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秀之

鎖定
劉秀之(396年~464年),字道寶,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莒縣)人,寒門出身。 [1]  司徒劉穆之的堂侄,世居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南朝宋名臣、大將。
早年家境貧困,但素有志節。在宋少帝、宋文帝期間,先後擔任撫軍行參軍、無錫縣令、陽羨縣令、烏程縣令、建康縣令等,頗有政績,以能幹聞名。後隨武陵王劉駿出鎮雍州,辦事幹練,多次輔助劉駿治理雍州,使雍州百姓大豐,頗得劉駿賞識和倚重,劉駿上表為其彰功。改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善於為政,躬自儉約,備受漢川百姓讚譽。元嘉北伐時,奉命指揮汧隴一帶的北伐事宜,平定氐人楊高的叛亂。在文帝遇弒後,他率領本部人馬響應劉駿討伐劉劭,支持劉駿為帝。 [2] 
孝武帝劉駿即位後,遷使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史。後又力挺孝武帝,在平定劉義宣臧質叛亂中,多次立功,因功封康樂縣侯,食邑六百户,晉號徵虜將軍,改督任為監任、持節。調為右衞將軍、遷丹陽尹。不久,遷尚書右僕射、領太子右衞率,參與孝武帝朝修改法令的決策。大明五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孝武帝親自到新亭送別劉秀之赴任。 [2]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臨終前想調劉秀之為尚書左僕射(顧命大臣人選),但不久劉秀之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孝武帝甚痛惜之,追贈侍中、司空,增封邑千户,諡為忠成公。 [2] 
本    名
劉秀之
別    名
劉道寶
出生地
京口
出生日期
396年
逝世日期
464年
主要成就
治理地方政績顯著、平定叛亂、輔助宋孝武帝奪位、平定劉義宣之亂
國    籍
南朝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莒之東莞
官    職
梁益雍等五州刺史,尚書右僕射等

劉秀之人物生平

劉秀之早年經歷

劉秀之,字道寶,東莞郡莒縣人,是司徒劉穆之的堂兄劉仲道的兒子,他家先輩一直住在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他的父親劉仲道和劉穆之,在劉裕於京口舉兵討伐桓玄時,共同前往投靠劉裕。劉裕渡江兵發建康時,補任他為建武參軍,讓他和孟昶共同留守京口。劉裕平定桓玄之後,任命他為餘姚縣令,但不久便死於任上。 [3] 
劉秀之父親早死,家庭十分貧困,他卻非常有志氣有道德。十多歲時,和一羣孩子在江邊小洲遊戲,忽然有大蛇游來,勢頭很嚇人,小孩們無不倉惶驚叫,劉秀之獨自鎮定不動,別人很驚異他的膽量。東海人何承天一貫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劉秀之的哥哥劉欽之當朱齡石的右軍參軍,跟隨朱齡石一起戰死。劉秀之非常悲痛,不參加宴會有十多年。 [4] 

劉秀之能臣幹吏

景平二年(424年),被調任駙馬都尉,奉朝請,但因家庭貧困,請求擔任俸祿更多的廣陵郡丞,結果只被任命為江夏王劉義恭和平北將軍彭城王劉義康的行參軍,之後十幾年間,又先後擔任無錫縣令、陽羨縣令、烏程縣令,都獲得了能幹的稱譽。 [5] 
元嘉十六年(439年),他遷建康縣令,一度被調為尚書中兵郎,但不久又被重新調回當建康縣令。劉秀之性格謹細嚴密,善於探明微小的罪行或企圖,很有幹練的名聲。吏部尚書沈演之多次在文帝面前稱道他,但可能因出身寒門,以及其堂叔劉穆之早已逝世二十多年,朝中並無多少背景,故一直未能得到提拔。 [6]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劉駿鎮守雍州治所襄陽時,徵調劉秀之當撫軍錄事參軍、襄陽縣令。襄陽有六門堰,過去有良田幾千頃。六門堰長久失修,敗壞得很厲害,公傢俬人卻沒有什麼收入。劉駿派劉秀之修復六門堰,果然取得成功,雍州此後常常大豐收。後劉駿報請朝廷,改任劉秀之為雍州境內的廣平太守(僑立、實治襄陽)。 [6]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劉秀之被調為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州刺史。當時漢川發生饑荒,人民沒有收入,境內騷亂得很。劉秀之善於管理,親自過節儉的生活,作人民的榜樣。過去漢川人全都用絹布作為貨幣,劉秀之限令用銅金銀作錢用,百姓深得恩惠。漢川直到南梁還延續着他確立的這一套做法。 [7]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劉義隆發動大規模北伐。朝廷派輔國將軍楊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守劉弘宗接受劉秀之指揮,並以劉秀之部署和指揮汧、隴一帶的北伐事宜,策應柳元景的西路北伐軍。劉秀之派建武將軍錫千秋帶二千人向子午後南谷口開進,本府司馬竺宗之帶三千人向駱谷南口前進,威遠將軍梁尋帶一千人向斜谷南口前進。氐人楊高叛亂,劉秀之率軍討伐他們,將楊高兄弟全部斬殺。 [8] 

