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禹輪

鎖定
劉禹輪(1904~1986),字振國,廣東大埔縣高陂洲瑞鎮人,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獲農學士學位。曾任國民黨廣州特別市黨部科主任、江蘇省農林總場技正、中央黨部組織總幹事、大埔中學校長、豐順縣縣長、廣東省農林廳廳長、台灣苗栗商業學院校長等職。 [2]  [4] 
中文名
劉禹輪
籍    貫
廣東大埔縣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86年

劉禹輪個人簡介

1923年在縣立大埔中學高中畢業後,考上國立中山大學,困組織領導能力過人,被選為學生會主席。
1930年大學畢業後,回大埔擔任母校大埔中學校長三年。
1933年後,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職,參加從政甲種考試後奉派返廣東,出任豐順縣縣長。在任長達七年,正值抗戰期間,為地方建設和民生公益悉心壁劃,為政清廉。
抗戰勝利後,調任廣東省農林廳副廳長、廳長,兼任華僑大學教授。
1949年到台灣後,仍服務於農村教育,先後任大湖農業學校主任、後龍中學及苗栗高級商業學校(苗栗商業學院)校長。
1986年3月病逝。 [2] 

劉禹輪人物生平

他幼年在家鄉讀書,民國12年(1923)在縣立大埔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國立中山大學,在學期間,被選為中山大學學生會主席。大學畢業後,禹輪於民國19年回大埔擔任母校大埔中學校長3年。任職期間,他竭力擴建校舍,增加高中班級,要求師生在校住宿,校長親自率領住校師生晨操,讓晨跑隊跑城牆;要求學生早晚自習大聲朗讀國文和英文,每天必須寫日記,交由校長親閲;學生每週作文1篇,由教師批改,大力整頓學風,成效卓著。
民國22年後,禹輪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任職,參加從政甲種考試,後奉派返廣東,出任豐順縣縣長,在任長達7年,受到當地百姓讚譽和愛戴。時值抗戰期間,為解決百姓糧食困難,他大力倡導木薯增產運動,提出“一株木薯一塊錢”的口號,助益民食。抗戰勝利後,他被調往廣東省農林廳,任副廳長、廳長職,兼任華僑大學教授。民國38年,禹輪到台灣後,仍然服務於農村教育,先後任大湖農業學校主任、後龍中學及苗栗高級商業學校校長。
1986年3月,劉禹輪因心臟病辭世,享年82歲。 [1]  [3] 

劉禹輪主要貢獻

1939年3月,劉禹輪奉派出任豐順縣長。時值抗日戰爭艱苦時期,糧價日漲,他號召羣眾廣植木薯。他召集全縣士紳會議,籌設豐順縣地方建設促進委員會,大搞“築山塘、墾山田、種山禾山薯”的“三山運動”。親自勘定縣城東廂三板橋荒山為縣墾植示範場,督縣政警隊、警察自衞隊開荒墾殖。 [4] 
劉禹輪在縣長任內重視文化教育。設立師資訓練班,招生179人,培訓兩個月後派充學校教員。在全縣改設鄉中心學校34所,保國民學校200所。將 隍球山中學改為縣立第二中學,將湯坑區立中學改為縣立第三中學,建立民眾教育館、衞生院。1941年8月,聘李介丞為縣誌總編纂,編修成民國《豐順縣志》。撰著有《豐順縣木薯運動紀實》和《豐溪隨筆》兩書。劉禹輪在豐順任職7年,1945年5月離任。 [4] 

劉禹輪個人著作

著有《百年樹人錄》、《患難餘錄》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