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半農

鎖定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蘇江陰人,原名壽彭,後名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
宣統三年(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民國元年(1912年)後在上海以向鴛鴦蝴蝶派報刊投稿為生。民國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民國九年(1920年)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大學院學習實驗語音學,民國十年(1921年)夏轉入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5年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所著《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講授語音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14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 [1] 
中文名
劉半農
別    名
劉復
劉壽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江陰
出生日期
1891年5月29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
1934年7月14日(甲戌年)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代表作品
揚鞭集
瓦釜集
主要成就
新文化運動先驅

劉半農人物生平

光緒十七年(1891年)5月29日出生於江蘇江陰城內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自幼聰慧過人,6歲能作對聯、詠詩。
1925年,劉半農獲博士學位時的畢業照
1925年,劉半農獲博士學位時的畢業照(2張)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學堂,成績優異。
宣統三年1911年應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學任教,並與吳研因等編輯《江陰雜誌》。辛亥革命中,赴清江參加革命軍,任文牘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滿軍隊內部的混亂而返鄉。同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至上海謀生,在開明劇社任編輯。
民國二年(1913年)春,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他勤奮寫作,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説界》等刊物發表40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説,介紹安徒生小仲馬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民國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出深刻見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同年3月,在《新青年》發表《復王敬軒書》,對於反對文學革命、為封建舊文學辯護的觀點痛加批駁。
民國九年(1920年)春,劉半農赴歐洲深造,初入英國倫敦大學院,在語音實驗室工作。
民國十年(1921年)轉入法國巴黎大學,並在法蘭西學院聽講,攻實驗語音學。
民國十四年(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8月,劉半農在回國的海輪上,寫下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同年秋,劉半農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建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
劉半農塑像 劉半農塑像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與錢玄同等12人聯名在報紙上發出為李大釗烈士舉行公葬的募款書,並書寫墓碑墓誌。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着酷暑沿平綏鐵路深入綏遠、內蒙一帶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迴歸熱”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僅44歲。 [2] 

劉半農個人成就

劉半農文學主張

  • 文學改革
51年中華書局版-劉半農《四聲實驗錄》
51年中華書局版-劉半農《四聲實驗錄》(2張)
民國六年(1917年),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認為文學應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將窒息性靈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學才能得到發展。主張在白話文沒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話可暫處於對等地位,白話應吸收文言的優點,而文言應力求淺顯,以便和白話相近。提出破壞舊韻,重造新韻,主張增多詩體和以今語作曲。提倡文章分段,採用新式標點符號。隨後,又發表《詩與小説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紹英國約翰生和美國樊戴克的文學思想時,強調文學的真實性,批判背離現實的虛偽文學。 [3]  劉半農首先從“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學為參照,力求實現文學的變革;其次,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文言與白話,對文學語言變革形成自己的觀點; 第三,為推進現代民族國家形成統一的語言,作出了創立新式標點等具體而又切實的努力。 [4] 
  • 小説改革
在小説改革方面,他提出要用歷史的、系統的、比較的方法研究小説,以促進小説的繁榮和進步,並作了“通俗小説之積極教訓與消極教訓”、“中國之下等小説”等演講,強調小説的社會作用和研究擁有羣眾的通俗小説的重要性。 [3] 
  • 民間文學
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以1918 年北大歌謠運動為開端,劉半農作為歌謠運動的發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導新詩創作向歌謠學習的做法提高了歌謠在文學上地位,為歌謠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作了準備;他首倡歌謠徵集與研究,使民間文學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併為之在學術界爭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採集和研究方法,他對民間文學及相關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學科視角和民間立場,對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5] 
  • 古典文學
在古典文學方面,校點出版了唐韓惺的《香奩集》,清董若雨的《西遊補》,張南莊的《何典》。寫有《讀<海上花列傳>》《<西遊補>作者董若雨傳》。 [3] 
  • 文學翻譯
劉半農是首批翻譯外國散文詩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個把高爾基作品介紹到中國,最早將狄更斯、托爾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譯者。他在翻譯時對聲韻等方面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聲調是不能遷移的東西,對於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表現非常重要,因此主張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在忠實翻譯原文本意的同時,要盡力保存原文的語言方式,並要譯出原文的真實感情。劉半農在譯詩時,往往將原文當成樂歌看待,並認為這相當於中國的詞曲,即能夠在譜上曲後進行演唱。因此他的譯詩較多地選擇了五言古體的形式,為譯詩的音樂品質提供了保障。其譯著主要有《法國短篇小説集》《茶花女》等。 [6] 

