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寶堂

(陝西志丹籍烈士)

鎖定
劉寶堂(1900~1941),字玉亭,祖居陝西省志丹縣順寧鄉桃梨窪村。生於1900年農曆臘月十八日,於1941年農曆7月13日被害。生前任國民黨新編十一旅旅長,被害後被上級任命為一〇八師中將師長。 [1]  青少年時在家務農。性剛直,講義氣,重交情。民國7年(1918),劉寶堂在楊渠寨子豎旗聚士,成立地方民團,自任團總,抗禦土匪騷擾,維護地方安全。民國10年(1921),民團被楊虎城部收編,劉任排長,駐防延川,後駐澄縣。民國16年(1927),劉寶堂回家探親之機,又在楊渠寨子自立旗號招兵,被井嶽秀部收編,任連長。18年(1929),劉第三次在楊渠招兵。隊伍擴大後,在陝甘交界的南梁堡、閻家坬子一帶活動,被甘軍陳珪璋部收編,任陳部第2旅旅長兼第4團團長。 [5] 
中文名
劉寶堂
別    名
玉亭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陝西志丹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劉寶堂早年經歷

劉寶堂將軍於1917年時,就承擔起全家數十口人的大家族的管理事務。1918年,因地方官吏的敲詐勒索,加之土匪四起,民不聊生,他早已怒火填膺,於是毅然離家出走,到距家二十里地的楊渠村,插下招兵旗,聚集義士豪傑,成立地方民團任團總,親領士兵並發動羣眾修築寨子,以之為根據地。先後曾三次招募兵丁聚集義士,準備為國效命。1921年被楊虎城將軍收編,在其部下任排長。1927年又在井嶽秀部下任連長。1929年在陳國章部下任第二旅副旅長兼第四團團長。1933年任新編第十一旅旅長。 [1]  [2-4] 

劉寶堂軍旅生涯

劉寶堂將軍從1929年起,就與我黨及陝北革命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等同志往來頻繁。1930年春季,劉志丹同志派劉約三同志前往甘肅省平涼市與劉寶堂聯繫,在劉寶堂的周旋下,我黨謝、劉部隊被隴東十三師師長陳國章收編為直轄警備騎兵第二旅,謝子長任旅長,劉志丹任副旅長兼參謀長。不久又在劉寶堂的周旋下,領取了官方印信及軍衣.帽、鞋、襪一千餘套,戰士菜金三千多元(銀幣),馬拐槍二十餘支,本地連菜眼十多支,彈藥、被服數十馱。同時撥給造槍工人二十名,領修械工具十五馱,並調給大夫、護士各一名,領西藥一馱。陳國章委派劉寶堂為全權代表,親率三十名衞士,百輛大車,運送軍用物資於我軍駐地新鋪鎮。
同年春夏之際,陳國章接楊虎城將軍之令,派劉志丹、劉寶堂、高廣仁三個旅長,各率其部堵擊殲滅貫匪蘇雨生部,並令高廣仁為總指揮,但未料高廣仁、蘇雨生、張廷芝等人早有勾結,準備北上攻打寧夏。所以兵行早勝鎮,高廣仁以約劉志丹、劉寶堂參加會議,商討堵殲計劃為名,將兩位劉旅長扣留,把二劉的部隊全部繳械,編為他的兩個團,裹脅北上。行至合水縣葫蘆把原時,高廣仁部又被陳國章部駐西峯鎮的蔣雲台第五旅伏殲擊潰,將高廣仁的部隊(包括二劉部隊)一起繳械。此時蔣雲台手持陳國章的通緝令,其內容是:“早勝鎮事變系共匪劉志丹搗亂,令蔣雲台為首的第五旅,擒獲劉志丹,解回平涼歸案查辦。”在這緊急關頭,劉寶堂旅長及其他同志,用一匹白布,將劉志丹同志從四、五丈高的石崖上吊下去,使之脱險。所餘幹部戰士一百餘人,均隨劉寶堂部隊暫時寄宿,並約定,什麼時候要人,就什麼時候給人。這百餘人中有王世秦,張秀山、劉景範、馬雲澤、劉約三等。解放後均為我國黨政各級領導人。
劉志丹同志被救後,仍以南梁為根據地,發動革命武裝,而劉寶堂管轄的地方,革命武裝發展的最為迅速、活躍。這樣一來就引起了敵人的懷疑,有人向蘭州省主席朱紹良上告,説劉寶堂和紅軍有瓜葛。為了消除敵人的懷疑,劉寶堂旅長和紅軍打了一次假仗。事先派少校團副王繼武聯繫好,劉部只放空槍,紅軍只退不打,經過半天的“急烈”戰鬥,紅軍敗退,鑽進稍林,留下了一些舊軍鞋、軍帽、爛槍和不好的牲畜等。劉部收拾了這些“戰利品”向朱紹良報了喜。
1935年6月29日,我軍圍打旦八寨子,保安游擊隊員張連堂、劉合堂等二十多人被俘,押送慶陽,後又解送咸陽,轉解富縣,經劉寶堂出具營救,於1936年1月20日返回赤安縣。
1937年,國共合作,劉寶堂旅奉命北上抗日,從甘肅省榆中縣出發,開往靖邊縣寧條梁鎮時,曾請定邊駐防的我軍賀晉年團長到部隊作抗日宣傳報告,隨後,我軍又派員深入劉旅各連隊任政治指導員。
劉寶堂將軍曾真誠地保護了我黨打入十一旅的地下黨組織。當時地下黨組織負責人牛化東同志任十一旅一團中校副團長(解放後任寧夏軍區司令員,現離休),一團一營營長曹右參、連長高宜芝、李友竹、馮世光,二團一營營長王子壯(曾任甘肅省民政廳廳長,現離休)、連長王廷光等,均系我地下黨員,劉寶堂是知道的,不僅沒有清洗,反而重用。 [1]  [2-4] 

