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聲

(全國石化勞動英雄)

鎖定
劉聲(1925-1979),吉林市人。中共黨員,特等甲級殘廢軍人、全國石化系統勞動英雄,全國四屆人大代表。原吉林市油脂化工廠黨委書記、廠長。
中文名
劉聲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出生地
吉林

目錄

劉聲簡介

創建了吉林省第一家初具規模的油脂化工廠,七種產品填補了國家空白,“三口大鍋鬧革命”的帶頭人。
1970年首期《紅旗》雜誌以"為革命沒有克服不了的因難"為題,發表了關於吉林市油脂廠的調查報告。
劉聲 劉聲
1950年劉聲同志在抗美援朝一次阻擊戰中,身負七處重傷,失去了雙手雙腳,在吉林省榮軍醫院治療期間,他以超人的毅力,學會了半截手掌夾着筆寫字和穿上假肢不用人攙扶着走路。1956年6月,他離開榮軍醫院,復員回到吉林市。有人勸他安安生生在家享福,他拒絕了;每月發給他100多元供養費,他也不要。他説:“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最大的幸福,是為黨工作。我身殘志不能殘,我沒有雙腳也要走革命路,沒有雙手也要開頂風船。”劉聲被船營區委安排在街道居民委工作。他走街串巷,動員軍烈屬,動員整天圍着鍋台轉的婦女,用雙手為社會創造財富。不久,劉聲擔任了街道黨支部書記,還被選為船營區人民代表。
後來,劉聲聽説國家缺油,他便帶領12名軍烈屬和街道救濟户要辦油脂廠,把大廠用過的廢油煉成好油。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是:頭上是藍天,腳下是大地,一無所有。沒廠房,自己蓋。劉聲帶領大家七拼八湊,搭起了一個20平方米的席板棚。沒資金,沒設備,劉聲發動大家湊了25元錢,買了兩口鍋,又借了一口鍋,支起了鍋台。
創業是艱難的。一開始,要啥沒啥,困難重重。沒有火柴,從家拿;沒有引柴,從家抱;沒有煤,從家推。煉出的油脂有顆粒,需要壓光,可工廠沒有壓光機,大家就用手搓。劉聲沒手,就用胳膊搗,經常搗得皮破血流。工人們説:“老劉啊,我們多出點汗就把你的活幹出來了,你出主意就行啦。”劉聲不聽勸告,仍然和大夥一起幹,他們煉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產品。
劉聲家距離工廠有三四里路,這對一般人來説算不了什麼,可對靠假肢走路的劉聲卻是一段漫長的路。一年冬天,他一大早冒着風雪去上班。雪深路滑,他一腳沒踩實摔倒了,怎麼也站不起來。沒有辦法,他只好吃力地往前爬。陸續上班的人看到雪地上有一趟長長的雪溝,急匆匆趕上去一看,只見劉聲在向工廠爬着。大家的眼睛濕潤了,含着淚,把他背了起來。
1966年夏天,隨着工廠的發展,需要建設一條鐵路專用線。為了節省開支,劉聲和工人們一起到林區拉枕木。汽車上山下嶺,加上山道坑窪不平,劉聲手不能扶,假腿蹬不住,頭上撞得大包摞小包,包腿的棉墊子也被汗水和血水泡得濕淋淋的。人們看了,心裏都不是滋味,可誰也勸不住他。枕木拉回來後,劉聲又和一名同志去北京鐵道部聯繫鐵軌和道岔子,一連十幾天,天天上下7層樓。鐵道部的同志被感動了,打電話到處聯繫,終於解決了問題。兩個月後,火車通過專用線開進了油脂廠。
到1965年,劉聲創辦的這個油脂廠已有150多名職工,年創產值380萬元。到1979年,油脂廠年產能已達10611噸,能生產6大種類近200個品種的油脂產品。其中,7種產品填補了國家空白。這一年,企業的總產值達1882萬元,上繳利税達418萬元。劉聲創辦的油脂廠,1965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1969年又被省革命委員會命名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紅旗工廠”。

劉聲榮譽

劉聲曾當選為吉林市市委委員、吉林省委委員,還擔任過市燃化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油脂廠黨委書記、廠長,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1969年,他被選為國慶觀禮代表。1975年7月,他當選為四屆人大代表,並當選大會主席團成員。1979年,被國家石化部評為全國石化系統勞動英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