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義恭

鎖定
劉義恭(413年-465年),宋武帝劉裕的第五子, [113]  宋少帝劉義符、宋文帝劉義隆之弟。南朝宋宗室、宰相。 [114] 
劉義恭兒時聰明活潑。文帝即位時,劉義恭被拜為監南豫、豫、司等六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封為江夏王。文帝親征謝晦時,他改為鎮守京城門户京口。429年,劉義恭代理宰相之職,接任荊州刺史,鎮守八州。後改任南兗州刺史。440年,文帝殺其兄劉義康黨徒、貶劉義康為江州刺史後,將劉義恭召回朝中,拜為侍中、司徒、錄尚書事,接替劉義康為宰相。劉義恭任相後,先後將他進位為太尉、太保。450年,北魏攻宋,劉義恭受命統率大軍,出鎮彭城,兵敗被降號為驃騎將軍。453年,太子劉劭奪位,劉義恭被迫屈從,被劉劭拜為太保、督會州諸軍事、領大宗師。劉駿起兵討伐劉劭後,劉劭命劉義恭居住於尚書下省,脅迫他迎戰劉駿。劉劭初戰失利,命劉義恭回去選調軍隊。劉義恭乘機逃跑,投歸劉駿,勸劉駿即位稱帝。 [113] 
劉駿即位為孝武帝后,劉義恭被拜為太尉、太傅、錄尚書事、南徐、徐州刺史。次年,劉義恭辭去了錄尚書事。後被改任為揚州刺史。不久,又辭去此職,被進封為太宰、領司徒。459年,劉義恭為中書監,後改任尚書令,再登相位。464年,孝武帝病死,遺命劉義恭輔佐幼主。劉子業即位後,劉義恭被拜為中書監、太尉、錄尚書事、太宰,第三次出任宰相。465年,柳元景等人密商廢黜劉子業,立劉義恭為帝。事情敗露,劉子業率軍將劉義恭殘殺。 [113]  劉義恭著有《要記》五卷,寫了從前漢到晉太元年間的事情。 [115]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建康
出生日期
413年
逝世日期
465年9月18日 [1] 
主要成就
擁立孝武帝,受遺詔輔佐前廢帝
主要作品
《要記》五卷
本    名
劉義恭
官    職
太宰、中書監、錄尚書事等
爵    位
江夏王
諡    號
文獻

劉義恭人物生平

劉義恭家世出身

劉義恭是宋武帝劉裕第五子,生母為袁美人,與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是異母兄弟。 [2]  他自幼聰穎,容顏俊美,在兄弟七人中最受劉裕寵愛,經常被帶在身邊。 [3] 

劉義恭外任方伯

景平二年(424年),劉義恭出任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鎮守歷陽(南豫州州治,今安徽和縣),並監管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秦州幷州六州軍事。 [4]  是年,宰相徐羨之聯合傅亮謝晦,廢黜少帝劉義符,改立文帝劉義隆。 [5]  侍中程道惠當時曾建議立劉義恭為帝,被徐羨之拒絕。 [6]  後來,劉義恭又加授使持節,進號撫軍將軍,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 [7]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恭改任南徐州刺史,仍領撫軍將軍,並持節都督南徐州、兗州及揚州晉陵郡軍事,但被留在京中,未能出鎮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蘇鎮江)。後來,劉義隆誅殺徐羨之、傅亮,討滅謝晦,這才命劉義恭出藩。 [8] 
元嘉六年(429年),荊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受徵入朝,擔任宰相。 [9]  荊州素為南朝重鎮,地廣兵強,劉裕遺命由諸子依次鎮守。劉義隆既召劉義康為相,遂將劉義恭由南徐州調往荊州。 [10]  劉義恭以撫軍將軍、荊州刺史之職鎮守江陵(荊州州治,今湖北荊州),並持節都督荊州、湘州、雍州、益州梁州寧州、秦州、南秦州八州軍事,加授散騎常侍 [11] 
元嘉九年(432年),劉義恭改任南兗州刺史,都督南兗州、徐州、兗州、青州冀州幽州六州及豫州梁郡軍事,移鎮廣陵(南兗州州治,今江蘇揚州),並進號徵北將軍,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12] 

劉義恭入居宰輔

元嘉十六年(439年),劉義恭由開府儀同三司進拜司空,位列三公,仍任南兗州刺史。 [13] 
元嘉十七年(440年),劉義恭自廣陵趕赴京口,隨太子劉劭祭拜興寧陵(孝穆皇帝劉翹的陵寢)。 [14]  當時,彭城王劉義康因權傾朝野,引起劉義隆的猜忌。劉義隆於是年十月將劉義康外放到江州,並召劉義恭入朝輔政,授為侍中、司徒、錄尚書事,領太子太傅。劉義恭在擔任宰相的同時,還持節都督揚州、南徐州二州軍事。 [15]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恭進拜太尉,仍領司徒等職。他吸取劉義康失敗的教訓,平日小心謹慎,雖居宰相之位,卻從不攬權,所有政務均交由皇帝決斷,自己只負責簽署文書。帝相之間因而相安,毫無嫌忌。 [16]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劉義恭又兼領國子祭酒 [16] 

劉義恭總領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七月,劉義隆發動三路大軍,征伐北魏。劉義恭被解除國子祭酒職務,以太尉之職總領各路北伐軍,進駐彭城(徐州州治,今江蘇徐州)。 [17]  當時,東路北伐軍自青州沿黃河西進,攻取黃河沿岸的戰略要地碻磝(在今山東茌平),後因前鋒王玄謨兵敗,只得撤回到歷城(治今山東濟南)。碻磝由王玄謨率部留守。 [18] 
北魏皇帝拓跋燾親率大軍南下,自東路戰線向宋軍發起反擊。宋軍“諸將奔退” [19]  。拓跋燾很快便攻到鄒山(在今山東鄒城),遣軍分別進駐蕭城(在今安徽蕭縣)、留城(在今江蘇沛縣)。劉義恭遣參軍馬文恭、軍主嵇玄敬分赴兩地,觀察魏軍動向。兩軍先後與魏軍遭遇。嵇玄敬在當地百姓的協助下擊敗魏軍,馬文恭則大敗逃回。 [20] 
元嘉北伐示意圖 元嘉北伐示意圖
蕭城魏軍當時距彭城僅有十餘里,而彭城守軍雖多,但卻軍糧匱乏,形勢非常危急。劉義恭欲棄城逃跑,但在兩種逃跑方案中猶豫不定,只得召集僚屬再議。沛郡太守張暢以死相諫,力主堅守彭城。徐州刺史武陵王劉駿也反對逃跑。劉義恭遂打消逃跑之念,決意堅守彭城,以避免本就有所動搖的軍心徹底瓦解。不久,拓跋燾進抵彭城,指揮大軍攻城,但多次進攻都被宋軍打退。 [21] 
拓跋燾因彭城久攻不下,遂繞過彭城,徑自渡淮南進,一直攻至長江北岸,駐於瓜步(在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當時,魏軍大拆民房,割葦造筏,聲稱要打過長江。建康震動,進入戒嚴狀態。劉義隆廣發兵役,加強沿江防禦,並將屢有克捷的西路軍自前線召回 [22]  。但魏軍其實只是在虛張聲勢,實已無力再進。拓跋燾因彭城等堅城未破,自知後方不穩,不久便從瓜步撤軍北還。 [23] 
劉義恭在魏軍南下期間,一直在彭城閉城自守。 [24]  他認為碻磝已不可守,遂命王玄謨退軍。魏軍趁機奪回碻磝。 [25]  不久,拓跋燾撤至彭城。劉義恭竟放任魏軍過境,不敢出兵截擊,直到次日接到皇帝“悉力急追”的詔命,方才遣軍追擊。但魏軍此時早已輕裝撤退,平安撤出了宋境。 [26]  北伐至此以宋軍的失敗而告終,時為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 [27] 
劉義恭主持北伐,先是禦敵不力,繼而畏敵不戰,因此被免去太尉、司徒之職,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劉義隆對劉義恭的寵信依然未減,僅僅過了三個月便又讓他以本職兼領南兗州刺史 [28]  ,鎮守盱眙,並將南兗州、豫州、徐州、兗州、司州、雍州等十一州納入其所轄治的都督區。劉義恭轄下達到十三州之地,幾乎囊括了南朝在淮南、淮北的所有疆土。 [29] 

