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義宣

鎖定
劉義宣(415年-454年8月4日),南朝宋宗室、宰相,武帝劉裕第六子,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異母弟。
劉義宣初封竟陵王,在文帝朝歷任徐州刺史、兗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徐州刺史、荊州刺史等職,後進位司空,改封南譙王。他鎮守荊州十年,在元兇之亂期間“首創大義”,起兵討伐劉劭,並擁立孝武帝,被拜為丞相、錄尚書事、揚州刺史,改封南郡王。他不願內調,遂以丞相之職留鎮荊州,又領湘州刺史。後因身居重鎮,手握強兵,漸生異心。
孝建元年(454年),劉義宣集荊州、江州、豫州、兗州四州之力,起兵反對孝武帝,東攻建康,在梁山洲被朝廷軍擊敗。他狼狽逃回荊州,因膽氣盡喪而意志消沉,以致部卒離散,最終被新任刺史朱修之誅殺,時年四十歲。
全    名
劉義宣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建康
出生日期
415年
逝世日期
454年8月4日 [1] 
主要成就
討平劉劭叛亂
官    職
丞相、荊州刺史等
爵    位
竟陵王→南譙王→南郡王

劉義宣人物生平

劉義宣家世出身

劉義宣是宋武帝第六子,生母為孫美人,與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是異母兄弟。 [2]  他身長七尺五寸,腰帶十圍,而且皮膚白皙,相貌俊美,但因天生舌短,説話有些遲鈍。 [3] 

劉義宣早年曆職

元嘉元年(424年),劉義隆即位。劉義宣作為皇弟 [4]  ,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户。他還被拜為右將軍(《資治通鑑》作左將軍),出鎮石頭城(防守國都建康的軍事要塞,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一帶),時年僅十二歲。 [5] 
元嘉七年(430年),劉義宣改任使持節、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資治通鑑》作南徐州刺史),仍領右將軍之職。徐州刺史本應鎮守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但劉義宣卻一直留駐石頭城。 [6] 
元嘉八年(431年),劉義宣又改任都督南兗、兗州刺史,仍為遙領而不出鎮。 [7] 
元嘉九年(432年),劉義宣升任中書監,進拜中軍將軍散騎常侍,同時獲賜鼓吹一部。 [8] 
元嘉十年(433年),劉義隆因竟陵一帶蠻族問題嚴重,遂改封劉義宣為南譙王 [9]  ,讓他再次鎮守石頭城。 [10] 
元嘉十三年(436年),劉義宣改任都督江州及豫州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鎮南將軍、江州刺史。 [11] 

劉義宣出鎮荊州

荊州位居建康上游,土地遼闊,經濟富庶,兵力亦強,東晉以來便是南朝重鎮。宋武帝留有遺命,讓諸子依次出任荊州刺史。 [12]  劉義隆即位前便曾鎮守荊州。 [13]  他親政後,先後任命四弟彭城王劉義康、五弟江夏王劉義恭及堂兄臨川王劉義慶為荊州刺史。劉義慶雖非武帝之子,但在宗室中素有美譽,且其嗣父劉道規有大功於社稷,故得以在劉義恭之後接掌荊州。 [14] 
元嘉十六年(439年),劉義慶調任江州。 [15]  荊州刺史一職空缺。根據武帝遺命,此時應由排行第六的劉義宣接掌荊州。但劉義隆卻認為劉義宣才能平庸,難堪鎮守荊州的重任,竟越過劉義宣,以七弟衡陽王劉義季為荊州刺史。劉義宣則接替劉義季原職,擔任都督南徐州軍事、南徐州刺史,並進拜徵北將軍。會稽公主為此多次向劉義隆進言,推薦劉義宣為荊州刺史。 [16] 
元嘉十八年(441年),劉義宣與南兗州刺史劉義慶一同進拜開府儀同三司 [17]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隆經過多番考慮,終於決定任命劉義宣為荊州刺史,並加都督荊雍益梁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車騎將軍。當時,劉義隆還特地以中詔告誡劉義宣,讓他妥善治理政務,不要使得時論譏諷自己所任非人。而劉義宣到鎮後,勤勉自勵,將各項政務處理的有條不紊,使得荊州“政事修理”。 [18]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南郡臨沮(在今湖北南漳)一帶有當陽蠻作亂。劉義宣以中兵參軍王諶統兵,討平叛亂。 [19]  他在次年(448年)進位司空 [20] 侍中,並領南蠻校尉 [21]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出軍大舉南侵。劉義宣擔心魏軍會攻到荊州,打算由治所江陵逃往上明(位於長江以南,治今湖北松滋),最終因魏軍退兵而作罷。劉義隆為此下詔斥責劉義宣,讓他好好治理政務,不要抱有潛逃避敵的想法。 [22] 

