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士木

鎖定
劉士木(1889—1952年),字更生,廣東興寧人,印尼華僑,是中國早期從事南洋史及華僑史研究的學者。 [2] 
中文名
劉士木
籍    貫
廣東興寧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職    業
民國藏書家、著名學者
更生
性    別

劉士木人物簡介

劉士木(1889~1952)民國藏書家、著名學者,原名志權,字更生,別號黑水村人。廣東興寧人。曾擔任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中華學校校長。劉士木出生於農民家庭,14歲到廣州,就讀於黃埔陸軍小學。不久到南洋,初在印尼望加錫華僑學校任教,後轉雅加達《華鋒報》工作。辛亥革命前,於棉蘭任華商小學校長時加入同盟會,並積極協助胡漢民在馬來西亞檳城籌辦《光華日報》,繼而前往日本留學,進入附設有南洋羣島研究科的日本大學經濟系就讀。畢業後,曾代表日本東京支部,出席1924年1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回國任國民黨海外部秘書、教育部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委員。次年受聘為暨南大學南洋文化事業部主任,主持編輯“南洋研究”期刊和“南洋叢書”工作。對東南亞研究工作多有所倡導。
1927年10月,應聘為暨南大學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主任。其間創辦了至今仍有影響的《南洋研究》和《南洋情報》兩個刊物,為我國早期南洋史及華僑史研究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他領導下,當時的暨南大學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成為南洋華僑問題的研究、諮詢中心。
1928年參加籌組僑務協進會。1929年籌組大南文化協會。在從事華僑教育工作同時,為密切中國與南洋關係,維護華僑權益,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
1938年南下馬來亞檳城,任鍾靈中學圖書館主任。1940年與姚楠、張禮千、許雲樵等創辦“南洋學會”於星洲。曾擔任多屆理事及五屆會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隱居檳城黑水村14年,致力收藏東南亞資料,蒐羅南洋各國文字書籍、期刊近6000冊、地圖200餘種、南洋各國地理照片5 000餘幅、剪報資料200巨冊,文稿80餘部。其中關於華僑問題資料最為系統和豐富,如日文的《南洋叢書》,為絕版圖書。所藏書在1931年 “一·二八”事變中,被火焚燒大半。
1952年10月逝世於馬來西亞檳城。 [2] 

劉士木個人著作

一生致力南洋研究共40年,他主編的《南洋叢書》,已出版了50種。其中有8種是他撰寫或與他人合編的專著,都是有關東南亞各地教育、經濟和商業法律的著作。亦是研究南洋問題權威,著有《荷屬東印度之實業教育》、《南洋華僑教育論文集》、《南洋荷屬東印度之經濟》、《南洋概要》、《南洋荷屬東印度商法》、《南洋各殖民地立法制度》、《南洋荷屬東印度之教育制度》、《暹羅民商法》、《卅年來日本南進之實況》、《南洋地理》、《華僑概觀》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