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知俊

鎖定
劉知俊(?-918年1月21日),字希賢,外號劉開道,徐州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唐末五代時期後梁岐國前蜀將領。
劉知俊早年效力於感化節度使時溥,後率部投降宣武節度使朱温,輔佐其建立後梁,由宣武軍左開道指揮使累功至忠武軍節度使,封大彭郡王,是後梁鎮守關中防禦岐國的方面重將。他後因朱温猜忌功臣,於開平三年(909年)在同州叛亂,試圖割據關中,失敗後逃奔岐國,被岐王李茂貞任為彰義軍節度使,數次率岐軍反攻後梁,又在青泥嶺之戰中大敗前蜀,後又遭到李茂貞的猜忌,被褫奪兵權,閒居數年。天覆十五年(915年)因留在秦州的家眷被前蜀所擄,率親信叛逃前蜀,被王建拜為武信軍節度使,參與了前蜀兩次攻打岐國的戰事。
天漢元年十二月(918年1月),劉知俊因受到王建的忌憚,被誣以謀叛,斬於成都炭市。
本    名
劉知俊
別    名
劉開道 [4] 
希賢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徐州沛縣
逝世日期
918年1月21日 [73] 
主要成就
美原之戰以兵五千破岐軍六萬
青泥嶺之戰大敗前蜀
官    職
[後梁]忠武節度使,[岐]彰義節度使,[前蜀]武信節度使
爵    位
[後梁]大彭郡王

劉知俊人物生平

劉知俊早年經歷

劉知俊年輕時效力于徐州感化軍,在節度使時溥麾下為列校。他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深得時溥器重,但因勇略過人,逐漸遭到時溥的疑忌。 [3] 

劉知俊效力朱温

大順二年(891年),劉知俊在時溥與宣武節度使朱温作戰期間 [6]  ,率所部兩千人投降朱温,被署為軍校。他“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冠汴軍(即宣武軍)諸將。朱温命他統領左右義勝兩軍,不久又任為左開道指揮使。時人皆稱之為劉開道。 [4]  而感化鎮因失去劉知俊,自此實力大挫。 [5] 
景福二年(893年),劉知俊隨朱温攻滅時溥有功,被補任為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7] 
乾寧二年(895年),劉知俊屯兵石碭,準備南侵淮南。淮南大將張訓屯兵漣水,遣軍浮海北上,偷襲劉知俊,奪其軍糧。劉知俊進攻漣水,卻被張訓打得大敗而回,僅以身免。 [15]  他後來又攻取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被任命為海州刺史,此後歷任懷州(治今河南沁陽)、鄭州二州刺史,於天覆三年(903年)隨軍討平了割據青州平盧軍節度使王師範 [45] 
天覆四年(904年),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及其養子邠寧節度使李繼徽陳兵關中,欲討伐朱温,奪回被其控制的唐昭宗。朱温遂拜劉知俊為匡國軍節度使(後改稱忠武軍節度使),將其調往同州(治今陝西大荔),與長安(治今陝西西安)的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一同鎮守關中,防禦岐國 [8] 
天祐三年(906年),李繼徽率岐國鳳翔邠寧、彰義等六鎮軍隊攻打夏州定難軍治,在今陝西靖邊),進駐美原(治今陝西富平東北)。定難節度使李思諫向朱温求援。朱温乃命劉知俊率軍馳援夏州。 [9]  劉知俊先攻取坊州(治今陝西黃陵西北),生擒刺史劉彥暉。 [10]  他隨後又與李繼徽戰於美原,以“兵五千破岐軍六萬” [11]  ,“殺二萬餘眾,奪馬三千餘匹,擒其列校百餘人”。 [12]  李繼徽逃回邠州(邠寧鎮治,在今陝西彬州),自此數年不能復振。 [13]  劉知俊又乘勝連取鄜州(岐國保大軍治所,在今陝西富縣)、延州(岐國保塞軍治所,在今陝西延安)等五州,因功被加授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14] 

劉知俊功封王爵

開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史稱梁太祖。李茂貞和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皆不承認後梁政權,以復興唐朝為名與之對抗。 [16]  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則於成都稱帝,建立前蜀。 [17]  朱温先後以康懷英李思安為主將,率十萬梁軍圍攻晉國治下的潞州(治今山西長治),但始終無法破城。 [18]  他遂於次年(908年)親自到澤州(治今山西晉城)督戰,並將劉知俊調往前線,任命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19] 
梁、晉、岐三國疆域圖,譚其驤繪 梁、晉、岐三國疆域圖,譚其驤繪
劉知俊很快便進抵澤州。朱温特設宴慰勞,並賜以金帶、戰袍、寶劍、茶藥等物。劉知俊認為皇帝不應久駐前線,於是上疏請朱温回駕汴京(治今河南開封)。 [20]  當時,李克用剛剛病逝,其子李存勖襲位。朱温輕視李存勖年輕,認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於是返回洛陽。劉知俊亦未至潞州 [21]  ,而是駐軍於晉州(治今山西臨汾)。李存勖卻出其不意,親率大軍奇襲潞州,大破梁軍,解了潞州之圍。晉將周德威乘勝攻澤州。梁軍登城據守,劉知俊亦自晉州來援。晉軍乃撤軍。 [22] 
李茂貞不久又趁機發兵五萬攻長安,前蜀、晉國皆出兵響應。 [25]  朱温忙調劉知俊回軍禦敵,任命其為西路行營都招討使。 [26]  劉知俊在長安西擊退岐軍 [27]  ,乘勝追擊至幕谷(在今陝西乾縣北),再破岐軍,俘斬以千計,李茂貞僅以身免。 [28]  蜀軍、晉軍因岐軍兵敗,皆撤歸本國。 [29] 
劉知俊在美原之戰時奪取的鄜、延等州此時早已被岐國收復。但延州的保塞軍卻在開平三年(909年)初發生兵變,節度使劉萬子被殺。保塞軍將領高萬興、高萬金等三十八人向劉知俊請降 [30]  。劉知俊趁機聯合高萬興,再次奪取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在今陝西宜川東北)等地。 [31]  他因此功,於當年(909年)四月被封為大彭郡王 [35]  ,加授檢校太尉、兼侍中 [32] 

