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江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鎖定
劉江,1926年7月生,四川萬縣人。1945年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預科習繪畫。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書法、篆刻等課程。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2]  、中國書法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印學博物館館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名譽社長 [3] 
中文名
劉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萬縣
出生日期
1926年7月
畢業院校
浙江美院
主要成就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代表作品
《劉江篆刻選》
《劉江篆書唐詩百首》
職    稱
教授

劉江人物經歷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劉江 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劉江
原名佛奄,號湖岸、知非。漢族,1926年7月生,四川萬縣人。1926年7月生。幼承家學,酷愛書畫。1945年中等師範畢業後,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預科習繪畫,1949年投筆從戎,1957年復學於浙江美院國畫系,得校長潘天壽教授書法、篆刻。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書法、篆刻等課程。曾任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浙江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名譽社長。 [3] 

劉江人物作品

刻師諸樂三、法吳昌碩,後追探古璽印之神韻,嘗試以卜文、漢金文入印。出版有作品集6種、專著15種。 篆刻師諸樂三、法吳昌碩,後追探古璽、印之神韻,嘗以卜文、韓金文入印,偶參九疊文筆意,並熔封泥、陶範於一爐,在渾穆中求靈動,樸拙中寓雄秀。出版有《劉江篆刻選》、《劉江篆書唐詩百首》等六種。創作之餘,重視書法篆刻理論,撰有《論甲骨文書法》、《略論唐宋元官私印》、《論氣》、《吳昌碩藝術精神》等論文四十餘篇,發表在國內以及日本、韓國、台、港等地區。有《中國印章藝術史》等十餘種專著面世,其中《篆刻技法》、《篆刻形式美》等四種已被譯成日、韓等國文字出版。作品入選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書法篆刻展。

劉江獲獎情況

作品入選全國一、二、三、四、五屆書法展;又多次入選由國家組織的到日本、新加坡、韓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及香港、台灣等地的書法展;作品被國內外眾多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收藏,或為各地風景名勝點以及碑林勒為碑石、匾聯。
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二十世紀有突出貢獻的文藝家】;同年秋被獲魯迅文藝獎、優秀獎(一等獎)。 [1] 

