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大為

(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鎖定
劉大為,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1] 
主要作品《布里亞特婚禮》《雛鷹》《幼獅》《張華壯曲譜新篇》《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輝煌之路》《帕米爾高原的婚禮》《草原上的歌》《巴扎歸來》《人民公僕》《雪線》《遠山》《雪域生靈》等。 出版有《寫意人物畫技法》《劉大為速寫》《劉大為作品集》《劉大為小品集》《劉大為水彩畫作品》《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集》等。
2020年6月4日,劉大為以2019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501萬元人民幣名列《2020胡潤中國藝術榜》第73位。
中文名
劉大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
出生日期
1945年
畢業院校
內蒙古師範大學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晚風》
《馬背上的民族》
《人民公僕》
職    稱
教授

劉大為人物經歷

1945年 10月出生於山東濰坊,祖籍山東諸城;
1951年 隨父母、祖父母全家移居內蒙古包頭。自幼喜歡繪畫,隨祖父習書法;
1956年 上小學時受到美術老師韓維祥的啓蒙、關注培養,11歲時創作第一張大幅水彩畫《五一羣眾大遊行》;
1958年 中學讀書期間,參加課餘美術組,在美術老師蘭尚廉指導下,接受了系統的素描、速寫和水彩畫基本功訓練;14歲時正值大躍進時期,繪製了多幅巨幅宣傳畫、壁畫;
1963年 9月考入內蒙古師範學院美術系(現內蒙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1967年 文化大革命中,到內蒙古紅衞兵展覽辦公室工作兩年,擔任美術組長;
承擔各種展覽設計和繪畫任務,期間繪製了大量巨幅油畫毛主席像、巨幅宣傳畫及大量歷史畫;
多幅宣傳畫在內蒙古各大報紙和雜誌發表;
1968年 12月大學畢業,分配到包頭市半導體器件廠當鉗工,“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
每逢外地出差,堅持油畫及水彩畫風景寫生;
1970年 創作中國畫《彩筆繪新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明信片;
1971年 創作年畫《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刊登於“包頭文藝”;
1972年 調到包頭市日報社工作,擔任美術編輯、記者;
創作《銀針凝真情》(和馬蓮合作),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作品,參加紀念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3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74年 創作《草原頌歌》(和賈方舟合作),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入選的兩幅作品之一,參加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8月與包頭藝術家一起赴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賽漢塔拉草原寫生體驗生活;
11月到包頭市五七幹校學習6個月;
1975年 創作水粉連環畫《小騎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國家外文出版社出版,該作品1978年參加全國連環畫展,獲二等獎;
創作油畫《邊疆女民兵》,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1976年 5月借調到內蒙古三十週年大慶辦公室工作一年,任美術組長,負責“三十週年成就展”美術創作等;
創作巨幅水粉畫《紅太陽照亮了內蒙古草原》,作為內蒙古入選作品之一,參加“粉碎四人幫全國美展”;
12月陪同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沈文強等四位教授赴錫林格勒正藍旗、鑲黃旗寫生;
1977年 5月帶領包頭美術創作學習班學員赴土默特右旗大青山農村寫生;
創作連環畫《龍梅、玉榮》草原英雄小姐妹,內蒙古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0月赴包頭郊區五當召公社石枴礦區寫生;
1978年 5月赴內蒙古達茂旗百靈廟、察干敖包牧區寫生;
9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親聆葉淺予蔣兆和李苦禪李可染、劉凌倉、吳作人等一代名師教誨;
10月研究生班赴敦煌、山西永樂宮學習臨摹壁畫。為連環畫《除奸記》作封面設計,內蒙古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79年 4月參加中央慰問團,赴雲南前線及西雙版納、黃山慰問寫生;
6月創作連環畫《雪夜擒敵》,內蒙古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0年 4月赴內蒙呼倫貝爾、錫林格勒草原體驗生活寫生;
創作工筆重彩《布里亞特婚禮》,參加研究生畢業創作展及中央美院赴香港作品展,作品由中央美院收藏;
1981年 3月帶軍藝本科班學員赴貴州烏江水電站、黔東南、從江採風寫生。創作工筆重彩《草原小英雄》,參加中國國家畫院第一屆畫展,原作由中國國家畫院收藏,中國美術館展出。刊入中國國家畫院作品選第一集;
