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應捷

鎖定
劉應捷,男,苗族,1965年生,祖籍湖北。1988年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曾在校附中執教三年隨後考取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在《文化時報》擔任記者。2000年起任職湖南省文化廳辦公室副主任兼後勤服務中心副主任。
中文名
劉應捷
民    族
苗族
出生日期
1965年
出生地
湖北
性    別

劉應捷個人簡介

劉應捷是性情中人,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常説他是最重情、最寬容的人。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他始終帶着和藹可親的笑,舉手投足間灑露着儒雅沉穩。他精神煥發,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在一種輕鬆自由的氣氛中,劉應捷回憶着自己的大學生活和工作經歷,感慨萬千。
那時候,大學裏娛樂場所很少,學生生活基本就是圖書館、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有時候週末也舉辦舞會,所謂的舞會,也就是把一食堂的桌子、凳子全部挪出來,掛上彩燈、拉上彩帶,當作臨時場地。即便在這麼簡陋的舞場,也總是人山人海。教職工和學生一起狂歡,那是唯一的娛樂活動。我們當年是幾乎沒有談戀愛的,全年級也只有一對,還是悄悄進行的。相對於今日,一切不可同日而語了,大學生談戀愛的比比皆是。作為過來人,劉應捷認為大學生不應太早談戀愛,過早地將自己侷限在一個小圈子裏,不利於朋友圈的擴大和社交能力的鍛鍊。
大學時代,劉應捷是系學生會的一員。當時的學生會里有四個男生,四個女生。男生個個帥氣,女生個個漂亮,然而好像大家心裏有一種默契,互相不談戀愛,只是非常純潔的兄妺情,被戲稱為“八兄妺”。有時週末大家一起出去野炊,玩得非常盡興,以至於有時累得在馬路上就睡着了。那時候食堂沒有飯卡,只有飯票,四個女生的飯票有時候吃不完,就去接濟四個男生……那時建立的純潔友誼,彌足珍貴,讓人一生難忘。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光容易把人拋,如今,雖然大家已散居各方,但他們依然保持着聯繫,心心相通,只要誰出差路過其中某個人居住的城市,必定要相聚一次,喝幾杯酒,敍一敍舊。如果其中有人需要幫忙,其他人一定會盡心盡力去做,比做自己的事還要上心。

劉應捷人物經歷

劉應捷是從農村裏走出來的,那時家裏十分困難,哥哥念中專,他念大學,那時大學還是免費的,但家裏少了兩個勞動力,經濟狀況非常不好。他出生的年代,已經遠離了戰爭,遠離了建國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但他常常還有餓得發慌的時候,至現在讀到一些反映艱難生活的文章,他都覺得很熟悉,彷彿那裏面的人物就是他自己。
研究生畢業後,他孤身一人去長沙找工作,舉目無親,他便從區一級的政府部門、企業開始,一級一級去詢問是否需要畢業生,開始還有些拉不下面子,慢慢地習以為常了,幾次碰壁之後,他變得更加沉穩。後來到了《文化時報》社,也許是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了總編。在聽了他幾分鐘簡短的自我介紹之後,總編當場拍板錄用他,此時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還沒有開始撰寫,總編告訴他沒關係,儘可以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這讓他如釋重負。第二天,總編忽然打電話交待他説有一個小小的任務,讓他寫一篇本報評論員文章,第二天下午交過去。這個任務分量可不小,老總分明是在考驗他。放下電話,他便開始架構,組織材料,飯也顧不上吃,趕在了第二天中午交了過去。這篇稿子無論是結構的嚴謹性、語言的邏輯性,還是從文字的深度來説,都是無懈可擊的,沒改一字便見報了,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記者生涯。
那時候報社規模很小,人手也十分缺乏,一個記者常常身兼數職,採編合一。在報社,他幹過採訪、編輯、校對等工作……辦報紙的所有流程,他都十分熟悉了,這段經歷大大鍛鍊了他的文字組織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也養成了他認真謹慎的習慣,正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讓他獲益匪淺,使現在的工作做得更加得心應手,能勝任一些別人無法勝任的工作。
擔任記者時,經常要出外採訪,早出晚歸是很平常的事。那時候他是報社最勤奮、最刻苦的人之一,沒日沒夜地幹,有時晚上趕稿子到深夜,一大早又得爬起來上班。同事們都開玩笑説:“如果要和誰過不去,那就讓他來報社做記者吧。”事實上,後來從《文化時報》社走出去的人,個個都能獨當一面。
2000年湖南省文化廳實行公開競爭上崗,他走上了辦公室副主任兼後勤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崗位,工作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工作至今都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做辦公室工作,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政治修養,辦公室是“參謀部”,承擔着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的重要職責,辦公室又是“後勤部”,對機關運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説,在辦公室工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長年做着默默無聞的工作,既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求真務實、頑強拼搏的精神,又要有任勞任怨、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以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品格,在能力上要求既是“專家”,又是“雜家”。以前在《文化時報》社,他是最累的,現在他依然從事着最累的工作,也正是這種“累”,鍛鍊了他的能力,才有了今天工作上的收穫,也得到了別人對他的認可。正是曾經吃過這樣的苦,才使劉應捷在以後的生活中面對種種挫折時都能泰然處之,他説他希望在自己退休之後能夠撰寫一部回憶錄,送給他的孩子。

