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志

(東漢第十一位皇帝)

鎖定
漢桓帝劉志(132年-168年1月25日),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劉翼之子,東漢第十一位皇帝。 [1]  [81] 
劉志愛好音樂,善於彈琴吹簫, [85]  梁太后便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駕崩,梁氏便擁立劉志為帝。即位初期,太后梁妠臨朝聽政, [6]  外戚梁冀掌握大權。延熹二年(159年),梁冀陰謀反叛,劉志詔司隸校尉張彪帶兵包圍梁冀府,收回大將軍印綬,梁冀與妻、子自殺,數十人伏誅。 [22] 
劉志在位期間,任用涼州三明平定羌亂,討伐鮮卑並將其趕至塞外, [68]  重新收服了西域的龜茲烏孫等國, [74]  恢復了東漢與天竺羅馬帝國之間的朝貢貿易; [34]  [76] 採納韓演建議,將專權的五大宦官全部貶黜。 [66]  但另一方面,劉志興起黨錮之禍 [29]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劉志逝世於洛陽宮德陽前殿,時年三十六歲,葬於宣陵,廟號威宗(董卓當權時取消廟號)。 [2]  [64] 
(概述圖來源: [3] 
全    名
劉志
別    名
漢桓帝
諡    號
孝桓皇帝
封    號
蠡吾侯(即位前) [4] 
廟    號
威宗
年    號
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冀州蠡吾國(今河北省博野縣)
出生日期
132年 [78] 
逝世日期
168年1月26日 [77] 
逝世地
德陽前殿(今河南省洛陽市)
陵    墓
宣陵
在位時間
146年8月1日 至 168年1月26日 [77]  [79] 
前    任
漢孝崇皇劉翼(蠡吾侯)、漢孝質皇帝劉纘 [1]  [4]  [6] 
繼    任
漢孝靈皇帝劉宏
主要成就
誅滅梁冀,重振皇權

劉志人物生平

劉志幸登帝位

陽嘉元年(132年),劉志生於冀州蠡吾國(今河北省博野縣),襲爵蠡吾侯。 [4] 
本初元年(146年),梁太后讓劉志到夏門亭,準備將自己的妹妹梁女瑩嫁給他。恰逢漢質帝去世, [6]  中常侍曹騰親訪梁冀,表示支持劉志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為人嚴明,如果他真的為帝,恐怕難保平安,但立劉志,則可以長保富貴。於是梁冀準備擁立劉志。 [5] 
閏六月庚寅日 [79]  (8月1日),梁太后派梁冀持符節,以王青蓋車接劉志入南宮,這一天劉志就登帝位,時年十五歲。梁太后仍然臨朝聽政。 [6]  曹騰與長樂太僕州輔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為亭侯。 [5] 

劉志梁氏掌權

建和元年(147年)六月,劉志將太尉胡廣罷免,任大司農杜喬為太尉。八月十八日(9月30日),劉志立梁冀之妹梁氏為皇后。九月二十一日(11月1日),洛陽發生了地震,劉志將太尉杜喬免職。十月,劉志任命司徒趙戒為太尉,司空袁湯為司徒,前太尉胡廣為司空。 [7]  十二月,清河王和劉文謀反 [65]  ,事敗被殺,梁冀藉此誣告李固、杜喬是劉文的同黨,害死了李固和杜喬,將其暴屍洛陽城中。 [8] 
建和二年正月十九日(148年2月26日),劉志加冠於首。正月二十五日(3月3日),大赦天下。 [9] 
建和三年(149年)冬十月,太尉趙戒被劉志免職,劉志任命司徒袁湯為太尉,大司農張歆為司徒。 [10] 

劉志親理政事

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病重,臨終之時,她下詔歸政於劉志。 [11]  梁太后死後,為了安慰梁氏家族,劉志又增封梁冀萬户食邑。至此,梁冀一人已累計封邑三萬户,遠遠超出了漢代封侯的界限。 [12] 
元嘉元年(151年)春正月初一,梁冀帶劍入宮,尚書張陵呵斥他出去,並讓禁軍奪走梁冀的劍。梁冀跪下謝罪,劉志下詔罰梁冀一年的俸祿,於是百官肅然。 [83]  然後劉志又賦予梁冀更多特權:入朝不必趨行,允許佩劍着履,覲見時不必自稱姓名;十天進宮一次,處理、評議尚書所奏的事務。 [12]  [84] 
同年閏十二月十八日(152年2月11日),劉志任命太常黃瓊為司空。 [13] 
元嘉二年(152年),劉志把司空黃瓊免職。十二月,劉志任命趙戒為司空。 [14] 
永興元年(153年)十月,劉志把太尉袁湯免職,任命太常胡廣為太尉。將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免職,任命太僕黃瓊為司徒,任命光祿勳房植為司空。 [15]  十一月初九(12月31日),劉志在上林苑狩獵,經過函谷關,賞賜所過道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錢。 [16] 
永興二年九月初一(154年9月25日),劉志將太尉胡廣免職,任命司徒黃瓊為太尉。 [17]  閏九月任光祿勳尹頌為司徒。 [18] 
永壽三年(157年)十一月,司徒尹頌逝世。劉志任司空韓演為司徒,任太常北海孫朗為司空。 [19] 
延熹元年(158年),天上出現了日食現象,太史令陳授説“日食之因在於大將軍梁冀”。梁冀知道後處死了他。太史令是皇帝的近臣,梁冀竟不問劉志就隨意將太史令處死了,這讓劉志非常憤怒。 [12]  七月二十日(9月1日),劉志將太尉黃瓊免職,任命太常胡廣為太尉。 [20] 