劉知俊背叛後梁

主詞條:同州之戰
劉知俊在後梁的威望越來越高,而此時的朱温對諸將也是日益猜忌。 [36]  當時,朱温以劉捍代王重師鎮長安,竟聽信劉捍的誣告,族滅了王重師。 [37]  王重師之死使得劉知俊愈加驚懼,因此當朱温讓他乘勝再攻邠州時,被他以“軍食不給”所推辭。後來朱温又欲對晉國用兵,於是徵劉知俊入朝,擬委任他為行營都統。劉知俊之弟劉知浣正在朝中,秘密遣人去阻止劉知俊,稱其“不宜來”。劉知俊認為朱温是要誅殺自己,乃於開平三年(909年)六月據同州叛亂 [38]  ,歸附岐國。 [39]  觀察判官盧匪躬、牢牆使王仁嗣、押衙史肇、王彥洪、高漢詮、丘奉言、仇瓊、王筠等同州屬官,皆因拒不從叛,被劉知俊殺害。 [61-62] 
劉知俊先攻取華州(在今陝西渭南),又出兵襲長安。 [40]  他暗中以重金買通長安諸將,拘捕了劉捍,將其送往鳳翔處死。 [41]  李茂貞趁機出兵,接管了長安。 [42]  當時,朱温曾遣使到同州,責問劉知俊道:“朕待卿甚厚,為何相負?”劉知俊答覆稱:“王重師未曾有負於陛下,卻遭族滅!臣非背德,但畏死耳!”他派兵扼守潼關,試圖阻止梁軍西進,繼而割據關中。 [43] 
朱温於是下詔削除劉知俊官爵,命楊師厚劉鄩等將領率軍討伐劉知俊 [46]  ,隨後親自到河中(治今山西永濟)督戰。他詔諭將士:“活捉劉知俊者,賞錢一萬貫,授忠武軍節度使,賜莊、宅各一所;活捉劉知浣(已由京師洛陽逃出,正在投奔劉知俊的途中)者,賞錢一千貫,授刺史,有官者官升三級,無官者特授兵部尚書。” [47]  不久,梁軍攻取潼關,打開了進入關中的通道,並擒殺了劉知浣。 [48]  朱温再次派劉知俊的侄子劉嗣業到同州勸降。劉知俊自知大勢已去,欲輕騎出城,去向朱温請罪,卻為其弟劉知偃所阻止。他於是舉族西奔鳳翔,投靠李茂貞。 [50]  楊師厚乘勝直進,很快便迫降長安的岐軍,收復了關中。 [49] 

劉知俊投靠岐國

劉知俊投奔岐國後,得到李茂貞的厚待,被加授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但岐國疆域狹小,沒有足夠的藩鎮安置劉知俊,只能厚給俸祿。不久,李茂貞命劉知俊率軍攻打依附於後梁的朔方軍,欲奪取河套平原以作牧馬之地。 [51]  當時,李茂貞、劉知俊、李繼徽皆遣使赴晉,請李存勖出兵攻晉州、絳州(治今山西新絳),以牽制梁軍。他們還打算在攻取朔方軍後,再順勢攻取定難軍,繼而進圖關中。李存勖命周德威攻晉州,但卻為守軍所敗。楊師厚又領兵來援,晉軍乃撤軍。 [53]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插圖“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插圖“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78]
劉知俊親率鳳翔、邠寧、雄武、彰義四鎮軍隊攻靈州(朔方軍治,在今寧夏吳忠西北)。朔方節度使韓遜遣使向後梁告急 [60]  。朱温乃採用圍魏救趙的戰略,命康懷英領兵進攻邠寧鎮。康懷英一路連克邠寧鎮所屬的寧州(治今甘肅寧縣)、慶州(治今甘肅慶陽)、衍州(治今甘肅寧縣南),成功得迫使劉知俊自靈州撤軍。 [54]  他回軍迎戰劉知俊,卻在邠州長城嶺(在今陝西旬邑西)遭到劉知俊的截擊。劉知俊據險以待,將康懷英打得大敗。康懷英敗至昇平(在今陝西黃陵西),又遭到劉知俊的伏擊。梁軍幾乎全軍覆沒,康懷英僅以身免。 [55] 
劉知俊因大敗梁軍有功,不久被李茂貞授為彰義軍節度使,鎮涇州(治今甘肅涇川北)。 [56]  他在寧州三敗梁軍 [58]  ,次年(910年)七月又統率鳳翔、邠寧、彰義三鎮軍隊,在晉軍的配合下,圍攻夏州。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向後梁求援。後梁的供奉官張漢玫、國禮使杜廷隱正在出使夏州的途中,聞訊率三百護軍馳入州城,與李仁福一同守城,“晝夜戮力逾月”。梁軍自鄜、延馳援夏州,大敗岐晉聯軍。劉知俊乃自夏州撤軍。夏州之圍遂解。不久,朱温再次下詔,斥責劉知俊叛梁降岐之舉,併發下賞格:“有生擒劉知俊者,賞錢千萬,授節度使,首級次之。”劉知俊的部將孟審登、孫亢、卓環、劉儒、張鄰等,也都被懸賞通緝。 [59] 
岐天覆十一年(911年),岐國又與前蜀爆發了戰爭。李茂貞的侄子雄武軍節度使李繼崇是王建的女婿,因夫妻不和,其妻普慈公主被王建召回成都。李茂貞怒而與前蜀斷交,並在邊界增兵。王建趁機出兵北伐,屢敗岐軍。 [63]  當年八月,李茂貞命劉知俊、李繼崇領兵反擊,在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大破蜀軍。蜀將王宗浩敗奔興州(治今陝西略陽),溺死於嘉陵江王宗侃王宗賀等收聚散兵,退保西縣(在今陝西勉縣)。劉知俊乃與李繼崇乘勝追擊,進圍西縣。 [64] 
王建命王宗鐬王宗播率軍救援西縣,先後在明珠曲、鳬口、黃牛川(三地均在今陝西勉縣西)大敗岐軍。當時,王建還親自到利州(治今四川廣元)督戰,又命王宗弼領兵援西縣。王宗弼在斜谷大敗劉知俊,隨後在金牛(在今陝西寧強北)再破岐軍。蜀軍士氣大振,王宗侃領兵自城中鼓譟殺出,與王宗鐬、王宗弼等內外夾擊,大破岐軍,連奪岐軍二十一寨。劉知俊乃撤圍遁去。 [65]  後來,劉知俊為李茂貞親信石簡顒所誣陷,被李茂貞奪去兵權,寓居鳳翔數年。李繼崇到鳳翔探親,趁機勸説李茂貞,稱劉知俊“途窮至此,不宜以讒嫉見疑”。李茂貞乃誅殺石簡顒,以安撫劉知俊,並在李繼崇的請求下,讓劉知俊攜帶族人遷居秦州(雄武軍治,在今甘肅秦安西南)。 [66] 