劉義恭倒戈建義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十二月,劉義恭入朝,改授大將軍、錄尚書事,並遙領南徐州刺史,都督揚州、南徐州二州軍事。 [30]  當時,太子劉劭與始興王劉濬在宮中行巫蠱之術。劉義隆將此事告知劉義恭,表示不欲深究。 [31]  但劉劭心懷不安,終於次年(453年)二月秘密發動政變,率東宮禁軍闖入台城,弒殺劉義隆。他先取得劉濬的支持,又將劉義恭召入宮中。 [32] 
劉義恭迫於形勢,只得對政變持配合態度,並主動交出兵權,以求自保。劉劭隨即稱帝,以劉義恭為太保、都督會州諸軍事,領大宗師 [33]  當時,江州刺史武陵王劉駿、荊州刺史南譙王劉義宣,皆起兵討伐劉劭。他們集結兵力,組成討逆軍,自江州順江東下,向建康進發。會稽太守隨王劉誕則在東南方向的會稽(治今浙江紹興)舉兵響應,與討逆軍東西夾擊建康。 [34] 
三鎮兵起,建康震動。劉劭下令京師內外戒嚴,並打算殺盡三鎮官員留在京中的家眷,但最終被劉義恭與何尚之所勸阻。當時,討逆軍船隻簡陋,不利水戰。劉濬建議劉劭親率水軍溯江而上,與討逆軍決戰。劉義恭卻聲稱此舉將造成建康防守空虛,會讓劉誕趁虛而入,建議劉劭留在建康以逸待勞。劉劭因此按兵不動,結果錯失戰機。 [35]  討逆軍得以長驅直入。 [36] 
但劉劭其實對劉義恭並不放心,擔心他會叛投劉駿,便強迫劉義恭住在宮中的尚書下省,又將其十二個兒子軟禁在侍中下省。 [37]  不久,討逆軍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劉劭率軍迎戰,兩戰皆敗,被迫退守台城。 [38]  當時,劉義恭也被挾持出戰,一直跟在劉劭左右。他趁劉劭大敗,單馬逃出東掖門,到東冶渚用預先備下的船隻渡過秦淮河,投奔劉駿。 [39] 
劉劭聞聽劉義恭叛逃,忙遣騎兵追擊。但當追兵到時,劉義恭已經渡過秦淮河。 [40]  劉劭大怒,命劉濬將劉義恭的十二個兒子全部處死。 [41]  當時,討逆軍諸將都有意擁戴劉駿即位。 [42]  劉義恭也上表勸進。劉駿遂於新亭稱帝,史稱宋孝武帝。劉義恭被授為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徐二州刺史,不久又由使持節進拜假黃鉞 [43] 
劉駿稱帝不久,便對台城發起進攻。當時,劉義恭親自在朱雀門督戰,指揮諸軍由宣陽門攻入台城。建陽門、閶闔門、廣莫門也相繼告破。劉劭逃往武庫,藏到井中,但仍被討逆軍搜出。劉濬逃出建康,在越城遇到劉義恭。他下馬投降,隨劉義恭去向劉駿請罪,途中便被劉義恭殺死。最終,劉駿將劉劭及其四個兒子,連同劉濬的三個兒子全部處死。劉劭之亂至此平定。 [44] 

劉義恭宣力孝武

元嘉三十年(453年)五月,劉義恭由太尉進位太傅,領大司馬,並增加食邑二千户。太傅名列三師,兼有輔弼與帝師之責,皇帝也需對其行師禮。但劉駿不願對太傅行師禮,遂暗示有司,在有司奏請下取消了這一禮節。 [45] 
孝建元年(454年),南郡王劉義宣集荊州、江州、兗州、豫州四州之力,舉兵東攻建康,結果兵敗身死。劉駿認為劉義宣叛亂源於宗室強盛,遂有意削弱宗室。劉義恭為迎合劉駿,主動上表朝廷,要求裁撤“錄尚書事”一職,最終得到劉駿的批准。是年十一月,劉駿因劉義恭領有南徐州刺史之職,故命其出藩,鎮守京口。 [46] 
孝建二年(455年),劉駿又將東揚州、南兗州劃入劉義恭轄治的都督區。是年十月,劉義恭又調任揚州刺史 [47]  ,持節都督揚州、南徐州、東揚州、南兗州四州軍事,仍領侍中、太尉。劉駿還打算賞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等殊禮,但因劉義恭力辭而作罷。後來,劉義恭又辭去持節都督及侍中之職。 [48] 
孝建三年(456年),劉義恭因西陽王劉子尚深得帝寵,遂主動辭去揚州刺史,以便讓劉駿將此職授與劉子尚。劉駿遂進拜劉義恭為太宰,領司徒。 [49]  當時,劉駿日漸暴虐。劉義恭雖位望尊崇,但仍擔心禍及其身,整日提心吊膽,不敢與朝中大臣私相往來。 [50]  他為了取悦劉駿,經常進獻祥瑞以歌功頌德,甚至卑辭曲意的阿諛奉承。 [51] 
大明三年(459年),劉義恭兼領中書監,並獲賜崇藝、昭武、永化三營兵户,共計四百三十七户。他所任太宰、司徒、中書監三職,均有開府選吏之權。但因劉駿當時正大肆削減諸王權勢,三府吏僮僅有二千九百人。 [52] 
大明六年(462年),劉義恭被免去司徒之職。次年又由中書監改任尚書令。 [53] 

