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皚

鎖定
劉皚(1882—1959)字子美,男,漢族,清光緒八年(1882)生於撒蓮,同盟會會員。曾任政協會理縣首屆委員、一次會議主席團成員。1951年辭去教師職務,1959年病故於家,77歲。 [1] 
中文名
劉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目錄

劉皚人物生平

劉皚自幼攻讀經書,聰穎過人,學業優異。17歲參加府試,中秀才,為廩生。3年後又考取歲貢,被薦至京城國子監深造。光緒二十九年(1903),皚參加四川省最後一次鄉試落榜。後逢清廷廢科舉、辦新學,遂考入成都省立高等學堂就讀。
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在各地宣傳革命,發展組織,劉皚受革命思想的啓迪,決心投身革命事業,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毅然在校秘密加入同盟會。同年畢業後,返回故鄉撒蓮,一面開創新式教育,一面向廣大農民羣眾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將粵漢、川漢鐵路拱手賣給帝國主義,全川公憤,各地同志軍紛紛興起。劉皚在家鄉發動千餘人,成立保路同志會,組織同志軍。除聲援成都的保路運動,檄討製造“成都血案”的四川總督趙爾豐外,還抗糧抗捐,提出“打倒三王”(指寧遠知府王典章、會理知州王香餘和迷易巡檢王鑄銘)的口號,積極準備就地起義。以響應同盟會提出的在四川“組織學生,聯絡會黨,運動軍隊,發動起義”的號召。在劉皚等人的策動下,會理東路的曹皎潔、南路的王竹齋也準備號召哥老會響應起義。惜事機不密,為官吏偵知,下達捕劉密令。幸得親友相告,劉連夜出走成都,未遭毒手。
武昌起義成功後,雲南宣佈獨立,四川軍政府亦相繼在重慶、成都成立。此時,劉皚潛回故里,積極策劃會理反正。當時會理知州王香餘意存觀望,遲遲不予明確表態,直至雲南都督蔡鍔決定派滇軍兩路入蜀,其中一路即將抵達會理,西昌的寧遠府官吏也於宣統三年(1911)陰曆十月十九宣佈反正後,王餘才不得不於當年十月二十日宣佈獨立。會理反正後,除仍由王香餘任知州外,臨時建立了自治總局,下設清理財政、文牘、庶務、製造等科,劉皚在文牘科任科員。
民國元年(1912),劉皚去成都,任成都《火犀報》編輯。民國4年(1915)返鄉,西昌當局欲委以寧遠中學校長職務,他辭而不就。摯友張紹揚在成都任要職,多次來函勸薦,均婉言謝絕,仍以桑梓教育為重。民國8年(1919),遷居會理縣城,奉委出任會理縣勸學所視學,深入鄉村視察全縣學校,多步行,不用輿馬;常自費購買圖書、文具,獎勵優秀學生。所到之處,拒絕酒席招待,關心教師疾苦,深受敬重。其後,長期擔任縣立中學、女子小學國文教師。會理臨時參議會成立,當選為副議長。
民國30年(1941),會理率省令續修縣誌,劉皚出任主編。時值貨幣貶值,物價飛漲,修志經費微薄,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他收集資料,編寫志稿。惜完稿部分均已散失,僅存縣誌綱目一紙、請發經費報告數件。
劉皚精通國語,於文字學、音韻學、語法、辭章尤為稔熟。教中學國文時,曾作語音標準規範化嘗試,以《康熙字典》切韻的北京語音開普通話教學之先河。為人清廉耿介,公正直率,終生安貧若素。解放後四川省文史館其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因年老體衰而婉謝。曾任政協會理縣首屆委員、一次會議主席團成員,主動將藏書數百部捐獻會理縣圖書館。1951年辭去教師職務,1959年病故於家,77歲。其詩、聯遺作甚多,惜多散失。 [1] 
參考資料
  • 1.    洪仕德;夏培寬;楊植庭,四川省米易縣誌編纂委員會;米易縣誌/第三十三篇人物;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09月;第734-7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