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秋華

(作家魏巍之妻。)

鎖定
劉秋華,女,河北省安平縣人,1925年出生。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村自衞隊指導員和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女隊隊長,成長為冀中優秀的青年婦女抗日干部,是著名作家魏巍的妻子。 [1] 
中文名
劉秋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5年
出生地
河北省安平縣
丈    夫
魏巍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劉秋華人物生平

劉秋華,河北省安平縣報子營村人,1925年生於一貧民農家。“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華北,踏進了冀中大地,劉秋華目睹了日寇的兇狠殘暴,對侵略者無比仇恨。
劉秋華是家中的長女。17歲那年,父親在鬼子“掃蕩”中慘遭殺害,弟妹尚幼,母親體弱,她便成了家裏的頂樑柱,做飯、挑水、洗衣、織布、下田收種,什麼都幹,是裏裏外外一把手,家中離不開她。黨的宣傳抗日教育使劉秋華更加清楚:只有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老百姓才有安生的日子過。沒有國就沒有家,她也親眼看到:共產黨、八路軍出生入死地打日本鬼子,和勞苦大眾同甘共苦共患難,一個心眼為人民謀幸福,真是老百姓的大救星。雖然家中離不開劉秋華,雖然母親非常疼愛幼小的弟弟,但國難當頭,劉秋華説服母親帶着弟弟一起參了軍。 [1] 

劉秋華青抗先女隊長

在非常殘酷的冀中抗日鬥爭中,劉秋華經受住了考驗,得到了成長。她16歲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村自衞隊指導員和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女隊隊長,成長為冀中優秀的青年婦女抗日干部。工作任務是組織發動婦女破路挖通溝,站崗放哨鋤奸防特,傳遞書信情報,經常和男游擊隊員一起襲擾敵人,有時也參加戰鬥。

劉秋華與魏巍相遇

1938年“五一節”,18歲的魏巍在延安加入了共產黨。不久,他從延安抗大畢業,被分配到晉察冀老一區一營任教育幹事,後調一分區政治部任通訊幹事,抗日戰爭期間,魏巍曾在冀中區黨委、行署及冀中軍區的所在地河北省安平縣工作。
1944年春節,魏巍和兩位戰友一起去慰問被譽為冀中“子弟兵的母親”李杏閣媽媽。還未走近李媽媽的家,遠遠地就聽見了織布機的響聲。跨進大門,見織布機旁坐着一位年輕姑娘,正神情專注地織着布。見有客人來,姑娘便放下手中的梭子,笑吟吟地站起身,又是讓座,又是倒水,然後又把正在外面發動羣眾做軍鞋的李媽媽給找了回來。同去的戰友告訴魏巍,這位姑娘叫劉秋華,是李杏閣的堂孫女。望着劉秋華俏麗淳樸的面龐、麻利幹練的身影,魏巍的身影突然升騰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姑娘的一顰一笑始終縈繞心間,
不久,部隊駐地搬家,魏巍恰巧被安排住進了劉秋華家裏。年輕的心總是敏感的,漸漸地,兩人都從對方眼中讀到了牽掛。後來,魏巍隨着部隊開赴新的戰場。劉秋華參軍被分配到《前線報》做通聯工作,和魏巍同在一個軍區。之後,魏巍、劉秋華雖然見面不是很多,可在戰爭硝煙中萌生的愛情之花,卻在心中愈開愈豔。
1945年8月16日,日本投降的第二天,魏巍突然接到命令,讓他火速趕到晉察冀七分區,恰好劉秋華也要回家探親,於是,兩人相約一起上路。皎潔的月光下,他們邊走邊談,走了整整一夜,天亮了,魏巍終於走進了劉秋華的心裏。1946年3月19日,在平綏線上一個叫下花園的小車站,魏巍與劉秋華舉行了熱烈而簡樸的戰地婚禮。幾天後,魏巍又隨着部隊踏上了轉戰的征程。
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小兩口無處為家。雖然兩人都在一個軍區,但相聚的機會卻少的可憐。 [1] 