劉義恭受遺輔政

大明八年(464年)閏五月,劉義恭又以本職(太宰)兼領太尉。 [54]  是月,劉駿病逝。太子劉子業即位,史稱宋前廢帝。根據劉駿遺詔,劉義恭由尚書令改任中書監,與接任尚書令的柳元景一同入居台城,總領朝政;始興郡公沈慶之負責軍旅征討,有重大政務時參與決策;尚書僕射顏師伯主持尚書省,處理日常政務;領軍將軍王玄謨統管外監軍務。五人皆為顧命大臣 [55] 
劉子業即位不久,便恢復“錄尚書事”一職,任命劉義恭為太宰、中書監、錄尚書事。劉義恭與柳元景、顏師伯控制了尚書省,成為五顧命中的實際掌權者。 [56]  沈慶之空有顧命之名而不能參議大政;王玄謨更是被排擠出朝廷。 [57]  [58]  當時,宗室、大臣都為劉駿之死而歡欣。劉義恭等人也是整日交遊宴飲,夜以繼日地喝酒玩樂,認為從此可以免遭橫死。 [59] 
越騎校尉戴法興是劉駿寵臣,久掌機樞,威行內外。他在劉子業即位後控制內廷,操縱“中旨”。劉義恭等人畏於戴法興權勢,遇事亦不敢違逆,故此雖為顧命但卻僅具虛名,大事多由戴法興決斷。 [60]  當時,戴法興恃權干涉銓選。吏部尚書蔡興宗極為不滿,多次在劉義恭面前指責戴法興。劉義恭擔心得罪戴法興,每次聽到蔡興宗之言都膽戰心驚,卻又無計可施。 [61] 
蔡興宗先是得罪戴法興,後又因銓選問題多次與劉義恭爭執,引起了劉義恭的厭惡。劉義恭決定將蔡興宗外放為吳郡太守,因其極力推辭,改任為南徐州行事。蔡興宗再次抗命,要求到益州任刺史。劉義恭惱羞成怒,上表彈劾蔡興宗,將其貶到交州的新昌郡(在今越南境內)擔任太守。朝野上下無不震驚,時論非議不止。劉義恭為平息非議,只得將蔡興宗留在京師。 [62] 

劉義恭涉反受戮

永光元年(465年)八月,劉子業欲親政,先是賜死戴法興,通過分設左右僕射以削弱顏師伯的權力。 [63]  本性逐漸展露,荒淫暴虐甚於其父。劉義恭與柳元景、顏師伯憂懼不已,遂密謀廢黜劉子業,由劉義恭即位為帝。他們謀劃多日,但卻始終猶豫不定。 [64]  柳元景因沈慶之握有兵權,便將密謀告知沈慶之,希望取得沈慶之的支持。 [65] 
沈慶之一直受到顏師伯的排擠,本就懷恨在心,且平時與劉義恭的關係也不甚和睦,遂向劉子業告發他們的廢帝密謀。 [57]  [66]  劉子業聞聽叔祖謀逆,怒不可遏,親自率羽林軍攻入劉義恭的府第,將劉義恭及其四個兒子全部殺死,並肢解其屍 [67]  。劉義恭時年五十三歲。 [68]  柳元景、顏師伯亦同時被收捕殺害。 [69]  至此,朝中內外大權被劉子業悉數收回。 [70] 
劉子業誅除劉義恭等三顧命,其後行事更加狂悖無道,連沈慶之最終都被其殺害。是年十二月,劉子業遇弒身亡。其叔湘東王劉彧被擁立為皇帝,史稱宋明帝。劉彧尚未正式即位,便下令書為叔父劉義恭平反。劉義恭的原有官職(中書監、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及江夏王爵位皆被恢復,並加贈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太尉,諡號文獻。 [71] 

劉義恭主要影響

  • 抑制宗室
劉義恭在孝建、大明年間,數次上疏朝廷,抑制宗室勢力。孝建元年(454年),劉義恭與竟陵王劉誕一同上疏皇帝,建議在車服、器用、樂舞等九個方面對宗室諸王加以約束。劉駿予以准奏,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增益,擴充為更加詳細的二十四條,全面抑制藩王地位。 [72]  大明五年(461年),海陵王劉休茂叛亂被殺。劉義恭又上疏皇帝,請削諸王的內外實權,建議不要讓諸王鎮守邊州。 [73] 
劉義恭的這些舉措,本意雖是為了迎合劉駿,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宗室僭越,加強了皇權。
  • 廢除冗政
劉駿晚年時奢侈無度,廣徵勞役營造宮殿,賦税繁重。劉義恭在劉子業即位後,以顧命大臣輔政,將劉駿晚年的冗政全部廢除。正在營建中紫極殿、南北馳道等工程,也全部停工。 [74] 

劉義恭軼事典故

劉義恭屢進祥瑞

劉義恭為了取悦皇帝,常以進獻祥瑞的方式,向皇帝歌功頌德。他在大明元年(457年)時,因石頭城附近生出一枝三脊茅,上表屢勸皇帝封禪,哄得劉駿大悦。 [75]  僅據《宋書·符瑞志》記載,劉義恭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至大明三年(459年),二十年間便進獻祥瑞十次,涉及到的祥物有甘露、赤雀、白兔、白燕、白雀等。 [76-80] 

劉義恭鬼目粽

劉義恭死後,屍體被劉子業肢解,五臟都被掏空。劉子業還挑出劉義恭的眼球,用蜜汁浸泡,稱之為“鬼目粽”。 [67] 

劉義恭奢侈無度

劉義恭奢侈,在其出任荊州刺史時,宋文帝就因而特別下詔告誡他要戒掉驕奢之性,不要過分賞賜身邊寵臣,節制嬉戲遊樂以及少納女嬪。不過,義恭回朝後,相府二千萬錢的年俸義恭亦常常不夠用,還要文帝每年額外給他一千萬錢。
劉義恭心意不定,嗜好常轉,屢屢遷宅,亦賞賜過度,臣下只要得寵,一日甚至能取得一兩百萬錢。孝武帝晚年對義恭的給俸已經十分豐厚,但義恭還是不夠用,常在民間賒數,百姓寫書求還錢時只在信背寫“原”字。

劉義恭盡伐孔柏

孔子舊居前有柏樹二十四株,粗壯挺拔,歷經秦、漢、魏、晉數百年,深受士人崇敬。劉義恭出鎮彭城時,命人前往魯郡,將這二十四株柏樹全部伐取。當地父老無不嘆息。 [81] 

劉義恭遊山玩水

劉義恭喜歡遊山玩水,出遊能遠行三五百里。他曾東赴吳郡,遊覽虎丘山,還曾登上無錫烏山,瞭望太湖 [82] 

劉義恭詰問劉劭

劉劭兵敗後,被討逆軍押赴劉駿大營。劉義恭詰問道:“我背逆歸順,有什麼大罪,使得你殺盡我十二個兒子。”劉劭答道:“殺死弟弟們,確實是我對不起叔父。” [112] 

