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獻廷

鎖定
劉獻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學家。字君賢,一字繼莊,別號廣陽子。祖籍江蘇吳縣,父官太醫,遂家居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大興區)。 [1]  劉獻廷喜研究佛經,讀《華嚴經》,參入梵語拉丁語、蒙古語而體會到四聲之變,嘗作《新韻譜》,稱聲母為“韻母”,稱韻母為“韻父”。劉獻廷善於接受新思想新學説,具有強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者為“廣陽學派”。
中文名
劉獻廷
別    名
廣陽子
國    籍
清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648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
1695年8月15日
職    業
地理學家
出生地
順天府大興
代表作品
廣陽雜記

劉獻廷生平簡介

生於順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讀書,常至通宵達旦,終至一眼失明。《莊子》一書為其最愛,因此其字取為“繼莊”。康熙五年(1666年),吳三桂弒南明桂王,時獻廷十九歲,雙親已逝,舉家南隱於吳江,並因不時濟貧以致傾家蕩產。此後南隱吳江,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為止。三藩之亂定後,獻廷妻死,獻廷遂拋家別子過著浪跡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獻廷因萬斯同之薦,北上應徐乾學聘,入京參明史館事,增訂《明史·歷志》和《大清一統志·河南志》,“遍歷九州,覽其山川形勢”,並結識當時名聞遐邇的學者,如王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離京返吳。次年七、八月之際,溯江西行。冬天時,抵湖南衡州,在衡州司馬茹儀鳳(字紫廷)延之署中過年。翌年正月十八日,開始遊南嶽,此遊得識王夫之,並且十分推崇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獻廷由昭陵(即湖南昭陵,在株洲南三十公里湘江東濱)。冬至日到湖南,於此寫下許多有關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字,直至翌日四月始離此東歸。經過漢陽時受到漢陽令張壽民的款待,但張氏絕口不提復興事,獻廷暗自慨嘆。之後他又自漢陽東行,在江西停留甚久,始返家鄉。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獻廷重遊西湖。是年七月六日,病歿,與妻張氏合葬於吳江墓山。
著作多佚,僅存《廣陽雜記》5卷。

劉獻廷學術成就

劉獻廷主張做學問要經世致用、利濟天下後世,並注重實地考察,對曆法、數學、音韻等都有貢獻,在地理方面尤大。據《廣陽雜記》記載,他對古今氣候變遷、各地物候的異同、河流侵蝕作用,地理位置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等,都有獨到見解;認為地理書籍按照固定項目只講“人事”是不夠的,還必須闡述“天地之故”,即要探討自然規律,為如何研究地理學指出了方向。

劉獻廷著作名錄

劉獻廷地理

劉獻廷《廣陽雜記》 劉獻廷《廣陽雜記》
(1)《秦邊九衞圖》佚 (2)《楚水圖記》佚 (3)《水經注疏》未成 (4)《江漢沅湘記》佚

劉獻廷歷史

(1)《明史》未成 (2)《明初官制》佚 (3)《升官圖説》佚 (4)《續竹書紀年草稿》佚 (5)《綱目紀年》佚 (6)《論宗法》未成

劉獻廷音韻學

(1)《新韻譜》佚

劉獻廷文學

(1)《廣陽集》佚 (2)《廣陽詩集》疑尚存 (3)《離騷經講錄》佚

劉獻廷其他信息

(1)《日記》:由《廣陽雜記》摘錄選輯而成,佚 (2)《廣陽雜記》佚 (3)《日知錄》佚 (4)《友譜》佚
其中《新韻譜》、《明史》、《水經注疏》三書,為其一生極欲完成者,結果三書中只成《新韻譜》一書,其二書之所以不成,誠如全祖望所言:“凡繼莊所撰著,其運量皆非一人一時所能成。”

劉獻廷思想觀點

劉獻廷氣概

其思想最大特色,就是表現了知識份子的氣概。以當時知識份子不敢踏出書房一步為恥,以為今之學者率知古而不知今,縱使博極羣書,亦祇算半個學者。其中尤為厭惡知識份子唯利是圖,認為人即是上天的具體化,可以為天主持公道,將天的好生之德廣被人間。而人生於氣運流行中,當人與氣運搏鬥,個人家庭是可以棄而不顧的,因為王道重人情,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場而言。

