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崇

(北漢初代皇帝)

鎖定
劉崇(895年-954年),即北漢世祖,稱帝后改名旻。沙陀族,太原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一説從弟)。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皇帝(951年-954年在位)。 [52-54] 
劉崇年輕時嗜酒好賭,20歲左右入募河東軍。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時,任其為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歷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乾祐三年(950年),後漢內亂,樞密使郭威取而代之建立後周。次年(951年),其在太原稱帝,建立政權,沿用後漢國號和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劉崇建立的北漢地狹人少,國力窮困。為了興復後漢基業,其積極組建軍隊。不建宗廟宮殿,減少官員俸祿以減少開支。後遣使與遼國結好,約為父子之國,以壯大力量。 [52] 
劉崇稱遼帝為叔,自稱侄皇帝,遼冊封其為大漢神武皇帝。後借遼國援助,與後周展開多次戰爭,均失敗。乾祐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劉崇向契丹借兵,趁機再攻後周,不料在高平之戰中慘敗,劉崇隻身逃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周軍乘勝追擊,進逼太原城下,圍城兩月不克。劉崇憂憤成疾,不久逝世。 [52] 
全    名
劉崇
別    名
劉旻
尊    號
神武皇帝(新五代史記)、英武皇帝(舊五代史記) [11]  [51] 
廟    號
世祖 [2] 
年    號
乾祐(沿用後漢高祖年號)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沙陀人
出生日期
895年
逝世日期
954年
安葬地
交城北山(位於今山西省古交市)
在位時間
951年 至 954年
前    任
後漢隱皇帝劉承祐 [50] 
繼    任
北漢睿宗劉鈞 [45-46] 
主要成就
建立北漢政權 [1] 

劉崇人物生平

劉崇早年經歷

劉崇年輕時嗜好賭博,品行無賴,二十歲左右在河東應募從軍,隨兄長劉知遠征戰,後唐年間累升至虢州軍校 [3] 
天福六年(941年),劉知遠被後晉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以劉崇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 [4] 
天福七年(942年),劉崇被授為麟州刺史,不久又升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遙領泗州防禦使 [5] 

劉崇鎮守河東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史稱後漢高祖。劉崇被拜為特進檢校太尉、太原尹。是年五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汴梁(治今河南開封)。劉崇留守太原,擔任北京留守,不久又加授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6] 

劉崇擴兵自保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後漢隱帝。劉崇加授檢校太師,併兼任侍中,次年又改兼中書令
當時,劉承祐年少繼位,大權旁落,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楊邠樞密使郭威等顧命大臣手中。 [7]  劉崇與郭威素有舊怨,因而心懷不安,遂聽從節度判官鄭珙的建議,以防禦契丹的名義,選募勇士,招納亡命,修繕兵甲,充實府庫,大肆擴充兵力,以為自保之計。他還停止對朝廷上供財賦,對朝廷詔令也大都拒不奉行。 [8] 

劉崇郭威叛亂

乾祐三年(950年),劉承祐逼反郭威,結果在郭威叛亂中被亂兵所殺。郭威完全控制了後漢朝政,但因未得到朝中大臣的擁戴,不敢立即稱帝,便讓宰相馮道去迎徐州節度使劉贇入京,表示要立其為皇帝。而劉贇正是劉崇的兒子。劉崇本欲舉兵南下,聞訊喜而罷兵。 [9] 
是年十二月,郭威在澶州軍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後周,史稱後周太祖。劉贇則被降為湘陰公。劉崇派遣牙將李鋋入京,想將劉贇接到太原。但劉贇此時已經遇害。 [10] 

劉崇建立北漢

五代十國版圖 五代十國版圖
乾祐四年(951年),劉崇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並繼續沿用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劉崇稱侄遼帝

他即位不久,便命次子劉承鈞率軍攻打後周治下的晉州(治今山西臨汾)、隰州(治今山西隰縣),結果無功而回。當時,北漢地小民貧,無力抗衡後周。劉崇只得依附遼國,向遼帝稱侄,並施以重金賄賂,希望遼國能出兵援助。遼國冊封他為大漢神武皇帝。 [11] 