劉義恭歷史評價

  • 劉義隆:江夏王義恭,德望兼崇,風略遐被。 [83] 
  • 劉子業:太宰江夏王義恭地居宗重,受遺阿衡,實深憑倚,用康庶績。 [84] 
  • 劉彧:① 江夏王道性淵深,睿鑑通遠,樹聲列藩,宣風鉉德,位隆姬輔,任屬負圖,勤勞國家,方熙託付之重,盡心毗導,永融雍穆之化。而兇醜忌威,奄加冤害,夷戮有暴,殯穸無聞,憤達幽明,痛貫朝野。(《追崇江夏王義恭令書》)② 皇基崇建,《屯》、《剝》維難,弘啓熙載,底績忠果。世祖寧亂定業,實資翼亮。江夏文獻王義恭,巴東郡開國忠烈公元景,始興郡開國襄公慶之,洮陽縣開國肅侯愨,或體道衝玄,燮化康世,或盡誠致效,庚難龕逆。(《江夏王義恭等陪祭詔》) [84] 
  • 沈約:① 義恭性嗜不恆,日時移變,自始至終,屢遷第宅。與人遊款,意好亦多不終。而奢侈無度,不愛財寶,左右親倖者,一日乞與,或至一二百萬;小有忤意,輒追奪之。② 戒懼乎其所不睹,恐畏乎其所不聞,在於慎所忽也。江夏王,高祖寵子,位居上相,大明之世,親典冠朝。屈體降情,盤闢於軒檻之上,明其為卑約亦已至矣。得使虐朝暴主,顧無猜色,歷載逾十,以尊戚自保。及在永光,幼主南面,公旦之重,屬有所歸。自謂踐冰之慮已除,泰山之安可恃,曾未雲幾,而磔體分肌。古人以隱微致戒,斯為篤矣。 [84] 
  • 裴子野:宗室蕃翰,帝弟帝子,則江夏、衡陽、廬陵、隋王、建平、臨川、新喻,或清令而審,或文敏而洽,皆博愛以禮士,明靡以流譽。(《宋略總論》)
  • 王夫之:江夏王義恭誘逆劭棄南岸,單騎南奔,上表勸進,斬逆濬,厥功大矣;於是畏禍之及己也,條奏裁損王事,以希合孝武未言之隱,削剝諸王以消疑忌。夫義恭豈無葛藟之恩,利非在己,而滅天性以任骨肉之怨者,何也?以為先自我發,而人不得挾短長以議己,全軀保祿位之術,自詫為工矣。……唯其欲為功以固榮寵也,而違心以行顛倒之政,引君以益其慝,斂眾怨以激其爭,而後天理亡,民彝絕,國亦以危矣。身雖苟免,其喙息亦何異於禽獸哉?其究也,逃孝建、大明之網羅,翱翔百僚之上,而終授首於子業,狂者之自斃也,未有免者也。 [85] 
  • 蔡東藩:師伯該死,義恭、元景未免含冤。 [86] 

劉義恭個人作品

劉義恭著作頗豐,《宋書》本傳稱其撰有《要記》五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江夏王義恭集》十一卷。梁十五卷,錄一卷,又有《江夏王集別本》十五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有“宋《江夏王集》十三卷”;《新唐書·藝文志》則著錄有“《江夏王義恭集》十五卷”。 [84]  [87-89] 
劉義恭流現存作品有辭賦4篇、文章27篇(表8篇、啓5篇、奏3篇、議3篇、書3篇、答3篇、頌1篇、贊1篇),詩歌13首(樂府詩3首、五言詩4首、殘詩6首),收錄於《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90-91] 

劉義恭後世地位

泰始三年(467年),劉義恭與柳元景沈慶之宗愨一同配享太廟,祔祭於孝武帝廟庭。 [92] 

劉義恭人際關係

劉義恭父母

  • 父親劉裕,南朝宋開國皇帝,史稱宋武帝。
  • 母親袁氏,劉裕的妾室,南朝宋建立後封美人,文帝時進封江夏王太妃。

劉義恭兄弟

劉裕共生七子,劉義恭排行第五,有四個哥哥,兩個弟弟。
  1. 劉義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史稱宋少帝,後被徐羨之等廢為營陽王,隨即被殺。
  2. 劉義真,封廬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時被徐羨之等廢為庶人,隨即被殺。
  3. 劉義隆,封宜都王,官至荊州刺史,劉義符被廢即位為帝,史稱宋文帝,元兇之亂時被太子劉劭弒殺。
  4. 劉義康,封彭城王,官至司徒、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一度獨掌朝政,後因主相生嫌被罷相外貶,又受范曄謀反案牽連,廢為庶人,最終被劉義隆賜死。
  5. 劉義宣,歷封竟陵王、南譙王、南郡王,官至丞相、荊湘二州刺史,起兵反對劉駿,兵敗被殺。
  6. 劉義季,封衡陽王,官至徵北大將軍、徐州刺史,劉義康被廢后終日酗酒,是兄弟七人中唯一善終者。

劉義恭妻妾

劉義恭子女

  • 兒子
劉義恭共有十六個兒子,前十二子死於元兇之亂,後四子生於劉駿即位後,最終與劉義恭一同被劉子業殺害。
  1. 劉元明(劉朗),出繼少帝劉義符,封南豐縣王,官至侍中、湘州刺史,領射聲校尉,元兇之亂時遇害。 [94-95] 
  2. 劉元秀(劉睿),官至太子舍人,元兇之亂時遇害。孝武帝時諡為宣世子,後追封安陸王,明帝時又改封江夏王。 [96] 
  3. 劉元和(劉韶),官至步兵校尉,封新吳縣侯,元兇之亂時遇害。孝武帝時諡為烈侯。 [97]  [95] 
  4. 劉元度(劉坦),封平都縣侯,元兇之亂時遇害。孝武帝時諡為懷侯。 [97]  [95] 
  5. 劉元諒,封江安縣侯,元兇之亂時遇害。孝武帝時諡為愍侯。 [97]  [95] 
  6. 劉元粹,峯興平縣侯,元兇之亂時遇害。孝武帝時諡為悼侯。 [97]  [95] 
  7. 劉元仁,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8. 劉元方,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9. 劉元旒,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10. 劉元淑,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11. 劉元胤,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12. 劉某(名不詳),元兇之亂時遇害。 [95] 
  13. 劉伯禽,官至輔國將軍、湘州刺史,與劉義恭一同遇害。明帝時諡為哀世子,後追進江夏王,改諡為愍。 [98] 
  14. 劉仲容,官至寧朔將軍、臨淮濟陽二郡太守,封永修縣侯,與劉義恭一同遇害。明帝時追諡為殤侯。 [99] 
  15. 劉叔子,封永陽縣侯,與劉義恭一同遇害。明帝時追諡為殤侯。 [99] 
  16. 劉叔寶,與劉義恭一同遇害。 [99] 
  • 女兒
劉義恭最少有十五個女兒 [100]  ,史料有記載者僅有四人。
  1. 劉氏,嫁王僧虔(出身琅琊王氏,王曇首之子)。 [93]  [101] 
  2. 劉氏,嫁蕭惠基(出身蘭陵蕭氏蕭思話之子)。 [102] 
  3. 劉氏,封嘉興縣主,嫁王琛(出身琅琊王氏,王奐之子)。 [103] 
  4. 劉氏,第十五女,死於泰始四年(468年),時年十九歲。 [100] 

劉義恭嗣孫

劉義恭雖有十六個兒子,但並無孫輩。劉彧即位後,多次挑選宗室襲封江夏王,作為劉義恭的嗣孫,傳承其封國。
  1. 劉子綏,劉駿第四子,初封安陸王 [104]  ,出繼劉睿,官至後將軍、郢州刺史,劉彧即位後改封江夏王。他拒不受命,舉兵反對劉彧,支持晉安王劉子勳的義嘉政權 [105]  ,最終兵敗被殺。 [96]  [106] 
  2. 劉伯猷,劉義隆之孫,建安王劉休仁次子,泰始三年(467年)封江夏王 [107]  ,出繼劉伯禽,後因劉休仁被殺而還歸本宗。後廢帝時賜爵都鄉侯,最終因建平王劉景素叛亂而被賜死。 [108] 
  3. 劉躋,劉彧第八子,泰始七年(471年)封江夏王,繼劉義恭為孫,官至左將軍、會稽太守。建元元年(479年)因南齊建立被降封為沙陽縣公 [109]  ,不久便因“謀反”而被賜死。 [110] 