劉寶堂不幸遇害

從1937年至1941年,劉寶堂旅駐防三邊,旅部設在安邊。尤其在定邊,我軍駐防城內,劉旅一團三營駐防城外,兩軍關係十分密切,往來頻繁,並給我軍供應武器彈藥為數不少。南胡考安司令張廷芝、保安團長張廷祥,曾多次向胡宗南上告,説劉寶堂私通共產黨。在胡宗南的支持下,於1940年冬季策劃兵變,未能得逞。一人説媒,將其親生女兒張淑琴許與劉寶堂長子劉漢為妻。劉與張成了兒女親家,從而使劉寶堂喪失了警惕。就在其女未過門之前,於農歷7月13日,張廷芝以地方東道主的名義,宴請劉寶堂駐軍團營連級幹部,還特請靖邊縣的張縣長,共百餘人。張芝廷請來的團、營、連級幹部,根本沒有設宴,而是來一個扣留一個。這邊張廷祥請劉寶堂、張縣長,三人同坐一席,酒過一巡,張廷祥突然掏出六轉手槍,向劉生堂開槍,劉寶堂用左手去抓六轉手槍被擊傷,右手去掏自己的手槍時,被張部營長王毅元、隊長劉俊福衝進各開一槍,當場身亡。
在混亂中,張縣長逃出門外,張廷祥又追至大門外將張縣長開槍打死。這時,他派人發出了防空警報,在安邊駐防的十一旅部隊均聞響聲而鑽進防空洞,張廷芝率部到十一旅各連駐地收槍,張廷祥率部直接到劉寶堂公館搶財物。當時公館只有二十多名手槍隊員,雖經拼搏,終因寡不敵眾而被繳械。在戰鬥中,劉寶堂的堂弟劉文堂被打死。兩軍駐守的安邊城,半天之際,變成了張賊的獨立王國。
當天晚上,手槍隊班長周永發,從南城牆跳下去,連夜跑到黑梁灣,向劉寶堂的胞弟騎兵連長劉明堂報信,劉明堂得悉後,當即派人分頭向定邊、寧條梁、榆林等地報信,並立即組織兵力直向南邊進發.第三天,三路大軍圍困了安邊城。西門由定邊的我紅八團圍攻,東門由寧條梁來的十一旅二團三營圍攻,騎兵連在北城外鎮守。當天晚上,張廷祥的父親,人稱七營長,到東門城樓上視察,被其部下的隊長夏品山擊斃,開了東門,迎進了十一旅二團三營,在城內激戰了半夜,張廷芝向北逃跑,張廷祥向南逃跑。
在騎兵連的緊追下,追下,於雌怪子溝將張廷祥抓獲,拉回安邊擊斃。張廷芝被團在堆子梁寨子,用金錢買通十一旅一團二營營長柴明堂,夜裏放其向榆林方向逃跑,我紅八團追至波羅鎮附近,正遇從榆林來阻擊的十一旅二團一營,兩頭均與張廷芝接火,打至深夜,張廷芝乘機逃進波羅鎮,兩軍不知,還在對打,直至拂曉,經對號,才發現是自己人而停火。張廷芝從波羅鎮解送榆林,由二十二軍軍部管押,後偷釋逃往西安高桂芝部。一九四六年投入馬鴻邃部,被任命為三邊還鄉團團長,再次為非作歹,欺壓百姓。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後還帶兵在陝甘邊界搗亂。曾回其老家金佛坪一次,後逃往綏遠(現內蒙呼和浩特)化裝為鞋匠,經我省公安廳派員偵破抓獲,就地處決。派員偵破抓獲,就地處決。
劉寶堂將軍被害後,即收遺體於原公館內與堂弟劉文堂之遺體同置於上房中,至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在安邊城外西園子建立陵園,兄弟二人靈柩均遷入陵園,並召開了追悼大會。定邊我紅八團派代表參加了追悼會,並送生豬、菜羊數十頭(只),送挽帳輓聯以表哀悼。
1942年農曆2月19日,由劉明堂主持,將劉寶堂、劉文堂二位靈柩遷回志丹縣順寧鄉桃梨窪安葬。我黨中央派二十六軍騎兵團參謀長劉約三、志丹縣縣長趙玉文、順寧區委書記李玉清、區委委員李廷等同志前往桃梨窪參加埋葬,同時召開了有劉寶堂親友參加的數百人追悼大會,追悼會上有中央八大處送來的挽帳與輓聯。追悼會上,劉約三同志講了話,在場者無不感嘆落淚。 [1]  [2-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