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寶全

(山東大學教授)

鎖定
劉寶全,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系韓國史專業博士學位 [1] 
中文名
劉寶全 [2] 
外文名
Liu Baoquan [2] 
國    籍
中國 [2]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5年 [2] 
出生地
山東沂水 [2] 

劉寶全教育經歷

1986.07 山東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9.07 山東大學,獲世界史碩士學位
2003.08 成均館大學(韓國),獲文學博士學位(韓國史專業)

劉寶全學術兼職

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
山東大學亞太研究所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韓國》、韓國《歷史批評》期刊編委等。 [1] 

劉寶全研究方向

韓國曆史文化,中韓關係史,朝鮮半島問題研究。 [1] 

劉寶全學術成果

劉寶全科研項目

1、2017.08 “韓國外交史料館中國相關檔案的收集、整理與翻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特別委託項目子課題。
2、2017.09 “文在寅執政下的韓國社會熱點問題分析”,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項目。
3、2008.12 “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
4、2010.10 “韓國外交政策研究”,國際合作項目(韓國KF)。
5、2007.11 “明清交替時期的中韓關係”,國際合作項目(韓國KF)。
6、2015.01 “韓國發展報告”,國際合作項目(韓國KF)。
7、2010.09 “韓國語言文化教育服務威海地方研究”,韓國三星電子。 [1] 

劉寶全學術著作

1、《壬辰倭亂時期朝·明關係史研究》(專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韓國發展報告》(韓國藍皮書),集刊,共同主編,2007-2015年每年度1卷。
3、《中韓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集刊,共同主編。(三)代表論文
1、“壬辰倭亂時期的朝鮮《朝天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CSSCI)2011年第2期。
2、“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線的重開與中朝關係”,《陝西師大學報》(CSSCI)2011年第4期。
3、“韓國的關王廟與關聖教小考”,《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4期。
4、“晚清中國學者的朝鮮印象”,《理論學刊》(CSSCI)2015年10期。
5、“韓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當代韓國》2014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9期全文轉載。
6、“明晚期中國和朝鮮的相互認識——以丁應泰和李廷龜的辯論為中心”,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十九輯(2011.04)。
7、“朝鮮使臣眼中的明末山東社會風俗”,《朝鮮·韓國曆史研究》第16輯(2015.08)。
8、“韓國的地方選舉和政黨參與”,《當代韓國》2010年第2期。
9、“20世紀80年代前期中韓人文交流及其意義”,《當代韓國》2017年第4期。
10、“中國學界壬辰倭亂史研究的現狀和展望(韓文)”,《韓國史學報》第45期(2011.11)。
11、“大義名分論和壬辰倭亂(韓文)”,《社會科教育》51卷4期(2012.12)。
12、“花川趙濈的燕行與漢詩創作(韓文)”,《東方漢文學》第52輯(2012.11)。
13、“壬辰倭亂後朝鮮對明認識的變化(韓文)”,《亞細亞文化研究》第11輯(2007.05)。
14、“權挾告急使的燕行使研究(韓文)”,《亞細亞文化研究》第14輯(2008.05)。
15、“清末蒙學識字教育的近代指向性考察”(韓文),《亞細亞文化研究》第36輯(2014.12)。
16、“韓流的競爭力與侷限性分析(韓文)”,《韓中人文學研究》第43輯(2014.06)。17、“中國韓國語專業學生的韓國史教育諸問題(韓文)”,《韓中人文學研究》第24輯(2008.08)。
18、“跨國史方法論與東亞史的敍述”(韓文),《亞細亞文化研究》(2016.12)。 [1] 

劉寶全學術獲獎

1、《韓國發展報告》(韓國藍皮書,合著)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2、《韓國發展報告(2011)》(合著),威海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3.01)。
3、“韓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論文),威海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5.12)。
4、山東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獎2次(2016、2017年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