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初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繼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業甚多:對內,為加強中央集權,頒行推恩令,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法,嚴格禁止諸侯王參與政事;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為侍從,以備顧問;裁抑丞相職權,依靠親信和近臣參與決策,從而形成內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設十三州刺史部,加強對郡國的控制;為解決財政困難,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又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制度;頒佈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税;建立正規的察舉制度,令郡國舉孝廉及秀才、賢良方正等;實行尊崇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對外,派衞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繫;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衞氏朝鮮,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置郡縣。
[2-3]
- 本 名
- 劉徹
- 別 名
-
漢武帝
秋風客 - 所處時代
- 西漢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長安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 156年(有爭議)
- 逝世日期
- 前87年3月29日
- 主要作品
- 《秋風辭》《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等
- 主要成就
- 加強集權,尊崇儒術,幣制改革,打通西域,興利開邊,建立年號
- 廟 號
- 世宗
- 諡 號
- 孝武皇帝
- 在位時間
- 前141年—前87年
- 年 號
- 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漢、太始、徵和
- 性 別
- 男
劉徹人物生平
編輯劉徹立為儲君
漢武帝劉徹畫像(6張)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二十三日,漢景帝立慄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亦同時被封為膠東王。
[8]
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劉嫖向慄姬為其女陳氏提親,被慄姬拒絕,而王娡卻許諾讓劉徹娶陳氏,因此劉嫖不斷向景帝詆譭慄姬而讚譽王娡,慄姬亦曾出言不遜而觸怒景帝,天平遂逐漸向王娡母子傾斜。前元六年(前151年)薄皇后被廢黜後,王娡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請立慄姬為皇后,使景帝對慄姬的不滿達到極點,於是處死大行令、疏遠慄姬,在前元七年(前150年)正月廢劉榮為臨江王。四月十七日,景帝立王娡為皇后;二十五日,立時年七歲的劉徹為皇太子。
[9-10]
劉徹建元初政
劉徹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竇猗房、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劉徹也必須“奏事東宮”,也就是將國家政務向太后彙報。
[12]
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劉徹罷免了丞相衞綰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將兩位外戚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分別任命為丞相和太尉。
[126]
另一方面,劉徹也分別任命儒者趙綰和王臧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術,趙綰和王臧又是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從這套執政班子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志。他還命令丞相等內外大臣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77]
,並派人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申公,申公見了劉徹後,強調治國需要“力行”而非“多言”,劉徹喜好文詞,故對申公不甚滿意,但畢竟已徵召而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同時議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禪等儒家禮制。
[125]
不過,太皇太后竇猗房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同年十月(按漢初制度為建元二年十月),御史大夫趙綰請求劉徹不要再將政務彙報給太后,竇太后大怒,斥責他又是一個新垣平,於是用自己蒐集到的趙綰、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證,要求劉徹將趙、王二人下獄治罪,二人皆死於獄中。竇嬰、田蚡也被罷免,改以開國功臣後裔許昌、莊青翟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禮制也被廢棄。
[12]
[13-14]
另一方面,館陶大長公主自居擁立劉徹之功,對劉徹各種請求,令劉徹厭煩。劉徹按約定娶的館陶大長公主之女陳皇后起初獲得獨寵,但她不僅“驕妒”,而且長年無子,使劉徹對她有所疏遠。此時王太后告誡劉徹説:“你剛即位,大臣還沒有完全服從,就先搞明堂,惹惱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長公主,肯定會嚴重得罪她們。婦人容易取悦,你一定要十分慎重!”於是劉徹不得不稍微尊重館陶大長公主與陳皇后。
[127]
在此期間,劉徹韜光養晦,沉湎於微行和狩獵。
[222]
同時,他亦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拓的準備工作和初步活動,如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嚴助征討閩越等。
[28]
[29]
劉徹掌控朝綱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他藉口許昌、莊青翟辦理喪事不力,將二人罷免,起用舅舅田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劉徹對田蚡幾乎言聽計從,以致田蚡專橫跋扈,“權移主上”,後經劉徹敲打才有所收斂。
[15]
而對於竇氏勢力則日益疏遠,終於在元光四年(前131年)借灌夫罵座之事而處死了竇嬰,不久田蚡亦死。
[16]
此後,劉徹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乃至出身微賤之人,如主父偃、公孫弘、張湯等,並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開啓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
[17]
;又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讓御史大夫張湯取代丞相的作用,相權對皇權的牽制作用也大為縮小。
[18]
另一方面,劉徹寵幸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衞子夫,而陳皇后則嫉妒衞子夫,屢次加以迫害,劉徹遂於元光五年(前130年)以巫蠱為由廢黜陳皇后,遷其於長門宮。
[19-20]
元朔元年(前128年),年近三十的劉徹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兒子劉據,遂於同年立劉據之母衞子夫為皇后
[21]
,六年後立劉據為皇太子。
[22]
同時起用衞子夫之弟衞青、外甥霍去病來開疆拓土,新設大司馬之職來安置這些軍功外戚。
[23-24]
衞青等深知劉徹對竇嬰、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攬賓客之事恨之入骨,因此行事低調,以“和柔”取悦劉徹,避免觸犯劉徹的皇權。
[25]
對於地方諸侯勢力,劉徹一方面以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其權限與土地,另一方面於元狩元年(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元鼎五年(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從而敲打了消極應付中央的諸侯勢力。
[26]
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後,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7]
劉徹征伐四方
經過漢初幾代統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漢朝的國力在劉徹即位後已相當厚實。而劉徹自即位以來,就一改漢初的戰略防禦政策,積極進取,征伐四方,力圖實現“王者無外”的“大一統”的局面。劉徹開疆拓土的用兵對象首先在南方。建元年間,劉徹兩次出兵閩越,都不戰而勝。這令劉徹頗有成就感,堅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他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即漢朝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徵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其對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於此。
[28]
劉徹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滅胡”
[29]
[30]
,即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在建元年間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脱後亦未能説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因此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劃沒有實現。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
[31]
[32]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嚴安等劉徹近臣提議恢復與匈奴和親,以換取國家的穩定。
[33]
但劉徹並未對匈奴讓步,而是果斷提拔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自元光六年(前129年)以來,衞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建築朔方城,使漢朝在對匈鬥爭中逐漸居於主動地位。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開拓河西走廊,渾邪王部四萬餘人降漢,其後陸續設置四郡(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隔絕了羌人和匈奴的往來,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衞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損失,再加上霍去病在入塞兩年後去世,此後“久不北擊胡”,對匈奴的攻勢告一段落。
[34]
對匈奴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劉徹又劍指其他方向,繼續開疆拓土。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派安國少季、終軍等出使南越,説服南越王趙興內附。但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漢,於翌年殺死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漢女樛氏,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亦遇害。劉徹遂派路博德、楊僕等發兵消滅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併入版圖。此後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衞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雲貴高原等地併入版圖。
[3]
劉徹後期傾軋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汾陰出土寶鼎,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此後劉徹命令討論封禪事宜,並在三年後完成封禪泰山的盛典,改元元封。
[35]
封禪泰山是治定功成的象徵,但劉徹並未停止用兵的步伐,還將兵鋒移至更遙遠的西域大宛,於是有了太初年間李廣利西征大宛之役,經過數年苦戰,終於斬大宛王,屯田於輪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較大的影響力,導致西域小國選擇“兩屬”以自保。
[36]
而匈奴經過十餘年“休養息士馬,習射獵”,元氣有所恢復,再加上衞、霍已死,便拒絕按劉徹要求派太子入質漢朝,重新成為漢朝邊患。因此劉徹於太初四年(前101年)下詔征討匈奴,企圖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前後數次征戰皆不利,李陵、李廣利等將領都投降匈奴。
[34]
劉徹用兵數十年,造成民力疲敝,到元封四年(前107年),關東流民超過二百萬人,不在户籍者四十萬,出現了“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
[37]
[128]
劉徹重用酷吏的惡果也日益凸顯,到了天漢年間,社會動盪,“盜賊”四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等。劉徹稱之為“東方羣盜”,一面加強關中的安保和糾察,嚴防關中豪傑與其交通;一面派光祿大夫範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領兵鎮壓暴動,並派繡衣直指暴勝之等誅殺鎮壓不力的地方官吏,數年後才將“東方羣盜”的領袖擒殺殆盡。但仍其殘部仍嘯聚山林,難以剿滅,劉徹乃頒佈“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38]
[227]
除了社會危機的萌生,宮廷內部的鬥爭也日益激化。元朔末年以後,隨着衞子夫色衰愛弛,劉徹又寵幸王夫人、李夫人等,生下多名皇子。皇太子劉據長大後,“仁恕温謹”,對劉徹的窮兵黷武屢屢進諫,劉徹認為劉據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閡,衞子夫母子對此非常不安。劉徹發覺後,對衞青説:“漢家萬事剛剛開創,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就無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會安定,為此不能不讓百姓勞累。如果後世又有像朕這麼做的,這是重蹈已經滅亡的秦朝的覆轍。太子敦厚,喜歡安靜,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讓朕擔心。要尋求一個守文之主,還有比太子更好的嗎?聽説皇后和太子心懷不安,哪有什麼值得不安的?你去把朕的這個意思告訴他們母子。”衞子夫聽説後,脱簪請罪。劉據每次進諫征伐四夷時,劉徹就笑道:“我來幹勞苦的事,把安逸留給你,就不行嗎?”