劉義恭史料索引

宋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武三王》 [84] 
南史·卷十三·列傳第三·宋宗室及諸王上》 [111] 
參考資料
  • 1.    《宋書·前廢帝紀》:永光元年秋八月癸酉,帝自率宿衞兵,誅太宰江夏王義恭、尚書令、驃騎大將軍柳元景、尚書僕射顏師伯、廷尉劉德願。
  • 2.    《宋書·武三王列傳》: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
  • 3.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幼而明穎,姿顏美麗,高祖特所鍾愛,諸子莫及也。飲食寢卧,常不離於側。
  • 4.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景平二年,監南豫、豫、司、雍、秦、並、六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豫州刺史,代廬陵王義真鎮歷陽,時年十二。
  • 5.    《宋書·少帝紀》:帝居處所為多過失。乙酉,皇太后令曰:“……今廢為營陽王,一依漢昌邑、晉海西故事。奉迎鎮西將軍宜都王義隆入纂皇統。”始徐羨之、傅亮將廢帝,諷王弘、檀道濟求赴國訃。是旦,道濟、謝晦領兵居前,羨之等隨後,因東掖門開,入自雲龍門。殺二侍者於帝側,傷帝指。扶出東皞,就收璽紱,羣臣拜辭,送於東宮,遂幽於吳郡。
  • 6.    《宋書·徐羨之傳》:侍中程道惠勸立第五皇弟義恭,羨之不許。
  • 7.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元嘉元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加使持節,進號撫軍將軍,給鼓吹一部。
  • 8.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三年,監南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徐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進監為都督,未之任。太祖徵謝晦,義恭還鎮京口。
  • 9.    《宋書·文帝紀》:六年春正月癸丑,以驃騎將軍、荊州刺史彭城王義康為司徒、錄尚書事。
  • 10.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高祖以荊州上流形勝,地廣兵強,遺詔諸子次第居之。謝晦平後,以授彭城王義康。義康入相,次江夏王義恭。
  • 11.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 12.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九年,徵為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徵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
  • 13.    《宋書·文帝紀》:元嘉十六年春正月庚寅,徵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進位司空,刺史如故。
  • 14.    《宋書·元兇劭傳》:十七年,劭拜京陵,大將軍彭城王義康、竟陵王誕、尚書桂陽侯義融並從,司空江夏王義恭自江都來會京口。
  • 15.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明年,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有罪出藩,徵義恭為侍中、都督揚、南徐、南兗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領太子太傅,持節如故,給班劍二十人,置仗加兵。明年,解督南兗。
  • 16.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二十一年,進太尉,領司徒,餘如故。義恭既小心恭慎,且戒義康之失,雖為總錄,奉行文書而已,故太祖安之。相府年給錢二千萬,它物倍此,而義恭性奢,用常不足,太祖又別給錢年千萬。二十六年,領國子祭酒。
  • 17.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二十七年春,索虜寇豫州,太祖因此欲開定河、洛。其秋,以義恭總統羣帥,出鎮彭城,解國子祭酒。
  • 18.    《宋書·沈慶之傳》:及北討,慶之副玄謨向確磝,戍主棄城走。玄謨圍滑台,慶之與蕭斌留確磝。玄謨攻滑台,積旬不拔。……斌固遣令去,會玄謨退,斌將斬之。……玄謨自以退敗,求戍確磝,斌乃還歷城。
  • 19.    《宋書·沈慶之傳》:諸將奔退,莫不懼罪。
  • 20.    《宋書·索虜列傳》:燾從弟永昌王庫仁真發關西兵趨汝、潁,從弟高梁王阿斗泥青州道,燾自確磝,並南出。其十一月至鄒山。遣楚王樹洛真、南康侯杜道雋進軍清西,至蕭城;步尼公進軍清東,至留城。世祖遣參軍馬文恭至蕭城,江夏王義恭遣軍主嵇玄敬至留城,併為覘候。蕭城虜偃旗旌,文恭斥候不明,卒與相遇,乃舍汴趣南山;東至山而虜圍合,文恭戰敗,僅以身免。玄敬亦與留城虜相值,幢主華欽繼其後,虜望玄敬後有軍,引去,趨苞橋。至,欲渡清西,沛縣民燒苞橋,夜於林中擊鼓。虜謂官軍大至,爭渡苞水,水深,溺死殆半。
  • 21.    《宋書·張暢傳》:元嘉二十七年,索虜託跋燾南侵,太尉江夏王義恭總統諸軍,出鎮彭、泗。時燾親率大眾,已至蕭城,去彭城十數里。彭城眾力雖多,而軍食不足,義恭欲棄彭城南歸,計議彌日不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建議,欲以車營為函箱陣,精兵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趨歷城。太尉長史何勖不同,欲席捲奔鬱洲,自海道還京都。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未決,更集羣僚謀之。眾鹹惶擾,莫有異議。暢曰:“……若此計必用,下官請以頸血汗公馬蹄!”世祖既聞暢議,謂義恭曰:“……委鎮奔逃,實無顏復奉朝廷。”暢言既堅,世祖又贊成其議,義恭乃止。虜尋攻彭城南門,並放火,暢躬自前戰,身先士卒。
  • 22.    《宋書·柳元景傳》:時北討諸軍王玄謨等敗退,虜遂深入。太祖以元景不宜獨進,且令班師。
  • 23.    《宋書·索虜列傳》:燾自彭城南出,十二月,於盱眙渡淮,破胡崇之等軍。留尚書韓元興數千人守盱眙,自率大眾南向,……壽至瓜步,壞民屋宇,及伐蒹葦,於滁口造箄筏,聲欲渡江。太祖大具水軍,為防禦之備。……二十八年正月朔,燾會於山上,並及土人。會竟,掠民户,燒邑屋而去。
  • 24.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虜遂深入,徑至瓜步,義恭與世祖閉彭城自守。
  • 25.    《宋書·王玄謨傳》:江夏王義恭為征討都督,以為確磝不可守,召令還,為魏軍所追,大破之。
  • 26.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二十八年春,虜退走,自彭城北過,義恭震懼不敢追。諸將並請,義恭又禁不許。經宿,太祖遣驛至,使悉力急追。義恭乃遣鎮軍司馬檀和之向蕭城。虜先已聞知,乃盡殺所驅廣陵民,輕騎引去。
  • 27.    《宋書·文帝紀》:二十八年二月丙辰,索虜自盱眙奔走。甲戌,太尉、領司徒江夏王義恭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辛巳,鎮軍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武陵王諱降號北中郎將。壬午,車駕幸瓜步,是日解嚴。
