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旦

(西漢燕剌王)

鎖定
劉旦(?—前80年),西漢宗室、藩王,漢武帝劉徹第三子,廣陵厲王劉胥同母兄,母李姬
元狩六年(前117年),受封燕王。徵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太子劉據兵敗自殺。劉旦在得知長兄的死訊後以為自己年歲居長,便有覬覦太子位的想法。後元元年(前88年),武帝病重,劉旦便上書要求進京宿衞,反被武帝下詔申斥並削去了三個縣的封地。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幼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劉旦心中不服,便暗中聯繫了宗室劉長、劉澤等人準備造反,散佈昭帝非武帝親生的謠言。始元元年(前86年)八月,劉澤準備暗殺青州刺史雋不疑,而後起兵與劉旦響應,結果還未起事便被全部抓獲,昭帝顧念親情,並未將事態擴大化。兩年後,劉旦勾結大司馬霍光的政敵鄂邑長公主上官桀等人準備再次謀反,卻又一次被人告發,昭帝下詔申斥劉旦,劉旦自殺,諡號剌王。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逝世日期
前80年
主要作品
《歸空城歌》
本    名
劉旦
爵    位
燕王
諡    號
[90] 

劉旦人物生平

劉旦冊封燕王

漢武帝一共生有六個兒子,劉旦是第三子,其母李姬還育有廣陵王劉胥 [1]  元狩六年(前117年)四月,武帝在宗廟冊封劉旦為燕王,都邑薊。 [2]  [3]  燕國地處西漢北境,緊鄰匈奴,土地貧瘠、民風兇悍,武帝以策文詔諭劉旦,勉勵他鎮守邊陲,成為漢朝的藩籬輔翼。 [4] 
武帝時期的郡國制度與漢初不同,經過削藩策、七國之亂和推恩令的多重打擊之後,諸侯王對封國已沒有太多的權力;且漢朝皇位傳承遵從周制嫡長子繼承製 [5-6]  ,作為第三子的劉旦,並不奢望榮登大寶,因而安心為藩王,將心思集中於各種學問,率性而學,經書、雜説來者不拒,尤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成年後的燕王“能言善辯,廣有謀略”,喜好招攬遊俠武士。 [7] 

劉旦自薦太子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次子齊王劉閎去世。 [8] 
徵和二年(前91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受人誣陷不能自明,兵敗自殺。 [9]  得知長兄死訊後,劉旦以為武帝剩餘諸子中自己年紀最長,按次序排下來,皇太子之位置必然歸屬自己,但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之意。 [10] 
後元元年(前88年),武帝年邁病重。劉旦派使者來到長安,向武帝上書,請求宿衞長安,以備不虞。武帝覽信大怒,立斬來使,緊接着又以燕王“藏匿亡命之徒、違反漢律”的罪名,削掉其封國三個縣邑,以示懲戒。 [11]  武帝感嘆“生子應置於齊魯之地,以感化其禮義;放在燕趙之地,果生爭權之心”,遂厭惡劉旦,轉而立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 [12-13] 

