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永良

(山東省第三屆人大代表)

鎖定

目錄

劉永良簡介

莒南縣聚將台村人。1940年,他送長子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又將17歲的次子送到區中隊。在1946年他動員三兒子首先報名參軍,還勸説剛結婚十幾天的三兒媳支持丈夫參軍。長子和次子犧牲,他強忍悲痛,和兒媳們一起碾米磨面支前,並動員兩個兒媳先後改嫁。1950年,三兒子又犧牲在朝鮮戰場。縣政府為照顧他,在縣城為其蓋三間平房,並配一名公務人員幫他料理生活。他謝絕政府的照顧,堅持住在農村老家,他説:“給國家添麻煩,對不起犧牲的兒子。”60多歲後,還主動擔任村科學實驗隊隊長,使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麥高產村。是省第三屆人大代表。

劉永良生平

“一門三烈”劉永良
劉永良出身於貧苦農民家族,性情耿直,善吹長號。解放前靠做長工為生,有時給富裕人家當吹鼓手賺錢餬口。
1939年,莒南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劉永良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接受黨的領導。1940年,他送長子劉福林參加了八路軍;1942年,抗日戰爭處在最艱苦的階段,他又將年僅17歲的次子劉孟林送到了區中隊,參加地方抗日武裝活動。1946年,為了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人民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劉永良説服地方領導,把身邊最後一個兒子劉洪林送上了前線。
1947年春,劉永良的長子在對敵作戰中不幸犧牲;1948年次子劉孟林也犧牲;1950年冬,三兒子劉洪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又壯烈犧牲。
劉永良身為三烈屬,不居功自傲,不要政府的照顧,總是把分到他名下的救濟糧款讓給別人,並積極投身農業生產,還擔任村治保主任,被羣眾稱為“老管家”。
1953年,莒南縣人民政府向劉永良敬贈了“為人民犧牲光榮”的橫匾;1954年,第八區人民政府授予他“三烈士之家”的光榮匾。1963年,他當選為莒南縣第五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三屆人大代表。1976年4月25日,劉永良在家鄉病逝,終年85歲。
“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為國出力!”劉永良在區裏第一個報名把大兒子送到八路軍的隊伍
“劉永良送大兒子參加八路軍那年是1940年,當時我才14歲,是村裏的兒童團員。”莒南縣坊前鎮付家村79歲的李德記老人,還能記得當年上級動員報名參軍抗日的情景。
有一天,李德記這幫兒童團員們接到通知,到龍王河岸邊的小樹林裏開會,他們就排着隊來到了會場。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走到台上宣佈大會開始,只見台子後邊走上來七八個人,人們只知道穿軍裝的是八路軍首長。李德記老人清楚地記得其中一位首長講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到處殺人放火,首長大聲問:“我們能眼看着他們殺人放火不管嗎?”台下一齊回答:“不能!”這時會場響起了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後來區裏的領導又講了當前的形勢,説:“現在八路軍急需補充兵員,戰場上急需拿着槍和鬼子打仗的人,凡是符合條件的青年都應該積極報名參軍,上前線、打鬼子!”這時,聚將台村的農救會長劉永良第一個走上台,他紫紅色的臉膛,筆直的腰桿,講起話來嗓門很大。他説:“我講不出大道理,但是我知道國家處在危急時刻,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為國出力。古時候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飛的母親在岳飛的背上刺上‘精忠報國’4個字,就是要岳飛長大後為國出力。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像岳母一樣,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青年人要像岳飛一樣,參軍報國,殺敵立功。我是聚將台村的農救會長,今天我帶頭為我大兒子劉福林報名參軍。”他的話音剛落,台下便響起了“向劉永良學習”、“參軍參戰殺敵立功”的口號。隨後,各村的黨員、農救會的人都站起來給自己或兒子報名,許多民兵也走上前去報上自己的名字。
據李德記老人回憶,當時由於劉永良帶頭送子參軍,他們區參軍的人數最多,還受到了上級的表揚,當時的報上還報道了劉永良送子參軍的事蹟。從此劉永良的名字在他們區裏是家喻户曉。
“不把日本鬼子趕走,你就不要回家!”劉永良把17歲的二兒子送去抗日
往事雖然過去60多年了,但聚將台村80多歲的老黨員、老幹部劉炳田、劉炳任等,仍清晰地記得身為農救會長的劉永良帶領鄉親們抗日和把兒子相繼送到部隊打日本鬼子的事。
劉永良在送大兒子參加八路軍後,就在農救會里領導組織會員和民兵站崗放哨,打擊日偽軍的掃蕩。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當時他的二兒子劉孟林剛滿17歲,劉永良就把二兒子送到了區中隊,參加到地方抗日武裝的鬥爭中去。他囑咐兒子:“不把日本鬼子趕走,咱窮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
兩個兒子在前線打日本鬼子,劉永良在家裏帶頭參加農會組織,兩個兒媳婦也都是婦女積極分子。在減租減息的運動中,劉永良和村幹部一道,做通了本門一家有地户的工作,進行減租減息,從而打開全村減租減息的局面。他還帶頭響應黨和政府領導的大生產運動,開荒種地,並帶頭破除婦女不下地的習俗,鼓勵支持兩個兒媳婦參加農業生產,學習紡線織布,支援前線。為了減輕政府負擔,他謝絕了政府對他這户抗屬實行代耕代種、免錢糧等照顧。
兩個兒子先後犧牲後,劉永良強忍悲痛,不要政府給予他的照顧,在村裏繼續做着支前工作。
“只要你扛動槍、抬動炮,就能上戰場!”
劉永良動員三兒子參軍時這樣説
“只要你扛動槍、抬動炮,就能上戰場!”這是劉永良在動員三兒子參軍時説的一句話,他的這句話時常縈繞在人們耳邊。80多歲的劉炳田是聚將台村的老村長、黨支部書記,在村委大院裏,老人對記者講起了劉永良當年送三兒子參軍的事。
1946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解放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動員參軍參戰運動。3月,中共壯崗區委在駐地桃花村召開參軍動員報名大會。劉永良是村裏的抗屬,那次開會區委讓他去發言,介紹送兩個兒子參軍的事蹟。劉永良在發言中説:“1942年我送二兒子參軍時,就曾説過一定要抗戰到底的話,今天為了全中國的解放,我堅決再把三兒子劉洪林送上前線。”
報名大會結束後,劉炳田就勸他:“你家大叔、二叔都當兵走了,三叔剛剛成家,把他留在身邊孝敬你吧。”劉永良卻説:“我的家是小家,國家是大家,國家保不住,哪有咱安穩日子過呀。”那時,村裏有6户村民看到劉永良送身邊惟一的兒子參軍,也把自己的親人送上了前線。當時村民劉炳臣就對村幹部説:“劉永良把最後一個兒子都送走了,我是堅決把我的兒子送去當兵。”緊接着,鄰村付家村的孫家順等幾個青年,都在劉永良的影響下積極報名參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