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惔

鎖定
劉惔(生卒年不詳),一作劉恢 [1]  ,字真長,沛國相縣(今安徽省宿州市朱仙莊鎮)人。 [2]  東晉大臣、清談家,晉陵太守劉耽之子。
出身世族家庭,清明遠達,風度才氣。得到丞相王導所識,時人比為荀粲。迎娶廬陵公主司馬南弟,成為永和名士的風流之宗,當時清談的主力干將。歷任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等,史稱“劉尹”。三十六歲時,去世,獲贈前將軍 [3] 
袁宏《名士傳》稱為“永和名士”。《唐會要》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4]  著有個人文集二卷,已佚。
別    名
劉尹
劉恢
劉真長
真長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沛國相縣
主要成就
永和名士風流之宗
主要作品
文集二卷
本    名
劉惔
官    職
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
追    贈
前將軍
配    偶
廬陵公主司馬南弟
地    位
魏晉八君子之一

劉惔人物生平

劉惔聲名愈重

劉惔出身世宦家庭,他的祖父劉宏,在西晉頗有名聲,與其兄劉粹、其弟劉潢被時人稱讚為:“洛中雅雅有三嘏。”劉惔父劉耽,官至晉陵太守,亦頗有名聲。 [5] 
劉惔年少時清明遠達,有風度才氣,與母親任氏寄居京口,他家中貧窮,靠編草鞋為生。劉惔雖住在蓽門陋巷,但卻怡然自得。他起初未被人重視,唯獨丞相王導十分器重他。後來劉惔日漸知名,被時論比作袁喬。劉惔聽説後很高興,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任氏。任氏是個聰明的人,她説:“你無法與他相比,不要接受。”又有人拿他與範汪比,他又很高興,但任氏還是不許他接受。 [6] 
劉惔成年後,被時論比作三國時期的名士荀粲。他後來娶晉明帝的女兒廬陵公主司馬南弟為妻。 [7] 

劉惔知人之明

永和元年(345年),會稽王司馬昱獲授撫軍將軍、錄尚書事,參與朝政。而司馬昱以劉惔向來擅長言理,於是與王濛同為談客,很受司馬昱倚重,二人並號為入室之賓。 [8]  後歷任司徒左長史侍中
同年,徵西將軍庾翼去世,由庾翼所任的荊州刺史出缺。庾翼原本將刺史一職交了給兒子庾爰之,並上奏求許;而輔政大臣何充推舉桓温出任荊州刺史。劉惔十分欣賞桓温的才幹,但卻明白他有不臣之心,於是向司馬昱進言,稱桓温不可以居於荊州這個制勝的位置,而且要常抑其位號。如此劉惔反對讓桓温出任荊州刺史一職,更勸司馬昱自任荊州刺史,以自己為他的軍司,但司馬昱不聽從;劉惔於請求自任荊州刺史,但司馬昱又不聽。 [9]  朝廷便於同年八月任命桓温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但同時命劉惔監沔中諸軍事,領義成太守,以代替前太守庾方之。 [10] 
永和二年(346年),桓温率軍入蜀,討伐成漢政權。時人大多認為桓温難以成功,唯有劉惔認為可成,有人詢問原因,他説:“用蒲博(一種博戲)來驗證,如果沒有十足把握,就不博。恐怕桓温最終要專制朝廷。”到後來果然像他所説的那樣 [11]  [12]  劉惔亦曾舉薦吳郡人張憑,張憑後來也成為才德好的士人,眾人因此稱他有知人之明。 [13] 