劉旦首次謀反

窺探朝事
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漢武帝在巡行途中病逝於五柞宮,太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新皇帝繼位後賜給各國諸侯王璽書,詔宣先皇喪事及皇位更替。璽書抵達燕國,劉旦感覺書檢上的璽封比以往要小 [14]  ,不肯哭喪,並對燕國的大臣們説:“這次的璽書規格比以前小,恐怕是長安發生了什麼變故。” [15]  隨即派遣心腹近臣壽西長孫縱之、王孺前往長安,借問喪禮為名,秘密探聽朝中消息。 [16] 
燕國一行人來到長安,見到執金吾郭廣意,問武帝因何病去世、新皇帝是誰、現年幾歲。郭廣意回答:先皇駕崩,新帝由諸位將軍共同擁立,年約八、九歲,先皇下葬時並未出來弔唁。 [17]  王孺等人慾向蓋長公主問明詳情,但公主已奉召住在宮中 [18]  ,不得見面,只得返回燕國,將郭廣意言語歸報劉旦。
計謀篡權
劉旦聽後,懷疑新帝得位是朝中大臣操縱的結果, [19]  復遣中大夫至長安上書,請於各郡國設立武帝宗廟。霍光見書,沒同意劉旦的請求,但賜錢三千萬,增加封邑一萬三千户。 [20-21]  這個結果讓劉旦大怒:“我本來應當稱帝,還需要別人的什麼賞賜!” [22]  於是暗地勾結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等,密謀造反。 [23] 
劉旦謊稱在武帝時接受了詔令,可以掌管地方行政,修治武備,防禦非常事變的發生,以此作為自己招兵買馬的理由。 [23]  隨後劉旦又召集羣臣詢問“治國之策” [24]  ,郎中成軫進言劉旦應主動索取自己應得之位而不是坐享其成,並認為只要燕王起兵,燕國吏民甚至婦女都會奮臂向前跟隨大王。 [25]  劉旦説:“從前呂后在位之時,弄虛作假把惠帝之子劉弘立為皇帝,諸侯王們拱手侍奉了八年。後來呂太后駕崩,大臣們誅滅了呂氏各王,迎立漢孝文帝,天下之人才知道劉弘不是孝惠帝的真兒子。我身為武帝的長子,反倒沒能立為皇帝,我上書建議為武帝立廟,也不被採納。現在立的這個皇帝,我懷疑他不是劉家的人。”劉旦隨即與劉澤等人謀劃,聲稱昭帝不是武帝的兒子,而是奸佞之臣所立“偽帝”,天下之人要起來一致討伐。並派人傳佈各郡縣,以動搖百姓視聽。 [26-27] 
事泄被赦
劉旦製造好輿論後,就招集各地亡命之徒,充當士卒,又收聚民間銅鐵,製造兵器,並不時親自出外閲操;又徵調百姓設立圍場,在文安縣進行大規模的打獵,藉此來講習軍隊事宜,專待起事之日的到來。 [28]  此時的劉旦,儼然以未來皇帝自居,出入僭用天子儀仗,左右近臣皆稱侍中(皇帝侍從) [29]  郎中韓義等人多次諫阻,劉旦大怒,遂誅殺韓義等共十五人。 [30] 
始元元年(前86年)八月,劉澤回到齊國都城臨淄,意圖謀殺青州刺史雋不疑,起兵與劉旦響應。 [31]  事尚未行,被劉成得知,向雋不疑告發。雋不疑乘其無備,分遣吏役將劉澤及其黨羽捕拿下獲,奏報朝廷。 [32-33]  漢昭帝詔有司追查此事,牽連至燕王,按律當誅。昭帝念及骨肉恩情,詔令不治燕王之罪,而將劉澤等人正法。 [34-35] 

劉旦再度叛亂

昭帝即位後,加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與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一起輔政,並下詔尊鄂邑公主為長公主,入住皇宮,養護昭帝。 [36]  始元四年(前83年),劉旦的姐姐鄂邑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霍光因爭權而產生仇隙,他們知道劉旦怨恨霍光,就暗地裏與燕國結交往來。劉旦也先後派遣十多批人,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賄賂蓋長公主,以求他們支持自己奪取帝位。 [37] 
始元六年(前81年),上官桀等人列述霍光過錯,密謀劉旦上書昭帝告發霍光。 [38]  劉旦得書後十分高興,立即上疏昭帝,謊稱“霍光擅自調動所屬兵力,意欲謀反”,並提議入朝宿衞,以防奸臣變亂。 [39]  奏章由上官桀遞交上去,不料卻被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 [40]  ,昭帝也因此更加親近霍光而疏遠上官一派。 [41] 
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揭穿之後,準備發動武裝政變。他們計劃,由公主設宴邀請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將霍光殺掉,廢除漢昭帝,迎立燕王劉旦為帝。 [42-43]  劉旦得信後,立即安排專人往來傳遞情報,許諾上官桀事成後裂土封王,同時聯絡各地“豪傑”數千人。 [44]  不久,公主來信,告訴劉旦,右將軍王莽已死,丞相有病,大業必成。劉旦見信大喜,分付羣臣各自收拾行裝,準備起程入宮為帝。 [45] 

