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澭

鎖定
劉澭(759年-808年1月24日 [1]  ),幽州昌平(今北京)人。唐朝中期將領,尚書右僕射劉怦次子,中書令劉濟異母弟。
劉澭喜讀書,擅武藝,因幫助劉濟襲任盧龍節度使,被授為瀛州刺史。後在繼承人問題上與劉濟不和,遂於貞元十年(794年)率所部軍民一萬餘口歸順朝廷,受唐德宗嘉許,被授為隴右經略使、秦州經略使、秦州刺史。元和元年(806年),升任保義節度使,累封彭城郡公。劉澭治軍嚴整,輕財愛士,頗得人心,為外族所畏懼。
元和二年(807年),劉澭病重辭官,於入朝途中去世,年四十九。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景”。 [2-3] 
本    名
劉澭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幽州昌平
出生日期
759年
逝世日期
808年1月24日
主要成就
鎮保義軍,蕃戎畏之,不敢為寇
官    職
保義軍節度使
爵    位
彭城郡公
追    贈
尚書右僕射
諡    號

劉澭人物生平

劉澭家門生怨

劉澭為盧龍節度使劉怦次子,他喜歡讀書,擅長武藝,輕財愛士,頗得人心。 [4-5]  他侍奉幽州節度使即盧龍節度使朱滔時,常為朱滔陳述逆與順的道理、君臣間的名分,抑止其反叛之心。 [6-7] 
貞元元年(785年),劉怦接替朱滔擔任盧龍節度使,但他在不久後便病重。在此期間,劉澭在父親身旁侍奉湯藥,未曾離開。同年九月,劉怦去世。當時,劉澭的異母兄長劉濟正在莫州,來不及趕回,劉澭便以父親的名義召回劉濟,將幽州軍府交給他。劉濟得以繼任盧龍節度使,劉澭於其中起重要作用。 [8]  [9]  [10] 
劉濟感激劉澭幫助自己襲位,因而任命他為盧龍軍轄下的涿州今河北涿州)刺史,之後轉為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 [9]  [11]  瀛洲“東負滄海,南馳諸夏,地饒俗雜”,以難以治理聞名。劉澭以身作則,為政平允,使瀛洲治安大為改善,百姓的生產得以恢復。 [12]  不久後,劉澭被加授御史中丞、本道節度瀛州兵馬留後之官,其後又兼任御史大夫行軍司馬。後因其母越國夫人逝世,劉澭離職服喪。服喪期滿後,被加授為銀青光祿大夫 [13] 
在劉濟剛剛襲任盧龍節度使時,曾答應將來由劉澭接任節度使。 [9]  但不久後,劉濟任命自己的長子劉緄為盧龍節度副大使 [10]  ,劉澭大感怨憤,便擅自向朝廷上表,請求派兵一千人蔘加防秋防禦吐蕃)。劉濟聞訊後大怒,派兵擊破劉澭所部。 [8] 

劉澭拔城詣闕

貞元十年(794年),劉澭為劉濟所逼迫,便向朝廷請求到西邊去保衞隴坻地區。他率領部下士兵一千五百人以及男女家眷一萬餘口前往京城。由於號令嚴明整肅,沿途秋毫不犯,沒有一個人強奪百姓的家畜,德宗對此頗為嘉許。 [14]  [15] 
同年二月初三,朝廷割鳳翔府的普潤、麟遊等縣為行秦州,特授劉澭為隴右經略使、秦州經略使、秦州刺史,以普潤縣今陝西麟遊西北)為治所,後徙鎮涇原 [16-17]  劉澭不讓人敲着木梆在軍中巡夜,也不設置音樂。士兵患病,劉澭總是親自前往看望;士兵死後,劉澭也親自去前往哀哭。 [14]  [15]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李誦即位,加劉澭檢校工部尚書之職。 [18]  同年,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發動政變,迫使順宗禪位於太子李純(唐憲宗),順宗被尊為太上皇即“永貞內禪)。此事發生後不久,有一位山人羅令則從長安前往普潤縣,詐稱太上皇的誥命,向劉澭徵調兵馬,並勸説他再行廢立之事。劉澭並不聽信,而是將羅令則捉送長安,朝廷最終將羅令則連同他的同夥一併杖殺 [19-20] 

劉澭威懾蕃戎

元和元年(806年)三月,朝廷記錄劉澭的功勞,升秦州為保義軍,特授劉澭為首任保義軍節度使 [21]  ,並加檢校兵部尚書,封彭城郡公食邑兩千户。 [18]  保義軍為西北外族所畏懼,外族不敢入侵。劉澭常生喟嘆,有收復河湟地區的志向。他屢次向朝廷進言此事,但都未被採納。 [22-23] 

