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放吾

鎖定
劉放吾(1899年—1994年6月29日),別號不羈,湖南桂陽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和印緬抗戰,曾率部在緬甸仁安羌重創日軍,並解救英軍7,000人。獲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功勳獎章。1943年在陸軍大學學習。1946年起任新編第一軍幹教大隊上校大隊長,東北保安司令部第十二支隊少將副司令等職。1948年5月因母病請長假離隊 [3]  ,後至南京。1948年12月到台灣 [3]  ,任台灣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訓班學生總隊少將總隊長等職。1954年退役,後定居美國洛杉磯。1992年4月獲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接見,並頒發勳章。1994年6月29日逝世。(概述圖來自《劉放吾將軍與緬甸仁安羌大捷》)
中文名
劉放吾
別    名
不羈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94年6月29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一總隊步兵科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指揮取得中國遠征軍仁安羌大捷
出生地
湖南桂陽
逝世地
美國洛杉磯
性    別

劉放吾人物生平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1899年生於湖南桂陽。祖輩世代以耕讀勤儉傳家,放吾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家庭教育。劉放吾將軍回憶説:“先父在日,法《朱子家訓》及曾文正公治家之道,尤其側重誠信與服從。”劉放吾四歲喪父,這使他的少年兒童時期經歷了比常人多得多的磨難。 [1] 
劉放吾先是在昭忠書院啓蒙,後到藍嘉中學(桂陽一中前身)學習。內憂外患交逼的政治形勢,使劉放吾認識到強軍的重要性,畢業後毅然隨二兄繼柄(黃埔三期生)投考黃埔軍校六期步兵科學習。 [1] 
1929年,劉放吾從黃埔軍校畢業,先後擔任陸軍教導隊特務連排長、連長國府警衞軍特務營連長等職,多次參加對日作戰,在戰火中不斷淬鍊積累實戰指揮經驗。 [1]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劉放吾率領所部連隊負責瀏河地區的江防,會同馮庸義勇軍擔任守備的任務為阻止日軍登陸,劉放吾指揮部隊在江灣、廟行一線與日軍正面交戰,經過艱苦激戰予日軍以沉重打擊,成功掩護第5軍司令部安全撤離。臨場作戰經驗得到初步磨礪。淞滬抗戰結束後,劉放吾轉入財政部税警總團,任步4團第5連連長。1937年“八·一三”上海淞滬會戰爆發,9月,税警總團被調集到藴藻浜和蘇州河地區,擔負掩護大軍轉戰的任務。劉放吾隨税警4團先駐守大場鎮阻擊日軍,後調往蘇州河一帶,為奪回友軍失去的丁家橋陣地與日軍第18師團激戰,成功奪回陣地。 [1] 
在這場戰鬥中,劉放吾不幸負傷。傷愈後,劉放吾加入孫立人財政部緝私總隊,先後擔任緝私總隊幹部教導隊軍士隊隊長、步2團2營營長等職,在貴州都勻與獨山之間帶隊進行集中操練。經過三年養精蓄鋭,緝私總隊逐步擴大為6個團,至1941年秋恢復税警總團舊稱。 [1] 
1941年底需税警總團奉令將下屬第2、3、4團依例改編為第112、113、114三個步兵團,加上直屬部隊合編為國軍第66軍新編第38師劉放吾任113團上校團長,隨隊開赴緬甸參加遠征作戰。部隊3月11日到達貴州興義,此後經過近半個月行軍,到達昆明西南的安寧縣向56軍報到,並於28日開拔入緬,4月5日全師到達臘戍,4月7日開赴緬甸舊皇城曼德勒駐防。4月中旬取得仁安羌大捷,解救了7000英軍。 [1] 
1943年入陸軍大學學習。1946年起任新編第一軍幹教大隊上校大隊長,東北保安司令部第十二支隊少將副司令,東北騎兵第三旅少將副旅長,第七軍及陸軍訓練司令部少將高參。1948年5月因母病請長假離隊 [3]  ,後至南京。
1948年12月,劉放吾自南京抵台 [3]  ,任職於鳳山陸軍軍官學校。劉放吾任教時薪水甚少,不得已求助做煤球生意的舊部,學會了在哪裏買煤灰,怎樣做煤球,於是在屏東開了一家煤球店,買煤球者戲稱“將軍煤球”。 [2] 
撒切爾夫人向劉放吾面致謝忱 撒切爾夫人向劉放吾面致謝忱
1977年,劉放吾夫婦移居美國。1992年4月11日,撒切爾夫人訪美,拜訪了坐在輪椅上的劉放吾。撒切爾夫人握着劉放吾的手説:“我聽説過你的英勇故事,感謝你當年救了7000多英國人的性命。”6月10日,英國國防部長馬爾科姆·裏夫舍德致函劉放吾將軍:“今年是仁安羌戰役50週年,我願在此向你及你團官兵對英軍的支援,表達最誠摯的謝憂。”7月27日,美國總統布什也致函劉放吾老將軍:“在仁安羌大捷50週年之際,我願再次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及數千名英軍的英勇行為。 [2] 
1994年6月29日,劉放吾病逝洛杉磯,享年95歲。 [2] 