劉旦自絞謝罪

元鳳元年(前80年)九月 [46]  ,鄂邑長公主門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員)燕倉知道了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向大司農楊敞告發,楊敞卻素來小心謹慎,並沒有上奏檢舉,只是裝病卧牀在家了。燕倉又把這事告訴了諫大夫杜延年,杜延年上奏檢舉, [47]  於是朝廷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裝政變計劃。 [48]  丞相車千秋頒下璽書,部署中二千石官員追捕孫縱之以及左將軍上官桀等人,都處死伏法。 [49] 
劉旦得知左將軍上官桀等已伏誅、反情敗露後,與燕國丞相商議是否發兵起事,丞相認為上官桀已死,百姓皆知,不可起兵。 [50] 
不久漢廷下發赦令,赦免燕國所有的官吏和百姓,卻唯獨沒有赦免劉旦。劉旦準備自殺,左右親信認為倘若朝廷削去封國,廢掉王爵,還可以保住性命。燕王的姬妾夫人也都哭啼着阻攔,劉旦便不再尋死。 [51]  昭帝又派專使賜送璽書,斥責劉旦“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復奉齊酎高祖之廟乎!” [52]  劉旦得書會意,即以綬帶自縊而死。燕王劉旦在王位三十八年,諡號剌王。 [53]  [90] 

劉旦人物評價

班固:“(劉旦)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説,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遊士。” [7] 
李世民:“昔漢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驕縱,譸張不服,霍光遣一折簡誅之,則身死國除。夫為臣子不得不慎。” [54] 
司馬貞:“昭帝,鈎弋夫人所生,武帝崩時,年才七八歲耳。胥、旦早封在外,實合有疑。然武帝春秋高,惑於內寵,誅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胥、旦疑怨。亦由權臣輔政,貪立幼主之利,遂得鈎弋子當陽。斯實父德不弘,遂令子道不順。然犬各吠非其主,太中、宗正,人臣之職,又亦當如此。” [55] 
顧祖禹:“臧荼盧綰、燕王旦國於燕,不旋踵而隕斃。” [56] 

劉旦史書記載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 [58]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59]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60] 
資治通鑑·卷二十二、三》 [61-62] 

劉旦軼聞典故

劉旦五行怪異

元鳳元年(前80年),上官桀等謀劃政變,由公主宴請霍光就席間擊殺,劉旦得知消息後非常興奮,坐等黃袍加身。就在此時,燕國卻怪事紛起:都邑薊城突遇暴風雨,大樹摧折、城樓倒塌 [63]  ;雨後,彩虹懸垂宮中,吸盡井水。 [64]  九月,烏鵲相鬥,烏鴉溺斃於宮中水池 [65]  ;後宮永巷之中,羣豬發狂,闖出豬圈,突入廚房 [66]  ;更為奇異的是,有一鼠立在王宮端門之中,旋轉跳舞,燕王心驚,派人以酒餚祭奠,並無效驗,舞盡一日一夜後力竭而死。 [67]  其後,又有流星下墜,聲震遠近,通向京師的燕城南門亦被天降大火焚燬。 [68] 
種種怪異,層見疊出,宮中自後姬以下人人震恐。劉旦因此受驚得病,遣人四出祈禱鬼神。燕王賓客呂廣善觀天文,入見劉旦説:“五行怪異,九、十月間,當有兵馬圍城,漢廷有大臣被戮。” [69]  劉旦聽後,愈加憂懼,對呂廣道:“謀事不成,妖異屢現。兵氣將至,如何是好?” [70] 
不久,謀殺霍光計劃未及執行就被朝廷發覺,左將軍上官桀、車騎將軍上官安、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長公主等盡皆伏法,一如呂廣所言。燕王劉旦的帝王之夢也隨之徹底破滅。

劉旦悲情結局

燕王謀立事發,朝廷詔令,大赦燕國,獨不赦燕王。劉旦心中憂憤,置酒萬載宮,大會賓客。 [71] 
席間,劉旦自歌,侍妾華容夫人伴舞,其詞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歌畢,華容夫人和之,續其歌曰:“發紛紛兮渠,骨籍籍兮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 [72]  歌詞空虛悽婉,滿座皆泣。 [73] 
時隔不久,漢廷第二道詔書下達,燕王劉旦遂自縊而死。王后、夫人隨其自殺者二十多人。 [74] 

劉旦家族成員

劉旦父母

父親:漢武帝劉徹
母親:李姬,育有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一生未得寵,憂慮鬱悶而逝。 [75] 

