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坪村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竹管壠鄉下轄村)

鎖定
劉坪村隸屬於壽寧縣竹管壠鄉
中文名
劉坪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竹管壠鄉
村主幹
王文鋒(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慶橋(村民副主任)
所獲(村集體)榮譽
2016年被評為“信用村”稱號
劉坪行政村轄劉坪、白葉潭(已廢)兩自然村。據劉坪王氏家譜記載:劉坪原名羅盤,村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似羅盤故稱之。全村獨姓王。王氏族譜在光緒六年蓬仙陳先生所撰譜蝶稱其世祖王二公於元至達十六年(公元1357年)從王呢山(現稱王土山、南陽鎮)遷居羅盤為第一世,是竹管壠鄉最早入境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前,劉坪村隸屬南陽鄉,1949至1951年屬南陽官路鄉,1952年---1958年屬斜灘區坑芹鄉;58年成立竹管壠幸福人民公社時成立大隊,隸屬竹管壠鄉至今。總面積為6739畝,其中林地6241畝,水田199畝,農地72畝,茶園366畝。海拔362米,年平均氣温17.5攝氏度。該村山高水險田地少,新中國成立前大多數村民靠打造紙錢、挑擔、買柴火維持生計。新中國成立後的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劉坪村民生活依然十分困難,半數以上村民依靠政府的救濟糧、回銷糧及救濟金度日。
劉坪村地處偏僻,山高建造涼亭,水險架設橋樑。地勢險峻、偏僻的劉坪村現涼亭有兩處,1978年修建的“壽興亭”和1983年修建的“嶺頭亭”;橋樑有通利橋(即劉坪橋,為木拱廊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咸豐三年發洪水曾兩度沖毀,光緒年間修復。2002年修建二級公路被毀)。還有大彎墩的石拱橋以及去河山村的獨木橋各一。
“二戰”時期,劉坪村是竹管壠鄉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革命先輩葉飛、範式人、陳挺、佔如柏等均到此組織領導革命鬥爭。1932年冬,劉坪村建立紅帶隊,王正寶為隊長;1933年紅帶隊員發展到100多人,編成一個連,與周邊反動勢力作鬥爭;1934年劉坪村成立蘇維埃政府,王修德任主席;1935年7月成立劉坪村地下黨支部,書記為王興弟,黨員人數為22人。同期成立了鄉級地下交通站,站長由王修德兼任。至此,劉坪村的革命鬥爭已成為全縣革命武裝的重要組成部分。1936年謝作林叛變投敵,福壽縣委被毀,北區區委被分散,劉坪村的百餘名赤衞隊員和革命同志全部慘遭殺害,無一倖存,革命從此走向低潮。1949年8月劉坪村解放,現別追認的革命烈士有6人,革命“五老”2人。
劉坪村民國時期就有私塾一所,學生20多人。1959年創辦民辦小學,76年轉為公辦校。現有教學綜合樓一座。新中國成立以來,劉坪村學生數最多時達71人,教師4人(現已荒廢)。劉坪村的獅燈隊創建於清乾隆五年(1741年浙南流入),系全閩東唯一的獅舞種類----公獅舞。1975年劉坪的獅燈隊(公獅舞)參加全縣舞獅比賽,獲得第二名。全套舞蹈資料1988年經鄉文化站葉友雄收集整理,現藏寧德市畲族博物館。
福建農林大學農經碩士畢業的王福清是劉坪村老幹部的兒子,近年來為家鄉的各項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去年的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和險坡安全護欄建設等他都慷慨出資。“福清”也成了劉坪村的“福星”。遠近聞名的金雞巖勝景高高聳立在劉坪橋頭的金雞山上,相傳從前是仙家養雞之地,形狀酷似金雞挺立而得名。金雞巖高200多米,四周峭壁,懸空欲墜。頂端面積長2.5丈、寬2丈,原建有亭,後毀於森林火災。1986年民間籌資在金雞巖頂上建起一座“大帝宮”,北面巖壁上鑿有石級並架有木欄杆,供遊客攀頂觀光。山頂極目遠眺,東與吳道仙頂、南與馬鞍山遙遙相對,俯視環繞山腳的溪水,猶如龍蛇起舞,雲霧如煙,如入仙境。劉坪村生產的竹質紙錢在閩東地區頗為出名。相傳王氏世祖遷居劉坪不久便有風水先生到此“喝龍”:羅盤裏外陵,代代打紙錢”。從此家家户户利用當地盛產的黃竹辦起打作。紙錢的手工小作坊,該工藝流傳至今。
2020年村集體經濟10.1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萬元。 [1] 
參考資料