劉義宣討平劉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調劉義宣為司徒、中軍將軍、揚州刺史,以次子始興王劉濬接掌荊州。 [23]  但就在當年二月,太子劉劭在劉濬的支持下,秘密發動政變,弒父篡位,史稱元兇之亂。他稱帝時對外宣稱劉義隆被奸臣徐湛之江湛殺害。 [24]  而此時,劉義宣尚在江陵,還未赴揚州之任。劉劭為籠絡劉義宣,授其為中書監、太尉,仍領司徒、侍中。 [25] 
雍州刺史臧質得建康家人報信,獲知劉劭弒父的真相,便派人將此事馳告劉義宣,隨後帶兵南下,親赴江陵與劉義宣會合。劉義宣當即起兵討伐劉劭,並遣使前往位於荊雍下游的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通知江州刺史武陵王劉駿 [26]  豫州刺史劉遵考、司州刺史魯爽、青州刺史張永、益州刺史劉瑀聞聽劉義宣舉義,皆起兵響應。 [27-30] 
劉駿於荊州舉義的同時,也在江州發佈檄文,宣佈起兵討逆。 [31]  他當時正總領各路兵馬征伐沿江羣蠻,又是劉劭、劉濬之外最為年長的皇子,在宗室中有着強大的兵力及號召力,因此成為討逆軍的主導者。 [32]  劉義宣命參軍徐遺寶率軍協同劉駿東攻建康。 [33]  臧質本想擁戴平庸愚昧的劉義宣以便暗中掌權,但見劉義宣已擁戴劉駿,只得放棄計劃,轉而跟隨劉駿東討。 [34] 
討逆軍於四月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前後兩次大敗劉劭,逼得其退守台城 [35]  當時,沈慶之柳元景等將領都有意擁戴劉駿即位 [36]  。江夏王劉義恭也上表勸進。劉駿遂於新亭稱帝,史稱宋孝武帝。 [37]  五月,討逆軍攻入台城,擒獲劉劭。劉濬則在南逃途中,被劉義恭所殺。最終,劉駿將劉劭及其四個兒子,連同劉濬的三個兒子全部處死。元兇之亂至此平定。 [38] 

劉義宣密謀起兵

劉駿即位時,拜劉義宣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並賞賜羽葆、鼓吹等儀仗以及班劍武士四十人,後又改封他為南郡王。劉義宣上表極力推辭,不願內調揚州。劉駿只得改授劉義宣為丞相、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湘二州刺史,讓他繼續鎮守荊州。荊州將佐如長史張暢、司馬竺超民、諮議參軍蔡超,皆有封賞。 [39] 
劉義宣主掌荊州十年,財富兵強,在討平劉劭的戰爭中又有“首創大義”之功,因而甚得劉駿優容,凡有所求無有不準。但他自恃平亂有功,在鎮專橫跋扈,朝廷詔旨不合己意者一概不予遵行,對劉駿也多有不恭。臧質此時已調任江州刺史,趁機秘密寫信給劉義宣,稱“功高震主,鮮有全者”,誘其起兵叛亂。 [40]  後來,臧質又讓兒子臧敦親自到江陵敦勸劉義宣。 [41] 
劉義宣與臧質既是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對他非常信任,因而有所意動。蔡超、竺超民等也都慫恿劉義宣起兵,以求能得到更大的富貴。 [42]  而劉駿又私闈不檢,竟與劉義宣留在京中的女兒們淫亂。消息傳到荊州,終於激怒了劉義宣。劉義宣於是秘密整頓戰船、兵甲,並致信給豫州刺史魯爽、兗州刺史徐遺寶,約定於孝建元年(454年)秋季一同舉兵。 [43] 

劉義宣叛亂失敗

孝建元年(454年)二月,魯爽接到劉義宣約期舉兵的書信,卻因酒醉誤事,當日便起兵叛亂,並推劉義宣為天子,送天子輿服。劉義宣聞訊甚為驚愕,但因事謀已敗露,只得與臧質倉促起兵響應。 [44]  徐遺寶也隨之舉兵,遣軍南攻徐州。 [45]  不久,劉義宣自稱都督中外諸軍事,併發布檄文,尋求四方州郡的支持。他命參軍劉諶之先行趕赴尋陽會合臧質,隨後又命第八子劉慆留鎮江陵,自己親率十萬大軍東下江州。當時,荊州軍戰船連綿數百里,聲勢浩大。 [46] 
劉駿此時即位還不到一年,聞聽荊州、江州、兗州、豫州四州同叛,大為驚慌,甚至有投降讓位的打算。竟陵王劉誕極力反對,終於堅定了劉駿平叛的決心。 [47]  劉駿調派將領,分兵抵禦來自上游(荊州、江州)與江北(兗州、豫州)的叛軍。 [48-49]  當時,雍州刺史朱修之遣使入朝,表示支持朝廷,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劉義宣得知朱修之不肯支持自己,命魯秀分兵北攻雍州。朱修之截斷馬鞍山道,以阻止荊州軍北進。魯秀只得退回江陵。 [50] 
劉義宣抵達尋陽後,與臧質合兵一處,隨即以臧質為前鋒,順江而下,向建康進發。 [51]  而此時,徐遺寶已兵敗於徐州。他無力再守兗州,只得棄城南逃,到豫州投奔魯爽。 [52]  魯爽不久便率軍東進,欲到歷陽(治今安徽和縣)與臧質會師,結果在小峴(在今安徽含山)兵敗身死,根據地壽陽(豫州州治,今安徽壽縣)也隨之被攻破。 [53]  徐遺寶又逃奔東海郡,被當地土人所殺。 [54]  魯爽、徐遺寶的迅速敗亡,極大地打擊了荊州軍與江州軍的士氣。劉義宣、臧質聞訊都是駭然失色。 [55] 
江北的平定,使得朝廷解除了兩面受敵的威脅。劉駿開始集中兵力,對抗來自上游的荊州、江州聯軍。當時,輔國將軍王玄謨率水軍據守梁山洲(在今安徽和縣南),並在附近江邊兩岸修築偃月壘。撫軍將軍柳元景則屯兵姑孰(在今安徽當塗)。不久,臧質兵至梁山洲,紮下營寨,與王玄謨展開對峙。劉義宣也隨後趕至,屯兵於蕪湖 [56]  劉義恭趁機致信劉義宣,以桓玄殷仲堪的故事暗指臧質包藏禍心,成功離間劉義宣與臧質的關係。 [57] 
臧質針對朝廷的軍力部署,建議劉義宣分兵進攻姑孰、梁山,以牽制柳元景與王玄謨,自己則親率水軍沿着外江直趨石頭,進逼建康。但劉諶之卻認為應先集中兵力攻取梁山,再長驅直取建康,並建議劉義宣提防臧質。劉義宣本就對臧質起了猜忌之心,因此沒有采納他的建議。臧質只得出兵攻打梁山洲,併成功攻陷西壘,隨後又對東壘發起攻擊。當時,劉義宣也已進抵梁山,正屯兵於西岸。他聽信顏樂之的進言,擔心臧質攻下東壘會搶去所有功勞,便派遣劉諶之與臧質同行。 [58] 
王玄謨命薛安都垣護之率軍奮擊,最終大敗臧質。垣護之更順風放火,將臧質軍中的船隻全部燒燬。當時風勢迅猛,大火覆蓋江面,逐漸蔓延到西岸。劉義宣所部營寨也被燒燬殆盡。朝廷軍乘着火勢,縱兵出擊。劉義宣因大軍潰敗,只得乘船逃走,徑奔荊州。 [59]  臧質本欲和劉義宣商討後續行動,但卻已找不到劉義宣。他手足無措,只得也棄軍逃跑,到武昌(治今湖北鄂州)投奔妹夫羊衝。但羊衝此時早已被殺。臧質無處可逃,只得躲到南湖,隨即被追兵所殺,傳首京師。 [60] 