劉旦姊妹

  • 兄弟
長兄:劉據,皇后衞子夫之子,元狩元年立為太子,徵和二年巫蠱之亂時兵敗自殺。
次兄:劉閎王夫人之子,被封齊王,早逝,無子,諡號懷王。 [2] 
四弟:劉胥,劉旦同胞弟,被封廣陵王。因詛咒宣帝,事敗自殺,諡號厲王。 [2] 
五弟:劉髆李夫人之子,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受封昌邑王。徵和三年其舅李廣利投降匈奴,李氏再次被族滅。後元年間劉髆去世,
六弟:劉弗陵趙婕妤之子,後元二年立為太子,即位為漢昭帝。 [76] 
  • 姐妹
鄂邑長公主(蓋長公主):武帝女,生母不詳。因參與謀殺霍光,事敗自殺。 [77] 
衞長公主當利公主):武帝與衞皇后長女,嫁平陽侯曹襄,曹襄死後改嫁樂通侯欒大
諸邑公主:疑衞皇后之女,死於巫蠱之禍。 [78] 
石邑公主:疑衞皇后之女
陽石公主:疑衞皇后之女,死於巫蠱之禍。 [79] 
夷安公主: 生母不詳,嫁漢武帝姊妹隆慮公主之子昭平君。 [80] 

劉旦妻妾

華容夫人:姓名不詳,燕王事敗後,隨劉旦自殺。 [73] 

劉旦子嗣

  • 兒子
劉建:劉旦長子,原燕國太子。後被漢宣帝封為廣陽頃王,在王位二十九年。 [81] 
劉慶:漢宣帝時期,被封為新昌侯。 [82] 
劉賢:漢宣帝時期,被封為安定侯。 [82] 
  • 孫子
劉舜:劉建之子,襲爵,封為廣陽穆王。 [83] 
  • 曾孫
劉璜:劉舜之子,襲爵,封廣陽思王。 [84] 
  • 玄孫
劉嘉:劉璜之子,新朝時獻符命於王莽,封扶美侯,被賜姓王。 [85] 