[39]
儘管如此,劉徹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未緩解,朝中也分化為“用法大臣”為主的反太子派和所謂“寬厚長者”為主的親太子派,元封五年(前106年)衞青死後,劉據就更加孤立。
[39]
太始三年(前94年),劉徹新寵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劉徹大喜,以與堯帝出生前懷孕的月數吻合為由,將趙婕妤的寢宮門命名為“堯母門”。這向外界傳遞出劉徹欲以劉弗陵取代劉據的信號,導致反太子派和親太子派之間的鬥爭日益白熱化,終於釀成了徵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
[40]
劉據兵敗自殺,妻妾子女都遇害,衞子夫也自殺,衞氏家族隨之被誅滅。翌年,劉徹得知鎮壓劉據的丞相劉屈氂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儲君,便處死劉屈氂,又誅殺了在外征戰的李廣利以及已被劉據殺死的江充等人的家族,清洗了反太子派,並建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懷念。為太子伸冤的高寢郎田千秋則獲得提拔,數月即超升至丞相。
[41]
不過劉據唯一倖存的孫子(後來的漢宣帝劉詢)仍被關押在長安獄中,在負責治獄的丙吉的保護下得以平安成長。
[42]
劉徹雄主遲暮
徵和四年(前89年)春,劉徹親赴東萊求仙,適逢暴風驟雨,流高潮湧,無法出海,停留十餘日後返還。在封泰山、禪石閭以後,劉徹召見羣臣,追悔以往的過失,命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43]
同年,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請求在輪台屯田,劉徹下《輪台詔》,否決其議,並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44]
自此以後,劉徹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表明與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讓他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具。
[44-45]
後元元年(前88年),江充餘黨馬通、馬何羅等謀刺劉徹,近侍官員金日磾發覺,與另外兩名近侍官員霍光、上官桀合力粉碎陰謀,保護了劉徹。
[46]
此時劉徹年近七十,時日無多,開始安排後事。劉徹諸子中,齊王劉閎早死,昌邑王劉髆因劉屈氂之獄而被排除出皇位繼承序列,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因違反法度而被疏遠,劉旦派來請求入京宿衞的使者亦被劉徹斬殺,以示警告。
[47]
這樣一來,幼子劉弗陵成為唯一人選。劉徹為防止後宮干政,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
[48]
,並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確保自己身後政局的平穩過渡。
[49]
後元二年(前87年)春,劉徹病重,遷居於郊外長楊宮、五柞宮。期間有“望氣者”説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劉徹趁機下令處死關押在長安獄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劉據之孫,卻被丙吉極力阻止,劉徹遂感慨天意如此,放棄屠獄之令。
[42]
不久後的二月十二日,彌留之際的劉徹正式下詔立劉弗陵為皇太子,次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劉徹卧室內牀下拜受顧命。二月十四日,劉徹駕崩,三月下葬於茂陵。
[49]
[50]
諡號孝武皇帝。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十三年後,劉據之孫劉詢繼承皇位,是為宣帝,於本始二年(前72年)追上劉徹廟號為“世宗”。
[51]
劉徹為政舉措
編輯劉徹政治
- 官制改革
劉徹為了強化專制皇權與中央集權,對官制進行了如下改革:
- 法制改革
劉徹堅持法治方針,對犯法的皇親國戚也不縱容,不惜處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
[58]
,並嘉獎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異父姐金俗之子)的義縱。
[173]
但也有例外,如因倡優郭舍人巧妙求情而饒恕了自己的乳母(東武侯郭他之母,因家人犯法被遷徙邊塞)。
[212]
為了強化法制,劉徹於元光五年(前130年)命中大夫張湯、趙禹修訂律令,最終確立了漢律的框架,即律、令共計359章,死刑409條、1882事,死罪決事比13472事。其中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強化了“見知故縱監臨部主法”的規定,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與犯罪者同罪;同時“緩深故之罪”,即放寬對官吏製造冤假錯案的治罪。由此引發了劉徹在位時期的嚴刑峻法和酷吏盛行之風。
[59]
劉徹還打擊關東社會的豪俠,遷徙關東豪俠於關中、並族誅豪俠郭解,以促使漢律下沉到關東基層社會。
[60]
此外,劉徹在位時期,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動下,實現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開啓了春秋決獄的先河。
[61-62]
- 用人政策
漢初以來,朝廷要職被列侯(一般為功臣或外戚)壟斷,並通過“任子”的方式世代為官。劉徹則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膽提拔人才,並量才任用,這種用人方針體現在他於元封五年(前106年)所頒求賢詔書(武帝求茂才異等詔)中。
[63]
他所提拔的人才中,不乏出身下賤或寒門之人,文有主父偃、卜式、公孫弘、兒寬、朱買臣、桑弘羊等,武有衞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甚至晚年還提拔了匈奴俘虜金日磾為顧命大臣。後世班固稱讚“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因此劉徹一朝所創造的業績“後世莫及”。
[64]
劉徹還從制度上完善人才提拔機制。他大力發展察舉制,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五年(前130年)至少三次下詔舉賢良文學,得到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嚴助等人才。元光元年十一月(前135年),劉徹下詔郡國每歲舉孝者、廉吏各一人,後合稱孝廉,使察舉成為定製,孝廉亦成為察舉制的核心科目。
[65]
劉徹一方面大膽提拔人才,慷慨封賞,另一方面“性嚴峻”,對官員要求苛刻,認為“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因此動輒誅殺不稱職或欺騙自己的官吏。他在位期間前後有十三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職四人,因罪自殺二人,處死三人,其餘官員被下獄處死的更是不計其數。汲黯曾為此勸諫劉徹不要濫殺官員,但劉徹不以為然。
[217]
- 削弱諸侯
劉徹在漢景帝削藩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削弱諸侯王的措施。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徹根據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可以“推恩”將其封地分封給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以外的子弟,並上報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號,諸侯王無權廢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國歸郡統轄,不得過問政事,僅收納封地內租税。
[66]
元狩元年(前122年)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亂陰謀後,劉徹頒佈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貶抑諸侯國官吏為“左官”,規定曾仕王國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職;後者禁止朝臣交結諸侯、為其謀利。經過劉徹的一些列削藩措施,諸侯王權勢、封地愈益縮減,名存實亡。
[67]
- 巡行郡國
自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後,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其足跡北至塞外,南及湘衡,東到大海,西逾隴山,遍及五嶽四瀆。劉徹出巡的目的有:考察地方政情、巡察郡縣地方吏治;體察民情,勸課農桑,推廣教化;統籌軍事,安境定邊,等等。在此期間完成了封禪泰山、祭祀明堂、治理黃河等壯舉。不過,劉徹巡行也包含求仙問鬼等消極方面。
[68]
- 區劃調整
西漢王朝奉行以關中為根本的地緣戰略,藉以內控諸侯,外御匈奴。劉邦時重在控內,並以洛陽作為控御關東諸侯的重鎮;劉徹時重在御外,而對關東諸侯的統治由軍事鎮綏為主轉向政治控制為主,洛陽在地緣戰略中的重要性也相應下降。出於適應地緣戰略轉變的需要,劉徹對長安、洛陽之間的地域結構進行了調整。元鼎三年(前114年),劉徹應樓船將軍楊僕之請求,將函谷關東移約三百里,是為“廣關”。此後,漢關中區域北部的東界由以臨晉關為標誌的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中部區域的東界由舊函谷關向東推進至新函谷關;南部區域的東界,由四川盆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山地。劉徹東徙函谷關,旨在將整個崤函山區括入關內,以加強對洛陽的控制,防備關東有變,異己勢力襲據洛陽以威脅關中;設置弘農郡,旨在構建以弘農、新安、宜陽為節點的防禦體系,並加強對崤函道和武關道的控制,以彌補函谷關東遷後帶來的關中防衞疏漏,達成控制洛陽和防衞關中的雙重目的。劉徹通過增大關中區域的範圍,特別是函谷關的東移和太行山以東地區劃入關中,大大增強了朝廷依託關中以控制關東這一基本治國方略的效力。
[215-216]
- 曆法改革
劉徹推行“易正朔”的政策,在任內對紀年方式、曆法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影響深遠。文、景二帝時期,漢朝有“改元”的措施,但未建年號。劉徹即位後,亦每六年一改元,但即位三十餘年來沒有建號,而是用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等來稱呼。五元(即元鼎)三年(前114年),朝廷中有關部門建議更改紀元的命名方式,廢掉以前的簡單數字排列法,代之以某種“天瑞”來紀元。翌年,汾陰出土寶鼎,遂將五元命名為“元鼎”,並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號。三年後,劉徹封禪泰山,改元元封。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才正式啓用年號紀元,不過在最後兩年又未建年號,後世習稱後元。
[35]
[69]
年號制度成為之後中國絕大多數帝王所採用的紀年方式,並影響了東亞各國,延續至今。
在創造年號紀元的同時,劉徹亦着手改訂曆法。漢承秦制,沿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劉徹命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據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記錄,另造新曆,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頒佈,是為太初曆。太初曆採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採用二十四節氣,首次規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閏月,並計算出交食週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70]
劉徹經濟
- 發展農業
劉徹對農業極為重視,其農業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擴張財政
劉徹在位時四處用兵,漢朝七十年的積蓄逐漸不敷使用,民間的富商大賈、豪強地主坐擁大量財富,卻“不佐國家之急”。因此劉徹的經濟政策以擴張財政為中心,與“民”爭利,實行了以下措施:
①幣制改革
漢初幣制混亂,且允許郡國鑄錢,導致私人鑄幣現象嚴重。劉徹鑑於富商大賈“蹛財役貧”導致“黎民重困”日益嚴重的現實,決定展開幣制改革。他先從文帝四銖錢改三銖錢,又從三銖錢改半兩,再改半兩為三銖,又改三銖為白金三品,反覆變動幣制,收效甚微,並造成通貨膨脹。元狩五年(前118年),劉徹統一發行五銖錢,規定五銖錢周邊和中間方孔的四周隆起,規定錢徑、孔徑、厚度,文重一致。但因為郡國分散鑄幣,鑄幣質量難以統一,為盜鑄留下了空隙,盜鑄依然屢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下詔停止郡國鑄錢,以前所鑄錢幣一律熔燬,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非上林三官錢不得流通,違者嚴懲。至此,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
[71-72]
此外,劉徹還以恢復古禮為由,出台了白鹿皮幣,要求諸侯朝見時用現錢換取白鹿皮幣,用來襯墊貢品玉璧。獲取白鹿皮並不難,製造成幣極為容易,但卻人為規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幣價值40萬錢,目的就在於讓諸侯向朝廷多繳納錢,以解決財政難題。
[72]
②算緡、告緡
元光六年(前129年),劉徹首次下達算緡令,但只是對有市籍的商人收運輸車税,十年後再次下算緡令則是針對全體商人、手工業者,一律按資產徵收財產税。經商及高利貸資本2000緡錢收一算(120錢一算),手工業者減半;商人一車收二算,普通人減半;船五丈以上收一算。採取財產自報,但很多商人、手工業者都隱瞞不報或少報,於是劉徹鼓勵告緡,命楊可主持,一旦被舉報隱匿財產,就罰戍邊一年,沒收財產,並將其中一半賞給舉報者,於是告緡之風盛行,官府又往往從嚴處置,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朝廷收入隨之大大增加。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對新秦中(河套地區)邊防狀況不滿,殺了北地太守以下官員,並鼓勵民眾去新秦中畜牧,換取免於告緡的特權;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又命令能給甘泉倉捐獻粟米者就可以終身免役並免於告緡,於是民眾紛紛捐獻粟米,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72]
③鹽鐵酒官營
元狩四年(前119年),劉徹宣佈鹽鐵官營,以鹽官、鐵官來管理,禁止民眾私自鑄鐵煮鹽,違者在左腳加釱。鹽官的主要作用是組織生產鹽務並轉運及收取鹽的專賣税,鐵器則從製造到銷售都是官營,由此極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此外,鐵器官營官銷還延緩了鐵兵器的外傳,保證了漢軍的武器優勢。但另一方面,官方壟斷的鑄鐵業產生出的很多鐵器性價比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力。
[73]
④均輸平準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徹根據大農令孔僅和大農丞桑弘羊的建議,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朝廷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穩定物價。元封元年(前110年)又在京師長安設平準官 , 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實行均輸和平準使得朝廷所掌握的物資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場的物價,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
[72]
但由於用人不當,一些負責均輸、平準的官吏與商人勾結,反而導致物價上漲。
[76]
劉徹文化
- 尊崇儒術
劉徹剛繼位就表現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舉賢良文學時所進的學“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者都不錄用
[77]
,同時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讓申公師徒商議明堂等禮制,但不久就受挫於崇尚黃老之學的竇太后。
[125]
建元五年(前136年),劉徹設置五經博士,重申尊崇儒術。元光元年(前134年),劉徹第二次舉賢良文學,丞相田蚡“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錄取數百名儒者,後來儒生公孫弘又做了丞相,引領天下學子競相習儒。在尊儒的過程中,劉徹又最為重視公孫弘、董仲舒等所代表的春秋公羊學,並讓太子劉據學習《春秋公羊傳》。
[78]
當時,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79]
,不過劉徹並未真正採納,而是採取了“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方針,也就是將儒學提升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也保留了諸子百家之學。
[80]
在治國實踐過程中,法家思想受到重視,與儒家思想糅雜並用,從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被後人歸納為“陽儒陰法”“外儒內法”,影響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社會。
[214]
- 徵書藏書
