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文華

(河南省太康縣龍曲鎮丁莊村村民)

鎖定
劉文華,1974年1月生。

劉文華主要事蹟

劉文華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從小父母教育她要做一個有孝心的人。在生活中她一直牢記父母的教導,讓孝順成為不滅的長明燈,照着她們這個和睦的家庭。
兒子尚未滿月,婆婆遭遇車禍,顱腦嚴重受損
1999年7月,劉文華和丈夫袁國柱喜結連理。2000年的9月8日,兒子出生,一家人都沉浸在小生命到來的喜悦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0年10月4日早上,劉文華的婆婆外出買菜時不幸遭遇車禍,顱腦嚴重受損。當她匆匆趕到醫院,看到躺在病牀上昏迷不醒的婆婆,腦子一片空白。
從醫院回到家中,劉文華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心裏想着躺在病牀上的婆婆,她一咬牙,決定兩頭跑,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幫助丈夫照顧在醫院住院的婆婆。
劉文華的婆婆先後經歷兩次轉院、兩次大的顱腦手術,昏迷了四個半月後,終於甦醒過來。
與婆婆同睡一屋19年
“婆婆腦幹受傷太重了,儘管甦醒過來了,但快20年了一直不認人、不會説話,”劉文華回憶説,“就像個嬰兒,日常最簡單的事都完全不能自理。”
每天一大早起牀,劉文華先清洗婆婆弄髒的一套套衣服和晚上睡覺時打濕的尿片,清洗完衣物,就開始忙乎一家人的早飯。匆匆忙忙準備好早飯,就開始給婆婆穿衣、起牀、洗漱,再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飯。等把婆婆的早飯解決好,自己才匆忙扒上幾口早已冷涼的飯菜。
“婆婆一直不會咀嚼,只能吞嚥半流食,飯要軟硬適當,既不能稀了也不能太稠。太稀了從嘴兩邊流出來,太稠了又咽不下去,”談及婆婆的飲食,劉文華顯得很有經驗,“每次餵食是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少了她不往下嚥,多了又怕嗆着。”
家裏實在太忙,劉文華的兒子不到3歲就被送到了幼兒園,而19年來,幫婆婆做康復訓練和時刻留意婆婆大小便則成為劉文華的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
“婆婆生活不能自理,醫生説要多鍛鍊走動,多活動胳膊腿才能有可能康復。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恢復的好一些,每隔一會兒我都要扶着婆婆在屋子裏一圈一圈的走路。婆婆體重有130多斤,每次走圈鍛鍊都走的很累。其實我更累,但是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堅持讓她多活動。”提及近20年照顧婆婆的艱辛,劉文華説,“婆婆的智商僅相當於三四歲的兒童,每次攙扶她鍛鍊,我的左肩膀都會留下好多很深的抓痕,常年青一塊紫一塊的。遇到婆婆累了或不想走的時候,她都會狠勁的打我。”
因為劉文華的婆婆一直不會説話,即使大小便拉在衣服裏,頂多只是表現出很煩躁。
“每天除了幫她婆婆鍛鍊,文華還得留意觀察估計婆婆是不是該方便了”,説起劉文華,60多歲的鄰居張俊玲豎起了大拇指,“即使這樣,她婆婆還是偶爾會把大小便拉到褲子裏、被褥上,恁些年了,記不清有多少次幫她婆婆換洗沾滿糞便的衣服、被褥。”
“因為缺少運動,母親有時會出現大便乾結便秘,文華就帶上手套用手指把乾結的大便摳出來,從沒有嫌棄過。”提及妻子,劉文華的丈夫袁國柱很感激,“無論冬夏,文華晚上都給母親泡下腳,然後進行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足療按摩。”
為了更好地照顧婆婆,劉文華與婆婆睡在一個屋裏,夜裏只要聽到有一點動靜,就趕緊起來,婆婆尿濕了,馬上換上乾淨的尿片;婆婆平躺睡得不舒服了,劉文華就馬上給她翻身換側卧。特別是冬天的夜晚,她都是和衣而睡,準備隨時起牀。
2005年丈夫下鄉支教,照顧婆婆及孩子的重擔就全部落在她一個人的身上。給婆婆洗尿片、洗衣服、做飯、餵飯、喂水、運動、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每天就像一隻陀螺一樣轉個不停……
2019年3月16日,劉文華闌尾炎犯了,沒時間去醫院掛點滴,她只是吃了點消炎藥壓一壓,自己咬牙堅持着。丈夫打來電話時,她只是輕聲的説家裏一切都好,不要掛念,安心工作。此刻的她已是淚流滿面……
為照顧婆婆,19年很少走孃家
無論是日復一日的端湯送水、洗臉洗腳,還是每週一次的洗頭洗澡、擦身換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劉文華從未落下過一次,也從未説過一句怨言。婆婆無法外出理髮,一開始都是請人上門,但有時她婆婆不太配合,怕理髮師不慎剪傷婆婆,劉文華就自己買來工具自學理髮,一直以來婆婆的頭髮都是她剪的。
19年來,劉文華為照顧婆婆,她也很少走孃家,逢年過節偶爾去一趟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自己的父母戀戀不捨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説不出的愧疚,她虧欠他們太多。
劉文華的所作所為,街坊鄰居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鄰居來串門,看到劉文華的婆婆穿戴乾淨整潔,被褥也乾乾淨淨無異味,都説劉文華是個孝順的媳婦,説她與婆婆不是母女勝似母女。
劉文華的婆婆2019年整整74歲了,劉文華的髮髻間也生出了白髮,但她對婆婆的孝心侍奉還在繼續。 [1] 

劉文華所獲榮譽

先後榮獲 “周口市鄉村好媳婦”“周口市文明市民”“太康縣第六屆十行百星”“太康縣好媳婦”等稱號。
2019年7月,劉文華入選“中國好人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