劉半農語言科學

在語言科學的領域裏,他的研究涉及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各方面。
  • 語音方面
在國外,劉半農研習實驗語音學,致力於漢字聲調的研究。他測試了中國十二種方言的四聲,撰著了《四聲實驗錄》。他指出:四聲和聲音的強弱沒有關係,和音質、長短有些關係,而決定四聲的主要是音的高低。這種高低是複合音,是由此音移入彼音,移入時是滑的,而不是跳的。這個論斷,科學地解決了四聲是什麼的問題。回國後,他在北大建立了語音樂律實驗室,記錄了七十餘種方言。根據七十餘種方言的音素,編成《調查中國方音用標音符號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撰寫了《北平方音析數表》,分字音為“頭”“面”‘頸”“腹”“尾”“神”六項,以六位數字表示一字的切音。此外,還寫有關於語音的論文多篇,創制並改進了測音儀器,翻譯了法國保爾帕西的《比較語音學概要》。他先後創制了劉氏音鼓甲乙兩種、聲調推斷尺、最簡音高推斷尺、四聲模擬器等語音實驗儀器。他先後記錄了全國70多處方言,還藉助研究語音的儀器測試古代樂律。 [2-3] 
  • 漢字改革
劉半農書法及攝影作品
劉半農書法及攝影作品(4張)
劉半農主張漢字改革,認為漢字最終應走拼音化的道路。民國十四年(1925年),他發起成立“數人會”,經過二十二次討論,擬定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他認為,漢字在實行拼音制以前,寫簡化字是必不可少的辦法,因此與李家瑞編《宋元以來俗字譜》。這本書表現了八九百年以來,簡筆字演變的軌跡。 [3] 
  • 辭書建設
民國十四年(1925年),他向北大研究所提出《編撰<中國大字典>計劃概要》。由於需要大量經費,無法實現。民國二十年(1931年),擬編《大學辭典》,也因經費無着而作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北新書局編撰《標準國音中小字典》,共收九千餘字,還附錄有他創制的《點直曲檢字法》。他還為《中國大辭典》撰寫了三百多頁的“一”字稿本。此外還寫有《打雅》等文章。他還倡議使用“她”“它”二字,作為代詞。 [3] 
  • 語法研究
在語法研究方面,民國八年(1919年)北大出版組印行了他的《中國文法通論》。他對於機械地模仿外國語法的《馬氏文通》體系不滿,主張結合我國語言實際,建立自己的語法體系;還反對以引用古奧的例句為尚的陳規,主張採用習見的和口語的例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高中生寫了《中國文法講話》。 [3] 

劉半農其他方面

  • 戲曲改革
對於戲劇改革,他認為雅化了的崑曲,應處於歷史藝術的地位,受人鄙視而仍有觀眾的京戲,應當進行改良。主張摒棄“惡腔死調”,改正劇本沒有理想和文詞不通的弊病,而以白描筆墨和方言去寫腳本。以後,他為《梅蘭芳歌曲譜》和《腔調考原》作序,對於京劇改革的闡釋有所變化。他為使話劇發展取得借鑑,還翻譯有劇本《戍獺》《小伯爵》《琴魂》《天明》《茶花女》。 [3] 
  • 樂律研究
寫有《從五音六律説到三百六十律》、《十二等律的發明者朱載堉》等論文多篇。説明中國樂律是建築往“倍半相生”和“三分損益”兩大原則之上,不宜於“變調”;而明代朱載堉發明的十二等律,解決了“變調”問題,在世界範圍內是劃時代的貢獻。他對中國古代將樂、度、歷混為一談,更羼入荒誕的五行學説的樂律觀,進行了批判。他還對中國古代樂器的音律,進行了實際測試。 [3] 
  • 文物考古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京中國學術團體和瑞典考古學者斯文赫定,共同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多次參與談判,被推舉為該團理事會常務理事。民國十七年(1928年),去日本出席東方考古學協會的學術會議,在京都東亞考古學會作了“新嘉量之校量及推算”的演講。6月,在奉系軍閥退出北京時,發起組織北京臨時文物維護會。他還對美國中亞考古團在蒙古非法盜掘文物、中法考察團的法方成員一再違反協定並毆打中國團員等事,多方進行過鬥爭,並在《北舊》《質問法使館參贊韓德威》《介紹黃種巡察團》等文中予以揭露和抨擊。他還進行考古調查,在河南鞏縣、洛陽發現北魏和唐代的樂舞造象,又作“古度量衡舉”,仿造漢代日晷儀。 [3] 
  • 攝影藝術
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寫的《半農談影》,是中國第一部探討攝影藝術的著作。 [3] 