劉秋華魏巍的後盾

魏巍常對她説的一句話:“我的創作一半功勞歸你。如果沒有你,就不會有我現在的一切。”
1947年春節後,劉秋華生下了大女兒魏欣。而此時的魏巍正隨着部隊攻打石家莊,別説回家,就連個電話都打不通。直到三個月後,魏巍才從部隊休整期間抽空趕回家看了女兒一眼。當了爸爸的魏巍沒有陶醉於小家庭的温暖,他的心依然在戰場上。一篇篇詩作在戰火中飄飛,鼓舞着戰士們奮勇拼殺。這下可苦了劉秋華,她不但要行軍打仗,還要帶孩子,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家。只有打完一次仗,夫婦二人才能小聚一次。
1949年夏,組織上任命魏巍擔任隨國民黨將領傅作義起義的一個騎兵團的政委。由於劉秋華身體不便,魏巍把她留在陝西咸陽後就立即投入到了改造舊軍隊的工作中。當在咸陽的劉秋華生下二女兒的時候,魏巍連劉秋華的電話都顧不上接,而月子中的劉秋華沒人照顧,硬是喝了一個月的稀粥……
新中國成立後,魏巍夫婦先後進了北京,並在部隊駐地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家。劉秋華從部隊轉業到了地方,心甘情願地當起了丈夫的賢內助。1950年5月,魏巍調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學校教育科副科長,6月25日,爆發了朝鮮內戰,10月19日,千萬名志願軍英雄兒女,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赴朝作戰,進入12月,魏巍第一次入朝進行戰地採訪。
在志願軍前沿部隊,魏巍耳聞目睹了許多撼人心魄的故事,他決心留在戰場工作。1951年2月,魏巍回國,調到解放軍文藝雜誌社任副主編。1951年4月11日,凝聚着魏巍激情與感動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被《人民日報》破例放在社論位置發表。
那天,劉秋華正好到車間辦公室辦事,發現幾個人正對着報紙抹眼淚,她拿過報紙把文章一字一句讀完後也已是淚流滿面。她為志願軍的事蹟而感動,同時也深深地為丈夫而驕傲。晚上,劉秋華特意買了一瓶酒,並執意要敬魏巍一杯。魏巍笑了:“要敬也該敬我們那些戰士啊!”劉秋華卻哭了,她説:“戰士們該敬,你也該敬,因為你也是一名戰士,也是一位最可愛的人!”
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在全國上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朱總司令連譽“寫得好!很好!”毛澤東主席讀後指示“印發全軍”!隨即,魏巍應約到處做報告,北京市政府還幾次在中山公園召開羣眾大會,請他講朝鮮戰地見聞。每次做報告,劉秋華為照顧丈夫,都陪魏巍詳細調處準備事宜,並對他的衣食起居照顧得一絲不苟。
“文革”爆發後,魏巍由婦孺皆知的大作家成了在劫難逃的“黑線人物”,他的作品也一夜之間全都成了“大毒草”。但這對忠貞不渝的革命伴侶憑着對中國共產黨的堅強信念,挺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魏巍又萌生了新的創作衝動。在劉秋華的鼓勵下,1978年,魏巍出版了全面反映抗美援朝前後方的長篇小説《東方》,此書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1987年,魏巍又出版了全面反映長征的長篇小説《地球的紅飄帶》,此書被稱為“具有宏偉氣魄的史詩性作品”。為了創作《地球的紅飄帶》,魏巍在1983年和1984年兩次偕夫人劉秋華一同考察、走完了長征路,其間歷經摔傷和疾病等各種磨難。
2007年9月,魏巍患病住進了解放軍醫院,並自此到2008年8月24日走完了自己88年的人生征程,但在近一年的住院期間劉秋華每天去醫院看望。為了不讓家人難過,她從沒在眾人面前掉淚。直到魏巍走後,她才放聲大哭出來,那一刻,她對躺在病牀上的魏巍説:“我們回家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