劉秀之孝武重臣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太子劉劭弒殺宋文帝自稱皇帝。不久,武陵王劉駿在江州起兵討伐劉劭,並向四方發佈討逆檄文。劉秀之聞訊,當天便起兵響應劉駿。後向劉駿請求率領軍隊前赴襄陽,結果因司空、南譙王劉義宣的堅決反對,而作罷。同年四月,劉駿平定劉劭之亂,入主建康,是為宋孝武帝。劉秀之因功升遷至使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史。他分下俸祿二百八十萬,留付梁州鎮守的軍隊。此外,一絲不取。梁、益二州境內很富饒。以前到任的刺史,無不經營聚斂,多的達到萬兩黃金收入,他們所帶的賓客都是京城的貧寒士人,出外當郡縣長官,都以蒐括錢財為主要目的。而如今,劉秀之到任後,管理政務嚴明而廉潔,以身作則,遠近人民無不安寧,都非常敬愛他。 [9] 
孝建元年(454年),南郡王劉義宣佔據荊州造反,他派參軍王曜從劉秀之那裏徵調兵員,結果劉秀之當天便斬殺了王曜,率軍整裝待發,討伐劉義宣。劉秀之派中兵參軍韋山松帶領一萬多人為先鋒,襲擊江陵,出三峽。劉義宣部竺超民派部將席天生阻擊韋山松,韋山松只一個回合,便砍下了席天生的腦袋,大破叛軍。不久,韋山松率軍順利前進到江陵,卻被魯秀擊敗,韋山松被殺。但不久,江陵也被孝武帝派的王玄謨部攻破,魯秀被射殺。當年,劉秀之晉號徵虜將軍,改督任為監任,持節,刺史照舊。因為起義兵的功勞,被封康樂縣侯,食邑六百户。第二年,遷官監郢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將軍照舊。他沒有上任。 [10] 
大明元年(457年),劉秀之被調為右衞將軍。第二年遷官丹陽尹。從前,劉秀之堂叔劉穆之當丹陽尹時,和他的兄弟子侄們在廳堂上宴會,劉秀之也參加了。廳堂大柱上有一個窟窿,劉穆之對他的子侄兄弟和劉秀之説:“你們試試用板栗遠遠地瞄準這個柱子,如果有哪個能擲進這個窟窿,將來必定當此郡長官。”穆之的幾個兒子都沒有擲中,只有劉秀之一個人擊中那個窟窿。當時,官府經常買百姓的東西,但不給錢,百姓滿口怨言。劉秀之認為這是應該改正的行為,當面向孝武帝陳述得很懇切,孝武帝當場接受了。廣陵王劉誕造反,劉秀之進入皇城的東城主動防守。當年遷官尚書右僕射(副宰相)。 [11] 
大明四年(460年),朝廷修改法令,但在百姓殺害朝廷官員這一條上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如果遇到大赦應該充軍遠方,孝武帝遂命羣臣相互商議這一問題。劉秀之認為:"法令雖然沒有明確民眾殺害朝廷官員的條款,如果遇到大赦就只充軍,這便等於和輕易殺人無麻煩沒有區別,人民尊重官員,把他們看成父母,如果親自害死長官,除非長官確實有重大過錯,否則縱然遇到大赦,仍應永遠關在尚方營或者延緩判處他的死刑,他的家人應該一律發配充軍。"孝武帝劉駿採納了他的建議。 [12] 
大明五年(461年),劉秀之兼官太子右衞率。同年,雍州刺史、海陵王劉休茂起兵造反,被當地百姓殺死。孝武帝派劉秀之以現任官代表朝廷前往雍州慰勞當地百姓,對這個事件中的好人、壞人進行甄別。劉秀之順利完成任務,回到京城。劉休茂死後,雍州刺史和寧蠻校尉兩職缺額。由於雍州乃當時劉宋王朝北部邊境的軍事中心和南朝邊防重地,孝武帝經過再三思慮權衡後,選定劉秀之擔當此重任,正式任命他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的竟、陵隨二郡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孝武帝親自坐車到新亭送別劉秀之赴任。 [13] 