劉獻廷學道方面

另外讀書方面,獻廷涉略的書籍很廣,除了經、史、子、集外,還讀了佛經與道藏,其中佛經裏,最看重盛行明朝中葉的等韻學。學道方面,獻廷則欣賞性命雙修的道家北宗。

劉獻廷清史文載

劉獻廷生平

先世本吳人,寓吳江甚久。自其少時,好讀書,輒竟夜不寐,父母憐之,禁絕其膏火,則燃香以代,因眇一目。又折其左肱。居恆落落,躡敝衣冠,躑躅風塵中。遭際國變,亟亟以經世為務,故潔身獨行,不為好爵所縻。其學自象緯、律歷、邊塞、關要、財賦、軍政之屬,旁及岐黃、釋老家言,無不窮究。
先生性慷慨,嘗毀產濟人。妻卒,室家蕩然。於是欲遍歷九州,覽其山川形勢。訪遺佚,交其豪傑,觀其土俗;博採軼事,以益其聞見,而質證其所學。徐乾學家多藏書,大江南北宿老爭赴之,先生遊其間,別有心得,不與人同。萬斯同於書無所不讀,獨心折先生,引參《明史》。顧祖禹黃儀鹹長輿地,亦引先生預《一統志》事。先生謂:“諸公考古有餘,而未切幹實用。”獨許王源,日與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方域要害,古今興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
先生自謂於聲音之道,別有所窺,足究造化之奧,百世而不惑。嘗作《新韻譜》,其悟自《華嚴》入,而參以天竺陀羅尼,泰西臘丁語,小西天梵書,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證以遼人林益長之説,而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以為韻本;有開有合,各轉陰陽上去入之五音;——陰陽即上下二平——共十聲,而不歷喉齶舌齒唇之七位,故有橫轉無直送;則等韻重疊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為諸韻之宗;而後知臘丁話、女真國書、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為正喉音,而從此得半音、轉音、伏音、送音、變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為東北韻宗,一為西南韻宗,八韻立而四海之音可齊。於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與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餘不盡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計三十音為韻父。而韻歷二十二位為韻母,橫轉備有五字;而萬有不齊之聲攝於此矣。又欲譜四方土音,以窮宇宙元音之變,乃取《新韻譜》為主,而以四方立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
先生又謂朱子《綱目》非親筆,故迂而不切,當別作《紀年》一書。又謂方輿書以北極出地為主。其説皆前此所未發。然卒以其所撰著之運量皆非一人一時所能成,故雖言之甚段,而終其身未見有成書。
先生歸吳江即卒,年四十有八。門人黃宗夏輯其涉筆漫錄之作成《廣陽雜記》數卷傳世。