劉崇屢戰屢敗

是年九月,劉崇兵出陰地關(在今山西靈石西南),並向遼國借兵五千,合攻晉州。他駐軍六十餘日,卻始終不能破城,又聽聞後周樞密使王峻率大軍來援,遂燒燬營寨,撤軍退走。
當時已是十二月,正值隆冬,晉州一帶連日大雪,邊民又都據險自固。漢軍芻糧缺乏,沿途劫掠不到糧草,士卒皆面有飢色,以致損失慘重,及至返回太原,十成兵馬已折損將近四成。 [12] 
乾祐五年(952年),劉崇又遣軍攻打府州(治今陝西府谷)。府州防禦使折德扆不僅擊退漢軍,還趁勢奪取北漢治下的岢嵐軍(治今山西岢嵐)。 [13] 
劉崇自此改以防守為主,再也不敢大舉入侵後周。當時,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國內賦税很重,以致民不聊生,百姓多逃入後周境內。 [14] 

劉崇兵敗高平

主詞條:高平之戰
北漢政區圖 北漢政區圖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史稱後周世宗。劉崇決定趁機南征,並遣使向遼國借兵。遼將楊袞統領騎軍一萬、部族軍五六萬,號稱十萬,入援北漢。劉旻又起兵三萬,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軍南攻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張元徽在太平驛(在今山西襄垣西)擊敗三千潞州守軍,進圍潞州。而柴榮聽聞北漢入寇,力排眾議,決意親征。 [15] 
是年三月,柴榮率軍北上,與漢軍對陣於澤州(治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城(治今山西高平)。劉崇將兵馬列為三陣,以張元徽為東偏、楊袞為西偏,自己居於中軍。他輕視周軍兵少,不聽楊袞不可輕敵的告誡,搶先發動進攻。當時正刮南風,風向對漢軍不利,王得中認為此時不可出戰。劉崇叱退王得中,命張元徽逆風而上,猛攻周軍右翼。周將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所部士卒紛紛投降漢軍,高呼萬歲,聲震川穀。柴榮大驚,親自率親兵臨陣督戰。皇帝臨陣,周軍都捨命向前。 [16] 
劉崇得知柴榮出陣,命張元徽乘勝進兵,結果張元徽馬失前蹄,被周軍斬殺。漢軍士氣頓挫。此時,南風更加強盛,周軍順風迎擊,大敗漢軍。劉崇親自揮旗收兵,但也制止不住潰勢,直到傍晚才收集萬餘潰兵,臨河澗佈防。而楊袞因劉崇不聽自己的告誡,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漢軍潰敗。不久,周將劉詞率後軍趕到,乘勝追擊,再次擊敗劉崇,繳獲其輜重、器甲、車駕等物。劉崇歷盡艱辛方才逃回太原。 [17] 

劉崇憂憤而死

柴榮在潞州修整一番,斬殺樊愛能、何徽等敗軍之將,而後率軍進圍太原。他圍攻兩個月,卻始終未能攻破太原。當時,周將符彥卿史彥超駐軍忻口(在今山西忻州),防禦遼國,但卻被遼軍擊敗。柴榮遂於是年六月撤軍離去。北漢至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下。劉崇憂憤成疾,從此一病不起。 [18] 
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劉崇病重,命劉承鈞監國。不久,劉崇病逝,劉承鈞即位。 [19] 
乾祐九年(956年)四月,劉崇被葬於交城北山(在今山西交城),廟號世祖。 [2] 

劉崇為政舉措

劉崇稱帝后,以節度判官鄭珙為中書侍郎觀察判官趙華為户部侍郎,並居宰相,又任命次子劉承鈞為侍衞親軍都指揮使,節度副使李存瑰為代州防禦使,裨將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他治下僅有幷州汾州忻州代州嵐州憲州隆州蔚州沁州遼州麟州石州十二州之地,因而沒有修建宗廟,每月發給宰相的的俸祿只有一百緡,節度使只有三十緡。 [20] 
劉崇在位期間,向遼國稱臣,與遼國結為叔侄之國,以換取遼國的兵力支持。他即位後的第一年,便先後派遣通事舍人李𧦬、宰相鄭珙、翰林學士衞融樞密直學士王得中出使遼國,或送重金行賄,或報謝遼國冊立北漢皇帝,或慶賀遼帝即位,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請遼國出軍援助。 [21] 