劉旦燕刺王墓

主詞條:燕刺王陵墓
劉旦死後,諡號為“剌王”,也是以諸侯王之禮被賜建陵墓。考古發現有兩處陵墓與燕王劉旦有關,一處是大葆台漢墓,位於北京豐台郭公莊西南大葆台,陵墓分為東西兩座,有專家鑑定為燕王劉旦與華容夫人之墓 [86-87]  ;另一處是北京老山漢墓,位於北京老山東南山坡,西北枕靠老山主峯。 [88-89] 
參考資料
  • 1.    《漢書·武五子傳》:孝武皇帝六男。衞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
  • 2.    《漢書·武帝紀》:夏四月乙巳,廟立皇子閎為齊王,旦為燕王,胥為廣陵王。初作誥。
  • 3.    《漢書·武五子傳》:齊懷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立,皆賜策,各以國土風俗申戒焉
  • 4.    《漢書·武五子傳》:燕刺王旦賜策曰:“嗚呼!小子旦,受茲玄社,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甿。朕命將率,租徵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薰鬻徙域,北州以妥。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徵。王其戒之!”
  • 5.    張晉藩、王超.《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177頁
  • 6.    朱誠如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出版社,1998年:293頁
  • 7.    《漢書·武五子傳》:旦壯大就國,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説,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遊士。
  • 8.    《史記·三王世家》:閎母王夫人有寵,閎尤愛幸,立八年,薨,無子,國除。
  • 9.    《漢書·武五子傳》:(江充)言宮中有蠱氣,......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太子兵敗,亡......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經。
  • 10.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衞太子廢後,未復立太子。
  • 11.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十二》:後元元年癸巳,秋,七月,地震。燕王旦自以次第當為太子,上書求入宿衞。上怒,斬其使於北闕;又坐藏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上由是惡旦。
  • 12.    《漢書·武五子傳》:及衞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衞。上怒,下其使獄。後坐臧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武帝由是惡旦,後遂立少子為太子。
  • 13.    《史記·三王世家·褚少孫補錄》: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衞於長安。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
  • 14.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 元封元年, 浮忻國 貢蘭金之泥……常以此泥封諸函匣及諸宮門,鬼魅不敢幹。當漢世,上將出徵,及使絕國,多以此泥為璽封。”
  • 15.    《漢書·武五子傳》: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昭帝,賜諸侯王璽書。旦得書,不肯哭,曰:“璽書封小。京師疑有變。”
  • 16.    《漢書·武五子傳》:遣倖臣壽西長、孫縱之、王孺等之長安,以問禮儀為名。
  • 17.    《漢書·武五子傳》:王孺見執金吾廣意,問:“帝崩所病?立者誰子?年幾歲?”廣意言:“待詔五莋宮,宮中訁雚言帝崩,諸將軍共立太子為帝,年八九歲,葬時不出臨。”
  • 18.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養省中。
  • 19.    《漢書·武五子傳》:歸以報王。王曰:“上棄羣臣,無語言,蓋主又不得見,甚可怪也。”
  • 20.    按:此次封賞,諸王及公主均有。又,通鑑載賞錢曰三十萬。
  • 21.    《漢書·昭帝紀》:始元元年春二月,益封燕王、廣陵王及鄂邑長公主各萬三千户。
  • 22.    《漢書·武五子傳》: 復遣中大夫至京師上書言:“竊見孝武皇帝躬聖道,孝宗廟,慈愛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威武洋溢,遠方執寶而朝,增郡數十,斥地且倍,封泰山,禪梁父,巡狩天下,遠方珍物陳於太廟,德甚休盛,請立廟郡國。”奏報聞。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户。旦怒曰:“我當為帝,何賜也!”
  • 23.    《漢書·武五子傳》:遂與宗室中山哀王子劉長、齊孝王孫劉澤等結謀,詐言以武帝時受詔,得職吏事,修武備,備非常。
  • 24.    《漢書·武五子傳》:長於是為旦命令羣臣曰:“寡人賴先帝休德,獲奉北藩,親受明詔,職吏事,領庫兵,飭武備,任重職大,夙夜兢兢,子大夫將何以規佐寡人?且燕國雖小,成周之建國也,上自召公,下及昭、襄,於今千載,豈可謂無賢哉?寡人束帶聽朝三十餘年,曾無聞焉。其者寡人之不及與?意亦子大夫之思有所不至乎?其咎安在?方今寡人慾撟邪防非,章聞揚和,撫慰百姓,移風易俗,厥路何由?子大夫其各悉心以對,寡人將察焉。”
  • 25.    《漢書·武五子傳》:羣臣皆免冠謝。郎中成軫謂旦曰:“大王失職,獨可起而索,不可坐而得也。大王一起,國中雖女子皆奮臂隨大王。”
  • 26.    《漢書·武五子傳》:即與劉澤謀為奸書,言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共伐之。使人傳行郡國,以搖動百姓。
  • 27.    《漢書·武五子傳》:旦曰:“前高後時,偽立子弘為皇帝,諸侯交手事之八年。呂太后崩,大臣誅諸呂,迎立文帝,天下乃知非孝惠子也。我親武帝長子,反不得立,上書請立廟,又不聽。立者疑非劉氏。”