劉義宣身死江陵

劉義宣乘船逃至江夏(治今湖北武漢),聽聞巴陵(治今湖南岳陽)一帶有朝廷大軍堵截,遂在徑口登岸,由陸路徒步向江陵方向逃去。士卒沿途逃散,最終僅剩十幾人跟隨在劉義宣身邊。劉義宣自己也走得腳痛難忍,只得向百姓借了一輛車子,坐着車繼續西逃,途中又向沿路居民求食解飢。他一路歷經波折,終於回到了江陵。竺超民率留守兵馬,將劉義宣接入城中。 [61] 
魯秀、竺超民等將領認為江陵還有兵卒萬餘 [62]  ,尚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便想召集餘眾與朝廷軍再決勝負。但劉義宣已被大敗打擊得一蹶不振,終日失魂落魄,躲在後宅再也不肯出來。本就不穩的軍心更加動搖,士卒紛紛逃散。魯秀也心灰意冷,出城北逃。 [63]  劉義宣自忖無法自存,便想隨魯秀一同北去。他改穿戎裝,帶上兒子劉慆及五個愛妾,騎着馬出府而去。 [64] 
江陵此時已是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刀劍橫飛的亂象。劉義宣被嚇得從馬上摔下,被逼改以步行出城。他本想追上魯秀,讓其護送自己逃亡北魏,但出城後卻發現根本不知道魯秀的去向。隨行士卒未離城郊便已逃亡殆盡,劉義宣身邊最終只剩下劉慆、五個愛妾以及兩個宦官。他們無路可去,在郊外彷徨半日,只好連夜折返江陵,在已經空置的南郡官舍席地坐到天亮。 [65] 
劉義宣次日便命宦官去通報竺超民。竺超民已決意復歸朝廷,便派了一輛車子,將他們送到監獄。 [66]  當時,早就被朝廷任命為荊州刺史的朱修之已由雍州南下赴任。 [67]  江夏王劉義恭修書給朱修之,建議讓劉義宣自盡。但書信尚未送至,朱修之已將劉義宣及其諸子、同黨盡數誅殺。時為孝建元年六月二十五日(454年8月4日) [1]  ,劉義宣亡年四十歲。 [68] 

劉義宣主要影響

鎮守荊州:劉義宣在元嘉後期由南徐州刺史調任荊州刺史,負責鎮守重鎮荊州,擔負“分陝”重任 [69]  。他在任十年,妥善處理各項政務,使得荊州“政事修理”,還調兵平定境內當陽蠻叛亂。 [18]  [19] 
討平劉劭:劉義宣在元兇之亂時,於地方州郡中第一個起兵討伐劉劭,得到雍州、豫州、司州等處的響應,史稱“首創大義,威名著天下”。他擁戴劉駿為帝,先後派遣將領加入到劉駿的討逆軍中,協助劉駿討平劉劭。 [26]  [33]  [40] 

劉義宣歷史評價

  • 沈約:襄陽龐公謂劉表曰:“若使周公與管蔡處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豈有若斯之難。”夫天倫由子,共氣分形,寵愛之分雖同,富貴之情則異也。追味尚長之言,以為太息。 [74] 
  • 李延壽:夫天倫猶子,分形共氣,親愛之道,人理斯同;富貴之情,其義則舛。善乎龐公之言。比之周公、管蔡,若處茅屋之內,宜無放殺之酷。觀夫彭城、南郡,其然乎? [75] 
  • 杜佑:若王綱解紐,主權外分,藩翰既崇,眾力自盛,問鼎輕重,無代無之,如東漢之董卓袁紹,晉之王敦桓玄,宋謝晦、劉義宣,齊陳達(陳顯達)、王敬則,梁侯景,陳華皎,後魏爾朱榮高歡之類是矣。 [76] 
  • 王夫之:元兇造逆,天下同讎,孝武援戈而起,以臣子而恤君父之慘,行戮兄弟而非忍,夫孰謂其非正者。然而諸王擁方州以自大,義宣反於江州,誕反於廣陵,休茂反於襄陽,乘之以動而不可止,於是而孝武之疑忌深矣。削之制之,不遺餘力,而終莫能戢。 [77] 
  • 蔡東藩:義宣討逆有功,受封南郡,方諸姬旦,幾無多讓。曩令始終不貳,安鎮荊州,則以懿親而作外藩,幾何不與國同體也。乃始而誅逆,繼且為逆,輕率如臧質,狂躁如魯爽,引為同黨,率爾揭竿,乃知向之躬與討逆者,第為一時之僥倖,至此則情態畢露,似醉似痴。聖狂之界,只判幾希。能討逆則足媲元聖;一為逆則即屬痴人,身名兩敗,家族誅夷,非不幸也,宜也。 [78] 