劉江作品欣賞

篆刻
劉江 篆刻作品
書法
著述
1. 《福壽無疆》
本書包括了:《福壽無疆:百福百壽書法集》、《福壽無疆:金文百壽印集》、《福壽無疆:卜文百福印集》。內容簡介:福、壽是人生美好的祈願,企望一輩子能健康長壽,享受世間、家庭和諧幸福的生活。福壽共享,在我國古代早有流傳,而且歷代帝王、臣民,皆尊而襲之,爭取人生壽高一碣廣,福壽並臻。隨着時代的流逝,沉澱日厚,逐漸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福,在《辭源》中釋:古稱富、貴、壽、考等福。在《書?洪範》釋五福:一曰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故自古以來,人生在世,虔誠敬拜天地神,希望能得到上天保佑,而降福於人。
內容簡介:
吳昌碩篆刻章法的特點,是由他的書體、字法、筆法、邊格等多方面綜合熔匯而成,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個人新的融鑄。以他書體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雜,之規矩,而將大小篆、或與漢篆隸書等綜合利用,並能使之統一。這種相反相成的矛盾轉化,恰好變成了吳昌碩個人篆刻風格的特點之一,給觀賞者留下了難忘的鮮明印象。其他在字法的變化與統一、邊與格發展與統一等等方面,都有他個人的許多獨特創造性的使用與發揮。
內容簡介:
篆體中分列小篆、摹印、簡文、璽文金文甲骨等字體。本書編寫過程中,引用、參照的書籍有《説文解字》、《康熙字典》、《漢印文字徵》、《漢印分韻合編》《簡牘帛書字典》、《戰國楚簡文字編》、《古璽文獻》、《古璽彙編》、《古陶字彙》、《古文字編》、《金文編》、《甲骨文編》《中國篆刻大字典》等。某些字頭,在諸種篆體工具書中未見的,我們或採用了民間久已流傳、約定俗成的習慣寫法,或根據“六書的原則,適當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湊組合的辦法,將它們收錄在書中,並用符號標出,以供參考。
內容簡介:
《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檢字法編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和“檢字表”。同部首的字按畫數多少先後排列。全書收入楷書繁體字頭六千零五十字,按篆體重文計算約三萬四千多字。篆體中分裂小篆、摹印、簡文、璽文、金文、甲骨等字體。本書編寫過程中,引用、參照的書籍有《説文解字》、《康熙字典》、《漢印文字徵》、《漢印分韻合編》、《簡牘帛書字典》、《戰國楚簡文字編》、《古璽文編》、《古璽彙編》、《古陶字彙》、《古文字類編》、《金文編》、《甲骨文編》、《清人篆隸字彙》、《中國篆刻大字典》等。某些字頭,在諸種篆體工具書中未郵的,我們或採用了民間久已流傳、約定俗成的習慣寫法,或根據“六書”的原則,適當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湊組合的辦法,將它們收錄在書中,並用符號“○” 標出,以供參考。
內容簡介: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縣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師,是全世界第一個印學團體——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 原名俊、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別號缶盧、苦鐵、大龍等,七十歲後以字 行。浙江安吉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秀才,亦當任江蘇安東縣知縣,僅一 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吳氏先後問業於俞樾(一八二一-一九零六 )、楊峴(一八一九-一八九六)、 研訓詁辭章、詩、書、篆刻,並曾在蘇州潘 祖蔭、吳雲(一八一一-一八八三)、吳大澄(一八三五-一九零二)處獲見古代 彝器及名人書畫。雖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其習畫當在三十餘歲與任伯年 論交之時。一九一三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被推為社長,其畫名益揚,日人尤為尊 崇。有《缶盧集》、《缶盧詩存》、《缶盧印存》及書畫集多種刊行, 吳氏詩、書、畫、篆刻皆精。書長篆 、脱胎石鼓,雄渾恣肆。篆刻上取鼎彝, 下挹秦漢,鈍刀硬入, 茂蒼勁。畫擅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濟、李 諸家,亦受趙之謙,任伯年影響。尤以金石書法入畫,如盤虯屈鐵。其畫筆墨淋 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幹柘之風,開現代寫意畫派新景象。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松、趙之謙等人的影響。
31歲以後,移居蘇州,來往於江浙之間,閲歷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成為一代宗師。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對我國篆刻藝術有着劃時代的意義,主要是他把詩、書、畫、印熔為一爐,開闢篆刻藝術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來源於藝術的修養和思想,具體表現在:詩熔於印。他寫詩喜歡用"硬語迸向",刻印間用"鈍刀硬入"。他寫詩,把西湖的"南北高峯作印看",將詩與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一印,是唐周樸題安吉董嶺水詩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他很欣賞這首詩,認為這十個字"筆力著墨處在無字處,每用此印,輒陟遐想"。這印特刻起句,意在"無字處",頗為含蓄,真所謂"印中有詩"。畫熔於印。他的畫起大落,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感極強。書熔於印。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這個"醜"主要在"殘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變而正(變化多又是合於正規的)的特點。
