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汝陽

(中國國畫家)

鎖定
劉汝陽 [1]  ,齋號醉染齋。1940年出生于山東夏津地藏寺。自幼喜繪畫。196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現代美術編輯室主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2]  ,李可染畫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畫家,中國畫學會理事。
代表作有《灕江圖》、《高原人家》、《黃山玉屏樓》等。代表畫集有《劉汝陽畫集》、《劉汝陽中國畫作品》、《學院派書系·劉汝陽》、《盛世典藏·劉汝陽》等。
中文名
劉汝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0年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國畫家
主要成就
中國畫,書法,美術編輯
出生地
山東省夏津縣地藏寺
代表作品
《灕江雨》《長城風骨》《高原人家》

劉汝陽人物簡介

師從李可染先生學習山水畫。1984年經李可染先生和劉繼卣先生介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在北京當代美術館、國際藝苑、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中國畫研究院等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及聯展。作品多次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協、吉林省博物館、伊朗使館、德國伊斯托弗市政廳等多家單位收藏。編輯《齊白石繪畫精品集》等經典美術畫集二百餘種。作品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山水卷)。著有《劉汝陽畫集》、《劉汝陽中國畫作品》、《學院派書系·劉汝陽》、《盛世典藏·劉汝陽》等。簡歷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典籍。

劉汝陽藝術經歷

2019年8月《天高雲淡·中國藝術名家草原風情作品展》
2019年1月《墨緣雅集-乙亥迎春名家書畫展》
2018 年8月《劉汝陽國畫精品展》大千畫廊;
2018年3月《時代華章-第二屆中國畫學會展》中國美術館
2017年11月《紀念李可染誕辰110週年-李可染及其弟子作品展》
2016 年10月《李可染弟子作品巡迴展》
2016年8月《採一練十-李可染弟子作品巡迴展》
2016 年4月《百年藝術國畫展》
2016 年3月《中央美院建院紀念展》
201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60週年系列展》
2011年《榮寶齋慶祝建黨90週年書畫作品展》
2011年《李可染五弟子山水作品中原行》
2008年《劉汝陽國畫作品展》德國伊斯托弗市
2000年《劉汝陽國畫作品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1997年 作品藝術成就被納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山水卷》
1992年《劉汝陽國畫作品展》當代美術館

劉汝陽主要作品

高原人家、江帆竟發、黃山清秋圖、江峽帆影、長城清秋、妙峯山、灕江春色、雲崗石窟、長城風骨、山高水長圖、將軍柏、曬網圖、麥積山、峽江遠帆、黃山朝日、濃蔭千重一帆影、黃山晨嵐、杜甫詩意圖、黃山玉屏樓、湖畔清秋、大足石窟、古柏、松山飛瀑圖、明月松間照、秋山觀瀑圖、長城夕照、灕江圖、長城新綠、幽谷漁家、輕舟已過萬重山。

劉汝陽評論摘編

沈鵬 “……他原在中央美術學院攻美術史專業,可是後來從中國畫創作中發
現了‘自我’。長期來,每到一地組稿,找作者,跑印刷廠,走訪院校之餘,沒有忘記手裏的一支畫筆,用汗水浸潤着一張又一張宣紙,追求着元氣淋漓的美感,尺幅中見尋丈的魂魄。劉汝陽以他辛勤誠實的勞動引起社會注目。……”
——摘自沈鵬《做嫁衣之餘的奉獻》
雲鶴 “……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領略了祖國山河的雄奇壯美,為山水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感受和素材。早些年,他畫得較多的是灕江景色,漁舟帆影;繼後則畫境趨於廣泛,如江南水鄉,北國山川,黃山峨眉,石窟佛寺等等,均見於近年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注重自然之美,又賦予生活情趣,筆墨秀潤,意境清新,韻味盎然。他的畫還有一種樸實而稚拙的情趣,這和他的為人性格恰相契合。和汝陽有過交往的人,都會感到他誠懇,親切,實在;雖言談不多,而內心之藴蓄是很豐富的。……”
——摘自雲鶴《案牘之餘山水之間》
秦嶺雲 “……一往情深的把筆鋒指向密林,幽徑,村舍,窯洞,海島,水鄉等,這就使作品披上牧歌式的詩情和濃郁的生活風采,面對他的作品,恰似碰到一甕新開的陳酒,烈香撲鼻,令人神往。他的創作,得之造化,得之社會,其根蔓來於生活土壤,這樣謳歌自然和生活的畫,一般閉門造車靠臆造和模仿應世的所謂作品是不可同日語的。
汝陽的山水畫,從物象,境界,語言,氣韻看,都有自己獨特的設想。他以豪邁甚而放肆的粗筆重墨,任意揮灑,拙中見趣,再加豐滿近似西法的構圖,淋漓盡致的水暈墨氣,畫面氣氛韻味,異常強烈魅人,耐人尋味。……”
——摘自秦嶺雲《自留地裏長出好莊稼》
劉龍庭 “……汝陽的山水畫無論是名勝古蹟,江南帆影,塞外風光,山村小景,無不筆墨温潤酣暢,色彩淡雅平實,風格渾厚沉穩。
他從可染老師那裏學到了適合自己的技巧方法,從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間發現了美的意藴,又在反覆的實踐和思考中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
——摘自劉龍庭《渾厚沉穩温潤酣暢》
程大利 “……畫畫一如他的為人,行筆厚篤,心很沉,不事機巧,很注意整體的把握。他喜用中鋒,一筆一筆去寫,連染也是一筆一筆的,很像李可染先生,追求一種千鈞墜石的意味,而不是那種”一揮而就”的才子派頭。
汝陽還有天性浪漫而細膩的一面,所以,他的中鋒線條又很抒情,疾徐頓挫由感情需要出發,因此,他的線是活的,是飽含着情感,湧動着神采的線,沒大修養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筆下線條功夫非十年八載,更非三年五年所能得來,當是幾十年錘鍊的結果。寫到此,我想起一句”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古話,千錘百煉,刪盡冗枝,留下的自是精華。……”
——摘自程大利《吹盡黃沙始到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