劉志誅殺梁冀

延熹二年(159年)七月,漢桓帝的皇后梁女瑩去世。此時貴人鄧猛女寵愛方盛,梁冀“嫉其寵”,便派遣刺客夜闖鄧猛女的家,欲刺殺鄧猛女的母親,宣的鄰居中常侍袁赦察覺到此事,便擊鼓聚眾以警告宣。宣便入宮向漢桓帝告發梁冀的罪行。 [86]  漢桓帝大怒,於是密謀誅殺梁冀。 [87] 
延熹二年(159年),劉志打算除掉梁冀,藉口上廁所,讓唐衡隨從自己服侍。進了廁所,劉志壓低聲音問唐衡:“你知道咱們周圍的人裏,有誰跟梁冀不和的嗎?”唐衡回覆劉志:“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私下裏都對梁冀十分不滿。”於是把單超和左悺叫到自己的密室裏。劉志對他們説:“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內宮和外朝都被梁冀的人控制着,朝中的大臣都是梁冀的人,我想除掉他們,你們看怎麼樣?”單超和左悺回答説:“梁冀是國之奸賊,早該除掉了。只是我們這些人沒什麼智謀,不知道陛下的想法到底是什麼?”劉志説:“我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們謀劃一下把梁氏消滅的計策。”單超説:“如果陛下真的要滅梁氏,其實也並不難,我們怕就怕陛下中途又猶豫不決。”劉志説:“梁冀就是個國賊,理應消滅,沒有什麼可以猶豫的了!”於是又召了具璦和徐璜來,劉志用牙咬破了單超的手臂,六個人歃血為盟,共謀滅梁大計。 [21] 
單超等人説“陛下今計已決,勿復更言,恐為人所疑。”梁冀懷疑單超等人,八月丁丑,讓中黃門張惲入宮,以防止變故。具瑗讓官吏逮捕張惲,説他“從外而入,圖謀不軌。”劉志便駕臨前殿,召各個尚書前來,準備發動政變,讓尚書令尹勳持節,讓丞、郎以下的官吏都操兵守宮門,收回各個符節送入宮中,讓具瑗率領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劍戟士合1千多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包圍梁冀府,並讓光祿勳袁盱持節收回梁冀的大將軍印綬,改封為比景都鄉侯。梁冀及妻孫壽即日皆自殺。 [82]  梁冀的宗族像衞尉梁叔、河南尹梁胤、屯騎校尉梁讓、越騎校尉梁忠、長大校尉梁戟等,以及中外宗親數十人都被處決。太尉胡廣被免職。司徒韓演、司空孫朗被逮捕入獄。 [22]  故吏賓客被罷免的有300多人,朝官幾乎一空,梁氏外戚集團被一網打盡,灰飛煙滅。百姓莫不稱慶。 [23] 
劉志收繳梁冀府上財貨,合計30多億,劉志便將其充實國庫,同時下令減免天下一半賦税。然後解散梁冀建造的園林,賜予貧民。 [88] 

劉志貶黜宦官

延熹二年八月四日(159年9月3日),宦官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個人因謀誅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史稱“五侯”,從此宦官當政。 [24] 
宦官五侯及其親屬的專橫,不僅朝中正直官員反對,就連劉志也開始擔憂,並着手貶黜五侯。
延熹八年(165年),司隸校尉韓演上奏彈劾左悺等宦官之罪,於是左悺自殺。韓演又奏稱宦官具瑗之兄有罪,於是劉志將具瑗押入廷尉問罪。具瑗便到監獄謝罪,上交東武侯印綬,劉志便將其貶為都鄉侯。宦官單超、徐璜、唐衡等也因此受牽連,紛紛遭貶,劉志便順手沒收了五大宦官子弟所有封地,五侯專權徹底終結。 [66] 
“五侯”被清算後,劉志任用了新一批宦官。延熹年間,連年征戰,國庫空虛,侯覽便上交五千匹縑,從而得到了劉志的信任與重用。 [67]  而新被任用的宦官在上台後,也同樣為非作歹。 [23] 

劉志黨錮之禍

延熹九年(166年),南陽太守成瑨逮捕了與宦官關係很好的當地富商張汜,結果正遇上劉志宣佈大赦,而成瑨為了打擊宦官,竟置朝廷法律於不顧,不僅殺了張汜本人,還殺了張的宗族以及賓客200多人,然後成瑨才向劉志上奏。 [27]  幾乎在同一時期,同樣性質的案件也發生在汝南。汝南太守劉質逮捕了小黃門趙津,然後也是不顧朝廷的赦令,先將趙津拷打至死,然後才向朝廷上報。 [28]  九月,宦官們紛紛向劉志提出申訴,同時又鼓動張汜的妻子上誅。劉志聞知此事,索然大怒,因為在劉志看來,這是地方官吏公然對抗中央。劉志當即下詔,將成瑨、劉質一併逮捕,按律處斬。 [29] 
同年,宦官派人誣告李膺等人蓄養太學生和遊士,交結各郡的生員,互相標榜,結成羣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 [30]  劉志大怒,於是詔令全國,逮捕李膺、陳寔等200多個“黨人”。有的黨人逃走,劉志就懸金購賞。一時間,使者四出,相望於道,反宦官的鬥爭遭到嚴重挫折。第二年,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共同上表為黨人求情,劉志的怒氣才稍稍緩解,下詔釋放黨人們回家,但仍對其實施終生禁錮。並且將黨人的名字記錄在案。這就是著名的“黨錮”。 [23]  [29] 

劉志中年去世

永康元年十二月丁丑日(168年1月26日 [77]  ),劉志去世於德陽前殿,享年三十六歲。 [2] 
建寧元年二月十三日(168年3月9日),劉志葬於宣陵,諡號孝桓皇帝,廟號威宗(董卓當權時取消廟號 [64]  )。 [32] 

