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榮

(明朝初年將領)

鎖定
劉榮(?-1420年), [19]  宿遷(今江蘇宿遷)人,劉江之子, [20]  明朝初年將領。 [19] 
劉榮初從徐達征戰為總旗,後事燕王府,朱棣授其密雲衞百户。建文元年(1399年),從朱棣起兵,為前鋒,屢立戰功,先後授都指揮僉事、都指揮使、都督僉事。永樂八年(1410年),從朱棣北征韃靼,敗敵於斡難河(今鄂嫩河)。 [19] 
永樂十二年(1414年),再次從朱棣北征,仍為前鋒。六月遇瓦刺兵於康哈里孩(在忽蘭忽温東)擊敗之,後又戰敗瓦剌三部,復充總兵官,鎮遼東。永樂十七年(1419年),設伏殲倭1000餘人,生擒130人。自此倭寇不敢輕易犯遼。 [19]  次年四月,劉榮逝世。 [20] 
別    名
劉江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宿遷縣
逝世日期
1420年
主要成就
望海堝之戰大破倭寇,保衞沿海
本    名
劉榮
爵    位
廣寧伯→廣寧侯(贈)
諡    號
忠武

劉榮人物生平

劉榮冒名征戰

劉榮冒稱父親的名字劉江。他最初隨從魏國公徐達征戰灰山黑松林。後來任總旗,在燕王朱棣邸中供事。他身材高大而多智略,朱棣很器重他,授予他密雲衞百户。而後隨從朱棣起兵,任為做前鋒,屢立戰功。 [1] 

劉榮守禦永平

劉榮巡視山東時,與朱榮率精騎三千名,夜襲滑口的南軍,斬殺數千人,獲得馬匹三千,擒獲都指揮唐禮等人。累升為都指揮僉事。戰滹沱河時,他奇取浮橋,佔領館陶曹州,繳獲很多。回軍救北平時,他在平村擊敗平安的部隊。楊文以遼東兵包圍永平,劉榮前往救援,楊文引兵退走。劉榮揚言要回北平,走了二十餘里後,又卷甲連夜進入永平城。楊文聽説劉榮走了,又來攻打永平。劉榮突出掩殺,大敗楊文的部隊,斬首數千,擒獲指揮王雄等七十一人。升任為都指揮使。 [2] 
後隨從朱棣到淝河,與白義、王真以輕騎誘引平安,將其擊敗。當時南軍駐紮在宿州,積蓄糧食作持久打算。朱棣很擔心,計劃斷絕其糧道,命劉榮率三千人前往,但劉榮猶豫不前。朱棣大怒,想斬了他,諸將叩頭求情,才得免罪。後來評出謀渡江之功,因為有前罪,不給他加封,只授予他都督僉事。後升為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3] 

劉榮兩鎮遼東

永樂八年(1410年),劉榮隨從朱棣北征,以遊擊將軍之銜督率前哨。他趁夜佔領清水源,擊敗敵人於斡難河,又擊敗阿魯台于靖虜鎮。回師時他殿後,就在軍中進升為左都督,遣去鎮守遼東。敵人闖入殺死官軍。皇上大怒,下令斬劉江,過後又寬宥了他。 [4] 
永樂九年(1411年),劉榮再次出鎮遼東。永樂十二年(1414年),劉榮再隨從朱棣北征,仍任先鋒,率領輕騎到飲馬河偵察敵人。他見敵騎東走,便一路追到康哈里孩,斬殺數十人。後來又與大軍在忽失温合擊馬哈木,下馬持短兵器突入敵陣,斬獲很多,受到上賞。再次充任總兵官,鎮守遼東。 [5] 