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吳昌碩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篆刻技法叢書》章法類的一冊,主要介紹了吳昌碩獨具特色的篆刻刀法,詳細介紹了基本筆畫、邊、界、格、及殘損等的刀法與筆法。全書內容豐富,涉及吳昌碩篆刻藝術中刀法的各個方面,以印譜為例加以解説,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是篆刻愛好者學習、臨刻的極佳教材。
7,《吳昌碩篆刻及其邊款》
內容簡介:
吳昌碩生於清晚期,成長於清末民初,這不僅使他可以直接借鑑許多前代印人的成功經驗,也有許多新出土的文物可資參考,加之他對詩書畫印的造詣,因此使他對篆刻的邊款藝術有着全面的繼承與發展,在前人的基礎上,有邁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但這個豐富與完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一個發展與成熟。早年雖有繼承,有所領悟,但款面的表現較為生硬,也欠全面;中年以後,方逐步豐富與成熟,並形成其特有的藝術風貌。
8. 《劉江甲骨文篆刻百印》 《劉江甲骨文書法百幅》
內容簡介:
光緒初,在殷商舊都遺址(今河南安陽),當地農民在耕作時偶然發現了一些刻有奇怪符號的龜甲獸骨。不久,這些甲骨被送入藥鋪,充作藥材出售。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有古物商人把甲骨運到北京。次年(一八九九),北京的金石學者王懿榮第一個鑑定了甲骨是重要的古代遺物,初步確認了甲骨文的史料價值。一九零三年,《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刊印了第一部甲骨結集《鐵雲藏龜》,被視為甲骨研究的起點。一九零四年,孫詒讓撰寫了第一部論述甲骨卜辭的著作《契文舉例》。由此,以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的研究為濫觴,由近代而至現代、當代,甲骨發掘活動與諸多這人對甲骨文字的考釋、研究承續不絕,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甲骨是古代占卜的遺物。在商代,由於社會文化和生產力水平低下,佔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崇拜祖先神自然神的磤巫教。人們遇到疑難事情須作出決斷時,往往求神問卜,通過燒灼龜甲或獸骨,察看甲骨上的裂痕,藉以決定兇吉。而每次占卜的施行者、占卜過程、顯示的兆象和最終結果,都須詳細記錄,契刻於所佔龜甲上,這就是卜辭,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龜甲上的符號文字。它們絕大多數是商王問疑的卜辭,即“王卜辭”;也有少數是商貴族問疑的卜辭,即“非王卜辭”。卜辭的內容 是相當豐富的,它較全面地反映了商王國政事和王室貴族的生活,補充了傳世的夏商時期文獻史料的不足,可與現有的文字資料相印證,有助於人們瞭解上古時期社會形態、體制、人文風習和歷史地理的變遷,具有極高的社會史科學史文字學價值。也許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人們對甲骨文字的考察多侷限在社會意義的層面上,卻忽略了承載內容的形式本身——文字線條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與藝術價值。 甲骨文字在現存可識的漢字形態中是距今年代最久遠的,但傳統的所謂“六書”已基本具備,形成了一種相當發展的系統。甲骨文字的字型結構中尚存留有不少摹物象形的繪畫性因素,在書(刻)寫過程中又常隨書(刻)寫者習慣的不同與行文的方便而加以改動,部首筆畫或增或刪,或挪讓或伸縮,又兼“既出刀筆,故庯峭古勁,觚折渾成”《契文舉例敍》,透出一股蒼然高古、渾拙天成的意趣,這也正是為眾多甲骨書法愛好者深所折服開着意追摹的。 現知最早將甲骨文引入藝術創作的當推羅振玉,稍後則有簡經論集卜文為聯並創制卜文印。此後沿習者日眾,幾十年間承續不絕,蔚然漸成風氣,其中尤以西泠印社諸子創作為豐。
10. 《篆書唐詩一百首》
內容簡介: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jpg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jpg
劉江先生生於一九二六年,本書所收一百幅篆書作品是他七十二歲時的精心之作。原作的篇幅為四尺三開。之所以選擇唐詩為題材,是因為唐詩是我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書法愛好者也大多喜歡演唐詩。抱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社出版的很多圖書都是為人民大眾、為書法愛好者服務的,本書即為其中之一。本書收入了唐詩一百首,由著名書法家劉江所書,全帖字體流暢、字型工整、結構合理、章法嚴謹,同時為了便於讀者的閲讀,本書對每幅篆書都加註了釋文,是書法愛好臨摹的極佳範本。11. 《篆刻技法
內容簡介:
為黃彬同志所題 為黃彬同志所題
本書是為了適應美術院校教學的需要,以及業餘篆刻愛好者學習的要求,根據歷代名家的論述和創作,以及作者在實踐中的體會,彙編而成的一本有關篆刻的基本知識和技法的理論書。以簡明的文字和較多的圖例,説明篆刻學習的過程及其基本規律,便於初學者理解與掌握。圖例選自歷代名家印説,可供初學者臨摹。
題為黃彬同志書房 題為黃彬同志書房
著述相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