劉崇軼事典故

劉崇悔殺李驤

郭威出身微賤,年輕時曾在脖子上紋有一隻飛雀,因而外號郭雀兒。郭威兵變入汴後,要立劉贇為皇帝。時人都知道這不是郭威的本意,但劉崇卻信以為真,高興的道:“我兒為帝,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他當即派遣使者前往汴梁。郭威指着脖子上的刺青,對來使道:“自古以來豈有雕青天子?你回去告訴劉公,請他不要對我有所猜疑。”劉旻更加深信不疑。 [22] 
太原少尹李驤對劉崇道:“郭威舉兵造反,已經不能再為漢臣了,他肯定不會立劉氏後人為帝。您應起兵南下太行,控制孟津以觀望形勢,如果郭威真立劉贇為帝,您罷兵回鎮就是。”劉崇非但不聽,反而大罵道:“你這個腐儒,是想要離間我父子之間的關係嗎?”他命將李驤拉出斬首。李驤臨刑長嘆道:“我為一個傻子出謀劃策,死也活該。我妻子有病,我死了她也活不下去,讓她和我一起死吧。”劉崇便將李驤的妻子一併處死,並將李驤的事上報朝廷,以表明心跡。 [23] 
但沒過多久,郭威果然廢黜劉贇,代漢稱帝。劉崇這才悔不當初,為李驤設立廟祠,加以祭祀。 [10] 

劉崇無奈天子

劉崇稱帝后,曾對張元徽道:“我不忍高祖社稷淪喪,於道義而言又不能屈服於郭威,這才不得已而稱帝一方,只希望能與你們勉力共復家國之仇。但我算是什麼天子,你們又算是什麼節度使?”他因此不改元,不設宗廟,只用家人之禮祭祀。 [24] 

劉崇封贈黃騮

劉崇兵敗高平後,騎着契丹所贈的黃騮馬逃回太原。他封黃騮馬為自在將軍,併為它建造了一個用金銀裝飾的馬舍,還讓這匹馬享有三品官員的俸祿。 [25] 

劉崇人物評價

薛居正:劉崇以亡國之餘,竊偽王之號,多見其不知量也。今元惡雖斃,遣孽尚存,勢蹙民殘,不亡何待! [26] 
歐陽修:或謂:劉旻嘗致書於周,求其子贇不得而後自立,然則旻之志不以忘漢為仇,而以失子為仇也。曰:漢嘗詔立贇為嗣,則贇為漢之國君,不獨為旻子也。旻之大義,宜不為周屈,其立雖未必是,而義當不屈於周,此其可以異乎九國矣。終旻之世,猶稱乾祐,至承鈞立,然後改元,則旻之志豈不可哀也哉! [27] 
王夫之:① 若夫高平之戰,則治亂之樞機,豈但劉、郭之興亡乎?郭氏奪人之國,失之而非其固有;劉氏興報讎之師,得之而非其不義。②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於華夏不為無功。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志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28] 
吳任臣:世謂世祖常致書於周,求立子贇而不得,後方稱帝。推其志,是不以喪君為讎,而以殺子為讎也。要之,贇得立,則漢祀未斬,贇故不獨為世祖子矣,懼劉氏之餒而保一隅以圖存,其志洵有足悲者。高平之戰,僅以身免,所不亡者天耳。然則歷四君而卜年三十,嗚呼,夫豈盡人力也哉! [29] 
秦篤輝:旻庸人,重瞳亦不足重矣,然旻實能以謙柔守國。嘗謂其臣曰:“吾之帝一方,豈得已也。我是何天子,爾亦是何節度使?”故只稱乾佑,不改元,不立宗廟,其志亦可哀矣。
蔡東藩:劉崇不從李驤之言,以致劉贇死於非命,雖悔奚追,厥後甘心事狄,出師屢敗,欲泄忿而不得,欲報怨而未能,乃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天下之不聽忠言,自致危禍者,皆類是耳。 [30] 

劉崇家族成員

劉崇父母

父親:劉琠,原為晉王李克用的列校,後漢時追尊為顯祖章聖皇帝。 [31] 
母親:安氏,後漢建立後追尊為章懿皇后。 [31]  [32] 