劉志為政舉措

劉志政治

  • 剷除外戚
劉志統治前期,梁冀掌權。後來,劉志發動政變,為防止梁冀狗急跳牆,派人堅守中樞機構,又派人將梁冀的住宅包圍了起來。梁冀沒想到劉志這次會動手。梁冀認為自己軍權在手,劉志就不敢亂來。還沒等梁冀反應過來,梁冀的大將軍印綬就被收了。梁冀知道大勢已去,沒過幾天便與妻子一同自盡。 [33] 
  • 制裁宦官
劉志利用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個宦官除掉了外戚梁冀,這五個宦官得以封侯,食邑萬户,時人並稱“五侯”,朝政也隨之為其把持。在以後的幾年中,“五侯”任人唯親,其親屬族人不僅多數升官,而且依仗其權勢,排斥異己,為所欲為。“五侯”權勢日大,驕橫日甚,進而對皇權構成威脅。 [24] 
延熹八年(165年),劉志開始制裁宦官。司隸校尉韓演上奏彈劾左悺等宦官之罪,於是左悺自殺。韓演又奏稱宦官具瑗之兄有罪,於是劉志將具瑗押入廷尉問罪。具瑗便到監獄謝罪,上交東武侯印綬,劉志便將其貶為都鄉侯。單超、徐璜、唐衡等也因此受牽連,紛紛遭貶,劉志便順手沒收了五大宦官子弟所有封地,五侯專權徹底終結。 [66] 
  • 制裁黨人
劉志統治後期,清談之風興起。李膺與太尉陳蕃、南陽太守王暢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敬重。這激怒了當權的宦官集團。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派人誣告李膺等交結太學生、都國生徒互相標榜,結成羣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劉志大怒,於是詔令全國,逮捕李膺、陳寔等200多個“黨人”。有的黨人逃走,劉志就懸金購賞。一時間,使者四出,相望於道,反宦官的鬥爭遭到嚴重挫折。這就是著名的“黨錮”。劉志通過黨錮打擊士大夫,強化皇權的同時也使得宦官集團勢力坐大。最終弊大於利,為東漢王朝最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29] 

劉志軍事

劉志在朝中調節宦官們和士大夫們的糾紛時,邊疆戰事不斷,其北邊是鮮卑人不斷侵擾,西邊則是羌人不斷叛亂。劉志把平定羌人的任務交給段熲,把平定鮮卑的任務交給張奐,段熲和張奐軍事才能出眾,恩威並施,穩定了邊疆,使戰亂波及的範圍沒有繼續擴大。 [23] 
  • 平定羌亂
建和二年(148年),白馬羌進犯廣漢屬國,殺長吏。當時西羌與湟中的胡人再度叛亂為寇,益州刺史便率板楯蠻將其討破,斬首招降二十萬人。
永壽元年(155年),劉志任命張訪為護羌校尉。張訪很有威惠,以至西垂無事。
延熹二年(159年)張訪去世,劉志又任命中郎將段熲代為護羌校尉。當時燒當羌等八個種族進犯隴右,段熲討擊,最終大破之。 [26] 
延熹四年(161年),零吾先零羌及上郡沉氐﹑牢姐諸種聯合進犯幷州﹑涼州及三輔。當時段熲獲罪被貶,劉志便任命胡閎代為校尉。胡閎無威略,寇患轉盛。劉志又命中郎將皇甫規出擊,最終將其攻破。
延熹五年(162年),沉氐諸種再度進犯張掖、酒泉,皇甫規對其進行招降,於是沉氐諸種全部投降。至冬,滇那等五六千人再度攻武威、張掖、酒泉,燒民廬舍。次年,隴西太守孫羌擊破之,滇那被斬首或溺死者有三千多人。胡閎病重,劉志再度以段熲為護羌校尉。
永康元年(168年),東羌的岸尾逼迫族人連寇三輔,中郎將張奐追擊,將其攻破,並斬殺了岸尾。當煎羌進犯武威,破羌將軍段熲將其攻破並消滅,餘眾全部投降或散去。 [71] 
  • 討擊北虜
劉志統治期間,鮮卑族在檀石槐的領導下逐漸強盛,盡據匈奴故地,常常侵犯漢朝邊境。
延熹元年(158年),鮮卑侵犯北方邊境。冬,劉志派遣匈奴中郎將張奐率領南匈奴單于出塞討擊鮮卑,斬首二百級。 [56] 
延熹九年(166年)夏,鮮卑聯合南匈奴、烏桓,聚合數萬騎兵攻掠北方九郡;秋,又聯結東羌、沈氐、先零等,共攻西北的張掖、酒泉等地。劉志仍任命張奐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採取安撫辦法。鮮卑則率眾逃回塞外。 [69] 
  • 平息南蠻
劉志統治期間,武陵蠻長沙蠻零陵蠻板楯蠻屢屢反叛,太守應奉“以恩信招誘”,同時劉志派車騎將軍馮緄討伐,以恩威並施的手段平息了武陵蠻之亂,又委任度尚為荊州刺史,平息了長沙蠻和零陵蠻。巴郡太守趙温則以恩信降伏板楯蠻。 [57] 
永壽二年(156年),蜀郡的少數民族叛亂,殺略吏民。
延熹二年(159年),蜀郡三襄夷侵犯蠶陵,殺害官吏。
延熹四年(161年),犍為屬國夷侵犯犍為郡邊界。益州刺史山昱將其擊破,斬首1400級,平息叛亂。 [58] 
  • 擊破扶余
永康元年(168年),扶餘國國王夫台率領2萬餘人侵犯東漢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孫域將其擊破,斬首千餘級。 [70] 
  • 穩定西域
劉志統治期間,西域逐漸不穩。
元嘉元年(151年),北匈奴呼衍王率眾侵犯西域的伊吾,擊敗伊吾司馬毛愷,攻佔伊吾屯城。劉志便派遣敦煌太守司馬達率敦煌、酒泉、張掖屬國吏士四千餘人解救伊吾,出塞追至蒲類海,呼衍王便引兵退去。 [80] 
同年(151年),西域長史趙評在于闐國病死,拘彌國王“成國”誣陷説他是被于闐國王“建”毒死的。趙評之子信以為真。
元嘉二年(152年),劉志任命王敬為西域長史,王敬到達後斬殺了于闐國王“建”,導致于闐侯將輸僰便起兵殺死王敬,立建之子安國為王。馬達想出兵攻打于闐,但劉志反對,並召還馬達,改任宋亮為敦煌太守,宋亮要求于闐殺輸僰,此時輸僰已死,于闐就斬斷輸僰人頭交到敦煌,而不言實情。宋亮後來得知實情,但不能出兵。于闐有恃無恐,對漢朝日益驕慢。 [59] 
永興元年(153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與戊部候嚴皓不和,於是起兵反叛,圍攻漢屯田且固城,殺傷吏士。後來因部將降漢,阿羅多逃到北匈奴,敦煌太守宋亮立後部故王軍就質子卑君為車師後部王。後來阿羅多又從北匈奴回來,與卑君爭國。戊校尉閻詳擔心阿羅多招引北匈奴人,將亂西域,便同意立阿羅多為王,召還卑君至敦煌。由於漢朝對其“曾莫懲革”,所以“自此浸以疏慢矣”。 [60] 
延熹元年(158年),南匈奴反,侵犯涼州等邊境,桓帝以種暠為度遼將軍,征討西北,種暠到達後,先以恩誘降諸胡,如有不服然後加討。於是羌胡及西域的龜茲、莎車、烏孫等國皆來順服。 [74-75] 