劉澭病逝歸途

元和二年(807年),劉澭患病,他登記所部士兵,並請朝廷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獲准入朝後,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  (808年1月24日)歸途中在岐山縣去世,享年四十九歲。朝廷追贈他為尚書右僕射諡號“景”。 [2-3]  [24] 
元和三年(808年)十月,朝廷下詔,葬劉澭於京兆萬年縣少陵原 [25] 

劉澭主要成就

治政有方:劉澭早年在瀛州今河北河間)任刺史時,寬大為政,革除舊弊,改善民生。 [9]  [12]  統領秦州期間,他既能“推誠待下,愛士如身”,又敦尚儒學,喜愛賢才,使得秦州防衞穩固、風俗一變。 [26] 
保衞邊陲:劉澭在秦州十餘年,安民練兵,使“十五年間,烽燧無警,數千裏內,兵防倚重”,西北吐蕃等外族頗為畏懼,不敢進犯。 [23]  [27]  他兩次向朝廷進獻收復河湟之策,但阻於朝廷和戰不定,無意西進,始終未能成功。 [28] 

劉澭人物評價

杜黃裳:①保義節度使劉澭、武成節度使高崇文,皆剛毅忠勇可用。 [29] 唐語林》引)②澭自涿州拔城歸闕,扶老攜幼,萬人就路,飲食舒慘,與眾共之。居不設樂,動拘法令,峻嚴整肅,人望而畏。付以專征,必著勳績。 [29] 《唐語林》引
李純:澭馭眾嚴肅,固是良將。性本倔強,與濟不葉,危急歸命,河朔氣度尚在。常聞鬱郁扼腕,恨不得名藩,應有深意。……澭生長幽燕,只知盧龍節制,不識朝廷憲章。曏者幽系幕吏,杖殺縣令,皆河朔規矩,我亦為之容貸。若使鎮西川,是自掇心腹疾。 [29] 《唐語林》引
李肇:劉澭拔涿州,兵數千歸朝,法令齊整,雞犬無遺。授行秦州刺史,理普潤,軍中不置更漏,不設音樂,士卒疾者,策杖問之,死者哭之。時人疑其奸雄,後拜節度而卒。 [30] 唐國史補
呂温:至精氤氲,為勇為仁。將昭文德,有此武臣。猛而不殘,靈而能馴。情厲秋霜,氣含陽春。源由堯興,派自漢啓。承光祖考,致美兄弟。通刑練政,達樂知禮。行歸有方,用入無體。中襟湯湯,應變弛張。開則雷電,閉為金湯。能求敵情,善用已長。威不可犯,惠不可忘。靜言未賓,忠憤慷愷。翻翻燕海,固護秦塞。車無停軌,衣不解帶。勤王萬人,瞻我大旆。左(闕)右涇,克壯其聲。目盡西極,塵沙不驚。行人如歸,戰士且耕。隴首烽斷,原川草生。方提金鼓,振國威武。建銘赤山,恢復舊宇。促運僭奪,奇功莫睹。歿而不瞑,足感明主。詔葬九原,寵昭幽魂。介士班劍,送於都門。草陳霜來,樹拱煙昏。萬物有盡,唯石獨存。 [27] 《劉澭神道碑銘》
劉昫:①喜讀書,工武藝,輕財愛士,得人死力。 [31] 舊唐書)②其軍蕃戎畏之,不敢為寇,常有復河湟之志,議者壯之。 [31] 《舊唐書》
宋祁:①涉書史,有材武,好施愛士,能得人死力。 [32] 新唐書)②蕃戎畏懾,不敢入寇。常愾然有復河湟志,屢為朝廷言之,未見省。 [32] 《新唐書》
胡三省:時京西諸鎮諸將,劉澭持軍號為嚴整,故崇文憚之。 [33] 資治通鑑》注

劉澭軼事典故

朝廷在商議派遣討伐叛亂的西川節度副使劉闢的人選時,宰相杜黃裳推薦劉澭和神策軍將領高崇文,並認為劉澭是平叛的合適人選,但唐憲宗因其“河朔氣度尚在……只知盧龍節制,不識朝廷憲章”為由,認為他不如高崇文“久將親軍,寬和得眾,用兵沈審”,於是命高崇文前往討伐。但高崇文素來忌憚劉澭,因而等到他受命討伐劉闢時,杜黃裳便讓人告訴他説:“如果你不能取得成功,便會讓劉澭替代你。”高崇文因此能夠竭力平叛。 [34-35] 