9月創作連環畫《花木蘭》(和胡勃合作),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10月帶領軍藝學員赴華山寫生,雲崗石窟、永樂宮臨摹;
1982年 2月創作連環畫《血衣》,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4月帶領軍藝學員赴廣西法卡山、憑祥、龍邦、百色等前線寫生;
水墨畫長卷《法卡山戰士前線寫生》,於1983年被埃及金字塔報主編訪華時收藏;
8月創作中國畫《高山仰之》,參加建軍五十五週年美展,由中國美協北京分會收藏;
9月帶領學員沿長征路赴遵義、阿壩、馬爾康、紅原等地寫生;
1983年 2月為連環畫《漁女春秋》《雞毛信》等作封面設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8月創作工筆畫《學射》《霸王別姬》,參加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舉辦“北京工筆重彩畫展”,其中作品《學射》由中國美術館收藏。赴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杭錦後旗草原及邊防部隊寫生;
1984年 9月帶領軍藝學員赴山西芮城寫生,第二次前往雲崗石窟、永樂宮臨摹壁畫;
10月創作中國畫《赤子之心》,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
12月中國畫《張華壯曲譜新篇》,作為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部分)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85年 中國畫《東渡》(與鍾儒乾合作),參加抗日戰爭勝利40週年美展;8月赴三峽採風寫生;
1986年 創作連環畫《嫦娥奔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8年 5月作品《亙古的記憶》,參加中國長城首屆美術書法展;
8月創作連環畫《中國曆代謎語故事》,工人出版社出版;
11月創作中國畫《秋駝》,參加香港文蹲報創刊四十週年畫展;
1989年 9月該作品作為第七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8月赴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寫生;
1990年 5月帶學員由蘭州出發,赴西寧、塔爾寺、崗察縣草原、甘肅河西走廊、山丹軍馬場、玉門、敦煌、吐魯番、南疆喀什、塔什庫爾幹、紅其拉甫邊防哨所等地寫生;
9月創作中國畫《高原賽駝圖》,參加第二屆中國體育美術展。作品《陽光下》,參加在日本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舉行的“現代中國美術展”(七屆美展獲獎作品);
11月創作中國畫《即墨之戰》《拓撥燾》《馮翼州》《唐福》作為軍事博物館館藏陳列作品;
1991年 7月創作工筆畫《晚風》,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七十週年美術作品展覽”,獲銀獎。同年獲關山月中國畫創作獎首獎。參加“葉淺予師生藝術行路團”登泰山寫生、研討;
12月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1992年 月出席“首屆全國中國畫展覽”開幕式,參展作品《豐收圖》。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深圳文化局等主辦;
4月著“寫意人物畫技法”,1992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5月中國畫《維鄉三老》,參加北京市《紀念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週年美術作品展;
7月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8月創作中國畫《輝煌之路》(和任惠中合作),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五週年美術作品展覽”獲一等獎。赴新疆伊犁、召蘇軍馬場、康蘇溝、北疆草原等地寫生;
10月應日本文化交流協會邀請,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日本訪問。《乾草車》等六幅作品,參加“葉淺予師生展”;
12月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
1993年 1月赴海南島黎族少數民族地區寫生;
7月出版“人物小品技法”並附圖、圖解124幅,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9月工筆畫《晚炊》,參加“首屆全國中國畫展”,任評委,中國美術館展出;
1994年 12月創作《帕米爾高原的婚禮》,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任評委;
1995年 4月應日本水墨交流協會邀請,與中國畫藝委會姚有多先生、孫克等,赴日本參加“中日水墨畫交流展”,展覽作品《五彩路》;
創作工筆畫《草原上的歌》,參加“紀念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美展;
應羅馬尼亞文化部邀請,赴布加勒斯特舉辦個展;
7月為釣魚台國賓館繪畫。赴濟南軍區通訊總站寫生;
1996年 2月赴雲南西雙版納寫生;
應邀赴澳大利亞悉尼,和畫家張道興、徐樂樂、楊春華舉辦四人聯展;
11月應邀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等地舉辦展覽及學術交流;
1997年 3月作品《吉祥圖》,參加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6月創作中國畫《黃河謠》,參加97中國畫壇百傑畫展;