劉榮望海堝大捷

自元末以來,倭寇連年侵擾沿海,“焚民居,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 [6]  。劉榮審度形勢,請在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構築城堡,設立烽火,嚴兵以待。 [7] 
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東南海島上舉火。劉榮急忙領兵趕赴堝上。倭寇三十餘艘船來到,停泊在馬雄島,登岸奔向望海堝。劉榮依山埋設伏兵,另遣將領斷其歸路,以步兵迎戰,假裝退卻。賊人進入埋伏地區,炮響伏發,從早上八九點戰到下午五六點,大敗賊寇。賊寇逃到櫻桃園空堡中。劉榮放開西壁讓他們走,然後分兩路夾擊,全部將他們殲滅,斬首一千餘首,生擒一百三十人。自此役後,倭寇受到重挫,不敢再大舉入犯 [6]  [8] 

劉榮生榮死哀

朱棣得到捷報後,下詔封劉榮為廣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予世襲誥券。劉榮此時才用回自己的名字。不久,劉榮被遣回到鎮守遼東。 [9] 
永樂十八年(1420年)四月,劉榮去世。被追封為廣寧侯,諡號“忠武”。 [10] 

劉榮主要成就

劉榮隨朱棣靖難,討伐蒙古,屢立戰功。鎮守遼東十年,在沿海構築防禦工事,以抵禦倭寇。更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的望海堝一戰大破倭寇,使其再不敢大舉入犯。 [11] 

劉榮人物評價

唐樞:廣寧伯劉榮,總戎遼東,謀略不凡。 [12] 
張廷玉:①榮為將,常為軍鋒,所向無堅陣。馭士卒有紀律,恩信嚴明。諸款塞者,撫輯備至。既卒,人鹹思之。 [11]  ②祿東昌、滹沱之戰,劉榮守永平,譚廣守保定,宣力最著。雖策勳之日,未即剖符,而各以積閥受封。其善撫士卒,慎固封守,恪謹奉職,有足尚者。 [11] 

劉榮後世地位

江蘇省教育廳刊行的《中華民族英雄故事集》一書,將劉榮列為抗倭民族英雄

劉榮親屬成員

  • 父親
劉江
  • 兒子
劉湍,長子,襲爵為第二代廣寧伯。
劉淮,次子,早卒。
劉安,三子,襲爵為第三代廣寧伯,後進封廣寧侯,官至掌神機營兼理右軍都督府事。死後追封嶧國公,諡號“忠僖”。 [11] 

劉榮伯爵世系

劉榮於明成祖末年受封廣寧伯,子孫承襲,共歷八世十二代,至明亡而絕 [13] 
  • 廣寧伯世系
第一代:劉榮,永樂十七年(1419年)封廣寧伯,予世券。永樂十八年(1420年)去世,追封廣寧侯,諡號忠武”。
第二代:劉湍,劉榮之子,永樂十九年(1421年)襲爵。宣德九年(1434年)去世。
第三代劉安,劉湍之弟,宣德十年(1435年)襲爵。景泰元年(1450年)削爵。景泰三年(1452年)復爵。天順元年(1458年)進封廣寧侯,再予世券。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追封嶧國公,諡號“忠僖” [14] 
第四代:劉瓘,劉安之侄,成化十二年(1476年)襲伯爵。成化十六年(1480年)去世。
第五代:劉璇,劉安之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襲爵。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
第六代:劉佶,劉璇之子,弘治二年(1489年)十二月襲爵。嘉靖元年(1522年)十二月去世。
第七代:劉泰,劉佶之子,嘉靖二年(1523年)襲爵。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去世,諡號“康順”。
第八代:劉允中,劉泰之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襲爵。萬曆六年至萬曆八年(1578年-1580年)間去世 [15] 
第九代:劉嗣德,劉允中之子,萬曆八年(1580年)襲爵。萬曆十八年(1590年)去世。
第十代:劉允正,劉嗣德之叔,萬曆十九年(1591年)襲爵。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去世。
第十一代:劉嗣爵,輩分、卒年不詳,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襲爵。至天啓六年(1626年)時仍在世 [16] 
第十二代:劉嗣恩,輩分、卒年不詳,崇禎十二年(1639年)襲爵。
廣寧伯、廣寧侯世系參考資料: [17] 