劉秀之病逝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臨終前想調他為尚書左僕射(宰相),應該是準備讓他擔任顧命大臣,這事還未實行,他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八歲。孝武帝非常痛惜他的逝世,下詔書哀悼説:“劉秀之見識深遠,器局忠正,才能超羣,忠誠素著,無論在朝在外,都政績斐然,當年叛軍造制禍亂,他在萬里之外便率先抵抗,到了在朝為官,贊助國家,計謀如泉湧、威望服人,被朝中民間人士共同欽佩,漢南地區法令繁雜,人民痛苦,迫切希望有好的官員蒞臨,後來朝廷暫時放他赴西方任職,出外不長時間,西邊地區人民便深深地愛戴他,我仔細回想古代的賢能之士的行為,以及回憶他的前前後後,可説他心地善良、忠義感人,沒有多少人能達到這境界的。目前朝廷正需要他的補裨,國家需要他的輔助,卻突然逝世,我深感悲痛,他活着時沒有享受到最崇高的榮譽,死後應該受到大力地褒揚,況且他一貫生活儉樸,克己復禮,封賞不重。想到這些,我感到深深地悲哀,也更增加我的遺憾。可以追認他為侍中、司徒、持節、都督、刺史,校尉照舊。並且增加封邑一千户,諡號為忠成公。”劉秀之為人坦率,風格平易近人,雖然不注重風度,但忠誠而堅韌,辦事相當幹練,孝武帝因為他當官時廉潔,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賜給他家二十萬錢,布三百匹。 [14] 

劉秀之主要功績

一、歷任地方官頗多政績,多次擔任刺史,為官清廉,治政整肅,治理地方井井有條,如任梁、南秦州刺史時“善於為政,躬自儉約,百姓至今受其利”,任梁、益二州刺史時“為治整肅,以身率下,遠近安悦焉”,堪稱劉宋王朝的能臣幹吏。 [2] 
二、元嘉第二次北伐時,指揮和部署漢中往關中方向的北伐事宜,策應柳元景、薛安都的西路北伐軍。 [2] 
三、討伐氐族楊高叛亂,最後斬殺楊高兄弟。 [15] 
四、參與討伐元兇劉劭,輔助宋孝武帝登基。 [2] 
五、參與討伐劉義宣之戰,進擊江陵,大敗義宣。 [2] 
六、參與孝武帝朝的改定製令。 [2] 

劉秀之人物評價

劉秀之總評

劉秀之是劉宋孝武帝朝的重要大臣。他雖是劉穆之的堂侄,但其當官出仕時,其堂叔劉穆之已逝世多年,朝中並無多少背景,又是寒門出身,因此在其為官的前期二十多年內,一直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雖然多有政績,但一直都得不到提拔。一直到五十歲的時候,被劉駿徵調進雍州為官,跟隨劉駿鎮守襄陽,輔助劉駿治理襄陽有功,被劉駿提拔為太守。後又擔任邊境刺史,將劉宋王朝的西部邊境治理地井井有條。在孝武帝劉駿即位初年的劉義宣之亂中,上游大部分地區都參加叛亂,唯獨劉秀之所駐的益、梁二州是上游州鎮中始終力挺孝武帝的方鎮力量,故在叛亂平息後,劉秀之不斷得到孝武帝的信任和重用,被孝武帝提拔進高層。但劉秀之始終為政整肅、辦事幹練、為官清廉、以身率下,得到朝廷內外的共同欽佩,是劉宋孝武帝朝高層中的能臣代表。 [2] 

