丁未,詔曰:"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户口人數。往者郡國上貧民,以衣履釜鬵為貲,而豪右得其饒利。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
- 107.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十一年春二月,遣使循行郡國,稟貸被災害不能自存者,令得漁採山林池澤,不收假税。”
- 108. 漢和帝劉肇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5-31]
- 109. 漢和帝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8-22]
- 110. 漢章帝劉炟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8-22]
- 111. 《後漢書·帝紀第四》: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卽皇帝位,年十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175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i九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