劉惔任自然趣

永和三年(347年)十二月,劉惔任丹陽尹 [14]  ,任內為政清整,門無雜賓。當時百姓時有訟告長官的行為,於是諸郡往往都會列舉一些官員罪行上奏,然而劉惔不同意這行為,更認為此風不去,百姓將會離心。於是作為首都建康所在的長官的劉惔,將這些上奏都壓下,不作追究。 [15] 
劉惔後來在丹陽尹任內去世,享年三十六歲,獲贈前將軍 [3]  [16] 
劉惔特別愛好老莊之學,崇尚自然 [17]  。臨終時,聽見供神佛的閣下正在擊鼓、舞蹈,舉行祭祀,就神色嚴肅地説:“不得濫行祭祀!”別人請求殺掉駕車的牛來祭神,劉惔回答説:“丘之禱久矣(出自《論語·述而》,即我早就禱告過了),不要再做煩擾人的事!”劉惔死後,葬於建康秣陵縣 [18]  。名士孫綽為他作誄文,稱他“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時人把這句話當作名言。 [16]  [19] 
劉惔不僅深受時人稱譽,也為後世仰慕。南北朝時,丹陽尹袁粲指着庭中柳樹對劉惔的後人劉於説:“人謂此是劉尹時樹,每想高風。今復見卿清德,可謂不衰矣。” [20] 

劉惔人物評價

庾翼: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義懷通樂,既佳,且足作友,正實良器,推此與君,同濟艱不者也。 [1] 
謝萬:弱冠振纓,結婚帝室。綢繆姻婭,連光雲日。 [21] 
孫綽:①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22]  ②清蔚簡令。 [23] 
王獻之:遠慚荀奉倩(荀粲),近愧劉真長。 [24] 
《劉惔別傳》:劉惔有雋才,其談詠虛勝,理會所歸,與王濛略同,而敍致過之。 [25] 
劉彧:識局明濟,有文武才。王濛每稱其思理淹通,蕃屏之高選,為車騎司馬。 [1] 
房玄齡等《晉書》:①劉(劉惔)韓(韓伯)俊爽,標置軼羣,勝氣籠霄,飛談卷霧,並蘭芬菊耀,無絕於終古矣。②劉韓秀士,珠談間起。異術同華,葳蕤青史。 [22] 
唐會要》: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4] 
袁粲:人謂此是劉尹時樹,每想高風。
楊萬里:昔者謝玄之北御苻堅,而郗超知其必勝;桓温之西伐李勢,而劉倓知其必取。蓋玄於履屐之間無不當其任,温於蒱博不必得則不為,二子於平居無事之日,蓋必有以察其小而後信其大也,豈必大用而後見哉? [26] 
馮夢龍: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志,謂會稽王昱曰:‘温不可使居形勢之地。’昱不從。及温既克蜀,昱憚其威名,乃引殷浩以抗之,由是浸成疑貳。至浩北伐無功,而温遂不可制矣。 [27] 
王夫之:①劉惔惡温而沮之,深識也。 [28]  ②劉惔曰:“但恐克蜀之後,專制朝廷。”其言驗矣,……蓋惔者,會稽王昱之客,非能主持國計者也。昱與殷浩皆虛誕亡實而苶然不振者,惔即為此謀而固不聽,徒為太息而無可如何。晉非無人,有人而志不能行也。 [28] 
李慈銘:真長識元子之野心,戒車牛之禱疾,在於儔輩,最為可稱。 [25] 
蔡東藩兩晉演義》:假令功高不伐,全節終身,即起祖逖陶侃而問之,亦且自嘆弗如。乃中外方稱為英器,而劉惔獨料其不臣,天未祚晉,惔不幸多言而中。蓋古來之奸雄初起,如曹操司馬懿輩,未有不先自立功,而繼成專恣者,温亦猶是也,而惔之所見遠矣。 [29] 
餘嘉錫:善知人者觀人於微,即其平居動靜之間而知其才。劉惔之論桓温,郗超之知謝玄,皆觀其一節而已。 [30] 

劉惔軼事典故

劉惔墮其雲霧中

王濛和劉惔到中軍將軍殷浩家清談,談完了,就一起坐車走。劉惔對王濛説:“淵源(殷浩字)的言論真可意。”王濛説:“你原來掉進了他設下的迷霧中。 [31] 

劉惔標同伐異

鎮西將軍謝尚寫信給揚州刺史殷浩,推薦劉惔主管會稽郡,殷浩回信説:“真長(劉惔字)標同伐異,是個大俠士。他曾説刺史降級是很嚴重的事,你怎麼竟然為他奔走呢?” [32] 