8月創作中國畫《人民軍隊的締造者》(與任惠中合作),參加建軍70週年全軍第九屆美展,擔任評委。為毛澤東紀念堂創作中國畫《人民的好總理》(與任惠中合作);
11月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主持日常美協工作;
1998年 6月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九人聯展;
9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11月作品《春訊》,參加深圳畫院主辦“首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
1999年 3月廣東東莞舉辦個展;
水墨肖像《南斯勒瑪》等七幅作品,參加“水墨延伸—99中國人物肖像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展出;
9月中國畫《巴扎歸來》(評委作品)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擔任組委會主任、評委會主任;
2000年 1月赴美國洛杉磯舉辦聯展;4月出版《當代名家素描精品》並撰文小議“國畫素描”;
9月香港大會堂舉辦個展,關山月作序“生活創造藝術—談劉大為其人其畫”;
10月應雲南省宣傳部邀請,與中國美術家協會採風團赴雲南大理、麗江寫生。為國務院辦公廳紫光閣繪製中國畫《翰海行》;
創作《馬球圖》,參加奧林匹克體育美展,作品由薩馬蘭奇收藏;
12月中國畫《華彩樂章》《東方明珠》,參加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劉曦林撰文“劉大為及其人物畫瑣談”,刊《美術觀察》2000年第3期。參加“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掛牌”,與鄧維東、康士增赴吐魯番、喀什寫生;
2001年 2月第四次赴雲南前往麗江、大理寫生;
6月應匈牙利國際藝術創作營邀請,率中國美術代表團赴匈牙利交流及考察;
7月創作《人民公樸》,參加建黨80週年美展,擔任評委。赴新疆庫爾樂、塔中油田、輪台、庫車寫生;
8月赴新疆出席“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理論研討會”;
9月作品《晚風》,參加由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共同舉辦的“百年中國畫展”,作品收入“百年中國畫集”。應邀與旅德畫家肖瀚在德國柏林舉辦“現代彩墨畫展”、學術交流並授課講座;
12月中國畫《高原新一代》《輝煌的胡楊林》等三幅作品,參加“聚集西部”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 1月烏鎮寫生;
4月赴甘南夏河草原寫生。為中國共產黨友好代表團出訪日本創作中國畫《奔馬圖》,贈送日本前首相森喜朗;
5月作品《陽光下》,參加中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擔任組委會主任,撰文“為了工筆重彩藝術更輝煌的明天”,刊“奇迪杯全國第五屆工筆畫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組織畫家赴西塘同裏寫生;
9月為軍委大樓繪製巨幅中國畫《千里之行》。為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大師之路叢書》作序;
10月應邀赴希臘雅典(靳尚宜先生為團長一行五人),出席十五屆IAA大會,此次大會正式通過吸收我國加入IAA組織;
2003年 1月為西安國際機場創作中國畫《長安出行圖》;
3月作品《龜茲古樂》《藏北早春》等七幅作品,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中國畫家提名展”;
6月主持創辦 “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7月創作中國畫《刻不容緩》,參加抗擊非典展覽;
10月為上海青浦陳雲紀念館創作中國畫《陳雲在一汽》應邀赴法國諾曼弟,參加“中法文化年”,與法國畫家舉辦聯展;
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繼續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2004年 1月赴海南島黎族地區寫生;
4月“名畫家説名畫·劉大為説任伯年”,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9月創作中國畫《雪線》(評委作品),參加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擔任組委會副主任,評委會主任作品《雪域》,參加“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紀念蔣兆和誕辰100週年”,中國美術館展出。應邀率美術家代表團王鏞、陶勤等赴巴西參加2004年20屆聖保羅雙年展開幕式並考察;
10月應摩納哥公國造型藝術家委員會邀請赴摩納哥舉辦“作品觀摩展”、學術交流;
2005年 1月中國畫《巴扎歸來》等10幅作品,參加“春華秋實·中央美術學院1978級研究生成果彙報展”;
2月赴四川阿壩大涼山寫生。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法國參加“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執委會議”;
3月工筆畫《晚風》等6幅作品,參加北京市政協和全國政協書畫室主辦的“當代中國畫優秀作品展—北京當代中國優秀作品展”政協禮堂展出;
6月出席由中國美協、西安美院共同創辦的全國性美術理論和歷史研究講壇,“首屆中國美術金彩、長安論壇”開幕;
7月作品《小米加步槍》,參加“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國際藝術作品展”。隨中國文聯代表團訪問墨西哥、加拿大;