劉志經濟

  • 借糧賑災
永壽元年(155年)二月,司隸冀州饑荒,劉志命令州郡救濟貧弱百姓,如果王侯吏民有儲存的穀物,就向他們借十分之三的糧食用於賑災。借百姓吏民之糧要向其付款,借王侯之糧就抵償他們的租税。
同年六月,洛水氾濫,沖毀了鴻德苑,南陽也遭大水。劉志下詔免除太山琅琊地區遭遇賊寇的百姓三年的租、賦、更、算。又下詔因水災而死亡或流亡而屍骨無存的人,令郡縣尋找他們的屍骨並進行收葬;及所唐突壓溺物故,七年以上的人賜二千錢。房屋被毀、遺失穀物糧食,特別貧困的人每人二斛穀物。 [72] 
  • 減發官員俸祿
延熹四年(161年),由於羌人起義的戰火波及到三輔(今陝西省中部)地區,劉志為了減輕國庫的財政支出,就下詔減發公卿以下官員的俸祿,借貸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時下令以不同價錢賣關內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23]  [73] 
延熹八年(165年),劉志令郡國有田者每市交10錢為税。 [23] 

劉志文化

  • 編修史書
劉志統治期間,東觀修史的工作並未荒廢。伏無忌、黃景、崔寔邊韶延篤等大臣先後在東觀修史。他們完成了《諸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傳》《西羌傳》《地理志》,孝穆、孝崇二皇、順烈皇后、安思皇后等傳,以及《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等人的傳記。
  • 供奉浮圖
劉志篤信神靈,設立華蓋,將佛陀(浮圖)和老子一起供奉。受此影響,百姓中也逐漸也信奉佛教者(參見桓帝祠佛)。 [61-62] 
  • 設立秘書監
延熹二年(159年),劉志任命大司農黃瓊為太尉,光祿大夫祝恬為司徒,大鴻臚盛允為司空,始設秘書監,專掌國家藏書與編校工作。 [25] 

劉志外交

  • 羅馬
延熹九年(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121-180,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派使者至東漢洛陽,朝見劉志,把象牙等禮物送給劉志,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史實。 [34]  標誌着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東西方兩大帝國外交關係正式建立,這條路線首次正式打通並延伸到了歐洲。 [35] 
  • 天竺
天竺國在漢和帝在位時期多次遣使朝貢,漢和帝駕崩後西域反叛,天竺便停止向東漢朝貢,直到漢桓帝延熹二年、四年,天竺頻繁從日南郡外來洛陽朝貢。 [76] 

劉志歷史評價

  • 諸葛亮: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36] 
  • 范曄: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斯將所謂“聽於神”乎!及誅梁冀,奮威怒,天下猶企其休息。而五邪嗣虐,流衍四方。自非忠賢力爭,屢折奸鋒,雖願依斟流彘,亦不可得已。 [37] 
  • 虞世南:桓帝赫然奮怒,誅滅梁冀,有剛斷之節焉。然閹人擅命,黨錮事起,非乎亂階,始於桓帝。 [38] 
  • 周曇:能嫌跋扈斬梁王,寧便榮枯信段張。襄楷忠言誰佞惑,忍教奸禍起蕭牆。 [39] 
  • 胡寅:詳考桓帝在位,逾二十年,自始至終,不聞一言之嘉,一行之善,而其戾政惡德,盈溢簡編,當年嗟怨,後世恨疾。桓、靈之號,與桀、紂齊,不知天將棄漢而使之君邪?抑人謀不臧以至是也?或曰:桓帝能誅梁冀,亦豈無取?曰:桓帝所厚者中官,所悦者女寵,惟此兩途耳。冀初無取怒於帝者,特緣考死太史令陳授,而忤小黃門徐璜,帝始懷不平,又欲殺中郎鄧香妻宣,而侵貴人鄧猛,帝於是大怒,夫豈為宗社計哉?爰延中主之對,謂帝可與為善者,亦誘掖之言耳。陳蕃雖為尚書,忠言屢進,十不納一,中常侍、黃門放縱自如,安得言陳蕃任事則治也? [63] 
  • 羅貫中: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 [40] 
  • 王夫之:桓帝淫於色,而繼嗣不立,漢之大事,孰有切於此者! [41] 

劉志軼事典故

劉志後宮喋血

劉志第一任皇后梁女瑩無才無德,長相平庸。倚仗兄長梁冀之勢,專制後宮,且生活奢侈。劉志雖對她不滿,但忌憚其兄大將軍梁冀,不敢觸怒梁女瑩。史書記載,凡有懷孕的妃子,統統被梁女瑩弄死,妃嬪所生的皇子也都被梁女瑩殺害,劉志敢怒不敢言,只好冷落她,梁女瑩最後憂愁憤恨而死, [89]  她死後第2年,劉志誅滅了專權20餘年的梁氏家族,將梁皇后追貶為貴人。