劉惔天之自高

王濛與劉惔兩人別後重逢,王濛對劉惔説:“你更有長進了。”劉惔回答説:“這個就像天本來就那麼高而已。” [33] 

劉惔辯駁孫盛

孫盛曾與殷浩、王濛、謝尚等人在會稽王司馬昱的府邸聚會。殷浩和孫盛兩人一起辯論《易象妙於見形論》一文,孫盛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時,顯得意氣高昂。滿座的人都覺得孫盛説的道理不妥,可是又不能駁倒他。司馬昱很感慨地嘆息道:“如果劉惔來了,自然會有辦法制服他。”隨即派人去接劉惔,這時孫盛料到自己會辯不過。劉惔來後,先叫孫盛談談自己原先的道理。孫盛大致複述一下自己的言論,也覺得很不如剛才所講的。劉惔便發表了二百來句話,論述和質疑都很簡明、貼切,孫盛便被駁倒了。滿座的入同時拍手歡笑,讚美不已。 [34-35] 

劉惔簡傲高貴

劉惔性格簡傲高貴,如一次好友王羲之十分喜愛郗愔的一個由北方南渡的奴僕,更常向劉惔稱讚他。劉惔問:“那人比起郗愔如何?”王羲之答:“他只是小人物,怎比起上郗愔呀!”
劉惔就説:“若果連郗愔也比不上,那不過是平凡的奴僕而已。”又一次桓温問他:“會稽王(司馬昱)他清談技巧又更進一步嗎?”劉惔答:“大有進步,不過仍是第二流。”桓温於是問:“第一流是誰?”劉惔就答:“就是我輩呀。” [36] 
更有一次,殷浩到劉惔處與他清談,但殷浩及後稍見辭屈,於是只能繼續説些虛浮不實的言辭。劉惔見此亦不再回答他。殷浩走了後,劉惔就説:“農家子,硬學人去清談議論。” [37] 

劉惔牽被覆面

劉惔病重後,廬陵公主司馬南弟因傷痛而憔悴。劉惔臨終時,喚來公主;公主見其病危模樣,於是用手指着他説:“你病勢危急至此,拿什麼來修飾自己?”劉惔聞言,扯起被子蓋着臉,背過身去,不願直視公主。 [38] 

劉惔親屬成員

劉惔祖父

劉宏,字終嘏,官至光祿勳 [5] 

劉惔父親

劉耽,官至晉陵太守。 [5] 

劉惔妻子

廬陵公主司馬南弟,晉明帝女。 [7] 

劉惔妹妹

劉氏,謝安夫人。 [25] 