劉義宣軼事典故

劉義宣魯秀之悔

司州刺史魯秀是魯爽的弟弟,在四州同叛時也加入了劉義宣的陣營,並親自到江陵與劉義宣會合。但他見過劉義宣後,卻捶胸嘆道:“阿兄誤事啊,竟然和痴人一同做賊,必然要失敗啊。” [70] 

劉義宣項羽千敗

劉義宣兵敗時,荊州一帶尚有將士萬餘。 [62]  部將翟靈寶勸他撫慰士卒,並以“漢高百敗,終成大業”來激勵軍心。劉義宣平時就有口吃,緊張之下竟將“漢高百敗”説成了“項羽千敗”。部下將士無不掩口竊笑。 [71] 

劉義宣今日始苦

劉義宣性好漁色,蓄養嬪媵竟多達千人,還養有數百尼姑、三十男寵,生活及其腐化。 [72]  他起兵失敗,逃亡之時仍帶有愛妾五人,最終被一起抓入牢獄。 [64]  [65]  [66]  後來,五個愛妾都被放出。劉義宣竟然對着獄吏號啕大哭:“以前所經歷的都不覺得痛苦,今日與愛妾分別才是真的痛苦。” [73] 

劉義宣人際關係

劉義宣父母

  • 父親劉裕,南朝宋開國皇帝,史稱宋武帝。 [2] 
  • 嫡母臧氏(臧愛親),劉裕原配,臧質的姑母,生會稽公主,南朝宋建立後追諡武敬皇后 [80] 
  • 生母孫氏,劉裕的妾室,南朝宋建立後,封美人,劉駿即位後追諡為獻太妃 [2]  [81] 

劉義宣兄弟

劉義宣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 劉義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史稱宋少帝,後被徐羨之等廢為營陽王,隨即被殺。
  • 劉義真,封廬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時被徐羨之等廢為庶人,隨即被殺。
  • 劉義隆,封宜都王,官至荊州刺史,劉義符被廢即位為帝,史稱宋文帝,元兇之亂時被太子劉劭弒殺。
  • 劉義康,封彭城王,官至司徒、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一度獨掌朝政,後因主相生嫌被罷相外貶,又受范曄謀反案牽連,廢為庶人,最終被劉義隆賜死。
  • 劉義恭,封江夏王,官至太宰,於劉駿死後接受顧命,輔佐前廢帝劉子業,因與柳元景等密謀廢帝,事泄被殺。
  • 劉義季,封衡陽王,官至徵北大將軍、徐州刺史,劉義康被廢后終日酗酒,是兄弟七人中唯一善終者。

劉義宣妻妾

劉義宣兒子

劉義宣共有十八個兒子,除兩人早卒外,其餘十六人全部在劉義宣之亂後被殺。
  • 劉恢,封王世子(南譙王世子、南郡王世子),賜死於江寧墓所。 [82]  [83] 
  • 劉愷,初封宜陽縣侯,後進爵為縣王,最終被賜死於江寧墓所。 [82]  [81] 
  • 劉𢚝,封臨武縣侯,早卒。 [82]  [84] 
  • 劉悰,封湘南縣侯,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84] 
  • 劉憬,封祁陽縣侯,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84] 
  • 劉惔,賜死於江寧墓所。 [82] 
  • 劉惇,賜死於江寧墓所。 [82] 
  • 劉慆,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伯實,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業,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悉達,早逝。 [82] 
  • 劉法導,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僧喜,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慧正,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慧知,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明彌虜,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妙覺,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 劉寶明,與劉義宣同為朱修之所殺。 [82] 
而《宋書·臧質傳》則載,劉義宣有一子名劉採,娶臧質之女為妻。但劉義宣本傳所載十八子,並無劉採其人。中華書局本《宋書》校勘記認為,劉採很可能就是湘南縣侯劉悰。 [85] 

劉義宣主要作品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收錄有劉義宣的文章兩篇:《奉表自陳》、《與張鏡書論儒釋》。 [79] 

劉義宣人物爭議

劉義宣生年爭議

據《宋書·南郡王義宣傳》記載:“元嘉元年,年十二,封竟陵王。……(孝建元年,朱)修之至江陵,已於獄盡焉。時年四十。”元嘉元年為公元424年,若劉義宣時年十二,則當生於公元413年。而孝建元年為公元454年,若劉義宣時年四十,則當生於公元415年。 [86] 
武帝七子,劉義宣行六,其應略小於五兄劉義恭,而略長於七弟劉義季。據《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劉義恭死於永光元年(465年),得年五十三,當生於公元413年;而同書《衡陽王義季傳》則載劉義季死於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得年三十三,當生於公元415年。《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曾載宋文帝賜劉義宣詔書,其中有“汝與師護(劉義季小字)年時一輩”之語。可見劉義宣與劉義季年歲相當,亦當生於公元415年。 [86] 

