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海砍樵

(湖南花鼓戲-原始含義)

鎖定
《劉海砍樵》的第一個詞義就是湖南一種花鼓戲。因為非常好聽而且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文藝生活很有限,因此它在湖南城鄉各演出隊曾很盛行。
1984年春晚上湘籍歌唱家李谷一姜昆的小品演出讓它聞名全國。
《劉海砍樵》的比古戲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即其精彩對唱部分。
2006年,“劉海砍樵傳説”被列入第一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地湖南省常德市。 [4] 
中文名
劉海砍樵
外文名
liuhaikanqiao
所屬專輯
歌曲選
歌曲原唱
李谷一
填    詞
北方整理
譜    曲
湖南民歌
音樂風格
民謠
歌曲語言
湖南方言
發行時間
1961
申報地區
湖南省常德市 [4] 

劉海砍樵歷史沿革

劉海砍樵來源一

“正宗版本”及其現實意義
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
“家住常德武陵境,絲瓜井畔劉家門”。這是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中劉海的兩句唱詞。在常德武陵區的一些老人當中流傳着劉海砍樵傳説的另一個“正宗版本”: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着劉海母子倆。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着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裏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着一羣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鬥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常德劉海砍樵的傳説在北宋時已經成型,至清代中葉已形成了今天流傳的劉海砍樵傳説的主要版本。今天在常德還能找到傳説中的絲瓜井,但是現井口石板風化剝落,井壁石磚殘缺破損,井口四周雜草叢生。傳説中劉海大戰十羅漢的“劉海廟”也早已損毀。 劉海砍樵傳説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劉海和狐仙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勞、正直、孝順等美德和追求忠貞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向美向善的願望。傳説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精品。劉海砍樵傳説保存了一定歷史階段常德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民情,而它所表現的價值理念也將隨着故事的流傳而傳承下去。

劉海砍樵來源二

著名花鼓戲《劉海砍樵》就來源於城步白雲洞的“劉海故事” [2]  ,《劉海砍樵》也屬於梅山文化 [3]  之一。

劉海砍樵歷史淵源

李左.葉紅表演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 李左.葉紅表演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戲曲的發源地———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絲瓜井、葵花井等。絲瓜井位於城內泮池街文條巷與絲瓜井巷交匯處。傳説井水中有絲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樣現出絲瓜影像,因而得名。臨井而觀,井口直徑五尺餘,深約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涼,久旱不竭。絲瓜井歷史悠久,具體建於哪個時代,無從考證。流傳於常德民間的‘劉海戲金蟾’、‘劉海砍樵’源於劉海和胡秀英一段堅貞的愛情故事。神話傳説。

劉海砍樵傳説

劉海砍樵 朱宣鹹作 劉海砍樵 朱宣鹹作
相傳常德城內絲瓜井裏有金蟾,經常在夜裏從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衝雲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劉海,家貧如洗,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經常到附近的山裏砍柴,賣柴買米,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天,山林中有隻狐狸修煉成精,幻化成美麗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攔住劉海的歸路,要求與之成親。婚後,胡秀英欲濟劉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讓劉海做餌子,垂釣於絲瓜井中。那金蟾咬鈎而起,劉海乘勢騎上蟾背,縱身一躍,羽化登仙而去。後人為紀念劉海行孝得道,在絲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劉海神像。

劉海砍樵前傳

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專司起草聖旨,發佈聖俞之職的官兒太白金星。這太白金星姓李名長庚。他文思敏捷,才華橫溢,是天廷難得的文官。但他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一天,玉皇大帝令太白金星向人間下達一道聖旨,要人們三天吃一餐飯。誰知他接過聖旨後,見天色尚早,就跑到廣寒宮裏同吳剛一邊飲酒一邊下起棋來。倆人一局棋沒下完,酒卻喝了一壺又一壺,都不知不覺的有些醉意了。蒙朧醉意中,太白金星的衣袖拂掉了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這枚棋子自天而降,“轟隆”一聲巨響,落在了安陸西北三十里外的地方,變成了一座高千仞的大山。由於棋子落地時產生的巨大衝擊力,砸得地上亂石滾滾,煙塵濛濛。於是人們就把那地方叫做“煙店”。也正是棋子落入下界的“轟隆”一聲巨響,把太白金星的酒給震醒了一大半。他突然記起了玉皇大帝令他向人間傳達聖旨的事。就似醉非醒的慌慌張張地來到南天門,向人間發話道:“玉帝有令天下百姓今後一日只准吃三餐飯,不得有誤!”。後來,玉皇大帝知道太白金星因為貪杯誤傳了旨,就把他貶到凡間讓他投胎到四川江油一位李姓人家,取名李白。
一天,一位雲遊高僧來到安陸煙店,見那枚棋子化作的大山被紅光普照,紫氣升騰,有神靈仙氣知是太白金星所造化,便為它取名叫做“白兆山”。後來,李白仗劍出遊,來到白兆山,頓有所悟,感慨道:“山名曰白兆,始知李白來”,就在山上住了下來,而且一住就是十年。大家都稱李白是“詩仙”,以為他詩作得好,才稱之為“仙”,其實他是“謫仙”,就是被貶謫到凡間的神仙!至於陪太白金星喝酒下棋,導致誤事的吳剛,受到玉皇大帝的懲罰則更慘——讓他投胎到湖南鄉間劉姓家中成為砍柴娃,於是後來就有了《劉海砍樵》的故事 [1] 