劉惔史書記載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22]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
參考資料
  • 1.    《世説新語箋疏·賞譽第八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07]
  • 2.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也。
  • 3.    《江左以來文章志》:劉恢字道生,沛國人。識局明濟,有文武才。王濛每稱其思理淹通,蕃屏之高選,為車騎司馬。年三十六卒,贈前將軍。
  • 4.    《唐會要·卷七十九》  .中華五千年[引用日期2014-07-22]
  • 5.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祖宏,字終嘏,光祿勳。宏兄粹,字純嘏,侍中。宏弟潢,字衝嘏,吏部尚書。並有名中朝。時人語曰:“洛中雅雅有三嘏。”父耽,晉陵太守,亦知名。
  • 6.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惔少清遠,有標奇,與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貧,織芒屩以為養,雖蓽門陋巷,晏如也。人未之識,惟王導深器之。後稍知名,論者比之袁羊。惔喜,還告其母。其母,聰明婦人也,謂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範汪者。惔復喜,母又不聽。
  • 7.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及惔年德轉升,論者遂比之荀粲。尚明帝女廬陵公主。
  • 8.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以惔雅善言理,簡文帝初作相,與王濛併為談客,俱蒙上賓禮。
  • 9.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丹楊尹劉惔每奇温才,然知其有不臣之志,謂會稽王昱曰:“温不可使居形勝之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勸昱自鎮上流,以己為軍司,昱不聽;又請自行,亦不聽。
  • 10.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庚辰,以徐州刺史桓温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爰之果不敢爭,又以劉惔監沔中諸軍事,領義成太守,代庾方之。
  • 11.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朝廷以蜀道險遠,温眾少而深入,皆以為憂,惟劉惔以為必克。或問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温終專制朝廷耳。”
  • 12.    《智囊全集》:漢主李勢驕淫,不恤國事。桓温帥師伐之,拜表即行。朝廷以蜀道險遠,温眾少而深入,皆以為憂,唯劉惔以為必克。或問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則不為。但恐克蜀之後,專制朝廷耳。”
  • 13.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跡。及温為荊州,惔言於帝曰:“温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號常宜抑之。”勸帝自鎮上流,而己為軍司,帝不納。又請自行,復不聽。及温伐蜀,時鹹謂未易可制,惟惔以為必克。或問其故,雲:“以蒱博驗之,其不必得,則不為也。恐温終專制朝廷。”及後竟如其言。嘗薦吳郡張憑,憑卒為美士,眾以此服其知人。
  • 14.    《建康實錄·卷八》:冬十二月,以侍中劉惔為丹陽尹。
  • 15.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累遷丹陽尹。為政清整,門無雜賓。時百姓頗有訟官長者,諸郡往往有相舉正,惔嘆曰:“夫居下訕上,此弊道也。古之善政,司契而已,豈不以其敦本正源,鎮靜流末乎!君雖不君,下安可以失禮。若此風不革,百姓將往而不反。”遂寢而不問。
  • 16.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年三十六,卒官。孫綽為之誄雲:“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時人以為名言。
  • 17.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尤好《老莊》,任自然趣。
  • 18.    《南史·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友人劉之遴啓皇太子為之銘志,葬於秣陵縣劉真長舊塋。
  • 19.    《世説新語·德行第一》: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詞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請殺車中牛祭神,真長答曰:“丘之禱久矣,勿復為煩!”
  • 20.    劉惔:坦然面對死亡  .新商報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14-12-07]
  • 21.    《全晉文·卷八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7]
  • 22.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22]
  • 23.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07]
  • 24.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07]
  • 25.    餘嘉錫.世説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 26.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6-24]
  • 27.    明·馮夢龍·《智囊全集》
  • 28.    《讀通鑑論·卷十三·康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22]
  • 29.    兩晉演義:擢桓温移督荊梁 降李勢蕩平巴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7]
  • 30.    《世説新語箋疏·識鑑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31.    《世説新語·賞譽第八》:王仲祖、劉真長造殷中軍談,談竟,俱載去。劉謂王曰:“淵源真可。”王曰:“卿故墮其雲霧中。
  • 32.    《世説新語·輕詆第二十六》:謝鎮西書與殷揚州,為真長求會稽。殷答曰:“真長標同伐異,俠之大者。常謂使君降階為甚,乃復為之驅馳邪?”
  • 33.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王長史與劉真長別後相見,王謂劉曰:“卿更長進。”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
  • 34.    《世説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於見形》。孫語道合,意氣幹雲。一坐鹹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敍本理。孫粗説己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 35.    《晉書·卷七十五·列傳第四十五》:時孫盛作《易象妙於見形論》,帝使殷浩難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之。”乃命迎惔。盛素敬服惔,及至,便與抗答,辭甚簡至,盛理遂屈。一坐撫掌大笑,鹹稱美之。
  • 36.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 桓大司馬下都,問真長曰:“聞會稽王語奇進,爾邪?”劉曰:“極進,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問:“第一流復是誰?”劉曰:“正是我輩耳!”
  • 37.    《世説新語·文學第八》: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遊辭不已,亦不復答。殷去後,乃雲:“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 38.    《裴子語林》:劉真長病積時,公主毀悴。將終,喚主。主既見其如此,乃舉手指之雲:“君危篤,何以自修飾?”劉便牽被覆面,背之不忍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