劉知俊降蜀及被殺

天覆十五年(915年),邠寧節度使李保衡(李繼徽養子)叛投後梁。梁將霍彥威接管了邠寧鎮。李茂貞命劉知俊圍攻邠州,卻歷時半年都不能破城。此時,前蜀迫降李繼崇,攻佔了雄武軍。劉知俊留在秦州的家眷被全部遷到了成都。劉知俊遂撤邠州之圍,回師鳳翔。他因家眷皆在蜀地,擔心遭到李茂貞的猜忌,於是在當年十一月 [69]  ,率親信百餘人連夜斬關出逃,投降前蜀。王建以其為武信軍節度使,鎮遂州(治今四川遂寧)。 [70] 
蜀通正元年(916年),王建命王宗綰、王宗播各領兵十萬,分東西兩路共伐岐國。劉知俊在王宗播的西北面行營(西路軍)任第一招討,隨王宗播出秦州,自故關(在今陝西隴縣西)東進,迫降保勝節度使李繼岌,乘勝攻取隴州(治今山西隴縣)。他隨後又會合王宗綰的東路軍一同圍攻鳳翔,迫使岐軍閉城不出,不久因逢大雪,在王建的命令下撤軍返回成都。 [75] 
天漢元年(917年),劉知俊被任命為西北面都招討,作為西路軍主帥,與東北面都招討王宗侃的東路軍一同進兵,再次攻伐岐國。但他麾下皆是前蜀功臣舊將,大多都不肯遵其號令,因此最終無功而回。 [71]  當時,蜀人都不喜歡劉知俊的為人,故意編造童謠詆譭於他(詳見“軼事典故”部分)。王建也對劉知俊頗為忌憚,常對心腹近臣道:“我已年邁,時日無多,劉知俊不是你們所能駕馭的,不如早圖之。” [72]  中官唐文扆趁機誣稱劉知俊有謀叛之意 [73]  。王建乃於當年十二月(918年1月),將劉知俊斬殺於成都炭市。劉知俊臨死時惶恐乞命,在行刑者的譏笑下,與判官石欽若一同被殺。 [74] 

劉知俊主要影響

  • 宣武軍及後梁時期:劉知俊在歸降朱温後,隨朱温平定了時溥、王師範等割據勢力,後被調到西部,鎮守關中,抵禦岐國,曾在美原之戰中以五千兵力大破六萬岐軍,“殺二萬餘眾,奪馬三千餘匹,擒其列校百餘人”,打得岐國邠寧節度使李繼徽一蹶不振,連取鄜、延等五州之地。 [7]  [45]  [8]  [11]  [12]  [14]  他在後梁建立後,曾參與後梁與晉國的戰事,但很快便再次返回關中,數次大破岐國軍隊。 [19]  [22]  [26]  [27]  [28]  [29]  [31] 
  • 岐國時期:劉知俊在背叛後梁後,在同州歸附岐國,引岐軍攻佔長安,投奔岐國後,又數次率領岐軍攻打後梁,先後圍攻朔方軍、定難軍,還曾在邠寧鎮境內將康懷英打得全軍覆沒。 [39]  [40]  [42]  [51]  [53]  [54]  [55]  [59]  他還參與了岐國與前蜀的戰事,在青泥嶺之戰中大敗蜀軍,將蜀軍主將王宗侃圍困於西縣,迫使前蜀皇帝王建親自領兵北上。 [64]  [65]  他後來又領兵攻打被後梁佔據的邠州,圍城近半年。 [69]  [70] 
  • 前蜀時期:劉知俊在投降前蜀後,又兩次參與了前蜀對岐國的戰事。第一次是在通正元年(916年),隸屬於王宗播的西路軍,隨其迫降岐將李繼岌,攻取隴州,圍攻鳳翔,後因大雪而撤軍。第二次在天漢元年(917年),以西北面都招討的身份統領西路軍,與東路王宗侃一同出兵,但因部將掣肘,無功而回。 [71]  [75] 