劉崇兄弟

劉知遠,後漢高祖皇帝。 [32] 
慕容彥超,劉崇同母異父的兄弟。 [33] 
后妃
太惠妃王氏

劉崇兒子

  • 兒子
北漢世系表 北漢世系表
劉旻有十個兒子,史籍中有記載的有七人。 [34] 
  1. 劉贇,被劉知遠收為養子,官至武寧軍節度使。郭威假欲迎其為帝,結果行至半路便被廢為湘陰公。後周建立後,被幽禁而死。 [35] 
  2. 劉鈞劉承鈞),北漢第二任皇帝,廟號睿宗,諡號孝和皇帝。
  3. 劉鎬,被劉繼元殺死。 [36] 
  4. 劉鍇,被劉繼元殺死。 [36] 
  5. 劉錡,被劉繼元殺死。 [36] 
  6. 劉錫,被劉繼元殺死。 [36] 
  7. 劉銑,因裝傻得以活命。 [36] 
  • 女兒
劉氏,初嫁薛釗,生少帝劉繼恩,後改嫁何某(名不詳),生英武帝劉繼元 [37] 

劉崇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僣偽列傳二》 [26] 
新五代史·卷七十·東漢世家第十》 [38] 
十國春秋·卷一百四·北漢一·世祖本紀》 [39] 
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傳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北漢劉氏》 [40] 
九國志·卷八》