劉獻廷小傳

劉繼莊者,名獻廷。字君賢。順天大興縣人也。先世本吳人。以官太醫。遂家順天。繼莊年十九。復寓吳中。其後居吳江者三十年。晚更遊楚。尋復至吳。垂老始北歸。竟反吳卒焉。崑山徐尚書善下士。又多藏書。大江南北宿老爭赴之。繼莊遊其間。別有心得。不與人同。萬隱君季野。於書無所不讀。乃最心折於繼莊。引參《明史》館事。顧隱君景範。黃隱君子鴻。長於輿地。亦引繼莊參《一統志》事。繼莊謂諸公考古有餘。而未切實用。及其歸也。萬先生尤惜之。予獨疑繼莊出於改步之後。遭遇崑山兄弟。而卒老死於布衣。又其棲棲吳頭楚尾間。漠不為枌榆之念。將無近於避人亡命者之所為。是不可以無稽也。而竟莫之能稽。且諸公著述。皆流佈海內。而繼莊之書。獨不甚傳。因求之幾二十年不可得。近始得見其《廣陽雜記》於杭之趙氏。蓋薛季宣、王道甫一流。嗚呼。如此人才。而姓氏將淪於狐貉之口。可不懼哉。繼莊之學。主於經世。自象緯、律歷、以及邊塞、關要、財賦、軍器之屬。旁而岐黃者流。以及釋道之言。無不留心。深惡雕蟲之技。其生平自謂於聲音之道。別有所窺。足窮造化之奧。百世而不惑。嘗作新韻譜。其悟自華嚴字母入。而參之以天竺陀羅尼。泰西蠟頂話。小西天梵書。暨天方、蒙古、女直等音。又證之以遼人林益長之説。而益自信。同時吳修齡自謂蒼頡以後第一人。繼莊則曰。是其於天竺以下書皆未得通。而但略見華嚴之旨者也。繼莊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為韻本。有開有合。各轉陰陽上去入之五音。陰陽即上下二平。共十聲。而不歷喉齶舌齒唇之七位。故有橫轉無直送。則等韻重疊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為諸韻之宗。而後知泰西蠟頂話。女直國書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為正喉音。而從此得半音轉音伏音送音變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為東北韻宗。一為西南韻宗。八韻立而四海之音可齊。於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與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餘不盡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為韻父。而韻歷二十二位為韻母。橫轉各有五子。而萬有不齊之聲。攝於此矣。嘗聞康甲夫家有紅毛文字。惜不得觀之。以合泰西蠟頂語之異同。又欲譜四方土音。以窮宇宙元音之變。乃取新韻譜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蓋繼莊是書多得之大荒以外者。囊括浩博。學者驟見。而或未能通也。其論向來方輿之書。大抵詳於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聞。當於疆場之前。別添數則。先以諸方之北極出地為主。定簡平儀之度制。為正切線表。而氣節之後先。日蝕之分秒。五星之陵犯占驗。皆可推矣。諸方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嶺南之梅。十月已開。桃李臘月已開。而吳下梅開於驚蟄。桃李開於清明。相去若此之殊。今世所傳七十二候。本諸《月令》。乃七國時中原之氣候。今之中原。已與七國之中原不合。則歷差為之。今於南北諸方。細考其氣候。取其核者。詳載之為一則。傳之後世。天地相應之變遷。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吳下。水皆東南流。故必東南風而後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風而後雨。諸方山水之向背分合。皆當按籍而列之。而風土之剛柔。暨陰陽燥濕之徵。又可以次第而求矣。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蓋五行氣運所宣之不同。各譜之為一則。合之土產。則諸方人民性情風俗之微。皆可推而見矣。此固非一人所能為。但發其凡而分觀其成。良亦古今未有之奇也。其論水利。謂西北乃二帝三王之舊都。二千餘年未聞仰給於東南。何則。溝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劉石雲擾以訖金元。千有餘年。人皆草草偷生。不暇遠慮。相習成風。不知水利為何事。故西北非無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為民利。乃為民害。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漂沒民居。無地可瀦。無道可行。人固無如水何。水亦無如人何。虞學士始奮然言之。郭太史始毅然行之。未幾竟廢。三百年無過而問者。有聖人者出。經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水利興而後足食。教化可施也。西北水利。莫詳於《水經》酈注。雖時移勢易。十猶可得其六七。酈氏略於東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當詳。正在西北。欲取二十一史關於水利農田戰守者。各詳考其所以。附以諸家之説。以為之疏。以為異日施行者之考證。又言朱子綱目。非其親筆。故多迂而不切。而關係甚重者反遺之。當別作紀年一書。凡繼莊所撰着。其運量皆非一人一時所能成。故雖言之甚殷。而難於畢業。是亦其好大之疵也。又言聖王之治天下。自宗法始。無宗法。天下不可得治。宜特為一書以發明之。是則儒者之至言。而惜其書亦未就。予之知繼莊也以先君。先君之知繼莊也以萬氏。及餘出遊於世。而繼莊同志如梁質人、王昆繩。皆前死不得見。即其高弟黃宗夏。亦不得見。故不特繼莊之書。無從蹤跡。而逢人問其生平顛末。杳無知者。因思當是時安溪李閣學。最留心音韻之學。自謂窮幽探微。而絕口不道繼莊與修齡。咄咄怪事。絕不可曉。何況今日去之六七十年以後,並其出處本末而莫之詳。益可傷矣。近者吳江徵士沈彤。獨為繼莊立傳。蓋繼莊僑居吳江之壽聖院最久。諸沈皆從之遊。及其子死無後。即以沈氏子為後。然其所後子。今亦亡矣。故彤所為傳。亦不甚詳。若其謂繼莊卒年四十八。亦恐非也。繼莊弱冠居吳。歷三十年。又之楚之燕。卒死於吳。在壬申以後。則其年多矣。蓋其人蹤跡。非尋常遊士所閲歷。故似有所諱。而不令人知。彤蓋得之家庭諸老之傳。以為博物者流。而未知其人。予則雖揣其人之不凡。而終未能悉其生平行事。乃即據《廣陽雜記》出於宗夏所輯者。略求得其讀書著書之概。因為撮拾而傳之。以俟異日更有所聞而續序之。
予又嘗聞之。萬先生與繼莊共在徐尚書邸中。萬先生終朝危坐觀書。或瞑目靜坐。而繼莊好遊。每日必出。或兼旬不返。歸而以其所歷。告之萬先生。萬先生亦以其所讀書證之。語畢復出。故都下求見此二人者。得侍萬先生為多。而繼莊以遊。罕所接。時萬先生與繼莊。各以館脯所入。鈔史館秘書。連甍接架。尚書既去官。繼莊亦返吳。而萬先生為《明史》館所留。繼莊謂曰。不如與我歸。共成所欲着之書。萬先生諾之。然不果。繼莊返吳不久而卒。其書星散。及萬先生卒於京。其書亦無存者。繼莊平生講學之友。嚴事者曰梁溪顧畇滋。衡山王而農。而尤心服者曰彭躬庵。以予觀之。躬庵尚平實。而繼莊之恢張。殆有過之。惜乎不得盡見其書以知其人。更二三十年。直泯沒矣。世有如晁子止、陳直卿者。倘附存其新韻譜之目。而以予所述其書之大意。志於其後。猶可慰繼莊於身後也。繼莊書中所述大兵徵俄羅斯及王輔臣反平涼文。俱極可喜。繼莊之才極矣。顧有一大不可解者。其生平極許可金聖嘆。故吳人不甚知繼莊。間有知之者。則以繼莊與聖嘆並稱。又咄咄怪事也。聖嘆小才耳。學無根柢。繼莊何所取而許可之。乃以萬季野尚有未滿。而心折於聖嘆。則吾無以知之。然繼莊終非聖嘆一流。吾不得不為別白也。(全祖望撰)

劉獻廷詩作集粹

王昭君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如何定妍媸。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題閨秀雪儀畫嫦娥便面
素箋摺疊塗雲母,黛筆清新畫月娥
莫道繡奩無粉本,朝朝鏡裏看雙螺。
參考資料
  • 1.    全祖望《劉獻廷傳》:劉繼莊者,名獻廷。字君賢。順天大興縣人也。先世本吳人。以官太醫。遂家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