劉志風流天子

延熹二年(159年),劉志第一任皇后梁女瑩去世,從此,他專寵梁猛女。因為實在討厭梁這個姓氏,就給梁猛女改姓“薄”,希望猛女像西漢時文帝的母親薄太后那樣賢惠,後來查清猛女的生父是鄧香,就命猛女恢復鄧姓,稱為鄧猛女,並立鄧猛女為皇后。隨着時間的推移,鄧皇后漸漸人老珠黃,青春不再。而劉志在消滅梁氏集團以後,親掌天下大權,正值而立之年的大好時光。 [31] 
劉志是一個好色皇帝,除了擁有三宮的女人外,還擁有宮女六千餘人。對此,鄧皇后很是不滿,於是延熹八年(165年),廢了鄧皇后,並將鄧皇后打入暴室,鄧皇后在暴室中鬱郁而死。 [42]  然而劉志很快就又立了一位新皇后,就是大司空安豐侯竇融的曾孫女,城門校尉竇武的女兒竇妙 [31] 

劉志愛好音樂

漢桓帝劉志愛好音樂,善於彈琴,吹奏笙簫。 [85] 

劉志信仰佛道

據史書記載,劉志非常迷信宗教,為了延年祈福,他派人到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祭祀老子,還在宮中祭祀黃老,劉志在濯龍宮中合祭了浮圖(屠)和老子。距劉志約百年之前的楚王劉英兼信黃老和浮屠,而劉志仍把浮屠與黃老並行祭祀,把佛教看做是黃老道術的一種。當時的山東學者襄楷到洛陽上疏劉志,説:“又聽説宮裏邊設立黃老和佛教的生祠。這樣的做法是清靜空虛,可稱道之處在於崇尚不作為的治理國家,好修身養性厭惡殺戮。遏制祛除人的慾望和奢靡的惡習。現如今陛下麻木於自己的不良嗜好卻不祛除慾望殺戮懲罰超過了法度道理,既然您已經崇尚黃老的治國之術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呢?”襄楷提倡佛教教義是為了諫誡劉志的胡作非為,但劉志關注的其實是佛教能否同黃老之術一樣可以使他長生不老。 [43] 

劉志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輩
父親
平原孝王,劉志追尊孝崇皇 [55] 
母親
孝崇皇后,劉志追尊
平輩
二弟
劉碩 [44] 
平原王
三弟
劉悝 [44] 
渤海王
姐妹
下嫁耿援
益陽長公主 [46] 
下嫁寇氏
妻子
懿獻皇后
皇后
竇妙 [49] 
桓思皇后
妾室
貴人
田聖 [51] 
貴人
貴人
寇氏 [46] 
寇榮孫女
許貴人 [42] 
貴人
子輩 [53] 
兒子
漢桓帝的皇子皆被其皇后殺害,未能存活。 [89] 
長女
劉華
陽安長公主,下嫁伏完
次女
潁陰長公主
三女
陽翟長公主

劉志後世紀念

  • 陵寢墓地
宣陵 宣陵
漢桓帝宣陵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大口鄉經周寨村和周寨村之間,寧村鄉東北。其中現存最大的一座墓冢,東西長56米,南北寬55米,高12.2米。夯層明顯,每層厚0.35-0.40米,封土完好,基本呈平頂圜丘形,頂部呈圓角方形,東西長25.2米。南北長23.5米,當地人稱為最大冢。 [54] 