劉澭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父親
官至盧龍節度使,封彭城郡公,卒贈兵部尚書諡號“恭”。 [31] 
母親
——
累封越國夫人。
平輩
異母兄
字濟,官至盧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卒贈太師,諡號“莊武”。 [31] 
異母弟
劉源
官至檢校工部尚書,兼左武衞將軍。 [36] 
——
配偶
柳氏
出身河東柳氏 [37] 
子輩
長子
劉鋭
曾任朝議太子洗馬 [38] 
次子
劉師貞
曾任右武衞倉曹參軍 [39] 
三子
劉師禮
曾任商州司倉參軍 [40] 
四子
劉税
曾任欽王府參軍 [41] 
五子
劉兑
門子出身。 [42] 
表格參考資料: [27]  [31-32] 

劉澭史料記載

《劉澭神道碑銘》 [2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 [31]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 [29]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元和二年十二月)丙子,令宰臣宣敕:百僚遊宴過從餞別,此後所由不得奏報,務從歡泰。保義軍節度使劉澭卒。
  • 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及病,籍士馬求代。既還,卒於道,年四十九,贈尚書右僕射,諡曰景。
  • 3.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元和二年十二月,卒。
  • 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劉澭,盧龍節度使怦之次子,濟母弟也。涉書史,有材武,好施愛士,能得人死力。
  • 5.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澭,濟之異母弟也。喜讀書,工武藝,輕財愛士,得人死力。
  • 6.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事朱滔,常陳逆順之理。
  • 7.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始事朱滔,常陳君臣大分,裁抑其兇。
  •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貞元八年)初,劉怦薨,劉濟在莫州,其母弟澭在父側,以父命召濟而以軍府授之。濟以澭為瀛州刺史,許它日代己。既而濟用其子為副大使,澭怨之,擅通表朝廷,遣兵千人防秋。濟怒,發兵擊澭,破之。
  • 9.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及怦得幽州,不三月病且死,澭侍湯液未嘗離,輒以父命召濟於莫州,濟嗣總軍事,故德澭之讓,以為瀛州刺史,有如不諱,許代己。
  • 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後怦為盧龍軍節度使,病將卒,澭在父側,即以父命召兄濟自漠州至,竟得授節度使。濟常感澭奉己,澭為瀛州刺史,亦許以澭代己任;其後濟乃以其子為副大使。
  • 11.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既而侍中泣曰:“金華無避,吾豈獲已,手足相衞,爾何自安?”遂奏起公為涿州刺史。未幾,轉領瀛州。
  • 12.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瀛洲)東負滄海,南馳諸夏,地饒俗雜,久號難理。公乃簡其約束,峻其堤防,均其有無,一其勞逸,心聽而方斷,身踐而後言。令下於流水之源,化行於偃草之勢,盜奔他境,人復先疇,亦既富庶,聿觀禮讓,日用吾道,於何不臧。
  • 13.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其年兼御史中丞充本道節度瀛州兵馬留後,又兼御史大夫行軍司馬。丁越國夫人憂,至性繼酷,終天窮感,杖而後起,殆不勝喪。軍士泣留,王人逼諭,起復舊職,敬恭新命。孝在方寸,能盡其哀,政有典刑,不愆於素。服闋,加銀青光祿大夫,餘如故。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貞元十年)瀛州刺史劉澭為兄濟所逼,請西扞隴坻,遂將部兵千五百人、男女萬餘口詣京師,號令嚴整,在道無一人敢取人雞犬者。上嘉之,二月,丙午,以為秦州刺史、隴右經略軍使,理普潤。軍中不擊柝,不設音樂。士卒病者,澭親視之,死者哭之。
  • 1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久之,濟自用其子為副大使,澭不能無恨,因請以所部為天子戍隴,悉發其兵千五百馳歸京師,無一卒敢違令者。德宗甚寵之,拜秦州刺史,屯普潤。軍中不設音樂。士卒病,親存問所欲,不幸死,哭之。
  • 16.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澭既怒濟,遂請以所部西捍隴塞,拔其所部兵一千五百人、男女萬餘口直趨京師,在道無一人犯令者。德宗寵遇,特授秦州刺史,以普潤縣為理所。
  • 17.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注:澭,濟之弟。濟繼怦鎮幽州,澭任瀛州刺史,與濟有隙,濟欲害之。母氏潛報澭,澭乃誓拔所部歸闕。不由驛路而行,秋毫不犯。朝廷優遇,乃割鳳翔府普潤、麟遊等縣為行秦州。以普潤為理所,保義為軍號。拜澭行秦州刺史,充保義軍節度使。所領將十營於此。澭鎮普潤七年,後鎮涇原。
  • 18.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嗣統,中外增級,就加檢校工部尚書。……明年秩進武部,封啓彭城,建保義之雄名,益良原之重眾,知始賜節鉞,許之專征。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山人羅令則自長安如普潤,矯稱太上皇誥,徵兵於秦州刺史劉澭,且説澭以廢立。澭執送長安,並其黨杖殺之。