劉徹在位時,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劉徹感慨書籍缺失,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開獻書之路,命令諸子百家之書都收入秘府,經過百年的努力,終於使“書積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寶貴文獻。當時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81-82]
- 設立學校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建議設置博士弟子50人,跟隨五經博士學習儒家經典,他們學習的地方就是太學。這些博士弟子畢業後往往入朝為官,從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學之士”。
[78]
此外,劉徹還命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一如文翁在蜀郡所立學官。
[166]
- 設立樂府
劉徹在位時,在掌管雅樂的大樂官之外創立樂府於上林苑,掌管俗樂,負責收集民間的歌謠。主持樂府事務的“協律都尉”由著名音樂家李延年擔任,司馬相如等參與其中,同時制定了樂府收集民歌的“采詩夜誦”制度。為了記錄民歌,樂府使用一種叫作“聲曲折”的記譜法,可以把民歌的曲調記錄下來。在《樂府詩集》中記錄了吳、楚、燕、齊、鄭等各地詩歌,使各地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集整理。樂府的設立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83]
劉徹軍事
- 軍制改革
- 征伐四方
劉徹即位後,一改之前的防禦性國防政策,出擊周邊四夷,對外戰爭貫穿其在位大部分時間,對匈奴、閩越、東越、南越、朝鮮、西南夷、西羌、車師、樓蘭、大宛等國家或民族發動了至少二十八場戰爭,滅南越、閩越、東越、朝鮮等,降伏車師、樓蘭、大宛、西羌、西南夷等,大大降低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劉徹一系列戰爭“所闢疆土,視高、惠、文、景時幾至一倍”,使中國“千萬年皆食其利”。
[154]
劉徹對外戰爭情況如下表
[129]
:
年代 | 用兵對象 | 軍隊構成 | 主要將領 | 結果 |
---|---|---|---|---|
建元三年(前138年) | 閩越 | 會稽兵 | 嚴助 | 閩越逃亡,東甌歸順 |
建元六年(前135年) | 王恢、韓安國 | 閩越殺其王郢而降,南越遣子入侍謝恩 | ||
元光六年(前129年) | 匈奴 | 四萬騎 | 僅衞青一路取勝 | |
元朔元年(前128年) | 三萬騎以上 | 衞青、李息 | 衞青首虜數千人 | |
元朔二年(前127年) | 衞青、李息 | |||
元朔五年(前124年) | 十餘萬,多為車騎 | 俘虜一萬五千人,畜百萬 | ||
元朔六年春(前123年) | 十餘萬騎 | 衞青、公孫敖、公孫賀、蘇建、李廣、李沮、趙信 | 斬數千級 | |
元朔六年夏(前123年) | 衞青大勝,首虜一萬九千級;李廣無功;趙信敗降 | |||
元狩二年春(前121年) | 一萬騎 | 霍去病 | ||
元狩二年夏(前121年) | 霍去病、公孫敖 | 公孫敖失道 | ||
元狩二年夏(前121年) | 一萬四千騎 | 張騫、李廣 | 張謇失軍期;李廣力戰敗逃 | |
元狩四年(前119年) | 十萬騎、步兵數十萬 | 衞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李廣、趙食其 | ||
元鼎五年(前112年) | 南越 | 天下罪囚、江淮以南樓船、夜郎兵共二十餘萬人 | 翌年南越亡,置南海等九郡 | |
元鼎六年(前111年) | 西南夷 | 巴蜀罪人 | ||
元鼎六年(前111年) | 西羌 | 隴西、天水、安定騎士、中尉卒、河南、河內卒共十萬人 | 李息、徐自為 | 平西羌,置護羌校尉 |
元鼎六年(前111年) | 東越 | 樓船、步卒 | 東越降,遷其民江淮間 | |
元鼎六年(前111年) | 匈奴 | 二萬五千餘騎 | 公孫賀、趙破奴 | 出塞二千餘里,不見匈奴人而還 |
元封元年(前110年) | 十八萬騎 | 劉徹(御駕親征) | 單于匿漠北,不敢戰 | |
元封二年(前109年) | 朝鮮 | 天下死刑犯 | 楊僕、荀彘 | 朝鮮殺其王右渠而降,置樂浪等四郡 |
元封二年(前109年) | 西南夷 | 三輔罪人、巴蜀兵數萬人 | 郭昌、衞廣 | |
元封三年(前108年) | 車師(姑師)、樓蘭 | 屬國騎及郡兵數萬 | 趙破奴、王恢 | 虜樓蘭王、破姑師 |
元封六年(前105年) | 長安亡命之徒 | 郭昌 | 並昆明地,屬益州郡 | |
太初元年(前104年) | 大宛、輪台(侖頭)、鬱成 | 天下謫民、惡少年約十萬,屬國騎數千 | 李廣利 | 喪師大半,三年乃克,屠輪台,斬鬱成王,大宛貴人殺王而降,獲寶馬三千而還 |
太初二年(前103年) | 匈奴 | 二萬騎 | 趙破奴 | 全軍覆沒,趙破奴被俘 |
天漢二年(前99年) | 三萬騎、五千步卒 | 李廣利、公孫敖、李陵 | 李廣利斬首萬級,漢兵二萬戰死;李陵率步兵五千,殺匈奴萬人,力屈投降 | |
天漢四年(前97年) | 七萬騎、十四萬步卒 | 李廣利、公孫敖、韓説、路博德 | 戰皆不利而還 | |
徵和三年(前90年) | 十三萬人 | 李廣利、商丘成、馬通 | 李廣利兵敗投降匈奴;商丘成、馬通未交戰 | |
徵和四年(前89年) | 車師 | 樓蘭、尉犁、危須等六國兵 | 成娩 | 破車師,迫使其臣服漢朝 |
- 鞏固邊防
- 移民實邊:劉徹延續文帝以來的移民實邊政策。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招募十萬民眾充實朔方“新秦中”地區。 [85] 元狩三年(前120年),關東水災,民多飢乏,移民七十餘萬於關西,並充實朔方、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邊郡,此外也有遷徙會稽郡的。 [86-87] 對於西南邊陲,也有“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 [72]
- 興建長城:自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天漢元年(前100年),劉徹又先後組織了七次大規模修築邊塞的行動,興建起了長達2000公里左右的新的長城,使長城向西延伸到玉門關。 [90]
- 設部都尉:對於各邊郡,劉徹在原有的都尉之外設立若干部都尉,以強化邊防。 [91]
劉徹民族、對外關係
- 對匈奴
漢初為了休養生息,對匈奴採取守勢,實行和親政策,互通關市。劉徹即位後,對匈奴表面上維持既定政策,甚至還提供匈奴更多物資,以麻痹匈奴人
[95]
,而暗中則積蓄力量,以“滅胡”為目標,同時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
[29]
張騫途中被匈奴扣押,最終沒有實現這個計劃。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韜光養晦一段時間。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根據商人聶壹的建議,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不過匈奴仍然依賴漢朝物資,所以關市仍然維持。
[31]
[32]
元光六年(前129年),衞青等四將在關市伏擊匈奴人,揭開了漢匈全面大戰的序幕。到元朔二年(前127年)取得初步戰果,即收復了河套地區,在此築朔方城,不過另一方面也放棄上谷郡北面的造陽之地九百里。
[96-97]
元狩二年(前121年),經過霍去病的打擊,匈奴渾邪王四萬餘眾降漢,原屬匈奴右地的河西走廊被漢朝控制,後來漢朝在此設置四郡,列置亭障,成為進軍西域的前哨,而匈奴的力量因此被極大削弱,乃至有“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悲歌。
[98]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朝動員數十萬軍隊深入漠北,展開對匈奴的最大打擊,衞青追擊至闐顏山趙信城,伊稚斜單于險些被俘;霍去病則大破左賢王,封狼居胥山。從此單于庭從代郡、雲中塞外遠遷漠北,對漢朝腹心地區的威脅基本解除。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死亡數萬人、損失戰馬十餘萬匹,再加上霍去病不久去世,因此漢朝也暫停了對匈奴的打擊,只是強化對新秦中(河套)地區的戍守,雙方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99]
伊稚斜單于逃跑後,一面養精蓄鋭,一面聽從趙信的緩兵之計,派人向漢朝卑辭求和,請求恢復和親。但此時漢朝已居於戰略優勢,不再滿足像之前那樣和親,而是要求匈奴臣服於漢,匈奴不從,扣押漢使任敞。
[100]
烏維單于即位後,劉徹為了迫使匈奴臣服,派公孫賀、趙破奴出塞北伐,但未見匈奴一人。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親率十二部十八萬騎巡邊出塞,登臨單于台,“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並派郭吉傳達他的旨意,要求匈奴要麼來戰、要麼稱臣,烏維單于扣押郭吉,流放北海,仍繼續養精蓄鋭,不與漢朝交鋒。
[101-102]
其後匈奴又多次遣使懇求恢復和親,劉徹派熟悉胡俗的王烏出使匈奴,提出了匈奴送太子為人質的條件,烏維單于佯裝接受,但遲遲不送來太子;後來又揚言要入朝見劉徹,當面約為兄弟,劉徹乃在長安修單于邸,準備迎接單于入朝。然而不久烏維藉口匈奴使臣死在漢朝,扣押漢使路充國,又派小規模部隊侵犯邊塞,漢匈交涉破裂。到了烏師廬單于(兒單于)時期,漢匈關係更加緊張,互相扣使者達十多批。
[103]
太初元年(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弒殺兒單于,約降於漢,劉徹命公孫敖在塞外修受降城以待之。翌年,劉徹認為受降城還是離單于庭太遠,便派趙破奴領兵二萬騎出擊,行至朔方西北二千餘里之浚稽山,左大都尉敗露被殺,兒單于派兵追擊趙破奴,最終在受降城外四百里圍殲漢軍,不過在進一步攻擊受降城時,兒單于病死。
[104]
從此漢匈戰端再開。漢匈在西域亦展開競爭,李廣利伐大宛時,匈奴欲阻攔,未果。
[105]
大宛平定後,劉徹於太初四年(前101年)下徵匈奴詔,立誓要報劉邦平城之圍、呂后受辱之恥。且鞮侯單于新立,地位不穩,便對漢示好,釋放路充國等人,劉徹亦派蘇武護送扣押漢朝的匈奴使者出使匈奴,並攜帶大量禮物,但單于桀驁不馴,蘇武亦因其副使張勝捲入一場未遂的反單于政變中而被扣押並流放北海,剛有所好轉的漢匈關係再次轉入惡化。
[106]
[130]
劉徹遂於天漢二、四年及徵和三年(前99、97、90年)發兵出擊匈奴,均失利,李陵、李廣利先後兵敗投降。劉徹雖然解除了匈奴對漢朝腹心的威脅,但最終未能得到匈奴的臣服,直到他死後三十多年的漢宣帝甘露年間,匈奴終於臣服於漢朝。
[131]
- 對西域
劉徹即位以前,西域本來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匈奴設置僮僕都尉來監管西域諸國。劉徹開始積極經營西域,斷匈奴之右臂,同時達到“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的目標。經過張騫的兩次出使以及河西走廊歸屬漢朝,劉徹在元封以後展開了對西域諸國的外交和軍事攻勢,其舉措主要有:
通過劉徹的一系列舉措,漢朝初步確立了對葱嶺以東的西域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權。到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西域都護,使葱嶺以東的西域地區最終納入漢朝版圖。
[36]
- 對百越
參見:越人內遷
對於浙江南部、福建的東甌、閩越,劉徹採取內遷政策,將東甌人主要安置於今江西省,東甌王改封為彭澤王,又有一支南遷到今吉安市;而閩越遷到江南的無錫、廬山附近、江淮之間、淮北地區、漢水流域、黃河口等地,比較分散。
[206]
對於今越南中北部的交趾、九真地區的駱越(雒越),劉徹則因俗而治,繼續賦予當地酋長“雒將”以自治權。
[207]
- 對西南夷
建元六年(前135年),劉徹聽取的唐蒙的建議,開始經略西南夷。起初採取“厚賂”政策,派唐蒙、司馬相如等深入西南夷,以物質利誘西南夷酋長同意漢朝在當地“置吏”,遂開犍為郡。元朔三年(前126年),由於劉徹集中精力對付匈奴,所以暫停對西南夷的經略。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徹從張騫那裏得知西南夷可以通往身毒國(今印度),就派使臣數批使團出使西南夷,為當地昆明夷所阻。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後,劉徹正式開始對西南夷用兵,武力討伐不服從漢朝的酋長,經過郭昌等數年用兵,陸續消滅且蘭、邛都、莋都、勞深、靡莫等反漢部落;迫使夜郎、冉駹、滇等內附,漢朝冊封其君長為王侯,並分其地為六郡。在平定西南夷的同時,劉徹採取移民實邊、開通道路等政策,加強了西南夷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使西南夷逐漸形成了以南中大姓為中心的社會。
[208]
- 邊郡管理
劉徹在位時,開疆拓土,設立不少新的郡縣,在河南地設三郡(朔方、五原、西河)、嶺南設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朝鮮設四郡(樂浪、真番、臨屯、玄菟)、河西設四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西南夷設七郡(犍為、牂牁、越巂、武都、汶山、沈黎、益州),這些新開拓的郡是為“初郡”,漢朝一方面任命太守、都尉加以管轄,另一方面保留當地民族的自治權,授其首領為王侯。
[92]
另外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邊郡設五屬國,管理匈奴降人;設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分別管理羌人和烏桓人。
- 絲綢之路
劉徹在位時,於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兩次命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未能達到聯合大月氏的戰略目的,卻聯絡了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使絲綢之路逐漸暢通。此後不少人爭相請求出使,劉徹都予以批准,一年之中甚至多至十餘批使團。由於道路遙遠,漢朝使團“常乏食,死者過半”,另一方面由於匈奴對西域猶有影響力,漢使必須給西域小國幣帛才能得到食物,更有甚者“禁其食物以苦漢使”,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李廣利平定殺害漢使的大宛以後,漢使在西域絲綢之路的待遇才大為改善。此後劉徹又派了十多批使團出使大宛以西各國,求奇珍異寶,並宣揚平定大宛之威德。
[93]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之際,曾在大夏看到漢朝蜀地特產蜀布和邛竹杖,發現了一條經由身毒和西南夷的與蜀地相通的商貿道路,是為南方絲綢之路。劉徹得知後,命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出使身毒,但被西南夷中的昆明夷所阻,未能到達身毒。元狩三年(前120年),劉徹在長安開鑿昆明池,以備在滇池作戰。昆明雖然後來被漢朝擊潰,但仍不斷作亂、阻礙使者,使劉徹未能打通南方絲綢之路。
[93-94]
劉徹歷史評價
編輯劉徹兩漢
- 司馬遷: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110]
- 劉詢:孝武皇帝躬履仁義,選明將,討不服,匈奴遠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蠻鄉風,款塞來享;建太學,修郊祀,定正朔,協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應,寶鼎出,白麟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 [112]
- 夏侯勝: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裏,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113]
- 貢禹: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闢地廣境數千裏,自見功大威行,遂從耆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並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吏書習於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悖逆而勇猛者貴於官。 [114]
- 劉歆: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滅百越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隔氐羌,裂匈奴之右肩。單于孤將遠遁漠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模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于守蕃,百蠻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132]
- 桓譚:漢武帝才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範,獲前聖代故事,建正朔,定製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徵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惟漢家最為盛圖,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乃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匹耳。又歌兒衞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其男為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衞後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 [132]
- 班固:
