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灝

(清朝康熙時期翰林院編修)

鎖定
劉灝(1662-1712年),儀恕長子,字若千,又字波千,號西谷,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初任庶吉士,很快授翰林院編修。當時,其弟劉涵已在翰林院任檢討。兩兄弟同年中舉,又接踵登第進士,入翰林院,為人稱羨,遂有“關中二劉”之説。其實,劉灝的四弟劉泌後來也中了進士入翰林院作編修,一家三翰林,堪為佳話。 [2] 
全    名
劉灝
若千、波千
西谷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日期
1662年
逝世日期
1712年
最高官職
河南道御史

劉灝人物生平

劉灝字若千,清涇陽(今屬陝西)人。康熙甲子年(1684)舉人,康熙戊辰年(1688)進士。初授庶常館教習,隨即授翰林院偏修。他的詩詞、文章、書法在翰林院深受推崇。靡熙癸酉年(1693),主持湖廣鄉試,錄取的人才最多。後經推選,改任御史,巡按長蘆(今天津市一帶)鹽政。他廣泛調查鹽務利弊實情,彈劾了貪暴不法的某鹽運使,以引起部屬的警惕。後上司行文要求增加鹽引(許可專賣的鹽商執照),他據實上疏,堅決制止。不久,任河南道御史,因小過失被罷官。以後,奉命纂修《廣羣芳譜》和《康熙字典》,認真校對、審閲、修改,考證十分精確。書稿完成後,一病不起,卒於北京。康熙皇帝憐惜他勤奮勞作,其弟劉泌扶柩護送,官驛接連送轉,歸葬故鄉。 [1] 

劉灝軼事典故

康熙三十一年,劉灝以編修身份破格充任起居注官。三十二年主持湖廣鄉試,錄取的人才最多。後經推選改任御史,出巡長蘆(天津一帶)鹽政。他首先彈劾貪暴不法的鹽運使,懲治私販首惡。上級部門曾行文要求增加鹽引(購鹽憑證),他上疏抗拒此等濫發憑證以尋利的做法。
劉灝多才多藝,詩文書法皆受推崇。康熙三十六年,著名畫家禹之鼎應邀為名士王煐繪成思親守孝的《風木圖》,有當時名人十八位在畫後題詩,劉灝為其中之一,詩云:“君不見,仲由養親嗟無及,累裀列鼎淚沾臆,回首翻憐負米時,猶潔晨餐供子職。今君與我強視息,白華各已無顏色。白華既已無顏色,頭上簪纓拋亦得。便當被髮痛哭謝人間,南山之南北山北!”詠白髮人思親,長嘯深悔,意切情摯;觀其書法,則温潤秀雅,從容有致。 [2] 

劉灝親屬成員

父:劉儀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