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士奇

(清代川貴提督)

鎖定
劉士奇,號六如,湖南省鳳凰縣水打田鄉水田村人,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病毆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官至貴州提督、四川提督。作為筸軍代表人物,畢生致力於清剿太平天國起義軍、平定捻軍和肅清貴州苗民起義。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因為有了這等敢於拼命、臨陣搏殺的忠勇之士,才得以所謂“同治中興”而苟延殘喘幾十年。同治七年(1868年),劉士奇提出將朝廷積年欠發軍餉四十二萬五千二百七十七兩悉數報捐給朝廷,以增加鳳凰廳的文武學額。此舉促進了鳳凰教育發展,為地方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民國第一任總理、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熊希齡成為了首批受益者。
六如
所處時代
清代晚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鳳凰縣水打田鄉水田村
出生日期
1835年
逝世日期
1894年
主要成就
川貴提督
本    名
劉士奇

劉士奇人物簡介

劉士奇,號六如,湖南省鳳凰縣水打田鄉水田村人,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病毆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

劉士奇人物事蹟

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鬧元宵,劉士奇參與跳茶燈(當地民間曲藝),由於飢餓難忍,獨自偷吃堂屋桌子祭祀祖先的供品,被同宗長輩看見當眾責罵。為此,他羞愧難當,一氣之下身着戲裝扭頭就走。其時,正值鎮竿鎮招兵征剿太平軍,他聞訊便前往投軍謀食,入伍後於長沙稍事訓練,調赴江浙一帶與太平軍作戰。在戰鬥中因敢於拼命,屢立戰功,職位一再得到升遷。
咸豐五年(1855年),劉士奇由行伍調剿江南竄逆,攻克鎮江、揚儀(揚州、儀徵),被薦保藍翎千總。後收復瓜洲、江浦、永安等地,奉旨賞換花翎,以守備用。
咸豐十年(1860年),忠王李秀成會同英王陳玉成與和春、張國樑率領的清軍苦戰九晝夜,結果清軍大敗。太平軍以破竹之勢在兩月之內連克丹陽、常州、無錫、江蔭、宜興、長興、吳江、平望、嘉興、崑山、太倉等名城重鎮。此時,上海已形同孤島,岌岌可危。江蘇巡撫薛煥急求救兵,由此劉士奇被徵調薛煥部駐防上海。
同治元年(1862年),為加強上海防務,應上海官紳要求,李鴻章受恩師曾國藩委派,從湖南統帶數營湘軍乘船至上海創建淮軍。李鴻章接替薛煥任江蘇巡撫後,本着“就地淘洗”“擇將而使”的原則,精簡薛煥所部擴充淮軍。劉士奇以遊擊銜(從三品)入李鴻章之淮軍體系,隨李鴻章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
同治三年(1864年),劉士奇率“奇”字營冒着太平軍炮火及滾木擂石,頂着屍體爬城,首先攻進天京天王府。各路官兵奪得文物財寶無以統計。據説,洪秀全的“虎皮寶座”被劉土奇奪得。劉士奇攻城有功,蒙賞“奮勇巴圖魯”,加總兵銜(正二品)。太平天國滅亡後,劉士奇在蘇州、無錫、常熟一帶徵討太平軍餘部,作戰身先士卒,多次負傷,獲賜二品封典,以總兵簡用。不久率軍收復省城蘇州,旨加記名簡放提督,分統各軍。同年,賞賜黃馬褂、提督銜(從一品),任古州總兵。
同治五年(1866年),江蘇、浙江已為淮軍收復,惟江西、安徽尚有少量太平軍。湘軍鮑超、左宗棠仍在率部征戰。淮軍諸將分守各域以征剿捻軍為首任。李鴻章親督奇軍馬步八營自徐州拔營入豫駐紮歸德至周家口一帶。
同治六年(1867年),劉士奇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水打田鄉養病。期間,劉士奇倍感家鄉教育落後,人才凋零,心急如焚。
同治七年(1868年),劉士奇以提督銜赴貴州古州鎮總兵任,並與原部伍將領商議,提出將朝廷積年欠發軍餉四十二萬五千二百七十七兩悉數報捐給朝廷,以增加鳳凰廳的文武學額。此舉促進了鳳凰教育發展,為地方人才培養作出了貢獻。眾所周知的民國第一任總理、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熊希齡成為了首批受益者。
同治八年(1869年),劉士奇奉旨署貴州提督。
長篇小説筸軍之城 長篇小説筸軍之城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起用劉士奇統兵主戰,劉士奇重招淮軍舊部,分兵三路一舉攻下貴定、都勻等處。至此,貴州境內苗民起義一律肅清,龍顏大悦,賜劉士奇頭品頂戴,再賜勇號“額騰伊巴圖魯”。同年,詔賜“金星起秀”匾額,稱讚其“武官辦文官事”。劉士奇成為了當時鳳凰廳品銜最高武官。
歷史著作《邊城筸軍》 歷史著作《邊城筸軍》
光緒三年(1877年),因母親去世,回原籍守制三年。同年,將“金星起秀”匾額攜刻於青光石上,鐫嵌在水田村三房巖大門之上,並保留至今。
光緒六年(1880年),劉士奇守制期滿赴京覆命,路過天津拜見李鴻章。此時,李鴻章已是集軍事、外交於一身的鐵腕人物,一心想留用劉士奇幫助籌建北洋水師。隨後不久一道聖旨卻將劉士奇調赴四川任建昌鎮總兵,後升任四川提督。
光緒二十年(1894年),劉士奇因傷病發作逝於任所,時年五十九歲。奉旨運回祖籍水打田鄉安葬,沿途官府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