- ③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者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四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幕南無王庭。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巂,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於是廣開上林,穿昆明池,營千門萬户之宮,立神明通天之台,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負黼依,襲翠被,馮玉幾,而處其中。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及賂遺贈送,萬里相奉,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於郡國,然後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44]
- 崔駰:昔孝武皇帝始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聖道,師則先王,五六年間,號勝文、景。及後恣己,忘其前之為善。 [209]
- 應劭:世宗攘夷闢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於百王矣。 [233]
- 杜篤:孝武因其餘財府帑之蓄,始有鈎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仇。遂命票騎,勤任衞青,勇惟鷹揚,軍如流星,深之匈奴,割裂王庭,席捲漠北,叩勒祁連,橫分單于,屠裂百蠻。燒罽帳,系閼氏,燔康居,灰珍奇,椎鳴鏑,釘鹿蠡,馳坑岸,獲昆彌,虜(亻+數)侲,驅騾驢,御宛馬,鞭駃騠。拓地萬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據守敦煌。並域屬國,一郡領方。立侯隅北,建護西羌。捶驅氐、僰,寥狼卬、莋。東摩烏桓,蹂轔濊貊。南羈鈎町,水劍強越。殘夷文身,海波沫血。郡縣日南,漂概朱崖。部尉東南,兼有黃支。連緩耳,瑣雕題,摧天督,牽象犀,椎蚌蛤,碎琉璃,甲玳瑁,戕觜觿。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非夫大漢之世盛,世借雍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 [210]
- 孔融:昔孝武繼統,將弘祖業,疇諮熙載,羣士響臻。 [210]
- 荀悦:孝武皇帝規矩萬世之業,固後世之基地。內修文學,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風粲然可考者矣。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132]
劉徹魏晉、隋唐
-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金錢,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乎滅匈奴而廓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畫,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徵和四五十載之間,徵匈奴四十餘:舉盛餘,逾廣漢,絕梓嶺,封狼居胥,禪姑幕,梁北河,觀兵瀚海,刈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探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邪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酋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睏於孕重墮殞。元封初,躬秉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兩越之誅,彼時號為威震匈奴矣。 [132]
-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132]
- 劉淵: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過唐日。 [133]
- 王敦:漢武雄略,亦惑江充讒佞邪説,至乃父子相屠,流血丹地,終能克悟,不失大綱。 [134]
- 庾信:獻書路廣,藏書柱開。秦儒出谷,漢簡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來。坐觀風俗,不出蘭台。 [132]
- 王珪:昔秦皇、漢武,外則窮極兵戈,內則崇侈宮室,人力既竭,禍難遂興,彼豈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135]
- 李世民:
- 虞世南: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至於驕奢暴虐,可以相亞,並功有餘而德不足。 [138]
- 馬周: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 [139]
- 司馬貞: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140]
- 王無競:漢家中葉盛,六世有雄才。廄馬三十萬,國容何壯裁[哉]!東歷琅琊郡,北上單于台。好仙復寵戰,莫救茂陵隈。 [239]
劉徹兩宋
- 趙恆:昔漢武事邊,逞一時之志,不顧中國疲敝,誠不足慕。然迄孝宣世,天下無事,四夷請吏,亦其餘威之所及也。 [141]
- 趙構:武帝以雄心,內慕神仙,外攘夷狄,窮邊黷武,天下騷然矣,非用損以持盈也。 [235]
- 趙昚:漢武帝時,兵威震懾萬里之外,又何可當!但失之已甚。 [238]
- 餘靖:昔武皇之撫運,紹炎漢之重熙。拓蠻夷之境,則衞青、去病之勳立而民疲於干戈矣;惑神仙之談,則少翁、欒大之寵崇而吏煩於祠祀矣。悦韓嫣之佞而處以副車,則君臣之位失矣;信江充之譖而誅及戾園,則父子之恩絕矣。舉其大概,何昏如之!至於即世之日,羣臣加諡,曾不為“靈”若“厲”,而反壯其武廟為世宗,虧周公之法,敗三王之制。當時洪儒碩生如夏侯勝、黃次公議其樂章,遽抵詔獄,不亦甚乎?且祖有功,宗有德,若夏之少康,商之太戊、武丁,皆廢而復興,不失舊物,然後始謂之宗也。周人自文、武而下,雖德如成、康,刑措不用;宣王中興,姬道再盛,廟在迭毀,亦無異號。暨乎漢室,高帝以英武特起,紲嬰刃籍,戴之曰祖,斯固宜矣;孝文崇仁義,省刑罰,弭兵革,服節儉,而囹圄空虛,宇內太平,廟稱太宗,斯又宜矣。孝武雖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惡諡,固亦幸矣,尊之為宗,無乃失其正乎?或曰:孝武雄才遠略,高出百王,西開夜郎之境,東建朝鮮之郡,匈奴徙庭,甌越請吏,修典禮,向儒學,登封告成,而漢之制度於是乎備,若如所論,不亦過乎?曰:邦土雖闢,兵已黷矣;遠夷雖服,民已耗矣;樂府雖盛,雅亦亂矣;泰山雖封,制亦侈矣。文景之俗,由是而憊,可勝道哉?末年下哀痛之詔,進筦榷之術,有富民之心而不能得其道也。世謂漢家雜以霸道,愚於武帝觀之,曾霸者之不及。代廟弗毀,後嗣何以觀乎?西漢稱宗者四,而東漢無復區別,至於安、桓,亦有廟號,其失自武帝始。 [225]
- 蘇軾:
- 孔武仲:班固曰:“武帝之雄材大略而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餘取本紀質其行事,以謂武帝承文景之後,兵休民樂,海內富實,不能躬踐法度,以追二帝三代之隆,而甘心四夷,虛內事外,敝天下之力,殫生民之財,其末年愀然自悔,棄輪台之地,封丞相為富民侯,蓋亦晚矣!其雄材大略安在?而固之言如此,頗疑史臣褒揚先帝之辭,而非天下之公言也。然其在位數十年間,天下之士爭立於其朝,內則文章制度炳然可觀,外則匈奴遁逃,西域、南越皆為郡縣,其措置宏大,後世之所不及,豈其皆無所長而能至此與?......大宛之役,封列侯,拜九卿,慶賞滂沛,以勞還師之功,其於罪惡甚多,皆略而不問。其能容有功者如此。隆慮公主,帝之姊也,方其病也,預入金錢以贖其子之罪,帝雖許之,及主子犯法,帝流涕而言曰:“法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誣先帝法,何面目入高廟乎!”卒使伏法。其用刑不私如此。餘所謂闊達之大度,果敢之明斷也。故王師屢動,而將帥無逗撓之計;奸宄數發,而社稷無傾危之憂。威行方外,利及後世,卒於建功天地,廟號世宗,彼亦有以致之也。及其末年,眷顧霍光屬以大事,光遂能戡定逆亂,以安少主,立孝宣以中興,推其本原,則武帝之功尤為俊偉。何者?霍光,階闥之臣耳,未嘗參國議、與民政也,又非有公卿之薦、士大夫之譽也。帝親察其才,擢之於近侍之中,而付之以社稷之重,比方周、召,曾不置疑。而光卒能擁持大業,不負垂死之託,則帝之知人善任,豈易及哉?昔齊桓公得管夷吾於鮑叔,以稱霸於一時;漢武自舉霍光,而功業施乎三世,則武帝之明,優於齊桓遠矣!凡武帝之所得,焯焯如此,則所謂雄材大略者,非史臣之私論,乃天下之公言也。 [228]
-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澤,知夫天下之勢將就強而不振,所當濟之以威強而抗武節之時也。方是時也,內無奸變之臣,外無強逼之國,而世為漢患者獨匈奴耳。夫匈奴自楚、漢之起,乘秦之亂,復踐河南之地,而其勢始強。高帝曾以三十萬之眾困於白登之圍,蓋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歸,不思有以復之,而和親始議矣。高後被其嫚書之辱,臨朝而震怒矣,終之以婉辭順禮慰適其桀驁之情。凡此者,皆欲與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順悦輸遺者甚,至飾遣宗女以固其歡。蓋送車未返,而彼已大舉深入,候騎達於甘泉、雍梁矣。其後乍親乍絕,蓋為寇患至於近,嚴霸上、棘門、細柳之屯以衞京都。以孝文之寬仁鎮靜,攝衣發奮,親駕而驅之者再,乃至乎輟飯搏髀而思頗、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悦奉之情與夫遺給之數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紛然其不止也。由是觀之,漢之於匈奴,非深懲而大治之,則其為後患也,可勝備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待習騎,擇命將帥,先發而昌誅之。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百數,單于捧首窮遁漠北,遂收兩河之地而郡屬之。刷四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至於宣、元、成、哀之世,單于頓顙臣順,謁期聽令以朝,位次比內諸侯。雖曰勞師匱財,而功烈之被遠矣。使微孝武,則漢之所以世被邊患,其戍役轉餉以憂累縣官者,可得而預計哉?甚矣!昧者之議,不知求夫天下之勢、強弱之任所當然者,而猥曰:“文、景為是慈儉愛民,而武帝黷於兵師祈祀。”至與秦皇同日而非詆之,豈不痛哉!使孝武不溺於文成、五利之奸以重秏天下,攘敵之役止於衞、霍之既死,而不窮貳師之兵,則其功烈與周宣比隆矣! [143]
- 司馬光:
- 劉敞:
- 李綱:茂陵仙客,算真是,天與雄才宏略。獵取天驕馳衞霍,如使鷹鸇驅雀。戰皋蘭,犁庭龍磧,飲至行勳爵。中華強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當日巡行,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親總貔貅談笑看,黠虜心驚膽落。寄語單于,兩君相見,何苦逃沙漠。英風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109]
- 胡寅:
- 王十朋:武帝英雄類始皇,甘心黷武國幾亡。晚年賴有知人術,解把嬰兒付霍光。 [241]
- 洪邁:
- 朱熹: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使合下便得個真儒輔佐,豈不大有可觀?惜乎無真儒輔佐,不能勝其多欲之私,做從那邊去了!欲討匈奴,便把呂后嫚書做題目,要來掩蓋其失。他若知得此,豈無“修文德以來”道理?又如討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馬,此是甚氣力!若移來就這邊做,豈不可?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麼!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大夫,豈不善!……漢武狂,然又不純一,不足言也。 [146]
劉徹明清
- 朱元璋:
- 朱棣:漢武帝窮兵黷武,以事夷狄,漢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當時雖得善馬,豈足償中國萬一之費? [150]
- ③世之論武帝者,以為窮奢極欲、好兵黷武與秦皇無異,貶之矣。然餘則以為猶有可嘉焉。何也?人莫難於知過,莫難於悔過,莫甚難於改過。武帝即位以來,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繁刑重斂,崇尚方術,內侈宮室,外伐四夷,中外疲敝,遠近睏乏,實無以異於秦皇。而秦皇身死國危,為天下笑,武帝歿後,稱為世宗,上配太祖,子孫承之,歷數世者,豈非輪防悔禍之功哉?蓋武帝英眀之主,其向之所為者,固溺於一時之私而不自知。及其翻然改過,旋乾轉坤,視昔之所為,恍如二人,非英俊眀智,其能如是乎?至於興太學、舉孝亷、修祭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考禮儀,則又有功於後世者。雖然,與其知過而能改,孰若無過之為全哉?況天子一時之過,即天下無窮之害也。使武帝而無前非,加之以休養生息、用賢進能,雖古之賢君,亦何以過哉? [236]
- ④秦皇漢武恆並稱,吾謂其言未當也。秦皇坑儒武重儒,一端足以定高下。求仙封禪勤土木,黷武之類過弗寡。然其大過在鈎弋,理無因子殺其母。禍防呂雉特忍殘,投鼠忌器喻寧假?表章六經黜百家,則其得在興俊雅。瑕瑜不掩斯可耳,漢史摘失其得舍。入於蠶室懷恨深,載筆紀事由司馬。 [243]
- 王夫之:
- ①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餘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此策,晁錯嘗言之矣。錯非其時而為民擾,武帝乘其時而為民利。故善於因天而轉禍為福,國雖虛,民以生,邊害以紓,可不謂術之兩利而無傷者乎!史譏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然則疾視民之死亡而坐擁府庫者為賢哉?司馬遷之史,謗史也,無所不謗也。
- ②武帝平甌、閩,開南越,於今為文教之郡邑。而宋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於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安挾私以訐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 ③武帝曰:“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有是心,為是言,而豈不賢乎?戒後世以為情,立大法、謹大防以為才,固通志成務者所不廢也。然而終以喪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無所擇,情動而因濫於他也。因是而慕神仟、營宮室、侈行遊,若將見為遊刃有餘之資,可以唯吾意而無傷;而淫侈妖巫之氣,暗引之而流。無他,才無所詘而忘其詘於道,情無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於天者,偏於長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訪道,董仲舒、兒寬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而味其精核,無能儆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樂其天也。雖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寬大之政,而無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馬君實被三年改政之譏,為小人假紹述以行私之口實。則武帝之為此言也,其賢矣乎! [153]
- 趙翼:
- ①漢書武帝紀贊……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 ②史稱武帝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宜乎興文治,建武功,為千古英主也。又戾太子死巫蠱之禍。車千秋上書為太子訟冤,帝大感悟,召見,即拜為大鴻臚。不數月,遂為丞相。帝之度外用人如此,而當時禁網疏闊,懷才者皆得自達,亦於此可見矣。
- 袁枚:武帝英雄主,叱吒動八荒。旌旗十八萬,遺恥雪高皇。馬來大宛國,頭懸南越王。秋風歌一曲,援筆能文章。 [244]
-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157]
劉徹現代
- 孫中山:
- 毛澤東:
- 呂思勉:中國自漢以後,儒術盛行,其事實始於武帝,此人人能言之。然武帝非真知儒術之人也。武帝之侈官室,樂巡遊,事四夷,無一不與儒家之道相背。其封禪及起明堂,則惑於神仙家言耳,非行儒家之學也。然儒術卒以武帝之提倡而盛行,何哉?則所謂風氣既成,受其鼓動而不自知也。……漢武帝東征西討,所開拓者頗廣,後世盛時之疆域,於此已略具規模,讀史者或稱道之。然漢人之議論,則於武帝多致譏評。何哉?予謂是時之開拓,乃中國之國力為之,即微武帝,亦必有起而收其功者。而武帝輕舉寡慮,喜怒任情,用人以私,使中國之國力為之大耗,實功不掩其罪也。……此其所為,與隋煬帝亦何以異?獲保首領,沒於五柞,豈不幸哉?……漢武帝之舉事也,好大喜功,而不顧其後。……語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之理,不可誣也。漢世迷信本深,武帝縱恣尤甚。事祠祭,求神仙,民脂民膏為所浪費者,蓋不知凡幾。而又喜怒任情,刑殺不忌,惑於女謁,而不能守法。惡之既稔,安得不變生骨肉之間,禍起宮廷之內哉? [160]
- 翦伯贊:説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161]
- 范文瀾:漢武帝憑藉前期所積累的財富與漢景帝所完成的全國統一,再加上本人雄材大略的特徵與在位五十四年的長久時間,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對內興作,多所創建(主要是水利),把道家思想的無為政治,改變為以儒家學説為裝飾的多欲政治。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西漢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經學家大政論家董仲舒,大史學家司馬遷,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大軍事家衞青、霍去病,大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大農學家趙過,大探險家張騫,以及民間詩人所創作經大音樂家李延年協律的樂府歌詩,集中出現在漢武帝時期。這是歷史上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漢武帝就是這個燦爛時期的總代表。 [162]
- 田餘慶:
- ①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長期過程中,開邊興利,繼往開來,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他竭天下民力資財以奉其政,數十載無寧日,加之以重刑罰,窮奢麗,弄鬼神,終使民怨沸騰,社會後果極其嚴重。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漢武帝要保存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必須及時地在政策上實現轉折,使社會安定下來,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 黃仁宇: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歷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後人無法繼續。 [164]
- 辛德勇:漢武帝一生都在禍國殃民,終其一生,並沒有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其禍國殃民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鹽鐵專賣、均輸等措施瘋狂搜刮民財,而且嚴刑峻法,壓迫民眾;同時,還大量徵發民眾從軍,四方出擊,擴張領土,不僅耗費鉅額資財,還使無數生靈塗炭。在其晚年,對外出徵作戰雖然明顯減少,但這並不是其治國路線發生了改變,而是漢朝的疆域已經達到中原政權所能擴張的極限,是沒的打了,而不是不想打了……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是由暴君漢武帝完成了暴君秦始皇開始的社會大變革。完成這一變革的具體時間,大致可以定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所謂“太初改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我認為,從這一意義上認識漢武帝的歷史地位,才能更好地評判其是非功過。……若是讓我從感情上對漢武帝做一個評價,那倒十分簡單明瞭,就八個字——獨夫民賊,惡貫滿盈。 [165]
劉徹人際關係
編輯關係 | 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
祖輩 | 祖父 | 漢文帝 | ||
祖母 | 孝文皇后 | |||
外祖父 | 共侯 | 劉徹即位後追封 | ||
外祖母 | 平原君 | 燕王臧荼孫女 | ||
父輩 | 父親 | 漢景帝 | ||
母親 | 孝景皇后 | |||
平輩 | 異母兄弟 | 共十三人,參見劉啓詞條“家族成員-子女”目錄 | ||
胞姐 | 劉氏 | |||
劉氏 | ||||
劉氏 | 一説為劉徹妹,嫁陳蟜,其子昭平君陳某娶劉徹女夷安公主 | |||
異父姐 | 修成君 | 王娡與前夫金王孫之女,劉徹即位後方知有此姊,接回長安,封修成君 | ||
妻妾 | 正妻 | 皇后 | 陳氏 | |
思後 | 原為平陽公主家歌女,元朔元年(前128年)立後,巫蠱之禍時自殺 | |||
嬪妃 | 孝武皇后 | 李氏 | 即李夫人,出身倡女,昭帝時被霍光追尊為孝武皇后 | |
齊王太后 | 王氏 | 即王夫人,劉徹追封齊王太后 | ||
婕妤 | 趙氏 | 即鈎弋夫人,劉徹死前一年被劉徹處死,一説憂死 | ||
婕妤 | 尹氏 | 即尹夫人,出身倡女 | ||
娙娥 | 邢氏 | 即邢夫人 | ||
李氏 | 即李姬,無寵 | |||
子女 | 兒子 | 戾太子 | 衞子夫所生,元狩元年(前122年)立儲,巫蠱之禍時自殺,孫為宣帝劉詢 | |
齊懷王 | 王夫人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齊王 | |||
燕剌王 | 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燕王,後捲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自殺 | |||
廣陵厲王 | 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廣陵王,後涉嫌詛咒宣帝而自殺 | |||
昌邑哀王 | 李夫人所生,天漢四年(前97年)封昌邑王,子劉賀曾做過27天皇帝 | |||
漢昭帝 | 鈎弋夫人所生,劉徹臨終前立為皇太子 | |||
女兒 | 劉氏 | |||
劉氏 | 生母不詳,又稱蓋長公主,曾撫養漢昭帝,後捲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自殺 | |||
劉氏 | 史記索隱稱其母為衞子夫,死於巫蠱之禍 | |||
劉氏 | 史記索隱稱其母為衞子夫,生平不詳 | |||
劉氏 | 生母不詳,又稱德邑公主,死於巫蠱之禍 | |||
劉氏 | 生母不詳,嫁劉徹外甥昭平君陳某 |
劉徹軼事典故
編輯劉徹命名奇談
野史《漢武故事》記載,劉徹尚在王娡腹中時,景帝夢見劉邦託夢,生子可取名為“彘”,於是在劉徹出生後的名字是劉彘,立他為太子時,景帝説:“彘者,徹也。”於是改名劉徹。
[116]
另一野史《漢武帝內傳》則記載,劉徹出生前,景帝夢見一隻赤彘(紅色野豬)從雲中降下,直入崇芳閣,醒來時就坐在閣下,然後看見“赤龍如霧,來蔽户牖”,閣上出現丹霞,丹霞散後,赤龍仍在棟宇之間盤桓。景帝詢問卜者姚翁,姚翁回答是吉兆,生於此閣者“攘夷狄而獲嘉瑞,為劉宗盛主”,但也是“大妖”。後來景帝又夢見神女捧日以授王娡,王娡吞下。王娡懷孕十四個月生下兒子,景帝就取名劉彘。三歲時,景帝抱劉彘於膝上,問劉彘“樂為天子否?”劉彘回答:“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景帝便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蹟,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以其“聖徹過人”,改名為“徹”。
[188]
關於《漢武故事》的這則記載,安作璋等學者曾經作過辨析,指出這是小説家言,不足為信。其一,此説不見於《史記》、《漢書》。其二,西漢已有非常嚴格的避諱制度,若武帝初名“彘”,時人應避諱,而漢武帝時就有人以“彘”為名。如《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將應募罪人擊朝鮮”。甚至武帝同父兄弟長沙王劉發之子,也名劉狗彘。元朔五年(前124年),劉狗彘封為洮陽侯。因此,武帝初名即當為“徹”。
[234]
劉徹金屋藏嬌
野史《漢武故事》記載,劉徹還是膠東王時,館陶長公主劉嫖把他抱在膝蓋上,問:“你想娶媳婦嗎?”膠東王説:“想。”長公主指着左右長御百餘人,劉徹都不要,指着女兒陳阿嬌(即陳皇后)説:“那娶阿嬌好嗎?”劉徹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於內!”館陶公主大喜,最終劉徹和陳阿嬌結為夫妻。
[189]
劉徹微服私訪
建元三年(前138年)起,劉徹開始頻繁微服私訪於關中地區,他挑選了隴西郡和北地郡擅長騎射的良家子,稱為“期門”,作為自己出行時的貼身護衞。往往在夜漏下十刻才出行,自稱“平陽侯”。到早上,就到山下奔馳打獵,或徒手與熊羆搏鬥,往往會踐踏莊稼,導致民怨沸騰,告發於鄠縣和杜縣的縣令。縣令想去謁見“平陽侯”,劉徹身邊的期門就要鞭打縣令,縣令大怒,讓手下官吏呵斥制止,扣押下幾名期門,這幾人出示了皇家物品後才被釋放。劉徹夜出夕還,後來甚至攜帶五日糧食,回來時正好趕上去長信宮向太后請安,劉徹樂此不疲。後來,大家都知道是劉徹屢次微服出行。但劉徹因為畏懼太后,不敢去很遠。丞相與御史明白劉徹心意,就讓右輔都尉在長楊以東巡察,右內史調集民眾在館所隨時伺候。劉徹又自己設置更衣之處,從宣曲宮向南有十二處行宮,有專供午休更衣的,夜晚就在各行宮住宿,他最常去的是長楊宮、五柞宮、倍陽宮、宣曲宮。隨後考慮到微行擾民,便讓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負責擴建上林苑。
[222]
據野史記載,劉徹一行在微服私訪時投宿一家旅店,差點被老闆當做“羣盜”殺掉,卻被老闆娘放走。劉徹回宮後召見並嘉獎了這對夫婦,但此後幾乎不再微服私訪。
[223]
劉徹寵愛韓李
據《史記·佞幸列傳》記載,劉徹還是膠東王時,就與學伴韓嫣“相愛”。當了太子後,愈發親密,後來發展到常常與韓嫣一起睡覺的地步。韓嫣擅長騎射,並響應劉徹“滅胡”之志,學習匈奴戰法,由此更加得到劉徹的寵幸,官拜上大夫,賞賜無數。後來江都王劉非入朝,在上林苑打獵時,看到韓嫣的盛大排場,誤以為是皇帝,跪拜道旁,韓嫣還真的像皇帝一樣疾馳而過。劉非發現他不是皇帝,就在皇太后王娡面前告了韓嫣的狀。王娡從此厭惡韓嫣,後來得知韓嫣在後宮的姦情,派人賜死韓嫣,即使劉徹為其謝罪也搭救不了。後來劉徹又寵幸一個叫李延年的擅長音樂的宦官,情形與韓嫣類似,連同其妹李夫人一起受寵。但李延年後來也因“出入驕恣”,與其弟皆伏誅。
[190]
劉徹求仙問鬼
劉徹以熱衷求仙問鬼著稱,先後七次巡海求仙,並在建章宮神明台建造銅仙人承露盤,高二十丈,為銅鑄仙人伸掌捧銅盤玉杯,來承接天上的甘露,將甘露摻和玉屑飲服,以求得仙道長生。
[115]
劉徹一生多次被方士所騙。元光年間就開始寵幸方士李少君。李少君煉丹未成而先死,劉徹仍然以為他“化去不死”。又有一個方士齊人李少翁因能為劉徹寵妃王夫人招魂而得寵,被劉徹拜他為文成將軍。後來他的方術不靈了,鬼神不至。於是他把帛書偷偷給牛吃下,假裝不知道,説牛肚子裏有異物,殺牛得書,上面講得很怪。劉徹認識他的筆跡,問獻牛的人,果然是偽造的,於是將李少翁處死,而將事隱秘下來。後來又有人推薦方士欒大,欒大提起李少翁被處死之事,劉徹不承認,説李少翁是吃馬肝而死的。欒大被拜為五利將軍、地士將軍、天士將軍、大通將軍,封樂通侯,劉徹還把自己的女兒衞長公主嫁給他。後來欒大因為東海求仙失敗而被腰斬。再後來,劉徹又寵幸一個叫公孫卿的方士。
[35]
直到徵和四年(前89年)求仙東萊失敗後,劉徹才幡然悔悟,承認沒有所謂仙人,命令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43]
由於劉徹熱衷求仙問鬼,所以關於他的神仙鬼怪故事也就非常多,例如他和西王母之間的青鳥使者、歌聲繞梁、東方朔偷桃等故事,在甘泉宮和玉女下圍棋、後因欲霸佔玉女而被其唾面得病的故事,以及死後在市集賣玉杯的故事,等等。
[1]
[132]
[188]
劉徹廣修宮苑
劉徹在位時,大興土木,即位後就大規模擴建上林苑,並在原有的未央、長樂二宮外又築建章、明光二宮。此外還興建了柏梁台、通天台、飛廉館等建築。東方朔曾形容劉徹“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門萬户;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玳瑁,垂珠璣;設戲車,教馳逐,飾文采,叢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作俳優,舞鄭女”,其宮苑之富麗堂皇可見一斑。
[192]
劉徹柏梁高宴
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劉徹在長安城內建柏梁台。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梁,數十里之外都能聞到其芳香。
[1]
劉徹在台上擺酒設宴,詔羣臣一起作詩,會作七言詩的才能參加。
[115]
柏梁台詩是中國最早同時也是很完整的七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93]
劉徹山呼萬歲
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在封禪途中,率眾登上了中嶽嵩山東麓的一座山峯,此時吏卒皆聞大山"呼萬歲者三"。於是吏卒皆恭維劉徹説:“這是中嶽山神在迎接陛下。”劉徹大悦,於是封所登之峯為萬歲峯。同時,下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並劃嵩山下三百户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税、徭役,專管祭祀嶽神之事。後來發展為“呼嵩”的朝儀,為歷代所傳承,“萬歲”也成為了皇帝的專屬。
[117]
[191]
劉徹主要作品
編輯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文學家。後人將其詩文整理為《漢武帝集》二卷(今佚),因此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集的皇帝。
[187]
清代嚴可均所輯《全漢文》第三、四卷就收錄劉徹的詩文,包括《李夫人賦》《秋風辭》以及制、詔、冊書、策書、敕書、璽書、報書、鼎文、刻石文共100篇。
[183-184]
另有與羣臣聯句的《柏梁台詩》。
[115]
劉徹所創作的歌曲頗多,有《瓠子歌》(兩首)《天馬歌》《西極天馬歌》《李夫人歌》《思奉車子侯歌》《落葉哀蟬曲》《白麟之歌》(《朝隴首》)《寶鼎》(《景星》)《帝臨》《華燁燁》《天門》《芝房之歌》(《齊房》)《象載瑜》(《朱雁之歌》)《日出入》十五首歌曲的歌詞傳世。另有《盛唐樅陽之歌》《交門之歌》內容失傳。
[185-186]
劉徹人物爭議
編輯劉徹出生年日
《史記》《漢書》均記載,劉徹在孝景四年、七年、十六年分別為四歲、七歲、十六歲。
[119-120]
因古人計虛歲,故劉徹當生於漢景帝元年(乙酉年,公元前156年)。而兩書中的孝景王皇后傳記又記載,劉徹於景帝即位後出生而孕於文帝去世前
[7]
,即受孕時間在漢文帝后七年六月己亥(公元前157年7月6日)之前,兩者之間尚可調和。
然而,《漢武故事》稱“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
[1]
,即劉徹生於景帝元年七月七日(公元前156年7月31日),如此則孕期超過十三個月,非正常孕期。就此至少可有三種推論:
- 《漢武故事》所記月日不誤,年份錯誤。准此,則劉徹當生於漢文帝后七年七月七日(公元前157年8月10日),而《漢書·孝武本紀》所記劉徹年歲為週歲;這與古人言虛歲的一般狀況相違背。
劉徹晚年路線
徵和四年(前89年),劉徹下輪台詔,拒絕桑弘羊等提出的在西域輪台屯田的建議。西漢後期的劉向指出“孝武皇帝后悔之,御史大夫桑弘羊請佃輪台,詔卻……封丞相號曰富民侯,遂不復言兵事,國家以寧,繼嗣以定”
[177]
,班固則在《漢書·西域傳》中強調下輪台詔是出於“深陳既往之悔”,並稱贊劉徹晚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44]
因此輪台詔歷來被視為哀痛詔乃至罪己詔,是劉徹晚年幡然悔悟的象徵。當代歷史學家田餘慶在1984年發表了影響很大的學術論文《論輪台詔》,系統性地闡述了劉徹晚年從“興利開邊”到“守文”的路線轉變。他認為劉徹與其太子劉據之間早就存在“興利開邊”和“守文”的路線之爭,並且是導致“巫蠱之禍”的根本原因。然而由於頻繁的農民起義、劉屈氂案的東窗事發、對匈奴用兵的失利以及田千秋為太子訟冤等警鐘,劉徹及時悔誤,利用桑弘羊奏請屯田輪台之機發布了罪己詔(輪台詔),將漢朝的路線調整為“守文”,扶大廈於將傾,從而造就了昭宣中興。
[163]
這一觀點幾成定論,然而也有質疑的聲音。如陳蘇鎮認為“細讀輪台之詔,武帝興兵數十年,而詔中所‘悔’的只是徵和三年之役”,並且劉徹到死都無意調整自己的路線,而是要求繼承者延續自己的未竟事業,所以昭宣時期依然在繼承並推進“武帝事業”,到宣帝時大體完成,漢元帝時期才調整了路線。
[178]
陳金霞亦認為劉徹在輪台詔中沒有表現出對過去窮兵黷武的悔悟,也沒有反思自己一生過失,談不上是罪己詔。
[122]
- 輪台詔只是調整對外作戰策略的權宜之計,不是從根本上轉變政治路線;
- 劉徹和劉據之間不存在路線之爭,真相是劉據不堪父親暴虐,詛咒劉徹早死,被發覺後引發巫蠱之禍;
有學者李浩對此進行批駁,其觀點為:
- 劉徹晚年的政治轉向體現在悔過、勸農、休兵等一系列見諸《鹽鐵論》《漢書》的實際行動裏,《資治通鑑》敍事與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構現象;
- 遍檢《資治通鑑》全書,敍事絕不採《漢武故事》,司馬光僅將其作為史料異文和批判對象列入《資治通鑑考異》,原書俱在,不容置疑;
- 歷史闡釋不等於歷史重構,班固早已在《漢書》中強調劉徹晚年悔過,《資治通鑑》僅是對公認史實不同視角的歷史觀察,司馬光沒有也不可能重構歷史;
劉徹後世紀念
編輯劉徹茂陵
劉徹葬於茂陵,位於興平市東北12公里處。建元二年(前139年)開始建築陵墓。茂陵封土為覆鬥形,現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茂陵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衞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167]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劉徹口含蟬玉,身着金縷玉衣,“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為蛟龍玉匣”。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康居國王贈送劉徹的玉箱、玉杖,以及劉徹生前閲讀的30卷雜經,盛以金箱,一併埋入陵內。
[167]
一百多年後,赤眉軍入長安,茂陵被掘空,宮廷檔案《茂陵書》很可能便是在此時從茂陵中被取出。《茂陵書》現已失傳,但部分內容被臣瓚、張華等轉載,為後世對西漢政區地理和秩祿職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118]
劉徹武帝台
劉徹出巡外地,留下多處古台遺蹟,主要有三:
劉徹祠廟
陝西省澄城縣王莊鎮良甫河村有漢武帝廟,當地村民於每年農曆三月廿五舉行武帝廟會,祭拜劉徹神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平安。2017年12月,澄城武帝廟會入選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71]
劉徹影視形象
編輯年份 | 名稱 | 飾演者 | 圖集 |
---|---|---|---|
1954 | 《漢武帝夢會衞夫人》 | ||
1959 | 《漢武帝夢會衞夫人》 | ||
1988 | 《漢武之戀》 | ||
1989 | 《大漢春秋》 | ||
1996 | 《漢武帝》 | 周裏京
[194]
| |
1997 | 《司馬遷》 | ||
1997 | 《鳳求凰》 | ||
2001 | 《大漢天子》 | 黃曉明
[195]
| |
2001 | 《烏龍闖情關》 | 柯受良
[196]
| |
2003 | 《奔月》 | ||
2004 | 《漢武大帝》 | 白鈺(少年),萬昌皓(童年)
[197-198]
| |
2004 | 《大漢天子2》 | ||
2005 | 《鳳求凰》 | 劉小峯
[199]
| |
2006 | 《東方朔》 | ||
2006 | 《大漢天子3》 | ||
2007 | 《夜郎王》 | ||
2007 | 《劍行天下》 | ||
2008 | 《東方朔》 | 靳東
[205]
| |
2010 | 《仙女湖之墨仙》 | ||
2010 | 《美人心計》 | 茅子俊
[200]
| |
2014 | 《衞子夫》 | 林峯
[201]
| |
2015 |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 | 胡兵
[202]
| |
2018 | 《滄海絲路》 | 張豐毅
[203]
| |
2020 | 《霍去病》 | 黃維德