劉半農個人作品

劉半農翻譯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歐陸縱橫秘史(外交小説)
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5月初版(小説彙刊第四十三種)
黑肩巾(國事小説)上下冊
上海中華書局,1917年1月初版(小説彙刊第四十二種)
貓探(偵探小説)
上海中華書店,1917年4月初版(小説彙刊第八十五種)
上海中華書局,1917年8月初版(清外史叢刊之一)
帳中説法(滑稽小説)
上海中華書局初版(小説彙刊第四十六種)
茶花女(戲劇集)
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7月初版
國外民歌譯 第一集
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4月初版
法國短篇小説集第一冊
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6月初版
失業(法華對譯短篇小説集)
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學校小叢書)
貓的天堂(法華對譯短篇小説集)
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學校小叢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2月初版
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5月初版
以來資料來源於 [7] 

劉半農編著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北京大學出版組,1919年印行
上海羣益書社,1920年8月再版,1923年4版
上海羣益書社,1924年3月初版
漢語字聲實驗錄(法文)
1925年初版(法同巴黎大學語音學院叢書之一種)
國語運動略史(法文)
1925年初版
瓦釜集(詩集)
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4月初版
揚鞭集(詩集)上、中卷
上卷,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6月初版
中卷,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10月初版
太平天國有趣文件十六種
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初版
半農談影
北京真光攝影社寄售,1927年10月初版
宋元以來俗字譜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之三,1930年2月出版
從五音六律説到三百六十律
1930年5月印行
聲調之推斷及“聲調推斷尺”之製造與用法
圖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0年6月
中國俗曲總目稿 上下冊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5月初版
天壇所藏編鐘編罄音律之鑑定
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抽印本,1932年6月初版
上海北新書局,1932年11月初版
十二等律的發明者朱載堉
抽印本,1932年出版
莽權價值之重新考訂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3年出版
半農雜文第一冊
北平星雲堂書店,1934年6月初版
乙二聲調推斷尺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4年出版
半農雜文二集
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7月出版
敦煌掇瑣 上、中、下卷
上卷,國立中央研究院1925年初版
中卷,國立中央研究院1934年初版
下卷,國立中央研究院1945年初版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
以來資料來源於 [7] 

劉半農校點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信息
何典(小説集)清張南莊
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6月初版,同年12月訂正再版
香奩集(詩集)唐韓致堯著
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初版
西遊補(小説集)清董若廂著
上海北新書局,1929年初版
印度寓言 劉北茂原譯
1930年 初版
朝鮮民間故事 劉育厚原譯
1932年 初版
以來資料來源於 [7] 

劉半農人物軼事

劉半農以身試罵

劉半農為了要編一本“罵人專輯”,曾在北京某報紙上刊登啓事,徵求各地的“罵人語言”。語言學家趙元任見到啓事後,立即趕往劉半農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了很長時間。隨後周作人也趕來,用紹興話再把劉半農“罵”了一頓。劉半農在大學裏授課時,因向學生們徵集“罵語”,又被寧波、廣東的學生相繼用方言“大罵”。此後,劉半農又去拜會章太炎。章太炎也聽説了他正在收集“罵人語言”,就用漢代的罵人話“罵他”,還告訴他這句罵人話是誰説的、典出何處;接着用唐朝罵人的話“罵”他,再告訴他是誰罵的,典出何處。一直從上午説到中午。劉半農同來的人只得出來向章太炎作揖説:“我們麻煩老師很久,現在我們要告辭了。” [8] 

劉半農雙簧事件

新文化運動剛起步時,許多人習慣於恪守舊的傳統,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缺乏足夠的認識。為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於民國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運動的捍衞者身份,發表了《答王敬軒》的長篇文章,針對“王敬軒”所列的新文化運動的“罪狀”,以犀利的筆鋒逐條批駁,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 [9] 