9月主持召開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研討會,20日雙年展在世紀壇正式開幕。在第十六屆IAA代表大會上,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作品《苗嶺牧趣》,參加當代中國畫提名展。中國畫《過草地》,參加紀念長征勝利70週年美展;
10月赴太行山王莽嶺採風寫生;
11月中國畫《雪域生靈》(評委作品),參加“首屆中國寫意畫展”,任評委會主任,作品刊“首屆中國寫意畫展作品集”;
2006年 1月參加中國文聯代表團赴九江地震災區慰問,寧夏扶貧等活動;為《直面生活·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人物畫高研班師生作品集》撰文“當代人物畫的藝術精神”,刊《國畫家》2006.1期;
2月赴雲南西雙版納采風;
4月赴井崗山、貴州苗寨採風寫生;
5月作品《雛鷹》,參加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任組委會主任,撰文“打造時代精神,再創工筆輝煌”。和深圳文聯主席董小明、深圳寶安區簽署建立觀瀾版畫創作基地意向書;
6月參加“全軍創作研討會”,並與部隊畫家赴內蒙古鄂爾多斯、錫林格勒、西烏珠穆沁旗寫生。赴新疆參加“霍城希望小學捐贈儀式”、“中國畫走進新疆啓動儀式”等活動,並赴喀什、和田、崑崙山採風寫生;
7月赴西藏拉薩參加“西藏希望小學捐贈儀式”;
8月論文《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發展中的東方藝術》—2006年國資委藝術論壇講演,被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9月為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繪製巨幅中國畫《豐樂行》;
10月水彩畫《威尼斯》,參加中國百年水彩畫展。赴雲南西雙版納、孟侖寫生;
11月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聯第八屆主席團副主席;
12月為京西賓館會議室繪製巨幅中國畫《喀什歌舞》。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法國巴黎舉辦中國畫展,並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講演;
2007年 2月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美國舊金山舉辦聯展、學術交流並授課講座;
3月為中國駐約旦大使館繪製中國畫《絲綢之路》;
4月參加“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大展”,蒙古風情作品參展;
5月創作中國畫《巴扎小憩》,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參加深圳“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掛牌儀式。赴江西瑞金採風。參加內蒙古四子王旗希望小學揭牌,格根塔拉草原寫生;
6月中國國家畫院首屆精英班劉大為工作室《寫生作品集》撰文,“在感受中煥發激情與靈感”,水墨寫生作品七幅。赴新疆參加“中國畫走進新疆畫展”開幕,喀什寫生;
7月赴內蒙參加60週年大慶活動,在烏盟輝騰席勒草原寫生;
8月創作《朱德與史沫特萊》參加建軍80週年美展,任評委.應挪威美術家協會邀請,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邵大箴、王鏞、陶勤等一行)赴挪威進行學術交流並作講演;應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先生的邀請,率中國美協代表團赴意大利考察52屆威尼斯雙年展及藝術交流;
10月為中國駐蒙古大使館繪製巨幅國畫作品《雄鷹》;
2008年 2月為人民大會堂繪製巨幅中國畫《草原雛鷹》;
5月線描《苗女》,參加“全國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特邀作品);
6月“劉大為水彩畫作品展”,在北京凱晟美術館展出,出版《劉大為水彩畫作品》。創作國畫《不畏蜀道難》,參加“心繫汶川·全國美術作品展”。為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繪製巨幅中國畫《唐人馬球圖》;
8月赴江西井崗山採風。創作中國畫《鄭板橋》,參加“全國廉政文化大型繪畫書法展”,作品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10月出版《劉大為速寫》。任第三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主任委員。為中南海繪製中國畫《相馬圖》;
11月出版《劉大為作品集》。邵大箴撰文“融會、通達的境界—劉大為的中國畫創作”;
1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再赴雲南、貴州寫生; [2] 
2013年10月30日晚,在美國紐約國家藝術俱樂部舉行的“水墨·中國夢——當代中國畫精品展”開幕式上,美國合作方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向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頒發了“文化傳承特別獎”,劉大為主席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的首位獲獎者;
2013年11月27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7日在北京閉幕,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和以劉大為為主席的主席團。