  • 28.    《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己巳,驃騎將軍江夏王義恭領南兗州刺史。
  • 29.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降義恭號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餘悉如故。又以本官領南兗州刺史,增督南兗、豫、徐、兗、青、冀、司、雍、秦、幽、並十一州諸軍事,並前十三州,移鎮盱眙。
  • 30.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二十九年冬,還朝,上以御所乘蒼鷹船上迎之。遭太妃憂,改授大將軍、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持節、侍中、錄尚書、太子太傅如故。還鎮東府。辭侍中,未拜。
  • 31.    《宋書·元兇劭傳》:江夏王義恭自盱眙還朝,上以巫蠱告之,曰:“常見典籍有此,謂之書傳空言,不意遂所親睹。劭雖所行失道,未必便亡社稷,南面之日,非復我及汝事。汝兒子多,將來遇此不幸爾。”
  • 32.    《宋書·元兇劭傳》:二月二十一日夜,使超之等集素所畜養兵士二千餘人,皆使被甲,召內外幢隊主副,豫加部勒,雲有所討。……明旦未開鼓,劭以朱服加戎服上,乘畫輪車,與蕭斌同載,衞從如常入朝之儀,守門開,從萬春門入。……超之手行弒逆,並殺湛之。……急召始興王浚,率眾屯中堂。又召太尉江夏王義恭、尚書令何尚之。
  • 33.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值元兇肆逆,其日劭召義恭。……義恭求常所遣傳詔,劭遣之而後入。義恭請罷兵,凡府內兵仗,並送還台。進位太保,進督會州諸軍事,服侍中服,又領大宗師。
  • 34.    《宋書·元兇劭傳》:世祖及南譙王義宣、隨王誕諸方鎮並舉義兵。
  • 35.    《宋書·元兇劭傳》:劭聞義師大起,欲殺三鎮士庶家口,江夏王義恭、何尚之説之曰:“凡舉大事者,不顧家口。且多是驅逼,今忽誅其餘累,正足堅彼意耳。”劭謂為然,乃下書一無所問。……浚及蕭斌勸劭勒水軍自上決戰,若不爾,則保據梁山。江夏王義恭慮義兵倉卒,船舫陋小,不宜水戰。乃進策曰:“賊駿少年未習軍旅,遠來疲弊,宜以逸待之。今遠出梁山,則京都空弱,東軍乘虛,容能為患。若分力兩赴,則兵散勢離。不如養鋭待期,坐而勸釁。”劭善其議。
  • 36.    《宋書·柳元景傳》:時義軍船率小陋,慮水戰不敵,至蕪湖,元景大喜,倍道兼行。
  • 37.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入討,劭疑義恭有異志,使入住尚書下省,分諸子並住神虎門外侍中下省。
  • 38.    《宋書·元兇劭傳》:二十一日,義軍至新亭。二十二日,使蕭斌率魯秀、王羅漢等精兵萬人攻新亭壘,劭登朱雀門躬自督率,將士懷劭重賞,皆為之力戰。將克,而秀斂軍遽止,為柳元景等所乘,故大敗。劭又率腹心同惡自來攻壘,元景復破之;劭走還朱雀門。褚湛之攜二子與檀和之同共歸順。劭駭懼,走還台城。
  • 39.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恆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戰敗,使義恭於東堂簡將。義恭先使人具船於東冶渚,因單馬南奔。始濟淮,追騎已至北岸,僅然得免。
  • 40.    《宋書·元兇劭傳》:劭遣騎追討,騎至冶渚,義恭始得渡淮。
  • 41.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始濟淮,追騎已至北岸,僅然得免。劭大怒,遣始興王浚就西省殺義恭十二子。
  • 42.    《宋書·沈慶之傳》:慶之及柳元景等並以天下無主,勸世祖即大位,不許。
  • 43.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世祖時在新林浦,義恭既至,上表勸世祖即位。世祖即祚,授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徐二州刺史,給鼓吹一部,班劍二十人;又假黃鉞。
  • 44.    《宋書·元兇劭傳》:四日,太尉江夏王義恭登朱雀門,總羣帥,遣魯秀、薛安都、程天祚等直趣宣陽門。劭軍主徐興祖、羅訓、虞丘要兒等率眾來降。劭先遣龍驤將軍陳叔兒東討,事急,召還。是日,始入建陽門,遙見官軍,所領並棄仗走。劭腹心白直同諸逆先屯閶闔門外,並走還入殿。天祚與安都副譚金因而乘之,即得俱入。安都及軍主武念、宋越等相繼進,臧質大軍從廣莫門入,同會太極殿前。……劭穿西垣入武庫井中,隊副高禽執之。浚率左右數十人,與南平王鑠於西明門出,俱共南奔。于越城遇江夏王義恭,浚下馬曰:“南中郎今何所作?”……又曰:“故當不死耶?”義恭曰:“可詣行闕請罪。”勒與俱歸,於道斬首。
  • 45.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事寧,進位太傅,領大司馬,增班劍為三十人。以在藩所服玉環大綬賜之。增封二千户。上不欲致禮太傅,諷有司奏曰:“聖旨謙光,尊師重道,欲致拜太傅,斯誠弘茲遠風,敦闡盛則。……臣等參議謂不應有加拜之禮。”詔曰:“暗薄纂統,實憑師範,思盡虔恭,以承道訓。所奏稽諸往代,謂無拜禮,據文既明,便從所執。”
  • 46.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孝建元年,南郡王義宣、臧質、魯爽等反,加黃鉞,白直百人入六門。事平,又增封二千户。世祖以義宣亂逆,由於強盛,至是欲削弱王侯。義恭希旨,乃上表省錄尚書。上從其議。是歲十一月,還鎮京口。
  • 47.    《宋書·孝武帝紀》:孝建二年冬十月壬午,太傅江夏王義恭領揚州刺史。
  • 48.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二年春,進督東、南兗二州。其冬,徵為揚州刺史,餘如故。加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固辭殊禮。又解持節、都督並侍中。
  • 49.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時西陽王子尚有盛寵,義恭解揚州以避之,乃進位太宰,領司徒。
  • 50.    《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 51.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時世祖嚴暴,義恭慮不見容,乃卑辭曲意,盡禮祗奉,且便辯善附會,俯仰承接,皆有容儀。每有符瑞,輒獻上賦頌,陳詠美德。
  • 52.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三年,省兵佐,加領中書監,以崇藝、昭武、永化三營合四百三十七户給府;更增吏僮千七百人,合為二千九百人。
  • 53.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六年,解司徒府太宰府依舊辟召。七年,從巡,兼尚書令,解中書監。
  • 54.    《宋書·孝武帝紀》:八年閏五月壬寅,太宰江夏王義恭領太尉。
  • 55.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八年閏月,又領太尉。其月,世祖崩,遺詔:“義恭解尚書令,加中書監;柳元景領尚書令,入住城內。事無鉅細,悉關二公;大事與沈慶之參決,若有軍旅,可為總統。尚書中事委顏師伯。外監所統委王玄謨。”前廢帝即位。
  • 56.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前廢帝即位,詔曰:“總錄之典,著自前代。孝建始年,雖暫並省,而因革有宜,理存濟務。朕煢獨在躬,未涉政道,百揆庶務,允歸尊德。太宰江夏王義恭新除中書監、太尉,地居宗重,受遺阿衡,實深憑倚,用康庶績,可錄尚書事,本官監、太宰、王如故。”