劉榮史料記載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亂》 [18]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17]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1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劉榮傳》:初冒父名江。從魏國公徐達戰灰山、黑松林。為總旗,給事燕邸。雄偉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雲衞百户。從起兵為前鋒,屢立戰功。
  • 2.    《明史·劉榮傳》:徇山東,與朱榮帥精騎三千,夜襲南軍於滑口,斬數千人,獲馬三千,擒都指揮唐禮等。累授都指揮僉事。戰滹沱河,奪浮橋,掠館陶、曹州,大獲。還軍救北平,敗平安軍於平村。楊文以遼東兵圍永平,江往援,文引卻。江聲言還北平,行二十餘里,卷甲夜入永平。文聞江去,復來攻。江突出掩擊,大敗之。斬首數千,擒指揮王雄等七十一人。遷都指揮使。
  • 3.    《明史·劉榮傳》:從至淝河,與白義、王真以輕騎誘致平安,敗之。
  • 4.    《明史·劉榮傳》:樂永樂八年從北征,以遊擊將軍督前哨。乘夜據清水源,敗敵斡難河,覆敗阿魯台于靖虜鎮。師還為殿,即軍中進左都督,遣鎮遼東。敵闌入殺官軍。帝怒,命斬江,既而宥之。
  • 5.    《明史·劉榮傳》:九年復鎮遼東。十二年再從北征,仍為前鋒,將勁騎偵敵於飲馬河。見敵騎東走,追至康哈里孩,擊斬數十人。復與大軍合擊馬哈木於忽失温,下馬持短兵突陣,斬獲多,受上賞。復充總兵官,鎮遼東。
  • 6.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亂》:先是,元末瀕海盜起,張士誠、方國珍餘黨導倭寇出沒海上,焚民居,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至是,為江所挫,斂跡不敢大為寇。
  • 7.    《明史·劉榮傳》:倭數寇海上,北抵遼,南訖浙、閩,瀕海郡邑多被害。江度形勢,請於金線島西北望海堝築城堡,設烽堠,嚴兵以待。
  • 8.    《明史·劉榮傳》:十七年六月,瞭者言東南海島中舉火。江急引兵赴堝上。倭三十餘舟至,泊馬雄島,登岸奔望海堝。江依山設伏,別遣將斷其歸路,以步卒迎戰,佯卻。賊入伏中,炮舉伏起,自辰至酉,大破賊。賊走櫻桃園空堡中,江開西壁縱之走。復分兩路夾擊,盡覆之,斬首千餘級,生擒百三十人。自是倭大創,不敢復入遼東。
  • 9.    《明史·劉榮傳》:詔封廣寧伯,祿千二百石,予世券,始更名榮。尋遣還鎮。
  • 10.    《明史·劉榮傳》:明年四月卒。贈侯,諡忠武。
  • 11.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6]
  • 12.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8]
  • 13.    《明史·劉榮傳》:(廣寧伯)傳爵至明亡。
  • 1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錄·卷九十五》:成化七年九月……己卯……太子少傅、廣寧侯劉安卒……至是卒,輟朝一日,賜葬祭如例,追封嶧國公,諡忠僖。
  • 15.    《明神宗實錄·卷八十一》記萬曆六年十一月仍有“遣定西侯蔣建元祭茂陵、廣寧伯劉允中祭永陵”之語,至《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六》萬曆八年十一月時已言“丁卯朔,命改廣寧伯劉允中庶長子嗣德承襲伯爵”,故而劉允中應逝世於此兩年間。
  • 16.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六十七》:天啓六年正月……正旦節,遣侯張國彥、顧肇跡、薛濂、李弘濟、陳光裕,伯孫廷勳、朱自洪、趙祖芳、劉嗣爵、王明輔、郭邦棟祭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
  • 17.    《明史·功臣世表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28]
  • 18.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亂》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28]
  • 19.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1111頁
  • 20.    明史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