劉知俊歷史評價

朱温:劉知俊貴為方伯,尊極郡王,而乃背誕朝恩,竄投賊壘,固人神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雖命討除,尚稽擒戮,宜懸爵賞以大功名,必有忠貞,鹹思憤發。有生擒劉知俊者,賞錢千萬,授節度使,首級次之。得孟審登者,錢百萬,除刺史。得都將孫坑、卓瑰、劉儒、張鄰等,賞賜有差。(《討劉知俊懸爵賞詔》) [77] 
孫光憲:劉知俊自梁奔秦,自秦奔蜀,驍暴之聲,天下鹹聞焉。蜀先生坐其慘酷而誅之,受戳日,章皇萬端,乞命不暇。行刑者嗟而笑之。比孫帥孫揆何勇怯之不侔也。 [44] 
薛居正:知俊驍武有餘,奔亡不暇,六合雖大,無所容身,夫如是則豈若義以為勇者乎! [1] 
胡三省:劉知俊懼不見容於梁而奔岐,懼不見容於岐而奔蜀,率亦不為蜀所容。挾虎狼之性而附人,人必虞其搏噬,其能容之乎! [52] 
蔡東藩:① 知俊亦頗能軍,後被岐用,全是好猜所致。② 四國抗梁,岐為最弱。所據共二十州,勢不足與梁敵。梁將劉知俊率軍西進,即奪去丹、延、鄜、坊四州,大局蓋岌岌矣。乃天厭朱氏,偏令温猜忌知俊,迫其走險,叛梁降岐。康懷貞為知俊所挫,而梁軍始不敢入岐境,是岐之得以保全,知俊之力也。 [33] 

劉知俊軼事典故

劉知俊效力前蜀期間,蜀地有童謠流傳:“黑牛無系絆,棕繩一時斷。”(一作“黑牛出圈棕繩斷”。)童謠暗指劉知俊一旦脱離控制會使王建子孫斷絕。(劉知俊屬牛,且膚色黑,故稱黑牛;而王建的諸子、諸孫,起名各以“宗”、“承”為字輩,而棕繩正是宗承的諧音,以此代指王建的子孫。)王建於是殺死了劉知俊。 [67] 
而據《王氏見聞錄》記載,劉知俊效力朱温之時,岐國境內便流傳有一首歌謠:“騮騮引黑牛,天差不自由。但看戊寅歲,楊在蜀江頭。”時人皆不解其意。後來劉知俊叛梁入岐,又叛岐降蜀,最終被王建所殺,而王建患病後,時常閉上眼睛便看到劉知俊在身前,於是命人粉碎了劉知俊的屍骨,將骨灰揚入蜀江,當時正是戊寅年。人們這才知道,歌謠正應在劉知俊身上。 [76] 

劉知俊人際關係

兄弟:劉知浣,在後梁為內直右保勝指揮使,劉知俊叛梁時自洛陽逃出,逃至潼關時被梁軍擒殺。 [47] 
兄弟:劉知偃,隨劉知俊反叛後梁,在劉知俊失敗後又阻止其向朱温請罪。 [50] 
兒子:劉嗣禋,後主王衍在位時娶峨眉公主(王建之女),拜駙馬都尉後唐滅前蜀之戰後被遷往洛陽。 [24] 
侄子:劉嗣業,在劉知俊反叛後梁時奉朱温之命到同州勸降。 [50] 
族子:劉嗣彬,在劉知俊麾下為軍校,未參預劉知俊叛逃密謀,一直在後梁軍中效力,後唐滅後梁之戰中被俘殺。 [57] 
女婿:李昊,唐末寓居邠州十幾年,被劉知俊引入幕府並招為女婿。他隨劉知俊入蜀,歷仕前蜀、後蜀,官至宰相。 [23] 

劉知俊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十三·梁書列傳三》 [1]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雜傳第三十二》 [2] 
十國春秋·卷四十二·前蜀八》 [68] 