  • 2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及順宗傳位,稱太上皇,有山人羅令則詣澭言異端數百言,皆廢立之事,澭立命系之。令則又云某之黨多矣,約以德宗山陵時伺便而動。澭械令則送京師,杖死之。
  • 21.    《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元和元年三月)戊申,以隴右經略使、秦州經略使、秦州刺史劉澭為保義軍節度使。
  • 2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錄功,號其軍曰保義。蕃戎畏懾,不敢入寇。常愾然有復河湟志,屢為朝廷言之,未見省。封累彭城郡公。
  • 23.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後錄功,賜其額曰保義。其軍蕃戎畏之,不敢為寇,常有復河湟之志,議者壯之。
  • 24.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天惠寇讎,奪我忠武,以元和二年十二月日,薨於岐山縣之行次,享年四十有九。皇上震悼,廢朝徹樂,未伺子明之疾,遽迎任虜之喪,愍冊極詞,法賻優等,贈尚書右僕射,諡曰景公。
  • 25.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以三年十月日,列簫鼓虛儀,賜温明秘器,卜兆十里,會車千乘,葬我景公於萬年縣之少陵原,備哀榮也。
  • 26.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加以推誠待下,愛士如身,視疾臨喪,輿廝必至,字孤養老,骨肉何先。遂令千夫一心,積感思奮,各捐軀而唯恐後死,未見敵而爭為前登。……況又敦尚儒學,慕親賢才,其妻子食淡,而賓膳豐珍,居室安卑,而後館華峻,風聲所及,日月繼至。觀夫危冠大帶,雜於介冑之間,春詠夏弦,不改膠庠之樂,光名四達,固有由焉。
  • 27.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1-31]
  • 28.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於是馳使闕下,請牧隍中,出自凶門,入於死地,衽席過兵之處,咽喉制敵之衝,威懷啓閉之方,耕戰疾徐之節,莫不封章定計,裂素成圖。德宗覽之,廢食興嘆。屬戎渠悔禍,朝議許盟,至誠達而允孚,全策知而未用。失機緩寇,雖負於雄心,違命有功,且非其雅志。……然後詣便殿,奉温顏,訴先朝未展之謀,陳西疆必復之志。膝馬虛納,指期決行。
  • 29.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6]
  • 30.    《唐國史補·卷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06]
  • 3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6]
  • 3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6]
  • 3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29]
  • 3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元和元年)杜黃裳建議徵蜀及指受高崇文方略,皆懸合事宜。崇文素憚劉澭,黃裳使謂之曰:“若無功,當以劉澭相代。”故能得其死力。
  • 35.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韋皋薨,行軍司馬劉闢知留後,率將士逼監軍使,請奏命闢為帥,以殉軍情。旋舉兵扼鹿頭關下蜀。蜀帥李康棄城走。上敕宰臣選將討伐。杜黃裳曰:“保義節度使劉僢、武成節度使高崇文,皆剛毅忠勇可用。”上曰:“二人誰為優?”黃裳曰:“劉僢自涿州拔城歸闕,扶老攜幼,萬人就路,飲食舒慘,與眾共之。居不設樂,動拘法令,峻嚴整肅,人望而畏。付以專征,必著勳績。”上曰:“卿選劉僢,甚得其人,然卿慮亦未盡。僢馭眾嚴肅,固是良將。性本倔強,與濟不葉,危急歸命,河朔氣度尚在。常聞鬱郁扼腕,恨不得名藩,應有深意。若征伐有功,須令鎮西川以為寵。況全蜀重地,數十年間,碩德名臣,方可寄任。僢生長幽燕,只知盧龍節制,不識朝廷憲章。曏者幽系幕吏,杖殺縣令,皆河朔規矩,我亦為之容貸。若使鎮西川,是自掇心腹疾。不如崇文,久將親軍,寬和得眾,用兵沈審。”乃命為西川行營節度使。
  • 36.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劉濟)弟源,貞元十六年八月,為檢校工部尚書,兼左武衞將軍。
  • 37.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夫人河東柳氏,某官某之孫,某官某之女,清門華胄,媚德馨行,輔佐君子,蔚為時禎,撫訓諸孤,繼立家道,二《南》所美,無以尚之。
  • 38.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長曰鋭,朝議太子洗馬,周旋經訓,斧藻身文,確有端操,雅多奇略,有識之士,知其大成。
  • 39.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次曰師貞,前右武衞倉曹參軍。
  • 40.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次曰師禮,前商州司倉參軍。
  • 41.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次曰税,前欽王府參軍。
  • 42.    《唐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使持節都督秦州諸軍事兼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軍等使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尚書右僕射中山劉公神道碑銘》:次曰兑,門子出身。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