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梓華

(革命烈士)

鎖定
劉梓華(1911/1912-1951),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人。1928年參加農民赤衞隊,1929年先後參加地方游擊隊、工農紅軍。193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征途中參加了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戰鬥,是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之一。 [1] 
劉梓華戎馬生涯20年,身經百戰,五次榮立戰功,九次負重傷,其中三次起死回生。他的胸部、腹部、下顎等處傷痕累累,成為二等殘廢軍人。1949年,他到華北軍區醫院休養,身體稍有好轉,即出院要求工作。1951年2月,劉梓華患毒性淋巴腫瘤,再次住進醫院,經多方救治無效,於4月17日病逝於北京陸軍總醫院。 [1] 
中文名
劉梓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省宜春市
出生日期
1912年(一説1911)
逝世日期
1951年4月17日

劉梓華人物生平

劉梓華,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鎮上洞村梓木人。1929年6月,劉梓華在湖南瀏陽文家市正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 
1934年10月,黨中央和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開始了偉大的長征,劉梓華這時是楊成武領導的紅四團三營二連的排長。1935年5月初,紅軍強渡天險金沙江後,風馳電掣地繼續北上。此時尾追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薛嶽部隊已經進至金沙江南岸,而在前頭截擊的是國民黨四川軍閥劉文輝劉湘楊森的部隊,在向大渡河急進,企圖一舉消滅中央紅軍。紅軍如果不能迅速渡過大渡河,就要被迫向西轉入更為艱苦、困難的川康地區。而要迅速渡過大渡河,必須火速拿下瀘定橋。就在這十萬火急的情況下,紅四團接受了奪取瀘定橋的任務。27日清晨,紅四團從安順場出發,沿大渡河西岸,向瀘定橋奔襲。劉梓華和紅四團全體官兵以堅忍不拔的革命毅力,一晝夜急速行軍240華里,按軍委預定的時間,於29日凌晨到達瀘定橋西橋頭,佔領了西橋頭堡,但橋板被敵人拆走,只剩下13根光禿禿的鐵索。為了迅速奪取瀘定橋,紅四團指揮部經過緊急研究,劉梓華所在的二連被指定為突擊隊,連長廖大珠擔任突擊隊隊長。因劉梓華求戰心切,為人機敏,身材矮小,被批准擔任突擊隊先鋒。 [2] 
下午4時,全團司號員集中在一起吹起衝鋒號,所有武器一起向對岸開火,槍炮聲震撼山谷。在強大火力掩護下,22名勇士手持衝鋒槍,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冒着槍林彈雨,爬着光溜溜的鐵索向對岸敵人衝去。敵人驚恐萬狀,急忙下令放火燒橋。頓時,東面橋頭上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面對熊熊大火,勇士們毫不畏懼,奮不顧身衝過火海,殺入瀘定縣城,紅軍後續部隊乘勢衝過鐵索橋,一舉攻克瀘定縣城,取得了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劉梓華等22名勇士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巨大貢獻,受到中央軍委的特別嘉獎。 [2] 
1937年平型關戰役中,劉梓華為了準確偵察敵情,帶領偵查員摸黑潛入敵人陣地,不慎從高處跌成重傷。由於在戰鬥中總是衝鋒陷陣,9次重傷,滿身傷痛。1949年,組織安排他到華北軍區醫院休養。身體稍好後,他多次找領導堅決要求繼續工作,領導只得答應讓他擔任天津軍分區副參謀長。1951年2月,病魔讓他再次進了醫院,經一個多月的治療仍無好轉,於4月17日病逝,終年39歲。 [3] 

劉梓華後世紀念

劉梓華逝世後,華北軍區授予他革命烈士稱號,安葬於河北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