劉半農一語成讖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10日,劉半農邀請好友數人到鄭穎孫家,其中包括曾同在倫敦待過的徐志摩。高朋滿座,談笑風生之際,徐志摩接到電話,爾後笑意盈盈地説:“我明早六點南飛。明晚此時,當與小曼共飯也。”同座中,劉半農年齡最大,又喜開玩笑,聽徐志摩説坐飛機,便打趣道:“飛空之戲,君自好之,我則不敢嘗。”徐志摩迴應到:“危險在所難免,我自甘之。我苟飛死,君當為我作輓聯。”劉半農笑答諾。宴席散去,劉半農與徐志摩握手道別時,徐志摩還依然笑着叮囑:“一事費神:我若死,毋忘作輓聯。”然而,兩文人好友之間的玩笑之詞,竟成讖語。19日,由南京到北平載着徐志摩的“濟南號”,在濟南黨家莊遇大霧失事。 [10] 
  • 自身
劉半農赴內蒙考察 劉半農赴內蒙考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下旬,為了調查蒙古族牧區民俗,劉半農遠足塞外,夜宿百靈廟一間鄉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備一行軍牀,於房中支架獨卧,故作僵硬狀,開玩笑説:“我這是停柩中堂啊!”聽者為之大笑,卻不料一語成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為蝨子叮咬,染迴歸熱,回京後耽誤治療,於同年7月中旬離世。 [11] 

劉半農個人生活

劉半農家族成員

部分家族成員情況
生卒
關係
姓名
1870-10-12~1915-02-27
父親
?~1910-06-19
母親
蔣氏
1888年陰曆十一月初五~1947-01-9日
妻子
朱惠,字蕙英
1895-02-04~1932-06-08
二弟
劉天華,壽椿
1903-07-11~1981-09-24
三弟
劉北茂,壽慈
1916-09-30~1998-04-23
長女
劉育厚,小蕙
1920-08-01
長子
劉育倫
1920-08-01
小女
劉育敦
以上資料來源於 [12] 

劉半農婚姻愛情

劉半農和夫人朱慧 劉半農和夫人朱慧 [13]
清宣統二年(1910年)夏初,劉半農母親病危,根據當時的習慣,為了沖喜,他和朱惠女士倉促結婚。雖然這並沒有挽救回母親的生命,但朱惠卻成為他一生最忠實的伴侶。雖然結合匆忙,但劉半農對這樁婚姻很滿意,原因是他違逆當時的婚俗,曾在婚前偷偷去看過未婚妻。朱惠面白貌美,劉半農一見傾心,為此在婚前他就很心疼地讓丈母孃家給未婚妻放腳。 [14] 

劉半農人物評價

魯迅憶劉半農君》: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羣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15] 
蔡元培:先生(劉半農)在《新青年》土提倡白話詩文,敍述地攤上所蒐集的唱本,我們完全認為是文學家。後來……專做語音學的工作,完全是科學家了。 [16] 
胡適:守常慘死,獨秀幽囚,新青年舊夥如今又弱一個;拼命精神,打油風趣,老朋友之中無人不念半農。 [17] 
錢玄同《新文學與今韻問題》:本志三卷所登先生對於文學革新的大作兩篇(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我看了非常佩服,以為同適之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而行,廢一不可。文學革新的事業,有你們兩位先生這樣的積極提倡,必可預卜、其成績之佳良,我真歡喜無量。 [18] 
周作人:在“五四”期間,當時應援這運動的新力軍,沒有比他更出力的了,他是替新思想説話的健將之一。 [19] 
謝冕孫紹振《新詩發展概況》:劉半農的創作思想一直停留在民主主義的基礎上,當他在揭露黑暗的現實而充滿反抗情緒時,他並沒有找到這個鬥爭的力量,也不可能表現出革命鬥爭的一面,他的詩深沉、悲憤,但五四時代那種高昂、自信,觀地精神,卻沒有充分的表現出來。特別是當他在國外留學歸來以後,革命鬥爭向前發展,他依然停止不前,甚至逐漸失去對封建勢力的戰鬥精神,躲進了研究室,從此詩人的聲音便逐漸暗吸和消失了。 [10] 

劉半農後世紀念

劉半農紀念館

劉氏兄弟紀念館
劉氏兄弟紀念館(6張)
劉半農故居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西橫街,是一座二進六間二側廂的建築,三個天井和一個庭院間隔其中,總面積400多平方米,距今約有150多年。1989年,劉半農故居已闢為劉氏三兄弟(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紀念館,分成六間展室,陳列着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 [20] 