  • 57.    《南史·顏師伯傳》:師伯專斷朝事,不與沈慶之參懷,謂令史曰:“沈公爪牙者耳,安得預政事?”慶之聞而切齒,乃泄其謀。
  • 58.    《宋書·王玄謨傳》:孝武崩,與柳元景等俱受顧命,以外監事委玄謨。時朝政多門,玄謨以嚴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
  • 59.    《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崩,義恭、元景等並相謂曰:“今日始免橫死。”義恭與義陽等諸王,元景與顏師伯等,常相馳逐,聲樂酣酒,以夜繼晝。
  • 60.    《宋書·戴法興傳》:世祖崩,前廢帝即位,法興遷越騎校尉。時太宰江夏王義恭錄尚書事,任同總己,而法興、尚之執權日久,威行內外,義恭積相畏服,至是懾憚尤甚。廢帝未親萬機,凡詔敕施為,悉決法興之手;尚書中事無大小,專斷之。顏師伯、義恭守空名而已。廢帝年已漸長,兇志轉成,欲有所為,法興每相禁制,每謂帝曰:“官所為如此,欲作營陽耶?”
  • 61.    《宋書·蔡興宗傳》:越騎校尉戴法興、中書舍人巢尚之專制朝權,威行近遠。興宗職管九流,銓衡所寄,每至上朝,輒與令錄以下,陳欲登賢進士之意。義恭素性恇橈,阿順法興,常慮失旨,聞興宗言,輒戰懼無計。興宗每陳選事,法興、尚之等輒點定回換,僅有在者。興宗於朝堂謂義恭及師伯曰:“主上諒暗,不親萬機,而選舉密事,多被刪改,復非公筆,亦不知是何天子意。”
  • 62.    《宋書·蔡興宗傳》:使選令史顏禕之、薛慶先等往復論執,義恭然後署案。……由是大忤義恭及法興等,出興宗吳郡太守。固辭郡,執政愈怒,又轉為新安王子鸞撫軍司馬、輔國將軍、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又不拜,苦求益州。義恭於是大怒,……因使尚書令柳元景奏曰:“……請解興宗新附官,須事御,收付廷尉法獄治罪。”……除興宗新昌太守,郡屬交州。朝廷莫不嗟駭。先是,興宗納何後寺尼智妃為妾,姿貌甚美,有名京師,迎車已去,而師伯密遣人誘之,潛往載取,興宗迎人不覺。及興宗被徙,論者並雲由師伯,師伯甚病之。法興等既不欲以徙大臣為名,師伯又欲止息物議,由此停行。
  • 63.    《宋書·顏師伯傳》:廢帝欲親朝政,發詔轉師伯為左僕射,加散騎常侍,以吏部尚書王景文為右僕射。奪其京尹,又分台任,師伯至是始懼。
  • 64.    《宋書·柳元景傳》:前廢帝少有凶德,內不能平,殺戴法興後,悖情轉露。義恭、元景等憂懼無計,乃與師伯等謀廢帝立義恭,日夜聚謀,而持疑不能速決。
  • 65.    《宋書·沈慶之傳》:廢帝狂悖無道,眾並勸慶之廢立,及柳元景等連謀,以告慶之。
  • 66.    《宋書·沈慶之傳》:慶之與江夏王義恭素不厚,發其事。
  • 67.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斷析義恭支體,分裂腸胃,挑取眼精,以蜜漬之,以為鬼目精。
  • 68.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永光元年八月,廢帝率羽林兵於第害之,並其四子,時年五十三。
  • 69.    《宋書·顏師伯傳》:尋與太宰江夏王義恭、柳元景同誅,時年四十七。
  • 70.    《宋書·前廢帝紀》:永光元年秋八月辛酉,越騎校尉戴法興有罪,賜死。癸酉,帝自率宿衞兵,誅太宰江夏王義恭、尚書令、驃騎大將軍柳元景、尚書僕射顏師伯、廷尉劉德願。改元為景和元年,文武賜位二等。
  • 71.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太宗定亂,令書曰:“故中書監、太宰、領太尉、錄尚書事江夏王道性淵深,……可追崇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領太尉,中書監、錄尚書事、王如故。”
  • 72.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又與驃騎大將軍竟陵王誕奏曰:“臣聞佾懸有數,等級異儀,佩笏有制,卑高殊序。斯蓋上哲之洪謨,範世之明訓。而時至彌流,物無不弊,僣侈由俗,軌度非古。晉代東徙,舊法淪落,侯牧典章,稍與事廣,名實一差,難以卒變,章服崇濫,多歷年所。今樞機更造,皇風載新,耗弊未充,百用思約,宜備品式之律,以定損厭之條。臣等地居枝暱,位參台輔,遵正之首,請以爵先;致貶之端,宜從戚始。輒因暇日,共參愚懷,應加省易,謹陳九事。雖懼匪衷,庶竭微款。伏願陛下聽覽之餘,薄垂昭納,則上下相安,表裏和穆矣。”詔付外詳。有司奏曰:“九條之格,猶有未盡,謹共附益,凡二十四條。”詔可。
  • 73.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及海陵王休茂於襄陽為亂,乃上表曰:“日者庶人恃親,殆傾王業。去歲西寇藉寵,幾敗皇基。不圖襄楚,復生今釁,良以地勝兵勇,獎成兇惡。前事之不忘,後事之明兆。陛下大明紹祚,垂法萬葉。臣年衰意塞,無所知解。忝皇族耆長,慚慨內深,思表管見,裨崇萬一。竊謂諸王貴重,不應居邊,至於華州優地,時可暫出。既以有州,不須置府。若位登三事,止乎長史掾屬。若宜鎮御,別差捍城大將。若情樂沖虛,不宜逼以戎事。若舍文好武,尤宜禁塞。僚佐文學,足充話言,遊梁之徒,一皆勿許。文武從鎮,以時休止,妻子室累,不煩自隨。百僚修詣,宜遵晉令,悉須宣令齊到,備列賓主之則。衡泌之士,亦無煩幹候貴王。器甲於私,為用蓋寡,自金銀裝刀劍戰具之服,皆應輸送還本。曲突徙薪,防之有素,庶善者無懼,惡者止奸。”
  • 74.    《宋書·蔡興宗傳》:先是大明世,奢侈無度,多所造立,賦調煩嚴,徽役過苦。至是發詔,悉皆削除,由此紫極殿南北馳道之屬,皆被毀壞。
  • 75.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大明元年,有三脊茅生石頭西岸,累表勸封禪,上大悦。
  • 76.    《宋書·符瑞志》:元嘉十七年四月丁丑,甘露降廣陵永福裏梁昌季家樹,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以聞。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嘉禾生太尉府田,太尉江夏王義恭以聞。元嘉二十四年七月乙卯,嘉禾旅生華林園及景陽山,園丞梅道念以聞。太尉江夏王義恭上表。元嘉二十八年七月戊戌,嘉禾生廣陵邵伯埭,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以聞。孝建二年六月癸巳,嘉禾二株生江夏王義恭東田。
  • 77.    《宋書·符瑞志》:孝建元年五月己亥,臨沂縣魯尚斯軍人於城上獲赤雀,太傅假黃鉞江夏王義恭以獻。
  • 78.    《宋書·符瑞志》:元嘉十五年七月壬申,山陽師齊獲白兔,南兗州刺史江夏王義恭以獻。
  • 79.    《宋書·符瑞志》:元嘉二十四年五月辛未,白燕集司徒府西園,太尉江夏王義恭以聞。
  • 80.    《宋書·符瑞志》:孝建元年五月己亥,臨沂縣魯尚期於城上得白雀,太傅假黃鉞江夏王義恭以獻。大明三年五月壬午,太宰府崇藝軍人獲白雀,太宰江夏王義恭以獻。
  • 81.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魯郡孔子舊庭有柏樹二十四株,經歷漢、晉,其大連抱。有二株先折倒,士人崇敬,莫之敢犯,義恭悉遣人伐取,父老莫不嘆息。
  • 82.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善騎馬,解音律,遊行或三五百里,世祖恣其所之。東至吳郡,登虎丘山,又登無錫縣烏山以望太湖。
  • 83.    宋書:列傳第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24]