劉秀之歷代評價

劉駿:“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往歲逆臣交構,首義萬里,及職司端尹,贊戎兩宮,嘉謀徵譽,實彰朝野。漢南法繁民嗛,屬佇良牧,故暫輟心膂,外弘風規,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詳考古烈,旅觀終始,淳心忠概,無以尚茲。方式亮皇猷,入衞根本,奄至薨逝,震慟於朕心。生榮之典,未窮寵數,哀終之禮,宜盡崇飾。兼履謙守約,封社弗廣,興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校尉如故,並增封邑為千户。諡為忠成公。” [16]  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 [17] 
沈約:①“秀之為治整肅,以身率下,遠近安悦焉。”②“秀之野率無風采,而心力堅正。”③“孝建啓基,西楚放命,難連淮、濟,勢盛江服。朱修之著節漢南,劉秀之推鋒萬里,並誠載艱一,忠惟帝念。” [2] 
李延壽:①秀之為政整肅,政績有聲,遠近悦焉。②蒞官清潔,家無餘財。 [18] 

劉秀之軼事典故

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人何承天天文學家、官御史中丞)十分器重秀之,不但教他進取做人,還將女兒許配給秀之。 [19]  秀之有“賢妻良母”相佑,以其兄欽之耿直的性格為學習的榜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德行為人們所重。

劉秀之史料記載

宋書·列傳第四十一》 [2] 
劉秀之,字道寶,東莞莒人,司徒劉穆之從兄子也,世居京口。秀子少孤貧,有志操。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東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欽之為朱齡石右軍參軍,隨齡石敗沒,秀之哀慼,不歡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駙馬都尉奉朝請。家貧,求為廣陵郡丞。仍除撫軍江夏王義恭、平北彭城王義康行參軍,出為無錫、陽羨、烏程令,並著能名。 [2] 
元嘉十六年,遷建康令,除尚書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纖密,善糾摘微隱,政甚有聲。吏部尚書沈演之每稱之於太祖。世祖鎮襄陽,以為撫軍錄事參軍、襄陽令。襄陽有六門堰,良田數千頃,堰久決壞,公私廢業。世祖遣秀之修復,雍部由是大豐。改領廣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時漢川飢儉,境內騷然,秀之善於為政,躬自儉約。先是,漢川悉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至今受其利。 [2] 
二十七年,大舉北伐,遣輔國將軍楊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弘宗受秀之節度,震盪汧、隴。秀之遣建武將軍錫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馬竺宗之三千人向駱谷南口,威遠將軍梁尋千人向斜谷南口。氐賊楊高為寇,秀之討之,斬高兄弟。元兇弒逆,秀之聞問,即日起兵,求率眾赴襄陽,司空南譙王義宣不許。事寧,遷使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史。折留俸祿二百八十萬,付梁州鎮庫,此外蕭然。梁、益二州土境豐富,前後刺史,莫不營聚蓄,多者致萬金。所攜賓僚,並京邑貧士,出為郡縣,皆以苟得自資。秀之為治整肅,以身率下,遠近安悦焉。 [2] 
南譙王義宣據荊州為逆,遣參軍王曜徵兵於秀之,秀之即日斬曜戒嚴。遣中兵參軍韋山松萬人襲江陵,出峽。竺超民遣將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戰,即梟其首。進至江陵,為魯爽所敗,山松見殺。其年,進號徵虜將軍,改督為監,持節、刺史如故,以起義功,封康樂縣侯,食邑六百户。明年,遷監郢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將軍如故。未就。 [2] 
大明元年,徵為右衞將軍。明年,遷丹陽尹。先是,秀之從叔穆之為丹陽,與子弟於事上飲宴,秀之亦與焉。事柱有一穿,穆之謂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試以慄遙擲此柱,若能入穿,後必得此郡。”穆之諸子並不能中,唯秀之獨入焉。時賒市百姓物,不還錢,市道嗟怨,秀之以為非宜,陳之甚切,雖納其言,竟不從用。廣陵王誕為逆,秀之入守東城。其年,遷尚書右僕射。四年,改定製令,疑民殺長史科,議者謂值赦宜加徙送,秀之以為:“律文雖不顯民殺官長之旨,若值赦但止徙送,便與悠悠殺人曾無一異。民敬官長,比之父母,行害之身,雖遇赦,謂宜長付尚方,窮其天命,家口令補兵。”從之。明年,領太子右衞率。 [2] 
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為土人所誅,遣秀之以本官慰勞,分別善惡。事畢還都,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劉秀之上車駕幸新亭,視秀之發引,將徵為左僕射,事未行,八年卒,時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詔曰:“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往歲逆臣交構,首義萬里,及職司端尹,贊戎兩宮,嘉謀徵譽,實彰朝野。漢南法繁民嗛,屬佇良牧,故暫輟心膂,外弘風規,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詳考古烈,旅觀終始,淳心忠概,無以尚茲。方式亮皇猷,入衞根本,奄至薨逝,震慟於朕心。生榮之典,未窮寵數,哀終之禮,宜盡崇飾。兼履謙守約,封社弗廣,興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校尉如故,並增封邑為千户。諡為忠成公。”秀之野率無風采,而心力堅正。上以其蒞官清潔,家無餘財,賜錢二十萬,布三百匹。 [2] 