  • 28.    《漢書·武五子傳》:旦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閲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驅,郎中侍從者着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旦從相、中尉以下,勒車騎,發民會圍,大獵文安縣,以講士馬,須期日。
  • 29.    按: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羣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期,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出入禁中、顧問應對,位次常侍”,加此官者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因此,劉旦所行事實上是僭越之禮。
  • 30.    《漢書·武五子傳》:郎中韓義等數諫旦,旦殺義等凡十五人。
  • 31.    《漢書·武五子傳》:澤謀歸發兵臨淄,與燕王俱起。
  • 32.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八月,齊孝王孫劉澤謀反,欲殺青州刺史雋不疑,發覺,皆伏誅。遷不疑為京兆尹,賜錢百萬。
  • 33.    《漢書·卷七十一·雋疏於薛平彭傳第四十一》: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齊孝王孫劉澤交結郡國豪桀謀反,欲先殺青州刺史。不疑發覺,收捕,皆伏其辜。擢為京兆尹,賜錢百萬。
  • 34.    《漢書·武五子傳》:會缾侯劉成知澤等謀,告之青州刺史雋不疑,不疑收捕澤以聞。天子遣大鴻臚丞治,連引燕王。有詔勿治,而劉澤等伏誅。益封缾侯。
  • 35.    《史記·三王世家》:事發覺,當誅。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 36.    《漢書·昭帝紀》: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養省中。大將軍光秉政,領尚書事,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副焉。
  • 37.    《漢書·武五子傳》:久之,旦姊鄂邑蓋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霍光爭權有隙,皆知旦怨光,即私與燕交通。旦遣孫縱之等前後十餘輩,多齎金寶走馬,賂遺蓋主。
  • 38.    《漢書·武五子傳》:上官桀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皆與交通,數記疏光過失與旦,令上書告之。桀欲從中下其章。
  • 39.    《漢書·武五子傳》:旦聞之,喜,上疏曰:“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焉。高皇帝覽蹤跡,觀得失,見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規土連城,布王子孫,是以支葉扶疏,異姓不得間也。今陛下承明繼成,委任公卿,羣臣連與成朋,非毀宗室,膚受之訴,日騁於廷,惡吏廢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不降,還亶為典屬國。今大將軍長史敞無勞,為搜粟都尉。又將軍都郎羽林,道上移蹕,太官先置。臣旦願歸符璽,入宿衞,察奸臣之變。”
  • 40.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書奏,帝不肯下......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
  • 41.    《漢書·武五子傳》:是時,昭帝年十四,覺其有詐,遂親信霍光,而疏上官桀等。
  • 42.    《漢書·武五子傳》:桀等因謀共殺光,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 43.    《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 44.    《漢書·武五子傳》:桀等因謀共殺光,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旦置驛書,往來相報,許立桀為王,外連郡國豪傑以千數。
  • 45.    《漢書·武五子傳》:後謂羣臣:“蓋主報言,獨患大將軍與右將軍王莽。今右將軍物故,丞相病,幸事必成,徵不久。”令羣臣皆裝。
  • 46.    《漢書·昭帝紀》:九月,鄂邑長公主、燕王旦與左將軍上官桀、桀子票騎將軍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謀反,伏誅。
  • 47.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2012-6-1[引用日期2018-10-12]
  • 48.    《漢書·卷六十·杜周傳第三十》: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蓋主、燕王謀為逆亂。假稻田使者燕倉知其謀,以告大司農楊敞。敝惶懼,移病,以語延年。延年以聞,桀等伏辜。延年封為建平侯。
  • 49.    《漢書·武五子傳》:會蓋主舍人父燕倉知其謀,告之,由是發覺。丞相賜璽書,部中二千石逐捕孫縱之及左將軍桀等,皆伏誅。
  • 50.    《漢書·武五子傳》:旦聞之,召相平曰:“事敗,遂發兵乎?”平曰:“左將軍已死,百姓皆知之,不可發也。”
  • 51.    《漢書·武五子傳》:有赦令到,王讀之,曰:“嗟乎!獨赦吏民,不赦我。”因迎後姬諸夫人之明光殿,王曰:“老虜曹為事當族!”欲自殺。左右曰:“黨得削國,幸不死。”後姬夫人共啼泣止王。
  • 52.    《漢書·武五子傳》:會天子使使者賜燕王璽書曰:“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若發,賴絳侯等誅討賊亂,尊立孝文,以安宗廟,非以中外有人,表裏相應故邪?樊、酈、曹、灌,攜劍推鋒,從高皇帝墾災除害,耘鋤海內,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勤苦至矣,然其賞不過封侯。今宗室子孫曾無暴衣露冠之勞,裂地而王之,分財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今王骨肉至親,敵吾一體,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親其所疏,疏其所親,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復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