劉半農墓地

劉半農墓地
劉半農墓地(2張)
劉半農逝世後,停靈地安門嘉興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29日與其胞弟劉天華共葬於香山鳳凰頂(舊稱木蘭陀)。這裏早年是中法大學的公墓。墓坐南朝北,墓基為4米見方石台,基座為四方形階梯式,高約1.5米。墓表在方台之上,墓表北側又矗立着一座大理石石柱,上面鑲嵌着巨幅劉半農的遺像。左右配以劉半農生前所制的“日晷”、“推斷尺”等雕畫。墓前原豎兩塊石碑,一塊是周作人撰寫墓誌,魏建功書石,馬衡篆蓋;另一塊碑文為蔡元培所撰,碑額為章太炎篆書,碑文則是錢玄同書丹,現兩塊墓碑都已推倒砸碎,原墓碑已殘,一塊置於墓頂,一塊散落於墓東邊的地面上。1983年劉育倫為其父劉半農墓進行了修復。現有墓碑高1.5米,是1989年元月依第二通碑重建的,上書“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先生夫人之墓”,為吳敬恆題。 [21] 

劉半農墓誌銘

“故國立北京大學劉君墓誌。君姓劉名復,號半農,江蘇江陰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於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惠,生子女三人:育厚、育倫、育教。君少時,曾奔走革命,已而賣文為活,民國六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預科教授。九年,教育部派赴歐洲留學,凡六年,十四年應巴黎大學考試,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返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二十年為文學院研究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綏遠調查方音,染迴歸熱,返北平遂卒。二十四年五月葬於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頂。君狀貌英特,頭大,眼有芒角,生氣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勞苦,專治語音學,多所發明。又愛好文學、美術,以餘力照相,寫字,作詩文,皆精妙。與人交遊,和易可愛,善詼諧,老友或與戲謔以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嗚呼!古人傷逝之意,其在茲乎。將葬,夫人命友人紹興周作人撰墓誌,如皋魏建功書石,鄞縣馬衡篆蓋,作人,建功,衡,於誼不能辭,故謹志而書之。北京文楷齋劉明堂刻石。” [22-23] 

劉半農紀念文章

作品名稱
作者
悼劉半農先生
白滌洲
我對於劉半農先生的回憶
魏建功
一九三四年的回憶
胡適
憶劉半農君
魯迅
哀劉半農先生
蔡元培
以上資料來源於 [24] 
參考資料
  • 1.    劉半農:是真名士自風流  .新華網.2004-07-14[引用日期2015-03-02]
  • 2.    劉半農  .江蘇檔案信息網.2010-11-16[引用日期2015-03-02]
  • 3.    鮑晶.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9頁
  • 4.    姚涵.劉半農對新文學理論的獨特貢獻[J].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第1期)
  • 5.    王超雲,劉麗琴.劉半農對我國現代民間文藝學的貢獻[J].甘肅社會科學,2014,(第5期)
  • 6.    徐曉穎.劉半農的外國文學翻譯成就概述[J].蘭台世界,2011,(第29期)
  • 7.    鮑晶.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479-501頁
  • 8.    劉半農“以身試罵”  .中國政協新聞網.2015-01-08[引用日期2015-02-28]
  • 9.    錢玄同與劉半農的“雙簧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2011-11-24[引用日期2015-03-02]
  • 10.    張清娜,從文壇先鋒到學界名流:“五四”以後的劉半農研究[D],杭州,浙江師範大學,2014
  • 11.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  .網易新聞.2007-11-27[引用日期2015-03-03]
  • 12.    朱洪.劉半農傳:東方出版社,2007年:273頁
  • 13.    劉半農  .內蒙古日報.2011-02-02[引用日期2015-03-03]
  • 14.    真的猛士劉半農  .新浪新聞.2008-02-15[引用日期2015-03-02]
  • 15.    徐瑞嶽.劉半農研究.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頁
  • 16.    徐瑞嶽.劉半農評傳.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189頁
  • 17.    丁彥斌.中共領袖人物傳記 第一卷.北京市:中國教育出版社,2005:85頁
  • 18.    張中行.張中行作品集 第一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69頁
  • 19.    鍾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南寧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4頁
  • 20.    劉氏三兄弟故居(江蘇)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09-08[引用日期2015-03-02]
  • 21.    劉半農墓   .海淀史志辦.2012-08-01[引用日期2015-03-02]
  • 22.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97年
  • 23.    周作人為劉半農撰寫的墓誌全文  .中國祭祀網[引用日期2020-05-19]
  • 24.    文人追思劉半農  .寶安日報.2014-07-08[引用日期2015-03-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