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彬士

鎖定
劉彬士(未知-1838年),字,湖北黃陂人。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文榜眼,高中後任翰林院編修。十二年,任順天鄉試考官。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兵部給事中劉彬士任湖南學政。二十二年,任光祿寺卿。道光元年任大理寺卿。道光五年後歷任禮部侍郎、浙江巡撫、吏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道光十七年十二月署理刑部尚書。十八年閏四月以年老體衰致仕。不久去世,死於家中,葬於黃陂前川青鳳村。 [1] 
本    名
劉彬士
筠圃
所處時代
嘉慶
出生地
湖北黃陂

目錄

劉彬士大事記

清代《黃陂縣誌》稱其“自幼聰識謹厚,動止遵禮法,父老多器重之。泊居官不以結納植私黨,不以參劾沽真名,無苞直之私,無聲色之好”。
在任大理寺卿期間,詳察案情,一絲不苟,有錯必糾,制止草菅人命之事。當時安徽有兩犯人繆二、李松,以故意殺人罪擬處絞刑,後刑部認為判決過重,但仍擬絞監候緩決。劉彬士在審閲案卷時發現疑點,經過深入偵查,認為二犯殺人本出無心,應依過失殺人律從輕發落,刑部所擬與犯罪事實輕重懸殊,量刑不當,奏請改判。他的意見被朝廷採納,繆、李二人得免一死。
浙江巡撫任內,仁和縣(今杭州)發生鬧漕風潮,許多農民拒交漕糧,以示對官府的抗議。劉彬士分清首要與脅從,僅將徐鳳山等幾個為首者分別判刑,而其餘脅從同行之人一律免予查緝,既平息了風波,又避免了一場大屠殺,深得民心。
就任浙江巡撫之後,奏請添建寧海、象山等縣營房煙台,以資防守;又借款興修杭嘉湖三府水利;幫丁應行扣繳的銀米,也請分別展限,以紓民力;杭州、湖州各縣受災後請緩徵賦税,均得批准施行。 [1] 

劉彬士軼事

清同治《黃陂縣誌》,劉彬士,黃陂蔡店劉家山村人,進士出身,官至刑部尚書左侍郎,有榮祿大夫之銜。年邁執意告假還鄉。道光皇帝恩准其回鄉,為其手書“木本水源”4個字,成匾賜予他。此匾現保存在蔡店街劉家山村。
木本水源 木本水源
劉彬士出生貧寒,為官清正,做官不忘本。道光皇帝對他的人品十分讚賞,當劉彬士告老還鄉時,遂親筆題寫“木本水源”四個大字,命人做成木匾賞賜予他,意為好君得好臣,方能構建太平盛世。
劉家山村村民就有讀書的習慣。劉家山村的一條河被稱為“書香河”,而河上面的橋則被稱為“狀元橋”。而問起村裏人,幾乎人人都知道清代有位著名的讀書人劉彬士出生在這裏。 [1] 
這塊匾額被村民當做鎮山之寶保存着,劉彬士被當做“學而優則仕”的典範,他的事蹟也被村裏人傳誦。這塊御賜匾也確實是個寶,歷經兩次火災卻安然無恙。一次是日軍在侵華時期,為搜索游擊隊,燒燬了整座小山村,存放御賜匾額的劉家祠堂更是焚燬殆盡。唯獨御賜匾額,竟然躺在瓦礫之下,安然無恙。還有一次,村中保長家失火,房屋家財器什沒有一樣能夠搶出來,包括存放在保長家的御賜匾額。蹊蹺的是,待得大火燃盡,劉家村的人們居然又在灰燼之中發現了這塊木頭匾額,竟然又是“毫髮無損”。御賜匾額歷經兩次大火卻安然無恙,讓村民更加相信了那句“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主張,因而,村民都對讀書非常重視。
在京城為官的劉彬士得知自己被外放到浙江任巡撫後,躊躇滿志地道:“老夫窮翰林出身,在京二十餘年,欠下一屁股債,今番須要還債了。”浙江人聞聽後,驚呼劉彬士如“餓虎出林,急不能待”。
[1] 
參考資料
  • 1.    陳矜,李忠州.黃陂通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