劉崇卒年爭議

關於劉旻的卒年,史書大體有兩種觀點:
  1. 954年(北漢乾祐七年,後周顯德元年):持此觀點的主要有《資治通鑑》、《九國志》、《晉陽見聞要錄》、《宋史》、《十國春秋》。 [19]  [41-44] 
  2. 955年(北漢乾祐八年,後周顯德二年):持此觀點的主要有《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周世宗實錄》、《紀年通譜》。 [45-49] 
參考資料
  • 1.    無論在理論上或是劉旻的主觀意識上,他都是後漢的繼承者才對,但是後世史家習慣將他及他的後繼者從後漢諸帝中獨立出來,稱北漢。
  • 2.    《資治通鑑·後周紀四》:(顯德三年四月)北漢葬神武帝於交城北山,廟號世祖。
  • 3.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少無賴,好陸博意錢之戲,弱冠隸河東軍。唐長興中,遷虢州軍校。
  • 4.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漢祖鎮並、汾,奏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
  • 5.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逾年,授麟州刺史,復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遙領泗州防禦使。
  • 6.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漢祖起義於河東,以崇為特進、檢校太尉、行太原尹。是歲五月,漢祖南行,以崇為北京留守,尋加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
  • 7.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隱帝嗣位,加檢校太師、兼侍中。乾祐二年九月,加兼中書令。時漢隱帝以幼年在位,政在大臣。
  • 8.    《資治通鑑·後漢紀三》:初,高祖鎮河東,皇弟崇為馬步都指揮使,與蕃漢都孔目官郭威爭權,有隙。及威執政,崇憂之。節度判官鄭珙,勸崇為自全計,崇然之。八月,庚辰,崇表募兵四指揮,自是選募勇士,招納亡命,繕甲兵,實府庫,罷上供財賦,皆以備契丹為名。朝廷詔令,多不稟承。
  • 9.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三年,周太祖起魏,隱帝遇弒,旻乃謀舉兵。周太祖之自魏入也,反狀已白,而漢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乃白漢太后,立旻子贇為漢嗣,遣宰相馮道迎贇于徐州。……(旻)乃罷兵。
  • 10.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已而周太祖果代漢,降封贇湘陰公。旻遣牙將李鋋奉書周太祖,求贇歸太原,而贇已死。旻慟哭,為李驤立祠,歲時祠之。
  •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僣偽列傳》崇自僣稱之後,以重幣求援於契丹,仍稱侄以事之,契丹偽冊為英武皇帝。
  • 12.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九月,崇自領兵由陰地關寇晉州,乞師於契丹,契丹以五千騎助之,合兵以攻平陽,又分兵寇昭義。周太祖遣樞密使王峻等率大軍以援晉、絳,崇聞周師至,遂焚營而遁。是歲,晉、絳大雪,崇駐軍六十餘日,邊民走險自固,兵無所掠,士有飢色,比至太原,十亡三四。
  • 13.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二年二月,崇遣兵三千餘眾寇府州,為折德扆所破,其所部岢嵐軍為德扆所取。
  • 14.    《資治通鑑·後周紀一》:北漢主始息意於進取。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
  • 15.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周太祖崩,旻聞之喜,遣使乞兵於契丹。契丹遣楊袞將鐵馬萬騎及奚諸部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以助旻。旻以張元徽為先鋒,自將騎兵三萬攻潞州。潞州李筠遣穆令鈞以步騎三千拒元徽於太平驛,元徽擊敗之,益圍潞州。是時,世宗新即位,以謂旻幸周有大喪,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將以擊其不意。自宰相馮道等多言不可,世宗意甚鋭。
  • 16.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顯德元年三月親征,甲午,戰於高平,李重進、白重贊將左,樊愛能、何徽將右,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以禁兵衞蹕。旻亦列為三陣,張元徽居東偏,楊袞居西偏,旻居其中。袞望周師謂旻曰:“勍敵也,未可輕動。”旻奮髯曰:“時不可失,無妄言也!”袞怒而去。旻號令東偏先進,王得中叩馬諫曰:“南風甚急,非北軍之利也,宜少待之。”旻怒曰:“老措大,毋妄沮吾軍!”即麾元徽,元徽擊周右軍,兵始交,愛能、徽退走,其騎軍亂,步卒數千棄甲叛降元徽,呼萬歲聲振川穀。世宗大駭,躬督戰士,士皆奮命爭先。
  • 17.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而風勢愈盛,旻自麾赤幟收軍,軍不可遏,旻遂敗。日暮,旻收餘兵萬人阻澗而止。是時,周之後軍,劉詞將之,在後未至,而世宗鋭於速戰,戰已勝,詞軍繼至,因乘勝追擊之,旻又大敗,輜重器甲、乘輿服御物皆為周師所獲。旻獨乘契丹黃騮,自雕窠嶺間道馳去,夜失道山谷間,得村民為鄉導,誤趨平陽,得他道以歸,而張元徽戰歿於陣。楊袞怒旻,按兵西偏不戰,故獨全軍而返。
  • 18.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世宗休軍潞州,大宴將士,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軍威大振。進攻太原,遣符彥卿、史彥超北控忻口,以斷契丹援路。太原城方四十里,周師去城三百步,圍之匝,自四月至於六月,攻之不克,而彥卿等為契丹所敗,彥超戰歿,世宗遽班師。旻自敗於高平,已而被圍,以憂得疾。
  • 19.    《資治通鑑·後周紀三》:(顯德元年十一月)北漢主疾病,命其子承鈞監國,尋殂。契丹遣驃騎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劉承訓冊命承鈞為帝,更名鈞。
  • 20.    《資治通鑑·後周紀一》:劉崇即皇帝位於晉陽,仍用乾祐年號,所有者並、汾、忻、代、嵐、憲、隆、蔚、沁、遼、麟、石十二州之地。以節度判官鄭珙為中書侍郎,觀察判官滎陽趙華為户部侍郎,並同平章事。以次子承鈞為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太原尹,以節度副使李存瑰為代州防禦使,裨將武安張元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陳光裕為宣徽使。……不建宗廟,祭祀如家人,宰相俸錢月止百緡,節度使止三十緡,自餘薄有資給而已,故其國中少廉吏。
