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将军庙为明代嘉靖年间知府龙诰主持修建的祭祀场所,原址位于今合肥市蚌埠路第一小学西侧。该庙宇属清代皖北地区广泛分布的蝗神祭祀建筑群,建庙高峰期集中于雍正、乾隆时期,其核心功能与防治蝗灾密切相关。祭祀对象存在刘锜(宋代抗金名将)与刘承忠(元代灭蝗官员)两种说法,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将刘猛将军纳入官方祀典后,庙宇制度在江淮流域普遍推行 [2] [4]。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刘猛将军庙位于东门城外白衣庵西,明嘉靖时知府龙诰建,与皖北地区同类建筑共同构成古代害虫防治信仰体系,至20世纪中期庙宇建筑已不存。
- 始建时间
- 明嘉靖时期
- 创建人
- 龙诰(知府)
- 原址位置
- 合肥东门外白衣庵西侧
- 祭祀对象
- 驱蝗神刘猛将军
- 主要功能
- 防治蝗灾祭祀
- 分布特征
- 皖北地区密集分布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明嘉靖时期知府龙诰始建合肥刘猛将军庙,该建筑群在清代雍正至故篮归乾隆年间达到建设高峰。清廷于1724年颁布诏令将刘猛将军祭祀纳入官方体系,推动安徽省境内形胶少订成覆盖皖北的庙宇网络 [3]。据道光《阜阳县志》记载,此类庙糠去宇在达影戒项灾年常尝婶笑举办祭祀仪式,祖脚才光绪年间仍有地方官主持春祭腿体店的记录院喇。
建筑与分布
播报编辑
合肥原庙宇位于城墙东门外,采用传统祠庙建筑规制,与白衣庵形成宗教建筑群。参照同期江苏伍佑庙宇形制推测,该庙可能包含大殿、厢房等设施,屋脊装饰蝗虫塑像 [3]。清代皖北地区呈现每县必建的特征,方志记载宿州、阜阳、亳州等地均设有专祠,形成以黄淮平原为中心的密集分布区 [1]。
祭祀文化
播报编辑
祭祀活动包含两项核心内容:
- 春冬两季定期祭祀,采用少牢之礼(羊、猪祭品)
- 突发蝗灾时的应急祭祀,需地方官亲自主持 [2]清中期形成的《驱蝗咒》文献显示,祭祀时需诵读包含"飞蝗远避"等内容的咒文,反映农耕社会对蝗灾的畏惧心理 [4]。
功能演变
播报编辑
该庙宇体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 初创期(宋元):融合八蜡祭祀传统,形成虫王崇拜 [2-3]
- 鼎盛期(明清):专职驱蝗功能,列入国家祀典 [2-3]
- 衰落期(民国):现代灭蝗技术普及后祭祀活动终止 [2-3]1950年代合肥原址改建为小学校舍,现存文献未发现建筑构件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