劉志影視形象

李亮在《神醫華佗》中飾演的漢桓帝劉志 李亮在《神醫華佗》中飾演的漢桓帝劉志
2003年電視劇《神醫華佗》:李亮飾演漢桓帝(劉志)。

劉志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孝桓皇帝諱志,肅宗曾孫也。祖父河間孝王開,父蠡吾侯翼,母匽氏。
  • 2.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丁丑,帝崩於德陽前殿。年三十六。
  • 3.    黃曉.《中華神醫 華佗》.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0.01:第6頁
  • 4.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翼卒,帝襲爵為侯。
  • 5.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桓帝得立,騰與長樂太僕州輔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騰為費亭侯,遷大長秋,加位特進。
  • 6.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本初元年,梁太后徵帝到夏門亭,將妻以女弟。會質帝崩,太后遂與兄大將軍冀定策禁中,閏月庚寅,使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
  • 7.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六月,太尉胡廣罷,大司農杜喬為太尉。秋七月,勃海王鴻薨,立帝弟蠡吾侯悝為勃海王。八月乙未,立皇后梁氏。九月丁卯,京師地震。太尉杜喬免。冬十月,司徒趙戒為太尉,司空袁湯為司徒,前太尉胡廣為司空。
  • 8.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清河劉文反,殺國相射暠,欲立清河王蒜為天子;事覺伏誅。蒜坐貶為尉氏候,徙桂陽,自殺。前太尉李固、杜喬皆下獄死。陳留盜賊李堅自稱皇帝,伏誅。
  • 9.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
  • 10.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月,太尉趙戒免。司徒袁湯為太尉,大司農河內張歆為司徒。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乙丑,太后詔歸政於帝,始罷稱制。
  • 12.    漢桓帝劉志:僥倖當皇帝 不幸成傀儡  .洛陽網新聞.2006-05-29[引用日期2020-10-11]
  • 13.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閏月庚午,任城王崇薨。太常黃瓊為司空。
  • 14.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十一月,司空黃瓊免。十二月,特進趙戒為司空。
  • 15.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月,太尉袁湯免,太常胡廣為太尉。司徒吳雄罷,司空趙戒免;以太僕黃瓊為司徒,光祿勳房植為司空。
  • 16.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一月甲辰,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賜所過道傍年九十以上錢,各有差。
  • 17.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太尉胡廣免,司徒黃瓊為太尉。
  • 18.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閏月,光祿勳尹頌為司徒。
  • 19.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一月,司徒尹頌薨。長沙蠻叛,寇益陽。司空韓縯為司徒,太常北海孫朗為司空。
  • 20.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甲子,太尉黃瓊免,太常胡廣為太尉。
  • 21.    丁守衞.《大漢天下》.北京市:中國鐵道出版社,2019.02:第375頁
  • 22.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大將軍梁冀謀為亂。八月丁丑,帝御前殿,詔司隸校尉張彪將兵圍冀第,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衞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騎校尉梁讓、越騎校尉梁忠、長水校尉梁戟等,及中外宗親數十人,皆伏誅。太尉胡廣坐免。司徒韓縯、司空孫朗下獄。
  • 23.    司馬光.《資治通鑑(上)》.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5:338-341
  • 24.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初,梁冀兩妹為順、桓二帝皇后,冀代父商為大將軍,再世權威,威振天下。冀自誅太尉李固、杜喬等,驕橫益甚,皇后乘勢忌恣,多所鴆毒,上下鉗口,莫有言者。帝逼畏久,恆懷不平,恐言泄,不敢謀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因如廁,獨呼衡問“左右與外舍不相得者皆誰乎”衡對曰“單超、左悺前詣河南尹不疑,禮敬小簡,不疑收其兄弟送洛陽獄,二人詣門謝,乃得解。徐璜、具瑗常私忿疾外舍放橫,口不敢道”於是帝呼超、悺入室,謂曰“梁將軍兄弟專固國朝,迫脅外內,公卿以下從其風旨。今欲誅之,於常侍意何如”超等對曰“誠國奸賊,當誅日久。臣等弱劣,未知聖意何如耳”帝曰“審然者,常侍密圖之”對曰“圖之不難,但恐陛下復中狐疑”帝曰“奸臣脅國,當伏其罪,何疑乎”於是更召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議,帝齧超臂出血為盟,於是超收冀及宗親黨與悉誅之。悺、衡遷中常侍。封超新豐侯,二萬户,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户,賜錢各千五百萬。悺上蔡侯,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户,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又封小黃門劉普、趙忠等八人為鄉侯。自是權歸宦官,朝廷日亂矣。
  • 25.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大司農黃瓊為太尉,光祿大夫中山祝恬為司徒,大鴻臚梁國盛允為司空。初置秘書監官。
  • 26.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月壬申,行幸長安。乙酉,幸未中宮。甲午,祠高廟。十一月庚子,遂有事十一陵。壬寅,中常侍單超為車騎將軍。十二月己巳,至自長安,賜長安民粟人十斛,園陵人五斛,行所過縣三斛。燒當等八種羌叛,寇隴右,護羌校尉段熲追擊於羅亭,破之。天竺國來獻。
  • 27.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是時桓帝乳母、中官貴人外親張子禁,怙恃貴埶,不畏法網,功曹岑晊勸使捕子禁,付宛獄,笞殺之。
  • 28.    《後漢書·孝桓帝紀》:(延熹九年九月)南陽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劉質,並以譖棄市。
  • 29.    在廁所裏搞政變的漢桓帝——劉志 中(千年帝都洛陽 百代帝王故事45)  .洛陽網新聞.2011-12-13[引用日期2020-10-03]
  • 30.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孝桓帝紀》: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書,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
  • 31.    在廁所裏搞政變的漢桓帝——劉志 下(千年帝都洛陽 百代帝王故事46)  .洛陽網新聞.2011-12-14[引用日期2020-10-05]
  • 32.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於宣陵,廟曰威宗。
  • 33.    丁振宇.《微歷史 漢朝其實很有料》.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02:第215頁
  • 34.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大秦國王遣使奉獻。時國王安敦獻象牙、犀角、玳瑁等。
  • 35.    追溯“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6-23[引用日期2020-10-06]
  • 36.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2]