劉義宣與殷淑儀的關係

根據《南史·后妃列傳》記載,劉義宣有一個女兒在他敗亡後,被劉駿秘密納入宮中,偽稱為殷氏,封為淑儀,病逝後還被追贈為貴妃。這個女兒就是劉駿的寵妃殷淑儀 [87] 
但《宋書》並無記載此事。而《魏書》與《建康實錄》既沒有記載殷淑儀是劉義宣之女,也沒有記載劉駿與劉義宣諸女亂倫之事。司馬光認為殷淑儀為劉義宣之女並無任何江左史料作旁證,因此在《資治通鑑》中未予記載。 [88] 

劉義宣史料索引

宋書·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武二王》 [74] 
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宋宗室及諸王上》 [75] 

劉義宣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錦繡南歌》:谷嘉誠飾演劉義宣。
參考資料
  • 1.    《宋書·孝武帝紀》:孝建元年六月庚寅,義宣於江陵賜死。
  • 2.    《宋書·武三王列傳》:武帝七男:張夫人生少帝,孫修華生廬陵孝獻王義真,胡婕妤生文皇帝,王修容生彭城王義康,袁美人生江夏文獻王義恭,孫美人生南郡王義宣,呂美人生衡陽文王義季。
  • 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南郡王義宣,生而舌短,澀於言論。……白皙,美鬚眉,長七尺五寸,腰帶十圍。
  • 4.    《宋書·文帝紀》: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大赦天下。……甲辰,立第六皇弟義宣為竟陵王。
  • 5.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元嘉元年,年十二,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户。仍拜右將軍,鎮石頭。
  • 6.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七年,遷使持節、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猶戍石頭。
  • 7.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八年,又改都督南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未行。
  • 8.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明年,遷中書監,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 9.    《宋書·文帝本紀》:十年春正月甲寅,竟陵王義宣改封南譙王。
  • 10.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時竟陵羣蠻充斥,役刻民散,改封南譙王,又領石頭戍事。
  • 1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十三年,出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鎮南將軍、江州刺史。
  • 12.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高祖以荊州上流形勝,地廣兵強,遺詔諸子次第居之。
  • 13.    《宋書·文帝紀》: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進號鎮西將軍,給鼓吹一部。……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行台至江陵,進璽紱。
  • 14.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謝晦平後,以授彭城王義康。義康入相,次江夏王義恭。又以臨川王義慶宗室令望,且臨川武烈王有大功於社稷,義慶又居之。
  • 15.    《宋書·臨川王義慶傳》:十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衞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 16.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其後應在義宣。上以義宣人才素短,不堪居上流。十六年,以衡陽王義季代義慶,而以義宣代義季為南徐州刺史,都督南徐州軍事、徵北將軍,持節如故。加散騎常侍。會稽公主每以為言。
  • 17.    《宋書·文帝紀》:十八年夏五月壬申,衞將軍南兗州刺史臨川王義慶、徵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南譙王義宣並開府儀同三司。
  • 18.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上遲迴久之。二十一年,乃以義宣都督荊、雍、益、梁、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車騎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先賜中詔曰:“……汝與護年時一輩,各有其美,物議亦互有少劣。若今向事脱一減之者,既於西夏交有巨礙,遷代之譏,必歸責於吾矣。……此事亦易勉耳,無為使人動生評論也。”師護,義季小字也。義宣至鎮,勤自課厲,政事修理。
  • 19.    《宋書·南蠻傳》:二十四年,南郡臨沮當陽蠻反,縛臨沮令傅僧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諶討破之。
  • 20.    《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五年六月丙寅,車騎將軍、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進位司空。
  • 2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進位司空,改侍中,領南蠻校尉。
  • 22.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二十七年,索虜南侵,義宣慮寇至,欲奔上明。及虜退,太祖詔之曰:“善修民務,不須營潛逃計也。”