劉知俊文學形象

蔡東藩所著《五代史演義》中,劉知俊是潞州之戰中梁軍的第三任主帥,在李存勖率軍來襲時“毫不設備”、“高卧未起”,被晉軍襲破夾寨,又領“敗兵數百,撥馬先逃”,造成梁軍大潰。 [34]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16]
  • 2.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8]
  • 3.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也。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始事徐帥時溥,為列校,溥甚器之,後以勇略見忌。
  • 4.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唐大順二年冬,率所部二千人來降,即署為軍校。知俊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冠諸將。太祖命左右義勝兩軍隸之,尋用為左開道指揮使,故當時人謂之“劉開道”。
  • 5.    《舊五代史》卷1《梁太祖紀一》:徐將劉知俊率眾二千來降,自是徐軍不振。
  • 6.    《舊唐書》卷20《昭宗紀》:十一月,朱全忠上表,請移時溥節鎮。是月,汴軍陷宿州,乃授溥太子太師。溥將劉知俊降汴軍。
  • 7.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後討秦宗權及攻徐州,皆有功,尋補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 8.    《舊五代史》卷132《高萬興傳》:邠州節度使楊崇本者,茂貞之假子也,號李繼徽。梁祖既弒昭宗,茂貞、繼徽與西川王建之師會於岐陽,以圖興復,皆陳兵關輔,梁祖遣將王重師守雍州、劉知俊守同州以拒之。
  • 9.    《西夏書事》卷1:唐昭宣帝天祐三年秋九月,邠州李繼徽將六鎮兵攻夏州。冬十月,李思諫告急於梁,梁遣劉知俊等擊走之。先是朱全忠攻邠州,降靜難節度李繼徽。……已而,私其妻,繼徽怒,遣使與茂貞連兵。茂貞令率鳳翔、靜難、彰義、秦隴等六鎮兵圍夏州。思諫告急於全忠。全忠使匡國節度劉知俊出兵援之。繼徽以五萬眾陣於美原。知俊擊破之,乘勝取鄜州等地,自是夏州服於梁。
  • 10.    《新唐書》卷10《昭宗紀》:三年九月乙亥,匡國軍節度使劉知俊陷坊州,執刺史劉彥暉。
  • 11.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天祐三年冬,以兵五千破岐軍六萬於美原。
  • 12.    《舊五代史》卷2《梁太祖紀二》:三年十月辛巳,邠州楊崇本以鳳翔、邠、寧、涇、鄜、秦、隴之眾合五六萬來寇,屯於美原,列十五寨,其勢甚盛。帝命同州節度使劉知俊、都將康懷英帥師御之。知俊等大破邠寇,殺二萬餘眾,奪馬三千餘匹,擒其列校百餘人,楊崇本、胡章僅以身免。
  • 13.    《舊五代史》卷13《楊崇本傳》:太祖命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及康懷英帥師拒之,崇本大敗,復歸於邠州,自是垂翅久之。
  • 14.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自是連克鄜、延等五州,乃加檢校太傅、平章事。
  • 15.    《新唐書》卷188《楊行密傳》:乾寧二年,行密襲濠州。……汴將劉知俊儲谷石碭,將南襲。張訓屯漣水,遣兵浮海掩得其廥。知俊戰不勝,因攻漣水,大敗,身僅免。
  • 16.    《舊唐書》卷20《哀帝紀》:全忠建國,奉帝為濟陰王,遷於曹州,處前刺史氏叔琮之第。時太原、幽州、鳳翔、西川猶稱天祐正朔。
  • 17.    《舊五代史》卷136《王建傳》:及梁祖開國,蜀人請建行劉備故事。建自帝於成都,改元永平。
  • 18.    《舊五代史》卷26《唐武皇紀下》::梁祖遣其將康懷英率兵十萬圍潞州,懷英驅率士眾,築壘環城,城中音信斷絕。……梁祖以懷英無功,乃以李思安代之。……思安退保堅壁,別築外壘,謂之“夾塞”,以抗我之援軍。……李思安乃自東南山口築夾道,連接夾寨,以通饋運,自是梁軍堅保夾塞。
  • 19.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開平二年三月壬申,帝親統六軍,巡幸澤、潞。丁丑,幸澤州。辛巳,以同州節度使劉知俊為潞州行營招討使。
  • 20.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壬午,宴扈駕羣臣並勞知俊,賜以金帶、戰袍、寶劍、茶藥。甲申,登東北隅逍遙樓搜閲騎乘,旌甲滿野。丙申,招討使劉知俊上章請車駕還東京,蓋小郡湫隘,非久駐蹕之所。達覽,帝俞其請。
  • 21.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開平二年春三月,命為潞州行營招討使。知俊未至潞。
  • 22.    《舊五代史》卷27《唐莊宗紀一》:天祐五年春正月,……武皇厭代,帝乃嗣王位於晉陽。……汴人既見班師,知我國禍,以為潞州必取,援軍無俟再舉,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澤州歸洛。帝知其無備,乃謂將佐曰:“汴人聞我有喪,必謂不能興師,人以我少年嗣位,未習戎事,必有驕怠之心。若簡練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憤激之眾,擊彼驕惰之師,拉朽摧枯,未雲其易,解圍定霸,在此一役。”甲子,軍發自太原。……五月辛未朔,晨霧晦暝,帝率親軍伏三垂崗下。……梁軍大恐,南向而奔,投戈委甲,……梁招討使康懷英得百餘騎,出天井關而遁。是月,周德威乘勝攻澤州,刺史王班登城拒守。梁將劉知俊自晉、絳將兵赴援,德威退保高平。
  • 23.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昊生於關中,幼遇唐末之亂,……遂流寓新平十數年。……知俊與語,甚器之,置於門下,以其女妻之。知俊歸蜀,偽署遂州武信軍節度,以昊為從事。……王衍襲偽位,授彭州導江令,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祥稱帝,擢為禮部侍郎、翰林學士。……俄加尚書左丞,拜門下侍郎兼户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
