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眾前

鎖定
劉眾前(1921—1996),原名劉錫鴻,山東萊蕪人。1938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中共泰山地委青年部宣傳科長,魯中區黨委黨校教員,泰山地委黨訓班主任,萊東縣委宣傳部部長,章丘、泰安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1950年後,歷任中共泰安地委宣傳部部長,地委副書記、書記;中共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山東省農林(系統)黨委書記、山東省人委農林辦公室主任;山東省農業局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副局長;青島市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市革委會副主任,市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組長、市革委會主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市革委會主任、市政協主席;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中共山東省顧問委員會常委、副主任。曾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96年12月11日在濟南逝世。 [1-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劉眾前
別    名
劉錫鴻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萊蕪
出生日期
1921年5月 [2] 
逝世日期
1996年12月11日 [1]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劉眾前人物生平

劉眾前,1921年5月生於今方下鎮魯西村。1938年10月參加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任萊蕪縣第十區抗日總動委員會委員、萊蕪青救團縣團部秘書。
1939年3月,任泰山特委青年部宣傳科科長。
1940年3月到中共山東分局黨校學習,半年結業後留校(後改為魯中區黨委黨校)任助教、教員。
1942年2月,任萊東縣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參與領導了萊東縣反“自首”鬥爭,有效地保護了黨的組織。
1945年8月至1947年冬,任章丘縣委副書記、書記,帶領幹部羣眾和地方武裝為推動土地改革、保衞人民勝利果實、鎮壓當地反動勢力的復辟活動、抵禦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先後任泰安、章丘等縣及泰安地區主要領導職務,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特別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48年3月,任泰安縣委書記。次年任泰安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
1953年4月起,任泰安地委副書記、書記。
1956年,當選全國黨代表大會代表,參加了中共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
1958年10月至1961年4月泰安地區與濟南市合併期間,任濟南市委書記。1961年泰安地委與濟南市委分開後,仍任泰安地委書記。
1965年11月起,任山東省農辦主任兼黨委書記,先後主持興建和參與主持興建了黃前、雪野、光明、金斗、卧虎山等大中型水庫和濟平引湖、濟南灌渠、黃河洛口水利工程,為改變泰安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濟南城市供水條件做出了突出貢獻。
1972年7月至1979年底,任青島市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副組長、市委書記、市革委主任。他參加了1977年8月舉行的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9年底,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分管財貿、外事、旅遊工作。
1983年7月,任省顧委常委。
1988年,任省顧委副主任。
1996年12月病逝。 [2] 

劉眾前主要事蹟

劉眾前從少年時期就追求光明,投身革命。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抱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併為之奮鬥終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出生入死,不怕犧牲,英勇奮鬥,在環境險惡、鬥爭尖鋭、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團結帶動羣眾努力發展抗日武裝,建立民主政權,積極開展武裝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積極組織民眾支前,開展反好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加強根據地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積極貫徹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農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任泰安地委書記及濟南市委書記的十幾年間,十分重視農業,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他不辭勞苦,爬山涉水,勘察定點,先後主持興建了黃前、雪野、光明、金斗、卧虎山等一批大中型水庫,主持興辦了“濟平引湖”“濟南灌渠”引水工程及黃河洛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為改變泰安地區的生產條件和濟南市城市供水條件作出了突出貢獻。
劉眾前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對人寬厚,以誠相見,團結同志,特別是善於團結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他品德高尚,公道正派,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他都能注意保護同志,從不傷害同志,甚至為此頂着壓力,受到委屈。劉眾前具有高度的黨性原則,對黨無限忠誠,在重大的原則問題上,敢於堅持,敢於鬥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在“文革”中,雖然受到衝擊,但他堅信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原則立場,特別是在任青島市委書記期間,在形勢極其複雜的情況下,面對困難,頂住壓力,始終站在黨性立場上,堅持原則,顧全大局,同“四人幫”的干擾破壞進行了堅決鬥爭,為促進青島的安定團結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粉碎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後,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撥亂反正,落實黨的各項政策,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決擁護並貫徹執行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擔任省政府副省長期間,在處理大量日常政務工作的同時,認真抓好財貿,外事工作。開展了外貿體制改革,為山東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擔任省顧委副主任後,以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積極關心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特別是為山區羣眾的脱貧致富奔小康而奔波、操勞。 [3] 
參考資料
  • 1.    濟南市史志辦公室編.濟南年鑑.濟南:濟南出版社,1997:296
  • 2.    萊蕪市萊城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萊蕪市萊城區志.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712—713
  • 3.    中共泰安市委黨史徵集研究辦公室編.劉眾前紀念文集.濟南:山東省新聞出版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