劉大為個人作品

劉大為作品
劉大為作品(44張)
《布里亞特婚禮》《雛鷹》《幼獅》《張華壯曲譜新篇》《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輝煌之路》《帕米爾高原的婚禮》《草原上的歌》《巴扎歸來》《人民公僕》《雪線》《遠山》《雪域生靈》等。

劉大為作品風格

劉大為兼擅工筆與寫意,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及重大歷史題材著稱於世,其代表作品《馬背上的民族》,是他用傳統工筆重彩手法創作出的佳構,曾在全國大型美展上獲獎。平凡中見偉岸、平和中顯滄桑的功力是劉大為十幾年邊陲生活的展開,也是其對歷史風貌與時代精神的獨特把握。
劉大為在中央美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學習二年,主攻人物畫專業,在蔣兆和、葉淺予、黃胄、盧沉、姚有多諸先生的指導下,刻苦學習,進步很快,在隨後的幾年裏,很快地掌握了中國畫的表現規律,無論工筆重彩或水墨寫意諸種不同的技法,他運用得都很嫺熟。這對於他的創作水平迅速地提高,無疑是個很有利的條件。然而,對於像劉大為這樣的中年畫家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其説是功力的紮實和繪畫語言的嫺熟,毋寧説更重要的是由於他把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擺得很正,對待傳統與創新的關係處理得比較穩健所使然。
劉大為的藝術,不僅繼承和延續人物畫古往今來積極反映生活、追求藝術真善美的優秀傳統,而且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作為社會主義美術的主導力量無論在題材的開拓上或是藝術形式技巧的表現上,都有自己獨到的運用。

劉大為個人榮譽

  • 1994年5月與畫家李延生赴日本,參加“現代中國水墨畫大展”,授課講座。創作工筆畫《覓》,參加第三屆全國工筆重彩大展,獲銅獎
  • 1991年3月創作工筆畫《馬背上的民族》,參加中國當代第二屆工筆畫大展,獲一等獎
  • 1989年4月創作國畫《大漠孤煙》,參加“中國當代工筆山水畫展”,獲北斗星獎(金獎),中國美協主辦
  • 1989年7月創作工筆畫《陽光下》,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銅牌獎,廣州展區展出
  • 1988年創作工筆畫《漠上》,參加“中國當代工筆畫首屆大展”獲金叉獎,中國美術館展出
  • 1987年創作工筆畫《金色高原》,參加北京工筆畫學會舉辦的“北京工筆重彩畫展”,獲一等獎
  • 1987年創作中國畫《小米加步槍》,參加建軍60週年美展,獲優秀獎
  • 1987年工筆畫《大漠》,參加全國工筆山水畫展,獲一等獎
  • 1985年中國畫《瑞雪》,參加第一屆全國教師美術展覽,獲優秀獎
  • 1984年創作《張華壯曲譜新篇》此作品1984年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
  • 1983年創作《張華壯曲譜新篇》,參加光明日報美術展,獲一等獎
  • 1983年創作《假日》,參加北京市美展,獲優秀獎,由中國美協北京分會收藏
  • 1982年6月創作工筆重彩畫《幼獅》、《雛鷹》,作品《雛鷹》參加首屆八十年代中國畫展,獲優秀獎
  • 《小騎手》獲第二屆全國連環畫二等獎
  • 《華山救險》獲光明日報美術獎一等獎
  • 《陽光下》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
  • 《高原金秋》獲“首屆工筆重彩展覽”一等獎
  • 《馬背上的民族》獲“第二屆工筆重彩畫大展”一等獎
  • 《晚風》獲“建黨七十週年全國美展”銀獎;獲首位“關山月中國畫展”創作獎 [3] 