  • 24.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及王衍嗣偽位,以其子嗣禋尚偽峨眉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後唐同光末,隨例遷於洛,卒。
  • 25.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武成元年夏五月,遣將將兵會岐兵五萬攻梁雍州,晉張承業亦將兵應之。
  • 26.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尋改西路招討使。六月,大破岐軍於幕谷,俘斬千計,李茂貞僅以身免。
  • 27.    《新唐書》卷218《沙陀列傳》:建將康晏步騎二萬與克用監軍張承業會鳳翔,是時汴將王重師守長安,劉知俊守同州,與戰長安西。
  • 28.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六月丙辰,邠、岐來寇,雍西編户困於逃避,且芟害禾稼,結營自固。逾月,同州劉知俊領所部兵擊退,襲至幕谷,大破之,俘斬千計,收其器甲,宋文通僅以身免。
  • 29.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六月丙辰,梁將劉知俊及祐國節度使王重師大破岐兵於幕谷,我兵及晉兵皆引歸。
  • 30.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開平三年二月,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奏,延州都指揮使高萬興部領節級家累三十八人來降。
  • 31.    《舊五代史》卷132《高萬興傳》:天祐五年冬,敬璋卒,崇本以其愛將劉萬子為鄜延帥,萬子以兇暴而失士心。六年二月,萬子葬敬璋,將佐皆集於葬所,萬興、萬金因會縱兵攻萬子,殺之,歸款於汴。梁祖以萬興為鄜延招撫使,與劉知俊合兵攻收鄜、坊、丹、延等州。
  • 32.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三年五月,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
  • 33.    五代史演義:第六回 劉知俊降岐挫汴將 周德威援趙破梁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1]
  • 34.    五代史演義:第四回 康懷貞築壘圍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夾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1]
  • 35.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開平三年四月甲寅,宴宰臣及扈從官於內殿。制:易定節度使王處直進封北平王,福建節度使王審知封閩王,廣州節度使劉隱封南平王,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封大彭郡王,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封宏農郡王。
  • 36.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時知俊威望益隆,太祖雄猜日甚,會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無罪見誅,知俊居不自安。
  • 37.    《舊五代史》卷19《王重師傳》:開平中,為劉捍所構,太祖深疑之,……怒其專擅,因追而斬之。(《通鑑》雲劉捍至長安,王重師不為禮,捍譖之帝,曰:“重師潛與邠、岐通。”甲申,貶溪州刺史,尋賜自盡,夷其族。)
  • 38.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開平三年六月庚戌,同州節度使劉知俊據本郡反。
  • 39.    《十國春秋》卷42《劉知俊傳》:知俊功益高,梁主性多猜忌,屢殺諸將,王重師無罪見殺,知俊益內懼不自安。無何,梁主命知俊乘勝攻邠州,知俊辭以軍食不給未行。已而將興師徵河東,使宣徽使王殷徵知俊入朝,欲以為行營都統。知俊弟知浣為親軍指揮使,間遣人止知俊不宜來,知俊遂以同州叛附於岐。
  • 40.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乃據同州叛,送款於李茂貞。又分兵以襲雍、華,雍州節度使劉捍被擒,送鳳翔害之,華州蔡敬思被傷獲免。
  • 41.    《舊五代史》卷20《劉捍傳》:劉知俊據同州反,潛使人以厚利啖將校,遂為部下所執,送於知俊。知俊縶捍歸於鳳翔,為李茂貞所害。
  • 42.    《舊五代史》卷23《劉鄩傳》:其年夏,同州劉知俊反,引岐人襲據長安。
  • 43.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太祖聞知俊叛,遣近臣諭之曰:“朕待卿甚厚,何相負耶?”知俊報曰:“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師不負陛下,而致族滅!”太祖復遣使謂知俊曰:“朕不料卿為此。昨重師得罪,蓋劉捍言陰結邠、鳳,終不為國家用。我今雖知枉濫,悔不可追,致卿如斯,我心恨恨,蓋劉捍誤予事也,捍一死固未塞責。”知俊不報,遂分兵以守潼關。
  • 44.    北夢瑣言: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5]
  • 45.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攻海州下之,遂奏授刺史。天覆初,歷典懷、鄭二州。從平青州,以功奏授同州節度使。