劉海砍樵劉海廟

劉海為五代時人,本名劉操,號海蟾子,一直活到北宋末年,享年100多歲。劉海是鍾離權的再傳弟子,呂洞賓的親傳弟子,與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和王重陽被道教全真道派尊為北五祖,其所傳道派為海蟾派。中國自古即有“劉海戲金蟾劉海撒錢”等傳説,劉海就是民間傳説中的財神和送子神。

劉海砍樵相關作品

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劉海砍樵》兩個劇本,就是取材於這一典故。
精彩對唱-比古調
我這裏將海哥好有一比呀!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麼人羅!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羅!
(女)你比他還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隨着我來走羅,
(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行哪,
(男)走羅嗬,
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
(女)行羅嗬,
(男)走羅嗬,
(女)行羅嗬,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男)我這裏將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劉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麼人,
(男)我把你比織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儼像着她羅。
(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隨着我來行哪,
(女)走哇,
(男)行羅,
(女)走哇,
(男)行羅,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七嘴八舌湊出比古調
小品創作過程
提起《劉海砍樵》,就不能不提起陳北方,何冬保
1947年,何冬保自洞庭湖來到長沙,解放後與田氏兄弟田瓊林、田運隆曾共事於民眾花鼓戲劇團。何冬保出身貧寒,積極肯幹,且有名氣,1951年4月17日被長沙市人民政府聘請為長沙市戲曲工作改進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改編創作組副組長。1951年8月3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聘為湖南省戲曲改進委員會常務委員。陳北方,長沙市文化局幹部,1951年將原是“搭橋戲”的“大砍樵”改編為有劇本的《小劉海砍樵》。過去的搭橋戲是沒有劇本的,只是有一個故事,演員上場自編唱詞。 陳北方將《小劉海砍樵》劇本交給何冬保,因當時演出太多,無暇顧及排練之事,何冬保將劇本丟在田瓊林的牀鋪帳頂上,一丟就是好幾個月,後來,湖南省搞戲曲匯演,這才想起了這個劇本,劇本要編曲,何冬保找來了民眾劇團的鼓師田瓊林、琴師田運隆,大家坐在一起就七嘴八舌湊了起來。其中有幾段可以套老腔,這沒問題。開場一段,大家在苦苦思索,瀏陽出生的田運隆頓生靈感,提出用瀏陽的採蓮船調,原詞是“瀏陽的鞭炮劈里啪拉響衣麼拉子喲火,劈里啪拉響衣麼拉子喲火”,把這個劇本的新詞“風和日暖好風光”套上去,非常好,情緒也合,幾個人很高興。最後一段詞,何冬保提出來用地花鼓的《十月望郎》套新詞,大家發現,這樣非常合適,唯獨中間一段“我這裏將海哥好有一比”的新詞大家有些犯難,為什麼?詞不工整,一下子九個字,一下子八個字或六個字、三個字、一個字,大家都沉默不語。田瓊林思索良久,提出能不能用“安童調”來唱,原詞是“張老三在家中忙(呀)收拾”,九個字,套上“我這裏將海哥好有一比”很合適,上句是出來了,可下一句怎麼唱呢?還是何冬保轉得快,叫出了“胡大姐”,田瓊林、田運隆兩兄弟馬上就答“哎”,何又唱“劉海哥”,這邊又答“啊”,“你把我比作什麼人羅嗬嗬”自然唱出了“安童調”的下句,這樣一來一往,將這段新詞全部唱完,都沒有離開“安童調”的基本旋律,但又是一個新曲調。田運隆是琴師,提出將“花石調”上下過門拼在一起做這個新調的過門。因這段詞是用古人來比喻,後來李谷一把這個新調就叫“比古調”。

劉海砍樵相關事件

李谷一春晚上使它走紅全國
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在湖南城鄉各演出隊曾很盛行,非常好聽,讓全國知道的、或使它走紅全國的是春晚——李谷一姜昆在1984年春晚的小品演出讓它更加出名。
1984年春節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1961年自己主演過的《劉海砍樵》那段精彩對唱的曲譜,即“比古調”。在央視春節晚會上,她與姜昆一炮打響,使全國都知道有這樣一個“比古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