[204]
|
- 參考資料
-
- 1. 漢武故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5]
- 2. 漢武帝(劉徹)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0-12-15]
- 3. 《漢書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5]
- 4. 漢武帝:王中之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12-15]
- 5. 漢書 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5]
- 6. 漢書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5]
- 7.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王太后......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 8.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夏四月己巳,立皇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
- 9.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春正月,廢皇太子榮為臨江王。……夏四月乙巳,立皇后王氏。丁巳,立膠東王徹為皇太子。
- 10.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景帝長男榮,其母慄姬。慄姬,齊人也。立榮為太子。長公主嫖有女,欲予為妃。慄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景帝,得貴幸,皆過慄姬,慄姬日怨怒,謝長公主,不許。長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許之。長公主怒,而日讒慄姬短於景帝曰:“慄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於慄姬,曰:“百歲後,善視之。”慄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長公主日譽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賢之,又有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慄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為皇后。大行奏事畢,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慄姬愈恚恨,不得見,以憂死。卒立王夫人為皇后,其男為太子。
- 11. 《史記 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武皇帝。
- 12. 《漢書 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毋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曰:“此欲復為新垣平邪!”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
- 13.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坐請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
- 14. 《史記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
- 15. 《漢書 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六年,竇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上以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蚡。蚡為人貌侵,生貴甚。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附為相,非痛折節以禮屈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庫!”是後乃退。
- 16. 《資治通鑑 卷十八 漢紀十》:魏其失勢,賓客益衰,獨故燕相潁陰灌夫不去。嬰乃厚遇夫,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夫為人剛直,使酒,諸有勢在己之右者必陵之;數因酒忤丞相。丞相乃奏案:"灌夫家屬橫潁川,民苦之。"收系夫及支屬,皆得棄市罪。魏其上書論救灌夫,上令與武安東朝廷辨之。魏其、武安因互相詆訐。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唯汲黯是魏其,韓安國兩以為是;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上怒當時曰:"吾並斬若屬矣。"即罷。起,入。上食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乎!"上不得已,遂族灌夫;使有司案治魏其,得棄市罪。元光四年庚戌,冬,十二月晦,論殺魏其於渭城。春,三月,乙卯,武安侯蚡亦薨。
- 17. 《史記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集解】:徐廣曰:“大臣表曰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公孫弘為丞相。功臣表曰元朔年十一月乙丑,封平津侯。”駰案漢書,高成之平津鄉也。【索隱】:案:漢書曰“漢興,皆以列侯為丞相,弘本無爵,乃詔封弘高成之平津鄉六百五十户為平津侯。丞相封侯,自弘始也”。
- 18. 《史記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
- 19.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衞皇后字子夫,生微矣。蓋其家號曰衞氏,出平陽侯邑。子夫為平陽主謳者。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平陽主求諸良家子女十餘人,飾置家。武帝祓霸上還,因過平陽主。主見所侍美人。上弗説。既飲,謳者進,上望見,獨説衞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上還坐,驩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飯,勉之!即貴,無相忘。”入宮歲餘,竟不復幸。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衞子夫得見,涕泣請出。上憐之,復幸,遂有身,尊寵日隆。召其兄衞長君弟青為侍中。而子夫後大幸,有寵,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據……陳皇后驕貴,聞衞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衞子夫為皇后。
- 20. 《漢書 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初,武帝得立為太子,長主有力,取主女為妃。及帝即位,立為皇后,擅寵驕貴,十餘年而無子,聞衞子夫得幸,幾死者數焉。上愈怒。後又挾婦人媚道,頗覺。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后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使有司賜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 21. 《資治通鑑 卷十八 漢紀十》:(元朔元年)皇子據生,衞夫人之子也。三月,甲子,立衞夫人為皇后,赦天下。
- 22.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元狩元年夏四月)丁卯,立皇太子。
- 23.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衞子夫已立為皇后,先是衞長君死,乃以衞青為將軍,擊胡有功,封為長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為列侯。及衞皇后所謂姊衞少兒,少兒生子霍去病,以軍功封冠軍侯,號驃騎將軍。青號大將軍。立衞皇后子據為太子。衞氏枝屬以軍功起家,五人為侯。
- 24. 《史記 卷一百一十一 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乃益置大司馬位,大將軍、驃騎將軍皆為大司馬。
- 25. 《史記 卷一百一十一 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
- 26. 《資治通鑑 卷二十 漢紀十二》:齊相卜式上書,請父子與齊習船者往死南越。天子下詔褒美式,賜爵關內侯,金六十斤,田十頃,佈告天下;天下莫應。是時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擊越。會九月嘗酎,祭宗廟,列侯以令獻金助祭。少府省金,金有輕及色惡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奪爵者百六人。辛巳,丞相趙周坐知列侯酎金輕,下獄,自殺。
- 27. 《漢書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明年(元鼎五年),天子始出巡郡國。
- 28. 《漢書 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罷。後三歲,閩越復興兵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上書以聞。上多其義,大為發興,遣兩將軍將兵誅閩越。淮南王安上書諫……是時,漢兵遂出,末逾領,適會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漢兵罷……助還,又諭淮南曰:“皇帝問淮南王:使中大夫玉上書言事,聞之。朕奉先帝之休德,夙興夜寐,明不能燭,重以不德,是以比年兇災害眾。夫以眇眇之身,託於王侯之上,內有飢寒之民,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今王深惟重慮,明太平以弼朕失,稱三代至盛,際天接地,人跡所及,鹹盡賓服,藐然甚慚。嘉王之意,靡有所終,使中大夫助諭朕意,告王越事。”助諭意曰:“今者大王以發屯臨越事上書,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王居遠,事薄遽,不與王同其計。朝有闕政,遺王之憂,陛下甚恨之。夫兵固兇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亂,非兵,未之聞也。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今閩越王狠戾不仁,殺其骨肉,離其親戚,所為甚多不義,又數舉兵侵陵百越,併兼鄰國,以為暴強,陰計奇策,入燔尋陽樓船,欲招會稽之地,以踐句踐之跡。今者,邊又言閩王率兩國擊南越。陛下為萬民安危久遠之計,使人諭告之曰:‘天下安寧,各繼世撫民,禁毋敢相併。’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貪據百越之利,或於逆順,不奉明詔,則會稽、豫章必有長患。且天子誅而不伐,焉有勞百姓苦士卒乎?故遣兩將屯於境上,震威武,揚聲鄉,屯曾未會,天誘其衷,閩王隕命,輒遣使者罷屯,毋後農時。南越王甚嘉被惠澤,蒙休德,願革心易行,身從使者入謝。有狗馬之病,不能勝服,故遣太子嬰齊入侍;病有瘳,願伏北闕,望大廷,以報盛德。閩王以八月舉兵於冶南,士卒罷倦,三王之眾相與攻之,因其弱弟餘善以成其誅,至今國空虛,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詔。此一舉,不挫一兵之鋒,不用一卒之死,而閩王伏辜,南越被澤,威震暴王,義存危國,此則陛下深計遠慮之所出也。事效見前,故使臣助來諭王意。”於是王謝曰:“雖湯伐桀,文王伐崇,誠不過此。臣安妄以愚意狂言,陛下不忍加誅,使使者臨詔臣安以所不聞,誠不勝厚幸!”助由是與淮南王相結而還。上大説。
- 29. 《漢書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 30. 《史記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 31. 《史記 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彊,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裏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羣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元光元年,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陰使聶翁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衞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於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行掠滷,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
- 32.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于。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裏,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時雁門尉史行徼,見寇,葆此亭,知漢兵謀,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以尉史為“天王”。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斬恢。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
- 33. 《史記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2]
- 34.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2]
- 35. 《史記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2]
- 36. 《漢書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2]
- 37. 《漢書 卷四十六萬石衞直周張傳第十六》: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於邊以適之。上以為慶老謹,不能與其議,乃賜丞相告歸,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議為請者。慶慚不任職,上書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駑無以輔治。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上不忍致法。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38. 《史記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自温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温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之屬。大羣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趣具食;小羣以百數,掠滷鄉里者,不可勝數也。於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猶弗能禁也,乃使光祿大夫範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餘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羣居,無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羣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
- 39.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及長,性仁恕温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大將軍頓首謝。皇后聞之,脱簪請罪。太子每諫證伐四夷,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宮內付皇后。有所平決,還,白其最,上亦無異,有時不省也。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獲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應擅有所縱舍。上聞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羣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邪臣多黨與,故太子譽少而毀多。衞青薨後,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
- 40.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是歲,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間趙婕妤,居鈎弋宮,任身十四月而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鈎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臣光曰: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於中必形於外,天下無不知之。當是時也,皇后、太子皆無恙,而命鈎弋之門曰堯母,非名也。是以奸臣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悲夫!