  • 46.    《舊五代史》卷22《楊師厚傳》:無何,劉知俊據同州叛,師厚與劉鄩率軍西討。
  • 47.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制令削奪劉知俊在身官爵,仍徵發諸軍,速令進討。如有軍前將士,……活捉得劉知俊者,賞錢一萬貫文,便授忠武軍節度使,並賜莊宅各一所;如活捉得劉知浣者,賞錢一千貫文,便與除刺史,有官者超轉三階,無官者特授兵部尚書;如活捉得劉知俊骨肉及近上都將並梟送闕廷者,賞賜有差。辛亥,駕至蒲、陝,文武百官於新安縣奉迎。劉知俊弟內直右保勝指揮使知浣自洛奔至潼關,右龍虎軍十將張温以上二十二人於潼關擒獲劉知浣,送至行在。
  • 48.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太祖命劉鄩率兵進討,攻潼關,下之。時知俊弟知浣為親衞指揮使,聞知俊叛,自洛奔至潼關,為鄩所擒,害之。
  • 49.    《舊五代史》卷22《楊師厚傳》:知俊聞師厚至,即西走鳳翔,師厚進攻,至長安。時知俊已引岐寇據其城,師厚以奇兵傍南山急行,自西門而入,賊將王建驚愕,不知所為,遽出降。
  • 50.    《十國春秋》卷42《劉知俊傳》:梁遣劉鄩攻知俊,覆命知俊侄嗣業招之。知俊欲輕騎詣謝,弟知偃又止之,遂舉族奔岐王茂貞。
  • 51.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李茂貞厚待之,偽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以土疆不廣,無藩鎮以處之,但厚給俸祿而已。尋命率兵攻圍靈武,且圖牧圉之地。
  • 52.    資治通鑑音注:卷二百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9-08]
  • 53.    《舊五代史》卷27《唐莊宗紀一》:天祐六年秋七月,邠、岐二帥及梁之叛將劉知俊俱遣使來告,將大舉以伐靈、夏,兼收關輔,請出兵晉、絳,以張兵勢。八月,帝御軍南征,先遣周德威、李存審、丁會統大軍出陰地關,攻晉州,為地道,壞城二十餘步,城中血戰拒守。梁祖遣楊師厚領兵赴援,德威乃收軍而退。
  • 54.    《舊五代史》卷5《梁太祖紀五》:開平三年十一月戊午,靈州奏,鳳翔賊將劉知俊率邠、岐、秦、涇之師侵迫州城。帝遣陝州康懷英、華州寇彥卿率兵攻迫邠、寧,以緩朔方之寇。(《五代春秋》:十一月,秦人來侵靈州。陝州康懷英侵秦,克寧、慶、衍三州。秦人來襲,懷英兵敗於昇平。)
  • 55.    《舊五代史》卷23《康懷英傳》:及劉知俊奔鳳翔,引岐軍以圖靈武。太祖遣懷英率兵救之,師次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歐陽史》雲:還至昇平,知俊掩擊之,懷英大敗。《通鑑》:懷貞等還,至三水,知俊遣兵據險邀之,左龍驤軍使壽張王彥章力戰,懷貞等乃得過。懷貞與裨將李德遇、許從實、王審權分道而行,皆與援兵不相值。至昇平,劉知俊伏兵山口,懷貞大敗,僅以身免,德遇等軍皆沒。蓋懷英過長城嶺之險已為邀擊,後又敗於也。)
  • 56.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師次邠州長城嶺,為知俊邀擊,懷英敗歸。茂貞悦,署為涇州節度
  • 57.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知俊族子嗣彬,幼從知俊徵行,累遷為軍校。及知俊叛,以不預其謀,得不坐。……龍德三年冬,從王彥章戰於中都,軍敗,為晉人所擒,……遂誅之。
  • 58.    《舊五代史》卷27《唐莊宗紀一》:天祐七年秋七月,鳳翔李茂貞、邠州楊崇本皆遣師來會兵,同討靈、夏。且言劉知俊三敗汴軍於寧州,靈、夏危蹙,岐、隴之師大舉,決取河西。
  • 59.    《舊五代史》卷5《梁太祖紀五》:開平四年七月,劉知俊攻逼夏州。(《通鑑》:七月,岐王與邠涇二帥各遣使告晉,請合兵攻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晉王遣振武節度使周德威將兵會之,合五萬眾,圍夏州。)……節度使李仁福兵力俱乏,以急來告。先是,供奉官張漢玫宣諭在壁,國禮使杜廷隱賜幣於夏,及石堡寨,聞賊至,以防卒三百人馳入州。既而大兵圍合,廷隱、漢玫與指揮使張初、李君用率州民防卒,與仁福部分固守,晝夜戮力逾月。及鄜、延援至,大軍奮擊,敗之。河東、邠、岐賊分路逃遁,夏州圍解。(《通鑑》:甲申,遣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自鄜、延趨銀、夏。李遇等至夏州,岐、晉兵皆解去。)(九月)丙午,詔曰:“劉知俊貴為方伯,尊極郡王,而乃背誕朝恩,竄投賊壘,固神人之共怒,諒天地所不容。雖命討除,尚稽擒戮,宜懸爵賞,以大功名,必有忠貞,鹹思憤發。有生擒劉知俊者,賞錢千萬,授節度使,首級次之;得孟審登者,錢百萬,除刺史;得孫亢、卓環、劉儒、張鄰等,賞有差。”
  • 60.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靈武節度使韓遜遣使來告急,太祖令康懷英率師救之。
  • 61.    《舊五代史》卷4《梁太祖紀四》:開平三年八月,贈故山東道節度使留後王珏太保,贈故同州觀察判官盧匪躬工部尚書。珏,故河陽將,累以軍功為郡守,主留事於襄陽,為小將王求所殺。匪躬嘗為劉知俊判官,知俊反,不偕行,為亂兵所害。
  • 62.    《舊五代史》卷5《梁太祖紀五》:開平三年十二月,贈牢牆使王仁嗣司空,故同州押衙史肇右僕射,押衙王彥洪、高漢詮、丘奉言、仇瓊並刑部尚書,王筠御史司憲。初,知俊將叛,謀會諸將詢所宜,仁嗣等持正不撓,悉罹其酷,至是褒贈之。
  • 63.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永平元年春正月丙戌朔,日食。初,帝女普慈公主嫁岐王從子秦州節度使李繼崇,已而遣宦者宋光嗣以絹書言:“繼崇驕矜嗜酒,醉害賢良,民心思亂,願歸侍省,免死危邦。”帝亟召公主歸寧。辛亥,公主至成都,帝留之不遣,始與岐絕。三月,岐王聚兵臨東鄙。帝以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帥步騎十三萬伐岐。六月癸丑朔,(帝)至利州。諸將擊岐兵,屢破之。