  • 23.    《宋書·文帝紀》:三十年春正月戊寅,以司空、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司徒、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壬午,以徵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始興王浚為衞將軍、荊州刺史。
  • 24.    《宋書·元兇劭傳》:二月二十一日夜,詐上詔雲:“魯秀謀反,汝可平明守闕,率眾入。”因使超之等集素所畜養兵士二千餘人,皆使被甲,召內外幢隊主副,豫加部勒,雲有所討。……超之手行弒逆,並殺湛之。劭進至合殿中閣,太祖已崩,出坐東堂,蕭斌執刀侍直。……又使人從東閣入殺潘淑妃,又殺太祖親信左右數十人。急召始興王浚,率眾屯中堂。……劭即偽位,為書曰:“徐湛之、江湛弒逆無狀,吾勒兵入殿,已無所及,號惋崩恤,肝心破裂。今罪人斯得,元兇克殄,可大赦天下。改元嘉三十年為太初元年。文武並賜位二等,諸科一依丁卯。”
  • 25.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未及就徵,值元兇弒立,以義宣為中書監、太尉,領司徒、侍中如故。
  • 26.    《宋書·臧質傳》:元兇弒立,以質為丹陽尹,加徵虜將軍。質家遣門生師顗報質,具太祖崩問。質疏顗所言,馳告司空義宣,又遣州祭酒從事田穎起銜命報世祖,率眾五千,馳下討逆,自陽口進江陵義宣。義宣得質報,即日舉兵,馳信報世祖。
  • 27.    《宋書·營浦侯遵考傳》:三十年,復出為使持節,監豫州刺史。元兇弒立,進號安西將軍,遣外監徐安期、仰捷祖防守之。遵考斬安期等,起義兵應南譙王義宣,義宣加遵考鎮西將軍。
  • 28.    《宋書·魯爽傳》:上大説,下詔曰:“……爽可督司州、陳留、東郡、濟陰、濮陽五郡諸軍事、徵虜將軍、司州刺史。”……三十年,元兇弒逆,南譙王義宣起兵入討,爽即受命,率部曲至襄陽,與雍州刺史臧質俱詣江陵。義宣進爽號平北將軍,領巴陵太守,度支校尉。
  • 29.    《宋書·張永傳》:三十年,元兇弒立,起永督青州徐州之東安東莞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青州刺史。司空南譙王義宣起義,又板永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冀州刺史。永遣司馬崔勳之、中兵參軍劉則二軍馳赴國難。
  • 30.    《宋書·劉瑀傳》:元嘉二十九年,出為寧遠將軍、益州刺史。元兇弒立,以為青州刺史。瑀聞問,即起義遣軍,並送資實於荊州。
  • 31.    《宋書·元兇劭傳》:世祖及南譙王義宣、隨王誕諸方鎮並舉義兵。……世祖檄京邑曰:“……今命冠軍將軍領諮議中直兵柳元景、寧朔將軍領中直兵馬文恭等,統勁卒三萬,風馳徑造石頭,分趨白下;輔國將軍領諮議中直兵宗愨等,勒甲楯二萬,徵虜將軍領司馬武昌內史沈慶之等,領壯勇五萬,相尋就路;支軍別統,或焚舟破釜,步自姑孰;或迅楫蕪湖,入據云陽。……書到宣告,鹹使聞知。”
  • 32.    《宋書·孝武帝紀》: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時緣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眾軍。三十年正月,上出次西陽之五洲。會元兇弒逆,以上為徵南將軍,加散騎常侍。上率眾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 3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會世祖入討,義宣遣參軍徐遺寶率眾三千,助為前鋒。
  • 34.    《宋書·臧質傳》:質徑赴尋陽,與世祖同下。……自謂人才足為一世英傑,始聞國禍,便有異圖,以義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時義宣已推崇世祖,故其計不行。
  • 35.    《宋書·元兇劭傳》:二十一日,義軍至新亭。時魯秀屯白石,劭召秀與王羅漢共屯朱雀門。蕭斌統步軍,褚湛之統水軍。二十二日,使蕭斌率魯秀、王羅漢等精兵萬人攻新亭壘,劭登朱雀門躬自督率,將士懷劭重賞,皆為之力戰。將克,而秀斂軍遽止,為柳元景等所乘,故大敗。劭又率腹心同惡自來攻壘,元景復破之;劭走還朱雀門,蕭斌臂為流矢所中。褚湛之攜二子與檀和之同共歸順。劭駭懼,走還台城。
  • 36.    《宋書·沈慶之傳》:慶之及柳元景等並以天下無主,勸世祖即大位,不許。
  • 37.    《宋書·孝武帝紀》:丁卯,大將軍江夏王義恭來奔,奉表上尊號。戊辰,上至於新亭。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 38.    《宋書·元兇劭傳》:五月四日,太尉江夏王義恭登朱雀門,總羣帥,遣魯秀、薛安都、程天祚等直趣宣陽門。劭先遣龍驤將軍陳叔兒東討,事急,召還。是日,始入建陽門,遙見官軍,所領並棄仗走。劭腹心白直同諸逆先屯閶闔門外,並走還入殿。天祚與安都副譚金因而乘之,即得俱入。安都及軍主武念、宋越等相繼進,臧質大軍從廣莫門入,同會太極殿前,即斬太子左衞率王正見。劭穿西垣入武庫井中,隊副高禽執之。浚率左右數十人,與南平王鑠於西明門出,俱共南奔。于越城遇江夏王義恭,……勒與俱歸,於道斬首。……乃斬劭於牙下。劭、浚及劭四子偉之、迪之、彬之、其一未有名;浚三子長文、長仁、長道,並梟首大航,暴屍於市。
  • 39.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世祖即位,以義宣為中書監,都督揚豫二州、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加羽葆、鼓吹,給班劍四十人,持節、侍中如故。改封南郡王,食邑萬户。義宣固辭內任,及愷王爵。於是改授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湘二州刺史,持節、侍中、丞相如故。義宣將佐以下,並加賞秩。長史張暢,事在本傳。諮議參軍蔡超專掌書記並參謀,除尚書吏部郎,仍為丞相諮議參軍、南郡內史,封汝南縣侯,食邑千户。司馬竺超民為黃門侍郎,仍除丞相司馬、南平內史。其餘各有差。