劉大為人物訪談

記者:新疆採風剛一結束,您就馬不停蹄地帶領採風團第二支隊伍奔赴延安,日程安排得極為緊湊,一定十分辛苦。“赴革命紀念地深入生活創作”採風活動的第二站選擇延安有什麼樣的考慮?
劉大為: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延安的形象早已耳熟能詳,延安是紅色的聖地、革命的搖籃。一説起延安,人們都會感到分外親切,敬意油然而生。6月11日晚上,我們才到達延安,美術家們確實旅途勞頓。但是當大家看到壯麗的延安,一切疲倦一掃而光。採風期間,畫家們始終沉浸在無比激動的情緒之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這裏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就是在延安實現的,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聖地。
1942年5月,我黨在延安期間於楊家嶺召開文藝座談會,毛主席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給延安文藝界帶來了嶄新的精神面貌。從此,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中國革命文藝不斷出現新的高潮。實踐證明,《講話》精神不僅在戰爭年代、在當代,乃至在將來,都指引着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是照耀進步文藝家前進的燈塔。美術家們來到延安,重温《講話》精神,親身感受延安精神,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並從中獲得了內在提升的力量;同時也能更為深切地體會到“文學藝術為誰服務”,進而“如何服務”的問題,這必將在他們日後的藝術創作中得以展現。在延安學習、教學、奮鬥、創作的一大批藝術家,像蔡若虹、華君武、力羣、江豐等許多老先生、老前輩都從這裏沿着革命文藝路線,併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做出了他們畢生的貢獻。他們當年的藝術歷程和創作激情令採風畫家們感佩不已,延安精神仍然是今天藝術發展前進的動力。
記者:此次採風活動規模浩大,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除了有對新中國歷史的緬懷和對革命精神的讚頌與訴求之外,在深入生活,提升各類寫生活動質量等方面無疑也具有極大的導向作用。
劉大為:是的。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是源,而不是流,《講話》鼓勵我們走向生活、走向人民大眾,有了這種感覺和創作激情,作品才能感動人,才能真實地反映社會、反映時代。這次參加採風活動的都是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們的優秀作品在當代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這裏,他們又再次深切地感受到了這條真理,那就是,藝術家永遠不要離開火熱的生活,不要脱離時代。實際上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三貼近”,是對《講話》的進一步詮釋。翻開歷史的畫卷,從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真正能夠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受到人們喜愛的,感動人的還是那些有真實生活感受的作品。此次採風必將鼓舞藝術家們回去後把感受融入到創作中去,創作出感人的、有深刻精神力量、有分量的好作品。
我們恰逢盛世,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各類展覽和美術活動十分活躍,但是在成績的背後,我們也看到當下美術創作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遺憾。尤其是大家公認的,在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中能夠震撼人的、有分量的作品還不夠,這一點藝術家們自身也都意識到了,這並非是因為我們的藝術家不投入、不認真對待,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生活的體驗、感受不深,受到了浮躁之風的影響。中國美協有責任為之做出努力,為藝術家提供平台、創造機會,組織大家走向生活,深入生活,這也是中國美協組織此次採風創作的初衷,希望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為感人的藝術作品,迎接當代美術創作的新高潮。
也因此而展開了不少話題,它留給我們今天的採風以及不久後即將展開的創作以怎樣的經驗和啓示?
劉大為:中國美協組織各畫種、各年齡階段的代表性畫家赴紅色寫生之旅,畫家們的思想受到強烈衝擊。踏上延安的土地後,美術家們感慨紛紛。親歷延安才知道,我們從書本里得知的史實遠遠不夠,在這裏,有太多的躲在歷史深處的記憶未被喚醒,有太多的藝術題材等待開掘,有太多的被藴藏的創作激情一觸即發,似乎這裏孕育着無盡的力量能隨時牽引着畫筆展開創作。這些感受無一不在印證着藝術家走進生活的必要性。事實上,採風的意義不僅限於創作素材的開發、創作題材的充實,有時甚至能“頓悟”出更為恰當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