劉秀之家族成員

父:劉仲道,與堂弟劉穆之共同投靠高祖劉裕,高祖克京城,以補建武參軍,與孟昶留守,事定,以為餘姚縣令,卒官早逝。 [2] 
兄:劉欽之,朱齡石的右軍參軍,但戰敗而死。 [2] 
弟:劉粹之,孝武帝朝官至晉陵太守。 [2] 
弟:劉恭之,孝武帝朝官至海陵王劉休茂中兵參軍
弟:劉靈真,官職未詳,子劉尚官至越騎校尉,孫《文心雕龍》作者劉勰
子:劉景遠嗣,官至前將軍 [2] 
孫:劉俊,襲封康樂縣侯,齊受禪,國除。 [2] 
參考資料
  • 1.    《宋書》劉秀之,字道寶,東莞莒人。
  • 2.    宋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3]
  • 3.    《宋書.劉秀之傳》:“祖劉秀之,字道寶,東莞莒人,司徒劉穆之從兄子也,世居京口。祖爽,尚書都官郎,山陰令。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補建武參軍,與孟昶留守,事定,以為餘姚令,卒官。”
  • 4.    《宋書.劉秀之傳》:“秀子少孤貧,有志操。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不動,眾並異焉。東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欽之為朱齡石右軍參軍,隨齡石敗沒,秀之哀慼,不歡宴者十年。”
  • 5.    《宋書.劉秀之傳》:“景平二年,除駙馬都尉、奉朝請。家貧,求為廣陵郡丞。仍除撫軍江夏王義恭、平北彭城王義康行參軍,出為無錫、陽羨、烏程令,並著能名。知”
  • 6.    《宋書.劉秀之傳》:“元嘉十六年,遷建康令,除尚書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纖密,善糾摘微隱,政甚有聲。吏部尚書沈演之每稱之於太祖。世祖鎮襄陽,以為撫軍錄事參軍、襄陽令。襄陽有六門堰,良田數千頃,堰久決壞,公私廢業。世祖遣秀之修復,雍部由是大豐。改領廣平太守。”
  • 7.    《宋書.劉秀之傳》:“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時漢川飢儉,境內騷然,秀之善於為政,躬自儉約。先是,漢川悉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至今受其利。”
  • 8.    《宋書.劉秀之傳》:“二十七年,大舉北伐,遣輔國將軍楊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弘宗受秀之節度,震盪汧、隴。秀之遣建武將軍錫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馬竺宗之三千人向駱谷南口,威遠將軍梁尋千人向斜谷南口。氐賊楊高為寇,秀之討之,斬高兄弟。”
  • 9.    《宋書.劉秀之傳》:“元兇弒逆,秀之聞問,即日起兵,求率眾赴襄陽,司空南譙王義宣不許。事寧,遷使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史。折留俸祿二百八十萬,付梁州鎮庫,此外蕭然。梁、益二州土境豐富,前後刺史,莫不營聚蓄,多者致萬金。所攜賓僚,並京邑貧士,出為郡縣,皆以苟得自資。秀之為治整肅,以身率下,遠近安悦焉。”
