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盛亞

鎖定
劉盛亞(1915—1960),筆名S·Y、軾俞、紓胤、寺將、士懷、成敏亞,四川省重慶市大梁子(今市中區新華路)。曾擔任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7年被聘為成都進步報紙《西方日報》副刊主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0年4月因病逝世,終年45歲。 [1] 
中文名
劉盛亞
別    名
軾俞
成敏亞等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60年4月
畢業院校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四川省重慶市大梁子(今市中區新華路)
職    稱
教授

劉盛亞人物生平

劉盛亞(1915—1960),筆名S·Y、軾俞、紓胤、寺將、士懷、成敏亞,四川省重慶市大梁子(今市中區新華路)。父親曾在南京、北平、成都等地一些大學任教授。劉幼年隨父在各地就學,受到良好教育。 [1] 
1935年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攻讀歷史。1938年5月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和全國文協總會會刊《抗戰文藝》上發表揭露德國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小母親》等作品。7月同周文、王白野一起創辦了進步文藝週刊《文藝後防》,任編輯,發表了大量進步作家的作品。1939年在四川省立戲劇學校任教,擔任《捷報》等報紙副刊編輯。1941年初,先後被選為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和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不久回到重慶。 [1] 
1942年在郭沫若領導下,與於立羣、郭培謙等集資創辦羣益出版社,任總編輯,編《中原》月刊。該社曾出版了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陽翰笙的《天國春秋》,夏衍的《水鄉吟》和陳白塵的《寒歲圖》等數十種進步文藝作品和學術著作。1944年到樂山任武漢大學教授,與武漢大學進步師生創辦了《星期文藝》,寫了反映教育界清苦生活的長篇小説《彩虹曲》,在成都《華西晚報》連載。1945年到成都,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1947年被聘為成都進步報紙《西方日報》副刊主筆。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到重慶,在重慶文聯工作。1951年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曾任中國作協重慶分會理事、重慶市政協委員、西南師範學院教授,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4月因病逝世,終年45歲。1979年9月,四川省文聯為劉盛亞改正錯案,恢復名譽,並舉行了追悼會。 [1] 

劉盛亞主要作品

劉盛亞自1933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早期作品有反映清末愛國志士彭家珍炸良弼的歷史小品《轟》,有以藝人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為題材的短篇小説《白的笑》。1938年5月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和全國文協總會會刊《抗戰文藝》上發表揭露德國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小母親》等作品。發表了《新居》《英雄城》《高射炮手》等數十篇作品。主要著作有《夜霧》《水滸外傳》《星》《南朝金粉》《鐘樓怪人》(據雨果《巴黎聖母院》改編)《木工黃榮昌》《水底撈船》等。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劉盛亞選集》。 [1] 
參考資料
  • 1.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重慶市中區志,重慶出版社,1997年02月,第7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