  • 37.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2]
  • 38.    趙蕤.《反經》.武漢:崇文書局,2007.12:第41頁
  • 39.    《全唐詩·卷七百二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6]
  • 40.    《三國演義》第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3]
  • 41.    《讀通鑑論·卷八·靈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23]
  • 42.    漢朝的監獄  .檢察日報.2018-06-01[引用日期2020-10-05]
  • 43.    謝路軍.《中國佛教脈絡》.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07:第115頁
  • 44.    後漢書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4]
  • 45.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顯卒,子援嗣。尚桓帝妹長社公主,為河東太守。
  • 46.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寇恂曾孫榮。榮少知名,桓帝時為侍中。性矜潔自貴,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而從兄子尚帝妹益陽長公主,帝又聘其從孫女於後宮,左右益惡之。
  • 47.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桓帝懿獻梁皇后諱女瑩,順烈皇后之女弟也。帝初為蠡吾侯,梁太后徵,欲與後為婚,未及嘉禮,會質帝崩,因以立帝。
  • 48.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壬午,立皇后鄧氏,追廢懿陵為貴人冢。
  • 49.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桓思竇皇后諱妙,章德皇后從祖弟之孫女也。父武。
  • 50.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而後恃尊驕忌,與帝所幸郭貴人更相譖訴。
  • 51.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太后素忌忍,積怒田聖等,桓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
  • 52.    《搜神記·卷十五》:漢桓帝馮貴人,病亡。
  • 53.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皇女華,延熹元年封陽安長公主,適不其侯輔國將軍伏完。皇女堅,七年封潁陰長公主。皇女脩,七年封陽翟長公主。桓帝三女。
  • 54.    漢桓帝宣陵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2020-04-08[引用日期2020-10-05]
  • 55.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翼卒,子志嗣,為大將軍梁冀所立,是為桓帝。梁太后詔追尊河間孝王為孝穆皇,夫人趙氏曰孝穆後,廟曰清廟,陵曰樂成陵;蠡吾先侯曰孝崇皇,廟曰列廟,陵曰博陵。
  • 56.    《後漢書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桓帝時,鮮卑檀石槐者……檀石槐乃立庭於彈汗山歠仇水上,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永壽二年秋,檀石槐遂將三四千騎寇雲中。延熹元年,鮮卑寇北邊。冬,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于出塞擊之,斬首二百級。二年,復入雁門,殺數百人,大抄掠而去。六年夏,千餘騎寇遼東屬國。九年夏,遂分騎數萬人入緣邊九郡,並殺掠吏人,於是復遣張奐擊之,鮮卑乃出塞去。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濊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 57.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桓帝元嘉元年秋,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拘執縣令,屯結深山。至永興元年,太守應奉以恩信招誘,皆悉降散。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益陽。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眾至萬餘人,殺傷長吏。又零陵蠻入長沙。冬,武陵蠻六千餘人寇江陵,荊州刺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皆奔走。肅主簿胡爽扣馬首諫曰:“蠻夷見郡無儆備,故敢乘閒而進。明府為國大臣,連城千里,舉旄鳴鼓,應聲十萬,柰何委符守之重,而為逋逃之人乎!”肅拔刃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暇此計。”爽抱馬固諫,肅遂殺爽而走。帝聞之,徵肅棄市,度、睦減死一等,復爽門閭,拜家一人為郎。於是以右校令度尚為荊州刺史,討長沙賊,平之。又遣車騎將軍馮緄討武陵蠻,並皆降散。軍還,賊復寇桂陽,太守廖析奔走,武陵蠻亦更攻其郡,太守陳奉率吏人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降者二千餘人。……桓帝之世,板楯數反,太守蜀郡趙温以恩信降服之。
  • 58.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桓帝永壽二年,蜀郡夷叛,殺略吏民。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蠶陵,殺長吏。四年,犍為屬國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斬首千四百級,餘皆解散。
  • 59.    《後漢書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元嘉元年,長史趙評在於闐病癰死,評子迎喪,道經拘彌。拘彌王成國與于闐王建素有隙,乃語評子云:“于闐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故致死耳。”評子信之,還入塞,以告敦煌太守馬達。明年,以王敬代為長史,達令敬隱核其事。敬先過拘彌,成國復説雲:“于闐國人慾以我為王,今可因此罪誅建,于闐必服矣。”敬貪立功名,且受成國之説,前到于闐,設供具請建,而陰圖之。或以敬謀告建,建不信,曰:“我無罪,王長史何為欲殺我?”旦日,建從官屬數十人詣敬。坐定,建起行酒,敬叱左右執之,吏士並無殺建意,官屬悉得突走。時成國主簿秦牧隨敬在會,持刀出曰:“大事已定,何為復疑?”即前斬建。于闐侯將輸僰等遂會兵攻敬,敬持建頭上樓宣告曰:“天子使我誅建耳。”于闐侯將遂焚營舍,燒殺吏士,上樓斬敬,懸首於市。輸僰欲自立為王,國人殺之,而立建子安國焉。馬達聞之,欲將諸郡兵出塞擊于闐,桓帝不聽,徵達還,而以宋亮代為敦煌太守。亮到,開募于闐,令自斬輸僰。時輸僰死已經月,乃斷死人頭送敦煌,而不言其狀。亮後知其詐,而竟不能出兵。于闐恃此遂驕。
  • 60.    《後漢書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永興元年,車師后王復反攻屯營。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永興元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與戊部候嚴皓不相得,遂忿戾反畔,攻圍漢屯田且固城,殺傷吏士。後部候炭遮領餘人畔阿羅多詣漢吏降。阿羅多迫急,將其母妻子從百餘騎亡走北匈奴中,敦煌太守宋亮上立後部故王軍就質子卑君為後部王。後阿羅多復從匈奴中還,與卑君爭國,頗收其國人。戊校尉閻詳慮其招引北虜,將亂西域,乃開信告示,許復為王,阿羅多乃詣詳降。於是收奪所賜卑君印綬,更立阿羅多為王,仍將卑君還敦煌,以後部人三百帳別屬役之,食其税。
  • 61.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飾芳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浮圖,今佛也。續漢志曰:“祠老子於濯龍宮,文罽為壇,飾淳金扣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
  • 62.    《後漢書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
  • 63.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148—149頁
