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應華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劉應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獲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博士,1996-1997年在意大利米蘭工業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8-2003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3] 
中文名
劉應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8年
畢業院校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
畢業院校
天津大學
清華大學 [3] 
學位/學歷
博士 [3] 
主要成就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職    稱
教授

劉應華人物經歷

清華大學力學教授——劉應華 清華大學力學教授——劉應華 [2]
劉應華,1968年9月生。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破壞力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 

劉應華教育背景

1985. 9-1989. 7,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機械工程本科生;
1989. 9-1992. 1,天津大學固體力學碩士研究生;
1992. 2-1996. 1,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博士研究生;
1996. 2-1997. 4,意大利米蘭工業大學結構工程博士後。 [3] 

劉應華工作履歷

1997. 5-1998. 6,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
1998. 7-2003. 11,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副教授;
2003. 12-2004. 4,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
2004. 5-,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博導;
2005. 3-,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或中心)教授,博導;
2004. 5-, 固體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2. 7-2011. 12,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AML),副主任。 [3] 

劉應華出國訪問經歷

2007. 1-2007. 2,德國Aachen工業大學,Munich工業大學,訪問學者;
2009. 9-2009. 10,意大利米蘭工業大學,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2010. 4-2010. 6,美國Edison焊接研究所和Battelle 研究所,訪問學者;
2013. 7-2013. 8,英國諾丁漢大學,斯旺西大學,訪問學者。 [3] 

劉應華研究方向

承壓裝備完整性和可靠性評價;
結構健康監測、安全評價及壽命預測;
疲勞、損傷和斷裂力學。 [3] 

劉應華主要成就

劉應華科研與成果

劉應華教授與其合作者一起在塑性極限與安定分析及其工程應用領域做出了系統性和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極限與安定分析的特徵模式和層疊模型理論;提出了塑性上、下限分析高效可靠的系列數值計算方法;解決了國際上多年未能解決的極限與安定理論的工程應用問題。同時發展了壓力容器設計和評定的新方法.提出了壓力容器多目標塑性優化設計、運行過程優化理論和方法,建立了相應的靈敏度分析方法。此外,在複合材料和層合板殼靜動力特性與穩定性分析。材料參數反分析。先進的計算力學理論和方法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上述成果受到了國際著名學者和專家的重視和好評。並在國內外重要期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其中SCI收錄43篇,EI收錄35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等多項獎勵。 [1] 

劉應華承擔項目

先進的計算力學理論和方法;結構和先進材料的塑性極限與安定分析理論、方法及其工程應用;含體積型缺陷壓力容器和管道的安全評定方法;典型壓力管道元件(彎管、三通、膨脹節)安全評定方法;在役重要壓力容器和管道的壽命預測與運行過程優化;帶補強接管的壓力容器強度分析和新方法評估。

劉應華獲獎記錄

J. M. Chalmers設計和安全獎(2012);
國家能源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
杜慶華力學與工程獎(2010);
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5);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4);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一等獎(2002);
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0)
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2000)。 [3] 

劉應華社會任職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壓力容器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分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塑性力學專業組副組長,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壓力容器和管道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結構設計及強度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科技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聘博士生導師以及北京市計算中心CAE 仿真專家。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等5份國際雜誌和4份中文核心期刊的編委。國際系列會議(如ICF13, AEPA,ICCM,ICCES,ICOME,COMPLAS等)的國際科學委員會委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