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忠波

(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鎖定
劉忠波,山東人,1979年出生,作家,紀錄片導演,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南開大學文學院,現為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 [1] 
中文名
劉忠波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9年11月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南開大學文學院
職    業
作家,導演
主要成就
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入圍
主要成就
慄憲庭電影資料館電影作品收藏
梁斌小説獎
出生地
山東蓬萊
代表作品
《潤身》
《灰魚》
《郎毓秀》
《微光漫遊》
《彎腰刺青的男人》
職    稱
教授

劉忠波個人經歷

劉忠波,文學博士,教授。1979年出生,山東蓬萊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電影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於同年入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任教。201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博士後。曾擔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訪問學者、韓國延世大學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紀錄片理論與創作研究、影視傳播研究。出版有學術著作《多重話語空間下中國形象的權力場域:以紀錄片為分析對象》《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主編廣播影視類“十三五”規劃應用型教材《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合著(編)有《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全球化時代中國紀錄片之路》等。
在創作領域,紀錄片《微光漫遊》(導演/攝影/剪輯)入圍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展映單元、慄憲庭電影資料館收藏作品;紀錄片《瘋狂愛國者》(導演/攝影/剪輯)入選第十二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影像展;紀錄片《一席之地》(導演/攝影)入圍第十四屆北京獨立影像展競賽單元、慄憲庭電影資料館收藏作品、榮獲第三屆內蒙古青年電影周“十佳短片獎”;紀錄片《最後的一口氣》(導演/剪輯/攝影)入圍第七屆澳門國際微電影節紀錄片單元、榮獲第三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愛故鄉影像獎”(提名獎);劇情片《與萬物作別》(聯合編劇)劇本榮獲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大會“劇本創作大獎”(提名獎)。長篇小説《潤身》(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1版);長篇小説《灰魚》(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版,載於《百花洲》2013年第1期)

劉忠波 著作

個人專著
劉忠波著:《多重話語空間下中國形象的權力場域:以紀錄片為分析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劉忠波著:《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主編教材
劉忠波主編:《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廣播影視類“十三五”規劃應用型教材,總主編高曉虹),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學會獎”專業教材二等獎)
合著
《全球化時代中國紀錄片之路》,張同道主編,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0年版,副主編之一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2021,張同道.胡智鋒主編,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2021年版,副主編之一
Study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2018,Chief Editor:Zhang Tongdao;Hu Zhife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8, Assocaite Editor:Liu Zhongbo

劉忠波科研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於紀錄片的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研究(15BXW026),2015-2020,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13YJC860024),2013-2017,主持人
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津派”紀錄片的美學取向、文化價值以及對本地城市文化的影像傳播問題研究(B12060),2012-2016,主持人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十批特別資助項目:二戰後日本紀錄片中的戰爭敍事與歷史認知研究(2017T10052),2017-2018,主持人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6批面上一等資助項目:多重話語空間下中國形象的建構:以紀錄片為分析對象(2014M560176),2014-2016,主持人
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項目:日本紀錄片的中國影像傳播與中國形象研究(AS1309),2013-2015,主持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當代紀錄片與中國形象研究(NKZXB1252),2012-2014,主持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西方紀錄片對中國紀錄片創作觀念的影響研究(NKZXB10138),2010-2012,主持人
南開大學文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紀錄片創作觀念研究(06QN046),2006-2008,主持人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發展戰略研究(15BC031),2015-2020,主要參與人,3/10

劉忠波所獲獎勵

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第16屆/2019)
國家廣電總局“星光獎”電視文藝優秀評論獎(第四屆/2016、第五屆/2018)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論文獎(第10屆/2017、第9屆/2016、第8屆/2014)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著作獎(第11屆/2018)
天津市寫作學會優秀學術論文獎(2013)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第12屆/2016、第10屆/2014)
南開大學文學院雲林獎教金(2012年度、2010年度)
南開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2016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
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優秀博士後學術成果”獎(2017年度)
南開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7年度,1/1)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7年度,9/9)

