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秉温

鎖定
劉秉温(1912~1979),原籍米脂,1933年遷居延安萬花鄉碾莊。1935年4月參加革命,5月陝甘特委在羅兒寺成立膚甘革命委員會,他被選為主席,5月入黨,擔任膚甘縣蘇維埃主席。1937年2月膚施縣與延安縣合併為延安縣任主席,後改稱縣長。大生產運動中劉秉温的經驗被譽為“劉秉温生產方式”,被毛澤東主席贊為“完全布爾什維克精神”。因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縣長”和陝甘寧邊區“勞動模範”。在1942年9月召開的邊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親自為他題詞“善於領導羣眾”。被選為中共“七大”代表。1947年參加了保衞延安,光復延安的戰鬥。全國解放後歷任西北交通部運輸局局長,交通部第五公路勘察設計分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陝西省交通廳廳長,交通部西北運輸局籌備處負責人,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副局長等職。參加了青藏公路的建設。1964年調西南三線組建渡口市交通指揮部,歷任渡口交通指揮部黨委書記兼指揮長、攀枝花特區黨委委員、常委,渡口市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兼市委、機關黨委副書記,市計委主任,社隊企業局局長等職,其間曾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五屆代表,四川省政協常委。1979年6月調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院長。病故後,骨灰安葬在西安烈士陵園。 [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劉秉温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79年8月25日

目錄

劉秉温人物生平

劉秉温,陝西人。他幼年隨父逃荒到安塞、延安等地,後定居延安縣杜甫川。1935年參加革命,5月任膚甘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延安戰區委員會主席、膚甘縣保衞局局長等職。1937年3月任膚甘縣委書記兼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後,任延安縣縣長,由於工作成績突出,1942年在西北局主持召開的邊區高幹會議上,劉秉温被評為“模範縣長”,毛澤東在給他的獎狀上題詞:“善於領導羣眾”。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國民黨頑固派對陝甘寧邊區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和軍事封鎖,延安縣的經濟十分困難,不少羣眾沒吃、沒穿、沒住。1941年邊區政府給延安縣下達2.6萬石公糧任務,羣眾因負擔太重紛紛外遷。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非常關心羣眾的疾苦,曾多次指示縣委和縣政府,要把羣眾動員起來,搞好生產,渡過難關。為此,縣委和縣政府提出了“發展生產,富裕起來”的口號,期間,劉秉温帶領全縣幹部深入農村,幫助羣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他們為羣眾辦了八件實事。一是成立“變工隊”,開展生產互助;二是利用農閒時間,組織羣眾開荒;三是成立運鹽隊,保證羣眾都有鹽吃:四是創建了生產消費合作社,滿足羣眾對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五是努力安置好移民、難民,使他們安居樂業;六是組織遊手好閒的“二流子”參加生產;七是在各鄉辦學校和衞生所,使兒童都能念上書、羣眾疾病能得到治療;八是總結推廣打深井和飲用水過濾的經驗,解決了羣眾吃“柳根水”的問題,使地方病的發病率大大下降。由於他們一切為羣眾着想,由此便充分相信和依靠羣眾,千方百計組織羣眾同困難作鬥爭。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使延安縣由一個缺吃少穿的縣變成了豐衣足食的縣。
變工隊是陝甘寧邊區民間原有的一種勞動互助形式,多半是在農忙時自發組織起來的,範圍也很狹小,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1942年邊區高幹會後,邊區政府積極地倡導這種勞動互助形式,於是變工就成為邊區農業生產上的一大改革,成為完成整個生產任務的重要槓桿。當時,邊區已創造出“白原村式”變工、“馬家溝式”變工、“吳家棗園式”變工,以及“後殿村的唐將班子”等各種形式的變工組織。這些勞動互助形式的特點是“按土地分配”的方法。而延安縣縣長劉秉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針對上述互助組織存在的不足,在農村舊有的“夥種”、“夥開荒”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形式,就是“劉秉温式”的變工隊(這種變工隊在隴東稱之為集體開荒隊),它和其他各種變工隊形式的基本不同點是在莊稼的分配方法上。在開荒的時候,不是某一天給誰變工,開的荒地就歸誰,而是凡在變工期間開的荒地,都歸參加變工的農户公共所有。在收穫的時候,不是按各人的土地分配,而是按參加變工的農户的人力和畜力的多少分配,這種分配方法叫做“按勞動力分配”。這種形式就克服了在變工開荒中爭取開好地和在變工鋤草、播種、收割中所常遇到的爭着先種、先鋤、先割的現象。
劉秉温主持延安縣政府工作以後,以身作則,處處事事帶頭,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卻精神飽滿,幹勁十足地忘我工作。有時天不亮就起牀,深入到各鄉、村瞭解情況。組織生產。白天和羣眾一起幹活,晚上開會學習,做羣眾的政治思想工作,直到半夜才回家。毛澤東在邊區高幹會上的講話中,介紹延安縣的先進事例和經驗,如延安縣克服困難的經驗;延安縣同志幫助農民訂立每家生產計劃的經驗;延安縣南區合作社的經驗,特別是延安縣級機關開辦農場的經驗。因此,毛澤東高度評價説:“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完全是布爾什維克的精神”。他們對人民的事業,對革命和建設工作“充滿了負責精神”,“沒有絲毫消極態度”;他們能夠“根據羣眾的需要,創造生動的辦法,解決羣眾的問題”;毛澤東説:“延安同志沒有一件事不是實事求是的”。所以,在邊區高於會上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全邊區的同志要學習和推廣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任務。他號召:“我們希望這些同志的模範經驗,能夠很快地推廣到一切縣區鄉里去。”當然,延安縣能有如此的成績是與邊區政府的直接指導和廣大幹部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其中劉秉温縣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943年,劉秉温調任陝甘寧邊區保安處副處長,兼延屬分區保安處處長。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6年轉入部隊,任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武裝部部長、延安軍分區副政委、陝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第四旅副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整編第十二師副政委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劉秉温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運輸局局長、交通部第五公路勘察設計分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陝西省交通廳廳長等職。1964年組建渡口交通指揮部,任黨委書記兼指揮長。他曾當選為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調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院長,同年8月25日在西安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