  • 64.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是歲(初平元年),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 65.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後漢書·卷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2-29]
  • 66.    《後漢書·宦者列傳》:“司隸校尉韓演因奏悺罪惡,及其兄太僕南鄉侯稱請託州郡,聚斂為奸,賓客放縱,侵犯吏民。悺、稱皆自殺。演又奏瑗兄沛相恭臧罪,徵詣廷尉。瑗詣獄謝,上還東武侯印綬,詔貶為都鄉侯,卒於家。超及璜、衡襲封者,並降為鄉侯,租入歲皆三百萬,子弟分封者,悉奪爵土。”
  • 67.    《後漢書·宦者列傳》:“侯覽者,山陽防東人。桓帝初為中常侍,以佞猾進,倚勢貪放,受納貨遺以鉅萬計。延熹中,連歲征伐,府帑空虛,乃假百官奉祿,王侯租鋭。覽亦上縑五千匹,賜爵關內侯。又託以與議誅梁冀功,進封高鄉侯。”
  • 68.    《後漢書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桓帝永壽中,朔方烏桓與休著屠各並畔,中郎將張奐擊平之。延熹九年夏,烏桓復與鮮卑及南匈奴寇緣邊九郡,俱反,張奐討之,皆出塞去。”
  • 69.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延熹)九年春,徵拜大司農。鮮卑聞奐去,其夏,遂招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五六千騎,或三四千騎,寇掠緣邊九郡,殺略百姓。秋,鮮卑復率八九千騎入塞,誘引東羌與共盟詛。於是上郡沈氐、安定先零諸種共寇武威、張掖,緣邊大被其毒。朝廷以為憂,復拜奐為護匈奴中郎將,以九卿秩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賞賜甚厚。匈奴、烏桓聞奐至,因相率還降,凡二十萬口。奐但誅其首惡,餘皆慰納之。唯鮮卑出塞去。
  • 70.    《後漢書·東夷列傳》:“桓帝延熹四年,遣使朝賀貢獻。永康元年,王夫台將二萬餘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孫域擊破之,斬首千餘級。”
  • 71.    《後漢書·西羌傳》:“桓帝建和二年,白馬羌寇廣漢屬國,殺長吏。是時西羌及湟中胡復畔為寇,益州刺史率板楯蠻討破之,斬首招降二十萬人。永壽元年,校尉張貢卒,以前南陽太守第五訪代為校尉,甚有威惠,西垂無事。延熹二年,訪卒,以中郎將段熲代為校尉。時燒當八種寇隴右,熲擊大破之。四年,零吾復與先零及上郡沉氐﹑牢姐諸種併力寇並﹑涼及三輔。會段熲坐事徵,以濟南相胡閎代為校尉。閎無威略,羌遂陸梁,覆沒營塢,寇患轉盛,中郎將皇甫規擊破之。五年,沉氐諸種復寇張掖﹑酒泉,皇甫規招之,皆降。事已具規傳。鳥吾種復寇漢陽,隴西﹑金城諸郡兵共擊破之,各還降附。至冬,滇那等五六千人復攻武威﹑張掖﹑酒泉,燒民廬舍。六年,隴西太守孫羌擊破之,斬首溺死三千餘人。胡閎疾,復以段 熲為校尉。永康元年,東羌岸尾等脅同種連寇三輔,中郎將張奐追破斬之,事已具奐傳。當煎羌寇武威,破羌將軍段熲復破滅之,餘悉降散。”
  • 72.    《後漢書·孝桓帝紀》:“永壽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下,改元永壽。二月,司隸、冀州飢,人相食。敕州郡賑給貧弱。若王侯吏民有積穀者,一切貣十分之三,以助稟貸;其百姓吏民者,以見錢僱直。王侯須新租乃償。六月,洛水溢,壞鴻德苑。南陽大水。司空房植免,太常韓縯為司空。詔太山、琅琊遇賊者,勿收租、賦,復更、算三年。又詔被水死流失屍骸者,令郡縣鈎求收葬;及所唐突壓溺物故,七歲以上賜錢,人二千。壞敗廬舍,亡失穀食,尤貧者稟,人二斛。"
  • 73.    《後漢書·本紀·孝桓帝紀》:“秋七月,京師雩。減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
  • 74.    《後漢書·張王種陳列傳》:“會匈奴寇並、涼二州,桓帝擢暠為度遼將軍。暠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後加討。羌虜先時有生見獲質於郡縣者,悉遣還之。誠心懷撫,信賞分明,由是羌胡、龜茲、莎車、烏孫等皆來順服。”
  • 75.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六》:“延熹元年(戊戌,公元一五八年)十二月,南匈奴諸部並叛,與烏桓、鮮卑寇緣邊九郡……以種暠為度遼將軍……種暠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其有不服,然後加討;羌虜先時有生見獲質於郡縣者,悉遣還之;誠心懷撫,信賞分明,由是羌、胡皆來順服。
  • 76.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裏……和帝時,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畔,乃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
  • 77.    《資治通鑑》:(永康元年十二月)丁丑,帝崩於德陽前殿,年三十六。
  • 78.    《冊府元龜》:桓帝以陽嘉元年生於蠡吾。
  • 79.    《後漢書》:(本初元年)閏(六)月庚寅,使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
  • 80.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五》:“元嘉元年(辛卯,公元一五一年)北匈奴呼銜王寇伊吾,敗伊吾司馬毛愷,攻伊吾屯城。詔敦煌太守馬達將兵救之;至蒲類海,呼衍王引去。”
  • 81.    漢桓帝劉志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27]
  • 82.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六》:“於是更召璜、瑗等,五人共定其議,帝齧超臂出血為盟。超等曰:“陛下今計已決,勿復更言,恐為人所疑。”冀心疑超等,八月,丁丑,使中黃門張惲入省宿,以防其變。具瑗敕吏收惲,以“輒從外入,欲圖不軌。”帝御前殿,召諸尚書入,發其事,使尚書令尹勳持節勒丞、郎以下皆操兵守省閣,斂諸符節送省中,使具瑗將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劍戟士合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冀第,使光祿勳袁盱持節收冀大將軍印綬,徙封比景都鄉侯。冀及妻壽即日皆自殺。”
  • 83.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五》:“元嘉元年(辛卯,公元一五一年)春,正月朔,羣臣朝賀,大將軍冀帶劍入省。尚書蜀郡張陵呵叱令出,敕羽林、虎賁奪劍。冀跪謝,陵不應,即劾奏冀,請廷尉論罪。有詔,以一歲俸贖;百僚肅然。
  • 84.    《後漢書·梁統列傳》:“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會公卿,共議其禮。於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趨,斂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悉以定陶、成陽餘户增封為四縣,比鄧禹;賞賜金錢、奴婢、採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勳。每朝會,與三公絕席。十日一人,平尚書事。宣佈天下,為萬世法。冀猶以所奏禮薄,意不悦。專擅威柄,兇恣日積,機事大小,莫不諮決之。宮衞近侍,並所親樹。禁省起居,纖微必知。百官遷召,皆先到冀門箋檄謝恩,然後敢詣尚書。”
  • 85.    《後漢書》:“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
  • 86.    《後漢紀·孝桓皇帝紀·上卷·第二十一》:“七月……丙午,皇后梁氏崩。……於是毫貴人見幸,冀嫉其寵,遣客夜盜其家,欲刺貴人母。母入宮求哀,因言冀之罪。”
  • 87.    《後漢書·梁統列傳》:“初,掖庭人鄧香妻宣生女猛,香卒,宣更適梁紀。梁紀者,冀妻壽之舅也。壽引進猛入掖庭,見幸,為貴人,冀因欲認猛為其女以自固,乃易猛姓為梁。時猛姊婿邴尊為議郎,冀恐尊沮敗宣意,乃結刺客於偃城,刺殺尊,而又欲殺宣。宣家在延熹裏,與中常侍袁赦相比,冀使刺客登赦屋,欲入宣家。赦覺之,鳴鼓會眾以告宣。宣馳入以白帝,帝大怒,遂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成謀誅冀。”
  • 88.    《後漢書·梁統列傳》:“是時事卒從中發,使者交馳,公卿失其度,官府市裏鼎沸,數日乃定,百姓莫不稱慶。收冀財貨,縣官斥賣,合三十餘萬萬,以充王府,用減天下税租之半。散其苑囿,以業窮民。”
  • 89.    《續漢書》:“孝桓懿獻皇后……後宮妊孕,若產皇子,後輒隨嫉害,少有得全育者。然終身亦無子,後見御轉希。至延熹二年,以憂恚崩,葬懿陵。”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