  • 84.    宋書: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1]
  • 85.    讀通鑑論:卷十五 宋孝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4-17]
  • 86.    南北史演義:第二十回 狎姑姊宣淫鸞掖 辱諸父戲宰豬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5]
  • 87.    隋書·經籍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1]
  • 88.    舊唐書:經籍志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4]
  • 89.    新唐書:藝文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12]
  • 90.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商務印書館,1999:100-111
  • 91.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1247-1249
  • 92.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泰始三年,又下詔曰:“……世祖寧亂定業,實資翼亮。江夏文獻王義恭,巴東郡開國忠烈公元景,始興郡開國襄公慶之,洮陽縣開國肅侯愨,……宜式遵國典,陪祭廟庭。”
  • 93.    《南齊書·王僧虔傳》:(檀珪)與僧虔書曰:“……尚書同堂姊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為南譙王妃;尚書婦是江夏王女,檀珪祖姑嬪長沙景王。”
  • 94.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義恭長子朗,字元明,出繼少帝,封南豐縣王,食邑千户。為湘州刺史、持節、侍中,領射聲校尉。為元兇所殺。
  • 95.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元粹弟元仁、元方、元旒、元淑、元胤與朗等凡十二人,併為元兇所殺。
  • 96.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朗弟睿,字元秀,太子舍人。為元兇所害。追贈侍中,諡宣世子。大明二年,追封安陸王。以第四皇子子綏字寶孫繼封,食邑二千户。追諡睿曰宣王。以子綏為都督郢州諸軍事、冠軍將軍、郢州刺史;進號後軍將軍,加持節。太宗泰始元年,進號徵南將軍,改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改睿為江夏宣王。子綏未受命,與晉安王子勳同逆,賜死。
  • 97.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睿弟韶,字元和,封新吳縣侯,官至步兵校尉。追贈中書侍郎,諡曰烈侯。韶弟坦,字元度,平都懷侯。坦弟元諒,江安愍侯。元諒弟元粹,興平悼侯。坦、元諒、元粹並追贈散騎侍郎。
  • 98.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元胤弟伯禽,孝建三年生。義恭諸子既遇害,為朝廷所哀,至是世祖名之曰伯禽,以擬魯公伯禽,周公旦之子也。官至輔國將軍、湘州刺史。又為前廢帝所殺。諡曰哀世子。又追贈江夏王,改諡曰愍。
  • 99.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伯禽弟仲容,封永修縣侯。為寧朔將軍、臨淮、濟陽二郡太守。仲容弟叔子,封永陽縣侯。叔子弟叔寶,及仲容、叔子,併為前廢帝所殺。諡仲容、叔子並曰殤侯。
  • 100.    《南齊書·江謐傳》:泰始四年,江夏王義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
  • 101.    《南齊書·王慈傳》:王慈,字伯寶,琅邪臨沂人,司空僧虔子也。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
  • 102.    《南齊書·蕭惠基傳》:惠基幼以外戚見江夏王義恭,嘆其詳審,以女結婚。
  • 103.    《王使君(翊)墓誌》:祖諱奐,齊故尚書左僕射使持節鎮北將軍雍州刺史。……父諱琛,齊故司徒從事中郎。夫人彭城劉氏,嘉興縣主。父義恭,宋太宰江夏王。公諱翊,字仕翔,徐州琅耶郡臨沂縣都鄉南仁里人也。
  • 104.    《宋書·孝武帝紀》:大明二年夏四月甲申,立皇子子綏為安陸王。
  • 105.    《宋書·鄧琬傳》:琬與陶亮等繕治器甲,徵兵四方。郢州刺史安陸王子綏、荊州刺史臨海王子頊、會稽太守尋陽王子房、雍州刺史袁顗、……義興太守劉延熙並同叛逆。……琬立宗廟,設壇場,矯作崇憲太后璽,令羣僚上偽號於子勳。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即位於尋陽城,改景和二年為義嘉元年。以安陸王子綏為司徒、驃騎將軍、揚州刺史。
  • 106.    《宋書·明帝紀》:(泰始元年)十二月乙丑,改封安陸王子綏為江夏王。甲申,後將軍、郢州刺史安陸王子綏進號徵南將軍,……子綏、子房、子頊並不受命,舉兵同逆。……二年八月己卯,司徒建安王休仁進討江、郢、荊、雍、湘五州,平定之。晉安王子勳、安陸王子綏、臨海王子頊、邵陵王子元並賜死;同黨皆伏誅。
  • 107.    《宋書·明帝紀》:泰始三年十一月,立建安王休仁第二子伯猷為江夏王。
  • 108.    《宋書·建安王休仁傳》:子伯融,……廢徙丹楊縣。……弟伯猷,初出繼江夏愍王伯禽,封江夏王,邑二千户。休仁死後還本,與伯融俱徙丹楊縣。後廢帝元徽元年,賜爵都鄉侯。建平王景素為逆,楊運長等畏忌宗室,稱詔賜伯融等死。
  • 109.    《南齊書·高帝紀》: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於南郊。封宋帝為汝陰王,……降宋晉熙王燮為陰安公,江夏王躋為沙陽公,隨王棨為舞陰公,新興王嵩為定襄公,建安王禧為荔浦公,郡公主為縣君,縣公主為鄉君。
  • 110.    《宋書·江夏王義恭傳》:七年,太宗以第八子躋字仲升,繼義恭為孫,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後廢帝即位,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東中郎將、會稽太守,進號左將軍。齊受禪,降為沙陽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謀反,賜死。
  • 111.    南史: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11]
  • 112.    《宋書·元兇劭傳》:既至牙下,據鞍顧望,太尉江夏王義恭與諸王皆共臨視之。義恭詰劭曰:“我背逆歸順,有何大罪,頓殺我家十二兒?”劭答曰:“殺諸弟,此事負阿父。”
  • 113.    楊劍宇編著,中國曆代宰相錄[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03.第289-290頁
  • 114.    本冊編著趙子陽,馬·詩賦[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07.第130頁
  • 115.    喬繼堂主編,正説歷朝八十臣,中[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5.第37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