  • 40.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在鎮十年,兵強財富,既首創大義,威名著天下,凡所求欲,無不必從。朝廷所下制度,意所不同者,一不遵承。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餘,其不識大體如此。初,臧質陰有異志,以義宣凡弱,易可傾移,欲假手為亂,以成其奸。自襄陽往江陵見義宣,便盡禮,事在《質傳》。及至江州,每密信説義宣,以為“有大才,負大功,挾震主之威,自古鮮有全者,宜在人前,蚤有處分。且萬姓莫不繫心於公,整眾入朝,內外孰不欣戴。不爾,一旦受禍,悔無所及。”
  • 41.    《宋書·臧質傳》:義宣時未受丞相,質子敦為黃門侍郎,奉詔敦勸,道經尋陽,質令敦具更譬説,並言世祖短長。
  • 42.    《宋書·臧質傳》:質於義宣雖為兄弟,而年大近十歲。……質女為義宣子採妻,謂質無復異同,納其説。且義宣腹心將佐蔡超民之徒,鹹有富貴之情,願義宣得,欲倚質威名,以成其業,又勸獎義宣。
  • 4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而世祖閨庭無禮,與義宣諸女淫亂,義宣因此發怒,密治舟甲,克孝建元年秋冬舉兵。報豫州刺史魯爽、兗州刺史徐遺寶使同。
  • 44.    《宋書·魯爽傳》:孝建元年二月,義宣報爽,秋當同舉。爽狂酒乖謬,即日便起兵。義宣、質聞爽已處分,便狼狽反,進爽號徵北將軍。爽於是送所造輿服詣江陵,版義宣及臧質等並起。徵北府户曹版文曰:“丞相劉補天子,名義宣,車騎臧今補丞相,名質,平西朱今補車騎,名修之,皆版到奉行。”義宣駭愕。
  • 45.    《宋書·徐遺寶傳》:義宣既叛,遣使以遺寶為徵虜將軍、徐州刺史,率軍出瓜步。遺寶遣長史劉雍之襲彭城。
  • 46.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二月二十六日,加都督中外諸軍事,置左右長史、司馬,使僚佐悉稱名。義宣移檄諸州郡,加進號位。遣參軍劉諶之、尹周之等率軍下就臧質。義宣二月十一日率眾十萬發自江津,舳艫數百里。以第八子慆為輔國將軍,留鎮江陵。
  • 47.    《宋書·竟陵王誕傳》:義宣舉兵反,有荊、江、兗、豫四州之力,勢震天下。上即位日淺,朝野大懼;上欲奉乘輿法物,以迎義宣,誕固執不可,然後處分。
  • 48.    《宋書·王玄謨傳》:及南郡王義宣與江州刺史臧質反,朝庭假玄謨輔國將軍,拜豫州刺史,與柳元景南討。軍屯梁山,夾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
  • 49.    《宋書·薛安都傳》:孝建元年二月,魯爽反叛,遣安都及冗從僕射鬍子反、龍驤將軍宗越率步騎據歷陽。……幼緒恇怯,輒引軍退還,安都復還歷陽。臧質久不至,世祖復遣沈慶之濟江督統諸軍。
  • 50.    《宋書·朱修之傳》:及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檄修之舉兵;修之偽與之同,而遣使陳誠於帝。帝嘉之,以為荊州刺史,加都督。義宣聞修之不與己同,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擊襄陽。修之命斷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
  • 5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至尋陽,與質俱下,質為前鋒。
  • 52.    《宋書·徐遺寶傳》:時徐州刺史蕭思話未之鎮,因詔安北司馬夏侯祖權率五百人馳往助胤,既至,擊玄楷斬之,雍之還湖陸。遺寶復遣使人檀休祖應玄楷,聞敗,亦潰散。遺寶棄城奔魯爽。
  • 53.    《宋書·魯爽傳》:爽直出歷陽,自採石濟軍,與質水陸俱下。爽遣弟瑜守蒙蘢,歷陽太守張幼緒請擊瑜,世祖配以兵力。遣左軍將薛安都步騎為前驅,別遣水軍入淵,分路並會。……鎮軍將軍沈慶之系安都進軍,與爽相遇於小峴。爽親自前,將戰,而飲酒過醉,安都刺爽倒馬,左右範雙斬首,傳送京都。瑜亦為部下所斬送,進平壽陽,子弟並伏誅。
  • 54.    《宋書·徐遺寶傳》:爽敗,逃東海郡界,土人斬送之,傳首京邑。
  • 55.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至鵲頭,聞徐遺寶敗,魯爽於小峴授首,相視失色。世祖使鎮北大將軍沈慶之送爽首示義宣,並與書:“僕荷任一方,而釁生所統。近聊率輕師,指往翦撲,軍鋒裁交,賊爽授首。公情契異常,或欲相見,及其可識,指送相呈。”義宣、質並駭懼。
  • 56.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上先遣豫州刺史王玄謨舟師頓梁山洲內,東西兩岸為卻月城,營柵甚固。撫軍柳元景據姑孰為大統。質徑入梁山,去玄謨一里許結營,義宣屯蕪湖。
  • 57.    《宋書·臧質傳》:江夏王與義宣書曰:“昔桓玄借兵於仲堪,有似今日。”義宣由此與質相疑。
  • 58.    《宋書·臧質傳》:質進計曰:“今以萬人取南州,則梁山中絕,萬人綴玄謨,必不敢動。質浮舟外江,直向石頭,此上略也。”義宣將從之,腹心劉諶之曰:“質求前馳,此志難測。不如盡鋭攻梁山,事克然後長驅,萬安之計也。”質遣將尹周之攻鬍子反、柳叔政於西壘。時子反渡東岸就玄謨計事,聞賊至,馳歸。周之攻壘甚急,劉季之水軍殊死戰,賊勢盛,求救於玄謨。玄謨不遣,崔勳之固爭,乃遣勳之救之。比至,城已陷,勳之戰死,季之收眾而退。質欲仍攻東城,義宣黨顏樂之説義宣曰:“質若復拔東城,則大功盡歸之矣。宜遣麾下自行。”義宣遣劉諶之就質,陳軍城南。
  • 59.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二十一日,義宣至梁山,質上出軍東岸攻玄謨。玄謨分遣遊擊將軍垣護之、竟陵太守薛安都等出壘奮擊,大敗質軍,軍人一時投水。護之等因風縱火,焚其舟乘,風勢猛盛,煙焰覆江。義宣時屯西岸,延火燒營殆盡。諸將乘風火之勢,縱兵攻之,眾一時奔潰。義宣與質相失,各單舸迸走,東人士庶並歸順,西人與義宣相隨者,船舸猶有百餘。
  • 60.    《宋書·臧質傳》:質求義宣欲一計事,密已出走矣。質不知所為,亦走,眾悉降散。……質先以妹夫羊衝為武昌郡,質往投之。既至,衝已為郡丞胡庇之所殺。無所歸,乃入南湖逃竄,無食,摘蓮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頭,自沈於水,出鼻。軍主鄭俱兒望見,射之中心,兵刃亂至,腸胃纏縈水草,隊主裘應斬質首,傳京都。