- 41.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初,貳師之出也,丞相劉屈氂為祖道,送至渭橋。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憂乎!"屈氂許諾。昌邑王者,貳師將軍女弟李夫人子也;貳師女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會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詛上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按驗,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妻子亦收。……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它意,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一白頭翁教臣言。"上乃大感寤,召見千秋,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於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於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後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台於湖,天下聞而悲之……丁巳,以大鴻臚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無它材能、術學,又無伐閲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數月取宰相,封侯。
- 42. 《漢書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武帝末,巫蠱事起,吉以故廷尉監徵,詔治巫蠱郡邸獄。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衞太子事系,吉見而憐之。又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曾孫無辜,吉擇謹厚女徒,令保養曾孫,置閒燥處。吉治巫蠱事,連歲不決。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於是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殺之。內謁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獄,吉閉門拒使者不納,曰:“皇曾孫在。他人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還以聞,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
- 43.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春,正月,上行幸東萊,臨大海,欲浮海求神山。羣臣諫,上弗聽;而大風晦冥,海水沸湧。上留十餘日,不得御樓船,乃還。……三月,上耕於距定。還,幸泰山,脩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己,禪石閭,見羣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於是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後上每對羣臣自嘆:"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 44. 《漢書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2]
- 45. 《漢書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畝。一畝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貴阝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闢。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 46. 《漢書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先是,後元元年,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遺詔封金日磾為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光為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初,莽何羅與江充相善,及充敗衞太子,何羅弟通用誅太子時力戰得封。後上知太子冤,乃夷滅充宗族黨與。何羅兄弟懼及,遂謀為逆。日磾視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陰獨察其動靜,與俱上下。何羅亦覺日磾意,以故久不得發。是時,上行幸林光宮,日磾小疾卧廬。何羅與通及小弟安成矯制夜出,共殺使者,發兵。明旦,上未起,何羅亡何從外入。日磾奏廁心動,立入坐內户下。須臾,何羅袖白刃從東箱上,見日磾,色變,走趨卧內欲入,行觸寶瑟,僵。日磾得抱何羅,因傳曰:“莽何羅反!”上驚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並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窮治,皆伏辜。由是著忠孝節。
- 47.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燕王旦自以次第當為太子,上書求入宿衞。上怒,斬其使於北闕;又坐藏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上由是惡旦。旦辯慧博學,其弟廣陵王胥,有勇力,而皆動作無法度,多過失,故上皆不立。
- 48.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羣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後數日,帝譴責鈎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陽宮。【索隱】:按:三輔故事雲“葬甘泉宮南。後昭帝起雲陵,邑三千户”。漢武故事雲“既殯,香聞十里,上疑非常人,發棺視之,無屍,衣履存焉”。【正義】:括地誌雲:“雲陽宮,秦之甘泉宮,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里。秦始皇作甘泉宮,去長安三百里,黃帝以來祭圜丘處也。”時暴風揚塵,百姓感傷。使者夜持棺往葬之,【正義】:括地誌雲:“雲陽陵,漢鈎弋夫人陵也,在雲陽縣西北五十八里。孝武帝鈎弋趙婕妤,昭帝之母,齊人,姓趙。少好清靜,六年卧病,右手卷,飲食少。望氣者雲‘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佳。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鈎,後生昭帝。武帝末年殺夫人,殯之而屍香一日。昭帝更葬之,棺但存絲履也。宮記雲‘武帝思之,為起通靈台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台上往來,至宣帝時乃止’。”
- 49. 《漢書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是時,上年老,寵姬鈎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羣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後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卧內牀下,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昭皇帝。
- 50.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宮。乙丑,立皇子弗陵為皇太子。丁卯,帝崩於五柞宮,入殯於未央宮前殿。三月甲申,葬茂陵。
- 51. 《漢書 卷八 宣帝紀第八》:六月庚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
- 52. 《漢書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53. 《漢書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 54. 《漢書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
- 55.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採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 56. 《後漢書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引蔡質《漢儀》:“詔書舊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陵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苛暴,剝戮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怙恃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諸州刺史初除,比諸持板揖不拜。”
- 57. 《漢書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 58.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久之,隆慮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慮主病困,以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豫贖死罪,上許之。隆慮主卒,昭平君日驕,醉殺主傅,獄系內宮。以公主子,廷尉上請請論。左右人人為言:“前又入贖,陛下許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屬我。”於是為之垂涕嘆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誣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廟乎!又下負萬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盡悲。
- 59. 《漢書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內盛耳目之好,徵發煩數,百姓貧耗,窮民犯法,酷吏擊斷,奸軌不勝。於是招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其後奸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駁,或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議者鹹冤傷之。
- 60. 《史記 卷一百二十四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61. 王充:《論衡》卷十二: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
- 62. 《漢書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故膠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於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對,言之詳矣。
- 63.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名臣文武欲盡,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馳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 64. 《漢書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贊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遠跡羊豕之間,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艾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嘆息。羣士慕向,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慄豎,衞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已。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衞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 65.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 66. 《史記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偃説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集解】:徐廣曰:“元朔二年,始令諸侯王分封子弟也。”
- 67. 《漢書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與政事。
- 68. 戚亦農、張喆:《漢武帝出巡中的施政活動探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53-54頁。
- 69.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 西漢新莽年號研究》:中華書局,2013年:第1—73頁
- 70. 《漢書 卷二十一上 律曆志第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71. 漢武帝財政改革與中央集權的強化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23]
- 72. 《史記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73. 薛振愷:《試論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第84-92頁。
- 74.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三年……初榷酒酤。
- 75. 《鹽鐵論》卷二:故少府丞令請建酒榷,以贍邊,給戰士,拯民於難也。
- 76. 《鹽鐵論》卷一:古者之賦税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市,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
- 77.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 78. 《漢書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79. 《漢書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80. 《史記 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3]
- 81. 《漢書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迄孝武世,書缺簡脱,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説,皆充秘府。
- 82. 《漢書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如淳注引劉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 83. 《漢書 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於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數百人皆肅然動心焉。
- 84. 謝彥明:《西漢八校尉軍事建置考辨》,《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118-123頁。
- 85.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
- 86. 《史記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其明年,山東被水災,民多飢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貧民於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餘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歲,假予產業,使者分部護之,冠蓋相望。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於是縣官大空。
- 87.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四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
- 88.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
- 89. 《史記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
- 90. 劉太祥:《秦漢北部邊防建設》,《南都學壇》2012年第5期,第1-13頁。
- 91. 陳威廷:《論西漢郡(部)都尉治所設置》,《秦漢研究》2014年,第88-96頁。
- 92. 胡紹華:《漢朝初郡政策研究》,《民族史研究》1999年,第75-93頁。
- 93. 《史記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9-27]
- 94.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引臣瓚注:“《西南夷傳》有越巂、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令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週迴四十里。”
- 95.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今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 96.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衞青出上谷,至蘢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餘人。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而匈奴生得廣,廣後得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其冬,匈奴數入盜邊,漁陽尤甚。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漢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至,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於是漢使將軍衞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人。其明年,衞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漢亦棄上谷之什闢縣造陽地以予胡。
- 97. 《漢書 卷九十四下匈奴傳第六十四下》: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陽之北九百餘里。
- 98. 張守節:《史記正義》引《西河故事》: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99.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其明年春,漢謀曰“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乃粟馬發十萬騎,私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鹹約絕幕擊匈奴。單于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而還。……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餘裏,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匈奴雖病,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漢方復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
- 100.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匈奴用趙信之計,遣使於漢,好辭請和親。天子下其議,或言和親,或言遂臣之。丞相長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於邊。”漢使任敞於單于。單于聞敞計,大怒,留之不遣。
- 101.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烏維單于立三年,漢已滅南越,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裏,至浮苴井而還,不見匈奴一人。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裏,至匈河水而還,亦不見匈奴一人。是時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告單于。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于而口言。”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于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而單于終不肯為寇於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於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 102.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元封元年冬十月,詔曰:“南越、東甌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朕將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縣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匈奴讋焉。
- 103.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數使使於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漢使王烏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得入穹廬。單于愛之,詳許甘言,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以求和親。漢使楊信於匈奴。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是歲,翕侯信死,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可臣從也。楊信為人剛直屈彊,素非貴臣,單于不親。單于欲召入,不肯去節,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楊信既見單于,説曰:“即欲和親,以單于太子為質於漢。”單于曰:“非故約。故約,漢常遣翁主,給繒絮食物有品,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為質,無幾矣。”匈奴俗,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以為欲説,折其辯;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每漢使入匈奴,匈奴輒報償。漢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漢使,必得當乃肯止。楊信既歸,漢使王烏,而單于復?以甘言,欲多得漢財物,紿謂王烏曰:“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王烏歸報漢,漢為單于築邸於長安。匈奴曰:“非得漢貴人使,吾不與誠語。”匈奴使其貴人至漢,病,漢予藥,欲愈之,不幸而死。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綬往使,因送其喪,厚葬直數千金,曰“此漢貴人也”。單于以為漢殺吾貴使者,乃留路充國不歸。諸所言者,單于特空紿王烏,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於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烏維單于立十歲而死,子烏師廬立為單于。年少,號為兒單于。是歲元封六年也。自此之後,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雲中,右方直酒泉、燉煌郡。兒單于立,漢使兩使者,一吊單于,一吊右賢王,欲以乖其國。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單于。單于怒而盡留漢使。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輒留相當。
- 104.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是歲,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而令因杅將軍敖築受降城。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飢寒死。兒單于年少,好殺伐,國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單于,使人間告漢曰:“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我即發。”初,漢聞此言,故築受降城,猶以為遠。其明年春,漢使浞野侯破奴將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裏,期至浚稽山而還。浞野侯既至期而還,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于誅之,發左方兵擊浞野。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還,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萬騎圍之。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間捕,生得浞野侯,因急擊其軍。軍中郭縱為護,維王為渠,相與謀曰:“及諸校尉畏亡將軍而誅之,莫相勸歸。”軍遂沒於匈奴。匈奴兒單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邊而去。其明·年,單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
- 105. 《漢書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後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
- 106. 《史記 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是歲太初四年也。且鞮侯單于既立,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得歸。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漢遣中郎將蘇武厚幣賂遺單于。單于益驕,禮甚倨,非漢所望也。
- 107. 《漢書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户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
- 108. 《資治通鑑 卷二十二 漢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19]
- 109. 全宋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9]
- 110. 《史記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11. 孫中山.《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頁
- 112. 《漢書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1-11]
- 113. 《漢書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14. 《漢書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15. 三輔黃圖校證·三輔黃圖卷之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4]
- 116. 《漢武故事》: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
- 117. 《史記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 118. 辛德勇.談歷史上首次出土的簡牘文獻——《茂陵書》[J].文史哲,2012(04):49-59。
- 119.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年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為皇太子,母為皇后。十六歲,後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
- 120. 《史記 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慄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
- 121. 訪談︱辛德勇:從尚功到守文,司馬光如何構建漢武帝 .澎湃新聞.2015-05-08[引用日期2018-10-04]
- 122. 陳金霞. 漢武帝《輪台詔》並非罪己詔[J].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35(6):110-113.