  • 21.    《資治通鑑·後周紀一》:(二月)北漢主遣通事舍人李𧦬使於契丹;乞兵為援。……(四月)北漢主使鄭珙以厚賂謝契丹,自稱“侄皇帝致書於叔天授皇帝”,請行冊禮。……七月,北漢主遣翰林學士博興衞融等詣契丹謝冊禮,且請兵。……(九月)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歷。自火神澱入幽州,遣使告於北漢,北漢主遣樞密直學士上黨王得中如契丹,賀即位,復以叔父事之,請兵以擊晉州。
  • 22.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當是時,人皆知太祖之非實意也,旻獨喜曰:“吾兒為帝矣,何患!”遣人至京師。周太祖少賤,黥其頸上為飛雀,世謂之郭雀兒。太祖見旻使者,具道所以立贇之意,因自指其頸以示使者曰:“自古豈有雕青天子?幸公無以我為疑。”旻喜,益信以為然。
  • 23.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太原少尹李驤曰:“郭公舉兵犯順,其勢不能為漢臣,必不為劉氏立後。”因勸旻以兵下太行,控孟津以俟變,庶幾贇得立,贇立而罷兵可也。旻大罵曰:“驤腐儒,欲離間我父子!”命左右牽出斬之。驤臨刑嘆曰:“吾為愚人畫計,死誠宜矣!然吾妻病,不可獨存,願與之俱死。”旻聞之,即並戮其妻於市,以其事白漢,以明無他。
  • 24.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旻常謂張元徽等曰:“吾以高祖之業,贇之冤,義不為郭公屈爾,期與公等勉力以復家國之仇。至於稱帝一方,豈獲已也,顧我是何天子,爾亦是何節度使?”故其僣號仍稱乾祐,不改元,不立宗廟,四時之祭,用家人禮。
  • 25.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旻歸,為黃騮治廄,飾以金銀,食以三品料,號“自在將軍”。
  • 26.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3]
  • 27.    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1]
  • 28.    讀通鑑論:卷三十 五代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2-23]
  • 29.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486
  • 30.    五代史演義:第四十八回 陷長沙馬希萼稱王 攻晉州劉承鈞折將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3]
  • 31.    《舊五代史·漢高祖紀》:皇考諱琠,事後唐武皇帝為列校,晉贈太師,追尊為章聖皇帝,廟號顯祖,陵曰肅陵;皇妣吳國太夫人安氏,追諡章懿皇后。
  • 32.    《十國春秋·北漢世祖紀》:世祖,姓劉名旻,高祖之母弟也,同為章懿皇后所出。
  • 33.    《新五代史·慕容彥超傳》:慕容彥超,吐谷渾部人,漢高祖同產弟也。
  • 34.    《十國春秋·北漢宗室傳》:世祖子十人,見於史籍者,湘陰公、孝和帝外,曰鎬,曰錡,曰錫,曰鍇,曰銑,於英武帝皆為諸父。
  • 35.    《新五代史·漢家人傳》:崇子曰贇,高祖愛之,以為己子。乾祐元年,拜贇徐州節度使。……太祖已監國,太后乃下誥曰:“此者樞密使郭威,志安宗社,議立長君,以徐州節度使贇高祖近親,立為漢嗣,乃自藩鎮召赴京師。雖誥命已行,而軍情不附,天道在北,人心靡東。適當改卜之初,俾膺分土之命,贇可降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封湘陰公。”贇以幽死。
  • 36.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當繼元時,有鎬、鍇、錡、錫、銑,於繼元為諸父,皆為繼元所殺,獨銑以佯愚獲免。
  • 37.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繼恩本姓薛氏,父釗為卒,旻以女妻之,生繼恩。……旻女後適何氏,生子繼元。
  • 38.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3]
  • 39.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1475-1486
  • 40.    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3]
  • 41.    《九國志·卷八》:世祖,姓劉,名旻,初名崇,後漢高祖母帝也。……在位四年薨,年六十,廟號世祖。睿宗,名珺,初名承鈞,旻次子。受契丹冊銘,仍稱乾祐七年。
  • 42.    《晉陽見聞要錄》:甲寅年春,南伐,敗歸。夏,周師攻圍,旻積憂勞成心疾,是冬卒。
  • 43.    《宋史·北漢世家》:顯德元年,崇卒,鈞襲位。
  • 44.    《十國春秋·北漢世祖紀》:(乾祐七年)十一月,帝疾革,命皇子承鈞監國,尋殂。
  • 45.    《舊五代史·僣偽列傳》:顯德二年十一月,崇以病死,其子承鈞襲偽位。
  • 46.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旻自敗於高平,已而被圍,以憂得疾,明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子承鈞立。
  • 47.    《遼史·穆宗紀》:應歷五年十一月乙未朔,漢主崇殂。
  • 48.    《周世宗實錄》:顯德二年十一月,劉崇卒。
  • 49.    宋庠《紀年通譜》:乾祐八年冬,崇死。
  • 50.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三年十一月,隱帝遇害,朝廷議立崇之子徐州節度使贇為主,會周太祖為軍眾所推,降封贇為湘陰公。崇乃遣牙將李奉書求贇歸藩,會贇已死,唯以優辭答之。周廣順元年正月,崇僣號於河東,稱漢,改名旻,仍以乾祐為年號。
  • 51.    《新五代史·卷七十 東漢世家第十》乃以周廣順元年正月戊寅即皇帝位於太原,以子承鈞為太原尹,判官鄭珙、趙華為宰相,都押衙陳光裕為宣徽使,遣通事舍人李鋋間行使於契丹。契丹永康王兀欲與旻約為父子之國,旻乃遣宰相鄭珙致書兀欲,稱侄皇帝,以叔父事之而已。兀欲遣燕王述軋、政事令高勳以冊尊旻為大漢神武皇帝,並冊旻妻為皇后。
  • 52.    北漢世祖劉旻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7]
  • 53.    錢木爾·達瓦買提主編;那順巴特爾、莫福山副主編.中國埃塞俄比亞文化大辭典綜合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第139頁
  • 54.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中.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1724-172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