  • 6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至江夏,聞巴陵有軍,被抄斷,回入徑口,步向江陵。眾散且盡,左右唯十許人,腳痛不復能行,就民僦露車自載。無復食,緣道求告。至江陵郭外,遣人報竺超民,超民具羽儀兵眾迎之。
  • 62.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時外猶自如舊,帶甲尚萬餘人。
  • 6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魯秀、竺超民等猶為之爪牙,欲收合餘燼,更圖一決,而義宣惛墊無復神守,入內不復出。左右腹心,相率奔叛。魯秀北走。
  • 64.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不復自立,欲隨秀去,乃於內戎服,幰囊盛糧,帶佩刀,攜息慆及所愛妾五人,皆著男子服相隨。
  • 65.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城內擾亂,白刃交橫,義宣大懼落馬,仍便步地,超民送城外,更以馬與之,超民因還守城。義宣冀及秀,望諸將送北入虜。即失秀所在,未出郭,將士逃散盡,唯餘慆及五妾兩黃門而已。夜還向城,入南郡空廨,無牀,席地至旦。
  • 66.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遣黃門報超民,超民遣故車一乘,載送刺奸。
  • 67.    《宋書·朱修之傳》:及義宣敗於梁山,單舟南走,修之率眾南定遺寇。時竺超民執義宣,修之至,乃殺之。
  • 68.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大司馬江夏王義恭諸公王八座與荊州刺史朱修之書曰:“……但加諸斧鉞,有傷聖仁,示以弘恩,使自為所,上全天德,下一洪憲。臨書悲慨,不復多雲。”書未達,修之至江陵,已於獄盡焉。時年四十。蔡超及諮議參軍顏樂之、徐壽之等諸同惡,並伏誅。
  • 69.    《東晉方鎮年表·序》:揚、荊、徐、豫,皆為重鎮。揚本畿甸,谷帛所出, 領以宰輔;荊居上流, 甲兵所萃,號曰分陝;徐曰北府;豫曰西藩。
  • 70.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秀初至江陵,見義宣,既山,拊膺曰:“阿兄誤人事,乃與痴人共作賊,今年敗矣。”
  • 7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既入城,仍出聽事見客,左右翟靈寶誡使撫慰眾賓,以“臧質違指授之宜,用致失利,今治兵繕甲,更為後圖;昔漢高百敗,終成大業”。而義宣忘靈寶之言,誤雲“項羽千敗”,眾鹹掩口而笑。
  • 72.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多畜嬪媵,後房千餘,尼媪數百,男女三十人。崇飾綺麗,費用殷廣。
  • 7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始與五妾俱入獄,五妾尋被遣出,義宣號泣語獄吏曰:"常日非苦,今日分別始是苦。"
  • 74.    宋書:列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9]
  • 75.    南史: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9]
  • 76.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22]
  • 77.    讀通鑑論:卷十五 宋孝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21]
  • 78.    南北史演義:第十八回 犯上興兵一敗塗地 誅叔納妹隻手瞞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9]
  • 79.    全宋文:卷十二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7-12-27]
  • 80.    《宋書·后妃列傳》:武敬臧皇后,諱愛親,東莞人也。後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興弟。……義熙四年正月甲午,殂於東城,時年四十八。追贈豫章公夫人,還葬丹徒。高祖臨崩,遺詔留葬京師,於是備法駕,迎梓宮祔葬初寧陵。
  • 81.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進諡義宣所生為獻太妃,封次子宜陽侯愷為南譙王,食邑千户。……降愷為宜陽縣王。
  • 82.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子悰、愷、恢、憬、惔、忄矣、惇、慆、伯實、業、悉達、法導、僧喜、慧正、慧知、明彌虜、妙覺、寶明凡十八人;愷、恢、惔、惇並於江寧墓所賜死,忄矣、悉達早卒,餘並與義宣俱為朱修之所殺。
  • 83.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恢,字景度,既嫡長,少而辯慧,義宣甚愛重之。年十一,拜南譙王世子。
  • 84.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忄矣封臨武縣侯,年十八卒,諡曰悼侯。悰封湘南縣侯。憬封祁陽縣侯。
  • 85.    《宋書校勘記》:質女為義宣子採妻,按義宣子無名採者,必有誤。《通志》作“悰”,疑是。
  • 86.    許福謙.《宋書》紀傳疑年錄: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 87.    《南史·后妃列傳》:殷淑儀,南郡王義宣女也。麗色巧笑。義宣敗後,帝密取之。寵冠後宮。假姓殷氏,左右宣泄者多死,故當時莫知所出。及薨,帝常思見之,……追贈貴妃,諡曰宣。
  • 88.    《資治通鑑考異》:南史曰:殷淑儀,南郡王義宣女也;義宣敗後,帝密取之,假姓殷氏;左右言泄者多死。或雲,貴妃是殷琰家人,入義宣家,義宣敗,入宮。今從宋書。
  • 89.    《南齊書·王僧虔傳》:(檀珪)與僧虔書曰:“……尚書同堂姊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為南譙王妃;尚書婦是江夏王女,檀珪祖姑嬪長沙景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