  • 53.    《漢書·武五子傳》:旦得書,以符璽屬醫工長,謝相二千石:“奉事不謹,死矣。”即以綬自絞。後夫人隨旦自殺者二十餘人。天子加恩,赦王太子建為庶人,賜旦諡曰刺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誅,國除。
  • 54.    貞觀政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09]
  • 55.    史記·三王世家·索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8]
  • 56.    顧祖禹《北直方輿紀要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8]
  • 57.    史記·三王世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58.    漢書·昭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59.    漢書·武五子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60.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61.    資治通鑑·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62.    資治通鑑·卷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5]
  • 63.    昭帝元鳳元年,燕王都薊大風雨,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壞城樓。燕王旦不寤,謀反發覺,卒伏其辜。
  • 64.    《漢書·武五子傳》: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井水,井水竭。
  • 65.    昭帝元鳳元年,有烏與鵲鬥燕王宮中池上,烏墮池死,近黑祥也。時燕王旦謀為亂,遂不改寤,伏辜而死。楚、燕皆骨肉籓臣,以驕怨而謀逆,俱有烏鵲鬥死之祥,行同而佔合,此天人之明表也。燕一烏鵲鬥於宮中而黑者死,楚以萬數鬥於野外而白者死,象燕陰謀未發,獨王自殺於宮,故一烏水色者死,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眾烏金色者死,天道精微之效也。京房《易傳》曰:“專征劫殺,厥妖烏鵲鬥。”
  • 66.    昭帝元鳳元年,燕王宮永巷中豕出,壞都灶,銜其鬴六、七枚置殿前。劉向以為近豕禍也。是時,燕王旦與長公主、左將軍謀為大逆,誅殺諫者,暴急無道。灶者,生養之本,豕而敗灶,陳鬴於庭,鬴灶將不用,宮室將廢辱也。燕王不改,卒伏其辜。京房《易傳》曰:“眾心不安君政,厥妖豕人居室。”
  • 67.    昭帝元鳳元年九月,燕有黃鼠銜其尾舞王宮端門中,王往視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近黃祥,時燕剌王旦謀反將死之象也。其月,發覺伏辜。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厥妖鼠舞門。”
  • 68.    昭帝元鳳元年,燕城南門災。劉向以為時燕王使邪臣通於漢,為讒賊,謀逆亂。南門者,通漢道也。天戒若曰,邪臣往來,為奸讒於漢,絕亡之道也。燕王不寤,卒伏其辜。
  • 69.    《漢書·武五子傳》:流星下墮。後姬以下皆恐。王驚病,使人祠葭水、台水。王客呂廣等知星,為王言“當有兵圍城,期在九月、十月,漢當有大臣戮死者”。
  • 70.    《漢書·武五子傳》:王愈憂恐,謂廣等曰:“謀事不成,妖祥數見,兵氣且至,奈何?”
  • 71.    《漢書·武五子傳》:王憂懣,置酒萬載宮,會賓客、羣臣、妃妾坐飲。
  • 72.    注:這兩首歌后被沈德潛收入《古詩源·卷二》
  • 73.    《漢書·武五子傳》:王自歌曰:“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華容夫人起舞曰:“發紛紛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兩渠間兮,君子獨安居!”坐者皆泣。
  • 74.    《漢書·武五子傳》:旦得書,以符璽屬醫工長,謝相二千石:“奉事不謹,死矣。”即以綬自絞。後夫人隨旦自殺者二十餘人。
  • 75.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姬子二人為燕王、廣陵王。其母無寵,以憂死。
  • 76.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及生帝,亦奇異。
  • 77.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
  • 78.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師古曰:“諸邑,琅邪縣也,以封公主故謂之邑。陽石,北海縣也。二公主皆衞皇后之女也。陽字或作羊。”皆坐巫蠱死。
  • 79.    按:衞子夫所生其它兩位公主現存史書未做記載。唐初顏師古所著《漢書注》認為二公主為陽石公主與諸邑公主。唐中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則認為,此二公主當為石邑公主與諸邑公主。
  • 80.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隆慮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
  • 81.    《漢書·武五子傳》:(宣帝)又立故太子建,是為廣陽頃王,二十九年薨。
  • 82.    《漢書·武五子傳》:後六年,宣帝即位,封旦兩子,慶為新昌侯,賢為安定侯。
  • 83.    《漢書·武五子傳》:(太子建)子穆王舜嗣,二十一年薨。
  • 84.    《漢書·武五子傳》:(穆王舜)子思王璜嗣,二十年薨。
  • 85.    《漢書·武五子傳》:(思王璜)子嘉嗣。王莽時,皆廢漢藩王為家人,嘉獨以獻符命封扶美侯,賜姓王氏。
  • 86.    揭秘北京大葆台古墓  .遼寧新聞[引用日期2014-09-08]
  • 87.    北京市古墓發掘辦公室.大葆台西漢木槨墓發掘簡報[J]. 文物.1977年06期
  • 88.    燕王悲歌  .東南網[引用日期2013-11-07]
  • 89.    專家推測北京老山漢墓主可能是燕刺王劉旦  .新浪[引用日期2014-09-08]
  • 90.    李金龍,李明強.二十五史 文白對照 第1卷[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44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