- 123.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3-17]
- 124. 《史記 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
- 125. 《史記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衞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 126. 《漢書 卷四十六萬石衞直周張傳第十六》:景帝后元年,拜為御史大夫。天子修吳、楚時功,封不疑為塞侯。武帝即位,與丞相綰俱以過免。
- 127. 《資治通鑑 卷十七 漢紀九》:初,堂邑侯陳午尚帝姑館陶公主嫖,帝之為太子,公主有力焉,以其女為太子妃,及即位,妃為皇后。竇太主恃功,求請無厭,上患之。皇后驕妒,擅寵而無子,與醫錢凡九千萬,欲以求子,然卒無之。後寵浸衰。皇太后謂上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長主,必重得罪。婦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上乃於長主、皇后復稍加恩禮。
- 128. 《漢書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是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興,而民去本……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 129.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28—31頁(根據史書記載有所增損)
- 130. 《漢書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1. 《漢書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2. 《太平御覽 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3. 《晉書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劉元海載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4. 《晉書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王敦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5. 《貞觀政要》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6. 《貞觀政要》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7. 《資治通鑑 卷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38.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59頁
- 139. 《舊唐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馬周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0. 《史記 卷一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2. 蘇軾:《東坡志林》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3. 何去非:《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4. 洪邁:《容齋續筆》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5. 洪邁:《容齋續筆》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6. 《朱子語類 卷一百三十五 歷代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4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0,丙午年五月二十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48.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33,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4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46,洪武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50.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24,永樂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51.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53,宣德四年四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52.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042,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7-24]
- 153. 王夫之:《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54. 趙翼:《廿二史劄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4]
- 155. 吳裕垂.《歷朝史案》:巴蜀書社,1992年:第109—110頁
- 156. 蘇軾.《蘇東坡集》下: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365頁
- 157.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第14冊:嶽麓書社,2011年:第215頁
- 158.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中華書局,1981年:第208頁
- 159.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緬懷毛澤東》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206頁
- 160. 呂思勉.《呂思勉全集 4 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9—100頁
- 161.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288頁
- 162.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頁
- 163.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第30—55頁
- 164.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增補本)》: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24頁
- 165. 專訪辛德勇|巫蠱之禍真相:漢武帝確曾遭親兒子詛咒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7-25]
- 166. 《漢書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 167. 秦始皇陵墓看起來像“金字塔”?|考古|墓室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7-25]
- 168. 河北省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河北名勝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年:第286—287頁
- 169. 武帝台古遺址 .滄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7-25]
- 170. 漢武仙台 .黃陵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7-25]
- 171. 紀念漢武帝 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5]
- 172. 武帝山森林公園 .合陽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7-25]
- 173. 《史記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遷為長陵及長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貴戚。以捕案太后外孫脩成君子仲,上以為能,遷為河內都尉。
- 174.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75. 《漢書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76. 《漢書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77. 劉向:《新序-善謀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78. 陳蘇鎮著,.《漢代政治與〈春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第284—341頁
- 179. 辛德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9(06):5-50.
- 180. 辛德勇.《製造漢武帝 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第14—195頁
- 181. 李浩.“司馬光重構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説獻疑——與辛德勇先生商榷[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6):216-222.
- 182. 李峯.漢武帝晚年政治轉向及對昭宣之政的影響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8(03):70-79.
- 183. 《全漢文》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84. 《全漢文》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第93—97頁
- 186. 趙敏俐主編.《漢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下: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878頁
- 187. 《舊唐書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志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5]
- 188. 《太平廣記 卷第三 神仙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6]
- 189. 《漢武故事》: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 190. 《史記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今天子中寵臣,士人則韓王孫嫣,宦者則李延年。嫣者,弓高侯孽孫也。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嫣善騎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於鄧通。時嫣常與上卧起。江都王入朝,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天子車駕蹕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十百騎,騖馳視獸。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闢從者,伏謁道傍。嫣驅不見。既過,江都王怒,為皇太后泣曰:“請得歸國入宿衞,比韓嫣。”太后由此嗛嫣。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奸聞皇太后。皇太后怒,使使賜嫣死。上為謝,終不能得,嫣遂死。……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説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聲律。與上卧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久之,浸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
- 191. 王春瑜.“萬歲”考[J].歷史研究,1979(09):89-91.
- 192.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6]
- 193. 郭永秉.《柏梁台詩》的文本性質、撰作時代及其文學史意義再探[J].文史,2020(04):27-64.
- 194. 程明,婧紅.近訪周裏京[J].電影評介,1997(03):24.
- 195. 黃曉明不計片酬想要接拍《大漢天子3》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6]
- 196. 《烏龍闖情關》柯受良不認識林心如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6]
- 197. 杜淳 我曾被認為不能做演員 .搜狐娛樂[引用日期2021-07-26]
- 198. 照爍.童星萬昌皓:《終極遊戲》裏的小王子[J].大眾電影,2011(04):37.
- 199. 資料:劉小峯個人小檔案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7-26]
- 200. 《美人心計》熱播 茅子俊飾新一代大漢天子(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7-26]
- 201. 《衞子夫》殺青 張璇與林峯首演夫妻引關注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6]
- 202. 胡兵未知《雲中歌》收視差 力挺會愈來愈精彩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6]
- 203. 姬他《滄海絲路》殺青 與戲骨張豐毅飆戲引期待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1-07-26]
- 204. 黃維德《霍去病》殺青 搭檔張若昀君臣CP成亮點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7-26]
- 205. 程前靳東領銜《東方朔》 胡可秦海璐甘為綠葉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7-26]
- 206. 周運中.西漢東甌、閩越內遷對比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3(02):11-16.
- 207.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記》: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阯、九真二郡民,後漢遣伏波將軍路博德討越王。路將軍到合浦,越王令二使者齎牛百頭,酒千鍾,及二郡民户口簿,詣路將軍。乃拜二使者為交阯、九真太守。諸雒將主民如故……交阯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
- 208. 李正周.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78-81.
- 209. 《後漢書 卷一百九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30]
- 210. 《後漢書 卷一百十 文苑列傳第七十》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30]
- 211. 毛澤東談魏晉南北朝——蘆荻訪談錄[J].黨的文獻,2006(04):22.
- 212. 《三家注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武帝時有所幸倡郭舍人者,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説。武帝少時,東武侯母【索隱】:案:東武,縣名;侯,乳母姓。常養帝,【正義】:高祖功臣表雲東武侯郭家,高祖六年封。子他,孝景六年棄市,國除。蓋他母常養武帝。帝壯時,號之曰“大乳母”。率一月再朝。朝奏入,有詔使倖臣馬遊卿以帛五十匹賜乳母,又奉飲糒飧養乳母。乳母上書曰:“某所有公田,原得假倩之。”帝曰:“乳母欲得之乎?”以賜乳母。乳母所言,未嘗不聽。有詔得令乳母乘車行馳道中。當此之時,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乳母家子孫奴從者橫暴長安中,當道掣頓人車馬,奪人衣服。聞於中,不忍致之法。有司請徙乳母家室,處之於邊。奏可。乳母當入至前,面見辭。乳母先見郭舍人,為下泣。舍人曰:“即入見辭去,疾步數還顧。”乳母如其言,謝去,疾步數還顧。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壯矣,寧尚須汝乳而活邪?尚何還顧!”於是人主憐焉悲之,乃下詔止無徙乳母,罰謫譖之者。【索隱】:罰適譖之者。謂武帝罰謫譖乳母之人也。
- 213. 《温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第十五冊,第80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7-30]
- 214. 韓星.《儒法整合: 秦漢政治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47—256頁
- 215. 辛德勇.漢武帝“廣關”與西漢前期地域控制的變遷[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02):76-82.
- 216. 胡方.漢武帝“廣關”措置與西漢地緣政策的變化——以長安、洛陽之間地域結構為視角[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30(03):40-46.
- 217. 《資治通鑑 卷十九 漢紀十一》: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羣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 218.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51、55頁
- 219.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648頁
- 220.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4]
- 221. 《漢書 卷一百下 敍傳第七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4]
- 222. 《漢書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已。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稱平陽侯。旦明,入山下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馳騖禾稼稻粳之地。民皆號呼罵詈,相聚會,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謁平陽侯,諸騎欲擊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獵者數騎見留,乃示以乘輿物,久之乃得去。時夜出夕還,後齎五日糧,會朝長信官,上大歡樂之。是後,南山下乃知微行數出也,然尚迫於太后,未敢遠出。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右內史發小民共待會所。後乃私置更衣,從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諸宮,長楊、五柞、倍陽、宣曲尤幸。於是上以為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乃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
- 223. 《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五引《漢武故事》:上嘗至柏谷,夜投亭宿,亭長不內,乃宿於逆旅。逆旅翁謂上曰:"汝長大多力,當勤稼穡,何忽帶劍羣聚,夜行動眾?此不欲為盜,則淫耳。"上默然不應,因乞漿飲,翁曰:"吾正有溺,無漿也。"有頃,還內,上使人覘之,見翁方要少年十餘人皆持弓矢刀劍,令主人嫗出安過客。嫗歸,謂其翁曰:"吾觀此丈夫乃非常人也,且亦有備,不可圖也。不如因禮之。"其夫曰:"此易與耳,鳴鼓會眾,討此羣盜,何憂不克?"嫗曰:"且安之,令其眠,乃可圖也。"翁從之。時上從者十餘人,既聞其謀,皆懼,勸上夜去。上曰:"必致禍,不如且止以安之。"有頃,嫗出,謂上曰:"諸翁子不聞主人翁言乎!此翁好飲酒,狂悖,不足計也。今日具令公子安眠,無他。"嫗因還內。時天寒,嫗酌酒,多與其夫,諸少年皆醉。嫗出謝客,殺雞作食。平明,上去。是日還宮,乃召逆旅夫妻見之,賜嫗金十斤,其夫為羽林郎。自是懲戒,希復微行。
- 224. 御定孝經衍義-清-葉方藹卷二十八 .搜韻[引用日期2021-11-28]
- 225. 武溪集-宋-餘靖卷四 .搜韻[引用日期2021-11-28]
- 226.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一,《問漢文武之治》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29]
- 227. 《漢書 卷六 武帝紀第六》:(天漢二年)泰山、琅邪羣盜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誅。冬十一月,詔關都尉曰:“今豪傑多遠交,依東方羣盜。其謹察出入者。”
- 228. 清江三孔集 卷十六 .搜韻[引用日期2021-11-29]
- 229. 《漢書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初元中,前將軍蕭望之及光祿大夫周堪、宗正劉更生皆給事中。望之領尚書事,知顯專權邪辟,建白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
- 230. 《後漢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帝數宴後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 231. 劉舉:《漢武帝興水利與西漢王朝興衰的關係》,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4—10頁。
- 232. 陳正奇:《漢武帝時期農業技術改革的歷史考察》,《秦漢研究》第3輯,2009年,第84-104頁。
- 233. 應劭:《風俗通義》皇霸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4]
- 234. 安作璋、劉德增著.漢武帝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07:第2頁
- 235. 《鹹淳臨安志》卷一: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內出御製親札《損齋記》石本,賜羣臣,論宰執曰:“朕宮中嘗闢一室,名為損齋,屏去聲色玩好,置經史古書其中,朝夕燕坐,亦嘗作記以自警。”記曰:“嘗謂當天下之正位,撫域中之萬微,苟日徇異物而無以立其獨,則多見弊精神、疲志意而不知止;廣宴遊、事不急而牽於愛。膠膠擾擾,莫收其放心,顧能回光抑損之道,豈不較然有感於斯?且漢唐之君,樂道為切,而未燭元覽者,武帝以雄心,內慕神仙,外攘夷狄,窮邊黷武,天下騷然矣,非用損以持盈也;明皇以侈心,委信逆虜,彌縫斯文,耽惑內嬖,煙塵四溟矣,非知損以守位也。推原本指,俱失滿戒。茲鑑往事,夕惕以思,凡追逐時好,一切長物,率屏去不復經意,常恐昧於省己,積習易溺,日叢脞於悔吝,几案間但有書史,以商略古今,盡撤無益,示不貴之化,其於蕩心侈目惑志害性者,罔不掃除。清心寡慾,省緣薄費者,奉以周旋焉。不則染毫弄翰,真、草自如,濃淡斜行,茂密惟意。第於筆硯間有未能忘情,似賢乎已夫!乾坤之道,易簡也,易簡則天地之理得矣。《傳》曰:‘器用不作,車服從給。’信斯言哉!宵旰餘暇,乃闢殿廬之側,明窗户為遊息之所,欣然摭前説,榜曰‘損齋’,朝夕清燕,視以自警,庶幾損德之修,自奉養有節,式稽於訓。”
- 236. 愛新覺羅·弘立.《樂善堂全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06頁
- 237. 《前漢演義 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輪台詔 授顧命囑遵負扆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30]
- 238. 孔學輯校.《皇宋中興兩朝聖政輯校》:中華書局,2019年:第1403頁
- 239. 王無競.《詠漢武帝》,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中華書局,1992年:第9頁
- 240. 劉敞.《漢武帝二首》,《全宋詩》卷四六九: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5683頁
- 241.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5頁
- 242. 劉基.《劉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8頁
- 243. 愛新覺羅·弘曆.《全韻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7頁
- 244. 袁枚.《小倉山房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5頁
- 245. 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第1冊:中國書店,1988年:第24頁
- 246.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5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