  • 10.    《宋書.劉秀之傳》:“南譙王義宣據荊州為逆,遣參軍王曜徵兵於秀之,秀之即日斬曜戒嚴。遣中兵參軍韋山松萬人襲江陵,出峽。竺超民遣將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戰,即梟其首。進至江陵,為魯爽所敗,山松見殺。其年,進號徵虜將軍,改督為監,持節、刺史如故,以起義功,封康樂縣侯,食邑六百户。明年,遷監郢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將軍如故。未就。主”
  • 11.    《宋書.劉秀之傳》:“大明元年,徵為右衞將軍。明年,遷丹陽尹。先是,秀之從叔穆之為丹陽,與子弟於事上飲宴,秀之亦與焉。事柱有一穿,穆之謂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試以慄遙擲此柱,若能入穿,後必得此郡。”穆之諸子並不能中,唯秀之獨入焉。時賒市百姓物,不還錢,市道嗟怨,秀之以為非宜,陳之甚切,雖納其言,竟不從用。廣陵王誕為逆,秀之入守東城。其年,遷尚書右僕射。”
  • 12.    《宋書.劉秀之傳》:四年,改定製令,疑民殺長史科,議者謂值赦宜加徙送,秀之以為:“律文雖不顯民殺官長之旨,若值赦但止徙送,便與悠悠殺人曾無一異。民敬官長,比之父母,行害之身,雖遇赦,謂宜長付尚方,窮其天命,家口令補兵。”從之。
  • 13.    《宋書.劉秀之傳》:“五年,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為土人所誅,遣秀之以本官慰勞,分別善惡。事畢還都,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上車駕幸新亭,視秀之發引”
  • 14.    《宋書.劉秀之傳》:將徵為左僕射,事未行,八年卒,時年六十八。上甚痛惜之,詔曰:“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往歲逆臣交構,首義萬里,及職司端尹,贊戎兩宮,嘉謀徵譽,實彰朝野。漢南法繁民嗛,屬佇良牧,故暫輟心膂,外弘風規,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詳考古烈,旅觀終始,淳心忠概,無以尚茲。方式亮皇猷,入衞根本,奄至薨逝,震慟於朕心。生榮之典,未窮寵數,哀終之禮,宜盡崇飾。兼履謙守約,封社弗廣,興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校尉如故,並增封邑為千户。諡為忠成公。”秀之野率無風采,而心力堅正。上以其蒞官清潔,家無餘財,賜錢二十萬,布三百匹。
  • 15.    《宋書》氐賊楊高為寇,秀之討之,斬高兄弟。
  • 16.    《宋書.劉秀之傳》:“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往歲逆臣交構,首義萬里,及職司端尹,贊戎兩宮,嘉謀徵譽,實彰朝野。漢南法繁民嗛,屬佇良牧,故暫輟心膂,外弘風規,出未逾期,德庇西服。詳考古烈,旅觀終始,淳心忠概,無以尚茲。方式亮皇猷,入衞根本,奄至薨逝,震慟於朕心。生榮之典,未窮寵數,哀終之禮,宜盡崇飾。兼履謙守約,封社弗廣,興言悼往,益增痛恨。可贈侍中、司空,持節、都督、刺史、校尉如故,並增封邑為千户。諡為忠成公。”
  • 17.    《宋書》孝武帝曾頒佈詔書,讚揚秀之“識局明遠,才應通暢,誠著蕃朝,績宣累嶽”。
  • 18.    李延壽著《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
  • 19.    《宋書》東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