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思復

鎖定
劉思復(1884—1915),又名劉師復,廣東香山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回國後至香港創辦《東方報》。1907年6月,在廣州策劃暗殺滿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1909赴香港致力研究《新世紀》,宣揚無政府主義。1910年春,與高劍父謝英伯陳炯明等人在香港組織支那暗殺團。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在東江一帶組織民軍。同年冬,與丁湘田等北上,策劃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到上海時因南北議和告成,遂隱居西湖白雲庵。1912年5月返穗組織晦鳴學舍,宣傳無政府主義,同年7月與莫紀彭等創立心社,在廣州發起研究世界語,任廣州世界語學會會長。1913年創辦《晦鳴錄》雜誌,被廣東都督龍濟光查禁,1914年遷至上海,在上海成立無政府主義同志社。1915年在上海病逝。 [1-4] 
別    名
劉師復
出生地
廣東香山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主要成就
暗殺滿清政府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廣州將軍鳳山、攝政王載灃等人
本    名
劉思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劉思復人物評價

著名學者、中山大學教授袁偉:“犀利的筆鋒、威嚴的炸彈和晶瑩的品德是劉思復人生最大的亮點,他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中國近代的經驗和教訓。”袁偉時説,劉思復的無政府主義,核心是立即實現“一切公有、各取所需”、提倡“絕對自由”、排斥一切政府和政治法律。劉思復身後,無政府主義者逐漸散去,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它已在中國的歷史洪流中被淘汰。袁偉時認為,劉思復之死已經敲響了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喪鐘。 [2] 

劉思復人物生平

劉思復(1884—1915),1884年出生於廣東香山(中山市),劉思復家是石岐望族,被稱為“水樓劉家”。劉思復的父親劉鼎昉是秀才出身,曾創辦香山縣第一所學校。劉思復自幼熟讀古書,15歲應童子試,以全縣第一的成績中秀才,但第二年鄉試落榜。1904年,與同鄉鄭彼岸林君復等人東渡日本。1905年7月,孫中山赴日本籌組中國同盟會,劉思復又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積極幫助其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同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劉思復是最早的會員之一。1905年冬,劉思復回到香港,協助辦理《東方報》,鄭彼岸辦《香山旬報》,劉思復為其撰寫發刊詞並寫了大量文章,他還與友人在石岐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 [2] 

劉思復人物軼事

獨一無二的敢死主義
劉思覆在1905年底從日本回國至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支持孫中山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經由劉思復組織的炸彈暗殺活動至少有五次。 [5]  第一次暗殺對象是滿清政府廣東水師提督李準,1907年夏曆六月十一日,劉思覆在倉邊街青去裏鳳翔書院內,親自裝配炸彈,但在安裝雷管時不慎爆炸。劉思復身受重傷被捕,被關在香山監獄兩年多,後經營救出獄。1910年春,劉思覆在香港邀集高劍父、陳炯明等人,組成“支那暗殺團”,組織了一系列暗殺活動。1911年初,劉思復組織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因先行攜炸彈北上的人失事而未果。1911年8月13日,支那暗殺團準備暗殺李準,林冠慈受命在廣州雙門底(今北京路)暗殺李準,壯烈犧牲。同年9月4日,暗殺團又在倉前街(今北京南路)暗殺廣州將軍鳳山武昌起義後,滿清政府仍在頑抗,劉思復又與兩個友人北上,再次試圖暗殺攝政王載灃,船到上海後南北和議已成而作罷。劉思複稱暗殺為“獨一無二之敢死主義”,袁偉時認為,劉思復的獻身精神不是盲目的,他的“敢死”精神是以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為基石的。 [2] 
組織晦鳴學舍,推行無政府主義
劉思復 劉思復
1912年5月,劉思復與鄭彼岸、鄭佩剛等人在廣州西關存善東街8號成立晦鳴學舍,這是中國國內組織的第一個無政府主義團體。學舍取名於《詩經·鄭風》《風雨》篇:“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是處亂世思君子之意。學舍成立的第一年,劉思復把翻印、散發《新世紀》作為基本任務,短短一年時間,靠募集得來的經費,竟然印發了一萬多冊。1913年8月,《晦鳴錄》出版(第三號起改名《民聲》),以“倡導社會革命,促進世界大同”為宗旨。劉思覆在《編輯緒言》(創刊詞)指出:“晦鳴錄既以平民之聲自勉,其言論即直接為平民之機關,今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已悉數被奪於強權,而自陷於痛苦穢辱不可名狀之境。推原其故,實社會組織之不善有以致之。”他接着指出:“欲救其弊,必從根本上實行世界革命,破除現社會一切強權……正當真理之新社會以代之,然後吾平民真正自由之幸福,始有可言……。”劉思覆在他生命最後的一年半里,輾轉於廣州、澳門、上海等地,組織同仁,募集資金,共編寫出版了二十二期雜誌,他因此名聲鵲起,成為中國無政府主義最鮮亮的一面旗幟。 [2] 
“道德救世”者的終結
1912年7月,劉思復與鄭彼岸等發起成立“心社”,並定下十二條社約:不食肉、不飲酒、不吸煙、不用僕役、不坐轎及人力車、不婚姻、不稱族姓、不入政黨、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不做海陸軍人、不奉宗教。劉思復是一個執着的理想主義者,他主張“不食肉、不飲酒、不吸煙”,純粹出於人生理想,而不是為了延年益壽,也不是以其為欺世盜名的幌子。相反,他由於長期素食,導致營養不良,又長期奔波,終於積勞成疾。1915年,劉師覆在上海患了肺病,身體虛弱,醫生勸其吃牛肉、牛奶、雞蛋等,以增強抵抗力,但他不肯違背“心社”戒約,寧死不吃。晦鳴學舍、心社同仁為給他治病籌款,主張變賣機器,劉思復卻認為,印刷機器是宣傳其思想不可或缺的武器,極力反對變賣。1915年3月27日,劉思覆在上海病逝,年僅31歲。 [2] 
世界語墓碑碑文
劉思覆被安葬在杭州煙霞山洞旁,四年以後,同道為其隆重修墓,墓碑上刻三個大字師覆墓,墓誌用世界語雕鑿而成,譯為中文如下: [2] 
“師復為人道主義者,又為世界語學者。生平謀炸悍將,厲行革命,被錮三冬而組織東方謀殺團。辛亥革命以後,舍其單純破壞,轉而為自由社會主義之宣傳,創‘晦鳴學舍’、‘世界語研究會’及‘心社’,旋以刊《民聲雜誌》,誶礪自刻,盡瘁其主義,嘔血以死。死年才三十有一,不終其紀。痛哉!” [2] 
為表明劉思復的世界大同觀,墓誌紀年採用公元,並註明劉思復生於“東亞之廣東香山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