  • 64.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八月甲子,岐王使劉知俊、李繼崇將兵擊我。乙亥,王宗侃、王宗賀、唐道襲、王宗紹與之戰於青泥嶺,我師敗績。馬步軍使王宗浩奔興州,溺死於江。道襲奔興元。先是,步軍都指揮使王宗綰城西縣,號安遠軍,至是宗侃、宗賀等收散兵走保其地,知俊、繼崇追而圍之。
  • 65.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帝以昌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定戎團練使王宗播為四面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將兵救安遠軍,壁於廉、讓之間,與唐道襲合擊岐兵,大破之於明珠曲。明日,又戰於鳬口,斬其成州刺史李彥琛。……冬十月,帝如利州,以援宗侃等,……帝命開道都指揮使王宗弼將兵救安遠,及劉知俊戰於斜谷,破之。……十一月壬辰,王宗弼敗岐兵於金牛,……丙申,昌王宗鐬、王宗播敗岐兵於黃牛川。丁酉,帝自利州如興元。援軍既集,安遠軍望其旗,宗侃等鼓譟而出,與援兵夾攻岐兵,大破之,拔二十一寨,斬其將李延志等。己亥,岐兵解圍遁去。
  • 66.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既而為茂貞左右石簡顒等間之,免其軍政,寓於岐下,掩關歷年。茂貞猶子繼崇鎮秦州,因來寧覲,言知俊途窮至此,不宜以讒嫉見疑,茂貞乃誅簡顒等以安其心。繼崇又請令知俊挈家居秦州,以就豐給,茂貞從之。
  • 67.    《十國春秋》卷42《劉知俊傳》:高祖雖待知俊厚,然亦陰忌其才,常謂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爾輩所能制,不如早圖之。”而國人亦共嫉之。知俊為人黔色,其生歲在醜,高祖之諸子皆以宗承為名,乃於里巷構為謠言曰:“黑牛出圈棕繩斷。”(一雲:黑牛無系絆,棕繩一時斷。)高祖益惡之。
  • 68.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614-616
  • 69.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是時梁叛將劉知俊在岐,攻邠州,半歲不克,聞秦州已降,知俊妻子皆遷成都,隨解圍還鳳翔,夜帥親兵七十人斬關而出。(十一月)庚辰,奔於我軍。
  • 70.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未幾,邠州亂,茂貞命知俊討之。時邠州都校李保衡納款於朝廷,末帝遣霍彥威率眾先入於邠,知俊遂圍其城,半載不能下。會李繼崇以秦州降於蜀,知俊妻孥皆遷於成都,遂解邠州之圍而歸岐陽。以舉家入蜀,終慮猜忌,因與親信百餘人夜斬關奔蜀。王建待之甚至,即授偽武信軍節度使。
  • 71.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天漢元年秋七月庚戌,以桑宏志為西北面第一招討,王宗宏為東北面第二招討。己未,以兼中書令王宗侃為東北面都招討,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西北面都招討。……劉知俊既為都招討使,諸將皆舊功臣,多不用知俊命,故伐岐無功。
  • 72.    《十國春秋》卷42《劉知俊傳》:高祖雖待知俊厚,然亦陰忌其才,常謂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爾輩所能制,不如早圖之。”而國人亦共嫉之。知俊為人黔色,其生歲在醜,高祖之諸子皆以宗承為名,乃於里巷構為謠言曰:“黑牛出圈棕繩斷。”(一雲:黑牛無系絆,棕繩一時斷。)高祖益惡之。
  • 73.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帝陰忌其才,唐文扆又數毀之,因誣以謀叛。(天漢元年)十二月辛亥,斬知俊於炭市。
  • 74.    《十國春秋》卷42《劉知俊傳》:會中官唐文扆數毀其短,遂與判官石欽若同殺於炭市。畢命時,惶懼乞命,行刑者嗟笑之。時天漢元年十二月也。
  • 75.    《十國春秋》卷36《前蜀高祖紀下》:通正元年秋八月,以王宗綰為東北面都招討,集王宗翰第一招討、嘉王宗壽為第二招討,將兵十萬出鳳州;以王宗播為西北面都招討,武信節度使劉知俊為第一招討,天雄節度使王宗儔為第二招討,匡國軍使唐文裔為第三招討,將兵十萬出秦州以伐岐。冬十月己丑,宗播等出故關,至隴州。庚寅,岐保勝節度使李繼岌帥其眾二萬棄隴州來奔。我兵進攻隴州,以繼岌為西北面行營第四招討。知俊會宗綰等圍鳳翔,岐兵不出。時大雪,帝召知俊等軍還成都。
  • 76.    《太平廣記》卷163《讖應》:竹騮者,食竹之鼠也。生於深山溪谷竹林之中無人之境,非竹不食,巨如野狸,其肉肥脆。山民重之,每發地取之甚艱。岐梁睚眥之年,秦隴之地,無遠近巖谷之間,此物爭出,投城隍及所在民家。或穿墉壞城,或自門閾而入,犬食不盡,則併入人家房內,秦民之口腹飫焉。忽有童謠曰:“騮騮引黑牛,天差不自由。但看戊寅歲,楊在蜀江頭。”智者不能議之。庚午歲,大梁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叛梁入秦,家於天水。天水破,流入蜀。居數年間,蜀人又謠曰:“黑牛無系絆,棕繩一時斷。”偽蜀先主聞之,懼曰:“黑牛者,劉之小字;棕繩者,吾子孫之名也。蓋前輩連宗字,後輩連承字為名,棕繩與宗承同音。吾老矣,得不為子孫之患乎?”於是害劉公以厭之。明年,歲在戊寅,先主不豫,閤眼劉公在目前。蜀人懼之,遂粉劉之骨,揚入於蜀江。先主尋崩。議者方知騮者劉也,黑牛者劉之小字,戊寅歲揚骨入於蜀江之應。(出《王氏見聞》)
  • 77.    全唐文:卷一百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12-07]
  • 78.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M]:華夏出版社,2018:3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