劉忠波主要論文

2021
美國區塊鏈新聞平台的內容生產、運行模式和用户接受,《中國記者》2021年第2期
2020年中國紀錄片理論的發展狀況與研究趨勢,《中國電視》2021年第2期
2020
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紀錄片的文化使命和審美觀照,《中國電視》2020年第7期
韓國中小學數字教科書的政策推進、開發出版及問題對策,《出版科學》,2020年第3期
個體美學、歷史視野及理論資源——紀錄片導演張以慶的創作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0年第2期
日本放送協會(NHK)中國農民工題材紀錄片研究(第一作者),《教育傳媒研究》2020年第5期
2019年中國紀錄片理論的發展狀況與研究趨勢,《中國電視》2020年第4期
2019年中國紀錄片類型、傳播與文化版圖(第二作者),《當代電視》2020年第4期
中國自然紀錄片生態意識的生成、美學特質與傳播功能(第一作者),《中國電視》2020年第1期
軍事宣傳話語的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第一作者),《現代視聽》2020年第1期
韓國電影教育的發展現狀(第二作者),收入《世界電影高等教育經驗與前瞻》,中國電影出版社2020年版
養老題材紀錄片的老年形象塑造及其多元價值訴求(第一作者),《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
《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與心靈史詩,《中華讀書報》2020年11月11日
2019
冷戰暴力下的非轉向長期罪犯,《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9年第6期2019
日本NHK紀錄片中的戰敗話語及其歷史認知(第一作者),《日本研究》2019年第3期
紀錄片《風味人間》全案分析(第一作者),《文藝評論》2019年第3期
2018年中國紀錄片理論研究述評(第一作者),《中國電視》2019年第2期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話語框架及其國家形象的建構(第一作者),《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閲兵話語中的主流意識形態感召力(第一作者),《現代視聽》2019年第11期
2018
2017年中國紀錄片理論研究述評(第一作者),《中國電視》2018年第5期
2017年中國紀錄片作品研究報告(第二作者),《當代電視》2018年第7期
2017
中國科教電影新十年發展狀況和創作特徵(第一作者),《影博·影響》2017年第5期(收入《探尋電影之美》,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年版)
2016年中國紀錄片頻道發展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當代電視》2017年第5期
2016年中國紀錄片理論研究概述,《中國電視》2017年第4期
日本NHK《美之壺》系列紀錄片的視覺風格及審美意識(第一作者),《中國電視》2017年第3期
多重話語空間下的中國形象:以紀錄片為分析對象,《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年第2期
中美權利轉移背景下的反戰話語傳播,《對外傳播》2017年第2期
2016年中國紀錄片發展景觀,《現代視聽》2017年第1期
2016
2015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理論與批評發展概論,《中國電視》2016年第7期
中國形象的權力話語與意義生成——以安東尼奧尼的《中國》為分析對象,《社會科學論壇》2016年第9期
中國圖書在韓國的出版現狀和發展路徑,《出版科學》(第一作者)201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出版業》2017年第2期全文轉載)
天安門形象的多重話語分析:基於紀錄片的考察,《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年第5期
西方涉華經濟紀錄片的話語分析,《關東學刊》2016年第8期
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紀錄片:目標、方法與傳播效度,《對外傳播》2016年第5期
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留學生形象,《對外傳播》2016年第3期
“他者化”中國的問題與出路:BBC紀錄片《中國創造》引發的思考(第二作者),《對外傳播》2016年第8期
西藏形象的話語變遷:基於紀錄片的考察,《現代視聽》2016年第4期
中國形象的域外生成——以國外影展中的中國民間紀錄片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2015
靖國神社問題的媒介內容分析,《中國電視》2015年第12期
多版本《西藏一年》與西藏形象的話語權利秩序,《對外傳播》2015年第10期(收入《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
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經濟形象,《新聞界》2015年第7期
自我精神與社會現實的對話生成,《中國作家》(影視)2015年第5期
韓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崛起(第一作者),《社會觀察》2015年第11期
海外華人紀錄片中的中國圖景,《社會觀察》2015年第9期
艾滋病紀錄片中的救贖與合謀,《社會觀察》2015年第8期
《戰鬥的士兵》中的日本侵華戰爭,《社會觀察》2015年第7期
紀錄片中的三峽形象,《社會觀察》2015年第3期
2014年電視紀錄片理論與批評發展概述,《中國電視》2015年第3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