劉應捷成長曆程

1988年本科畢業後,劉應捷曾在中南民族學院附中執教三年,擔任政治老師,因為教學方法新穎,課堂形式不拘一格頗受學生愛戴,和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考取研究生後,在同事、學生為他舉行的歡送會上,他流下了真摯的淚水。此後的十多年,是高校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其間他也有機會可以重新回高校工作--那裏有他的記憶和眷戀,同時高校的工作也更加平穩和有保障,也許那樣他的人生將會是另外一條軌跡,但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再回去過。
參加工作後,有一次他出差路過武漢,到達賓館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老友帶他回母校看看,那種迫不及待的心情,彷彿是母親在召喚兒子般。故地重遊,物是人非,他感慨頗多,對於母校的變化,他感到由衷的高興。由於工作的關係,他對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關注,當時全國都在掀起一股學習洪戰輝精神的高潮。當他了解到洪戰輝的事蹟時,他被這位自強不息的大學生深深地感動了,他説:“我們的大學生需要這種自強自立、永不在困難面前低頭的精神,也需要感恩和被感動。”年近不惑的他,依然擁有這樣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留住感恩,才能留住永遠的激情,歲月能使人的皮膚起皺,卻不能抑制人的靈魂起舞。
回憶當時的選擇,他雖然為未能成為一名高校老師而感到深深的遺憾,但他一直從事的是與文化事業相關的行業。他説文化對人的影響,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陶冶,文化事業帶給人的物質利益是微小的,但工作長了,便會樂在其中,對它產生一種眷戀。
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劉應捷説大學時代是人生中的黃金時期,他也是在這個階段培養出刻苦鑽研、不怕吃苦的精神的,這些素質讓他受益終生。
大學裏兩位老師對他的影響最大:一位是吳澤霖教授,吳老一生兢兢業業,為人師表,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在吳老90華誕時,劉應捷和幾位同學一起前去慶賀。看到自己的得意門生,當時吳老十分高興,説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相贈,就送一句話吧――做任何事情,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儘管這麼多年過去了,恩師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恩師的諄諄教誨也時刻銘記在心,正是這些教誨,讓他在艱難的時候沒有絕望,在悲觀的時候沒有放棄。另一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是他的研究生導師,這位導師曾經對他説過:“做人要多看別人優點,少找別人缺點。”短短數十字,濃縮了導師的人生感悟。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這句話他至今仍記憶猶新,並且時時刻刻按這個準則來要求自己。劉應捷説,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庭,都要靠自己去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現在,當遇到一些別人忍不住要拍案而起的事情時,他往往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以一種寬容的心胸去包容,那是歲月賦予一個有心人的厚重。
當被問及他能否給母校的學弟學妹們留下幾句話時,他謙虛地笑了笑説:“老師送給我的這幾話讓我受益終生,讓我一輩子也無法逾越,我就將這幾句話轉贈給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