劉放吾主要事蹟

仁安羌大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於1942年1月下旬從泰國入侵緬甸,3月8日佔領仰光後,便兵分三路向北追擊英軍。西路日軍第33師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發起進攻,企圖迅速佔領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區,並協同東路和中路日軍在5月下句清除緬甸境內的英軍,切斷美、英援助中國軍隊的路線。 [2] 
4月14日,日軍第33師團進攻仁安羌之荒木部隊,擊潰賓河南岸的英緬軍,原田部隊也奪取了沙斯瓦、東敦枝等地。當日下午2時,曾指揮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鑑於前線情況緊急,要求中國遠征軍迅速予以援助。下午5時,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即令新編第38師第113團赴皎勃東地區增援,斯利姆將軍於4月17日向劉放吾團長發出手令,請求立即馳援。劉放吾團長正是在這樣危急萬分的關鍵時刻率部馳援被圍困的英緬軍部隊的。 [2] 
4月16日,日軍推進至仁安羌以東5公里處,部分兵力向仁安羌東北推進。17日,日軍荒木部隊攻佔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在正面,日軍第33師團亦迎面逼近,致使英緬軍第1師及坦克營1部被圍困在仁安羌東北地區。日軍已將英軍與前哨部隊的彈藥、醫藥及糧食等隔斷,而且加以兩道封鎖,令英軍無法接近水源。當時的英軍司令斯利姆將軍在其回憶錄《反敗為勝》中記述這段往事時指出,英緬軍由於糧水不繼,在烈日熾烤下乾渴難熬,原已精疲力竭,再受到日軍的猛烈攻擊,死傷嚴重,幾近崩潰。 [2] 
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先期到達皎勃東地區的中國遠征軍第113團,按照英軍司令斯利姆的命令,於4月17日進抵賓河北岸,並於18日拂曉向該地區日軍展開攻擊,將其擊潰。當晚,中國軍隊一方面就已佔領各要點徹夜固守,以防敵人反攻,另一方面派小部隊向當面之敵做擾亂攻擊。19日凌晨,劉放吾團長指揮全團趁黑渡過濱河,撲向日軍陣地,此時的戰鬥較之18日更為激烈,113團士兵與日軍短兵相接,憑藉平常精良的訓練與日軍展開廝殺,將生死置之度外。 [4]  並於下午2時攻克了501高地,激戰至傍晚6時,收復了全部油田地區。 [2] 
自4月17日的三晝夜激戰中,中國遠征軍以一個團的兵力抗擊日軍1萬餘人,迫敵棄屍1200多具後向馬圭逃竄。是役,劉放吾救出了當時已經絕望的英緬軍第1師和裝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1000餘匹馬和300餘輛車,還救出了被日軍俘去的美籍記者和傳教士500餘人。仁安羌解圍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在異域禦敵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並作為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 [2] 
戰功卓著的劉放吾團長也得到了表彰,由上校榮升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2] 
參考資料
  • 1.    桂陽縣文廣新局,桂陽縣史志辦,桂陽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編,英勇抗戰的桂陽人,,2015.08,第29-32頁
  • 2.    穆英傑主編,碧血千秋 滇緬抗戰將士名人錄,雲南大學出版社,2017.01,第168-174頁
  • 3.    劉偉民.劉放吾將軍與緬甸仁安羌大捷.上海:今日出版社,2007年:第77-79頁
  • 4.    仁安羌大捷的故事  .劉放吾將軍紀念網.2017-01-30[引用日期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